- 相關推薦
活用生成性資源還學生一個靈動的課堂
活用生成性資源還學生一個靈動的課堂
曾秀珍
。ǜ=ㄊ↓垘r市永定區(qū)實驗小學,福建龍巖364100)
摘要:課堂上隨時都可能出現(xiàn)多樣、豐富的情境和問題,有時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可能讓老師始料不及,這就使得執(zhí)教老師預設的教學計劃因課堂的“節(jié)外生枝”而打亂。本文結合教師自身在教學實踐中的真實案例,對在數(shù)學課堂中如何活用生成性資源,還學生一個靈魂的課堂,做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活用;生成性資源;靈動的課堂
葉瀾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睂W生的思維是活躍又開放的,因此,課堂上隨時都可能出現(xiàn)多樣、豐富的情境和問題,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讓老師始料不及,常使執(zhí)教老師預設的教學計劃因課堂的“節(jié)外生枝”而打亂。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抓住課堂生成并有效利用生成作為課程資源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些有價值的生成性資源往往被老師所錯過。面對這些動態(tài)生成的資源,我們該如何活用,還學生一個靈動的課堂呢?
一、巧妙引導,讓學生的獨到見解點亮課堂《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由于學生的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未知欲強,充滿好奇心,并且又能大膽地猜想,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學生的奇思妙想、獨特見解往往蘊藏在豐富多變的課堂之中。因此,生成性資源是一種動態(tài)的資源,是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具有隨機性、情境性的特點。倘若老師抓不住,它會轉瞬即逝,再撿起來換了情境價值可能就不大了。教師要善于抓住課堂上不期而遇的課程資源,珍視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巧妙引導,讓學生的獨到見解點亮課堂。
如教學《可能性》一課:
師:這里有一袋球,(出示裝有5個紅色球、3個黃色球、2個藍色球的袋子),任意摸一個球,猜一猜,會摸到什么顏色的球?
。▽W生有的說是紅色球,有的說是黃色球,還有的說是藍色球……孩子們七嘴八舌,爭論不休)老師摸出一個紅色球,猜對的學生興高采烈、猜錯的有點不服氣。
師:好,我們分組來試一試。
學生:小組合作,摸10次球并做好記錄(每摸好一次球后將球放回袋子里,并搖動)。
學生:小組反饋,8組同學有6組三種顏色的球都摸到了,還有兩組的同學沒有摸到藍色球。
師:這兩組的同學摸了十次球都沒有摸到藍色球,如果再繼續(xù)摸下去,能摸到藍色球嗎?為什么?學生:分組討論,繼續(xù)摸球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明確只要袋子里有藍色球,繼續(xù)摸下去一定會摸到藍色球。這時教師再提出,如果袋子里紅色球的數(shù)量增多到100個,藍色球還是2個,可能摸到藍色球嗎?1000個紅色球,2個藍色球呢?這一意外資源的出現(xiàn)教師通過有效的價值引導和點撥讓學生對事物發(fā)生的可能性有了深刻的體驗和理解,自然也就明白可能會摸到藍色球。
又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課始老師通過前測了解大部分同學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老師適時提問:怎樣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學生動手操作驗證,有的同學通過量三個內角并相加來驗證;也有學生動手剪、拼,把三角形三個內角組成一個平角(這種做法和我的課前預設一樣)。還有同學借助直角三角板來說明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有學生反駁:這只是特例,并不能證明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同學們議論紛紛,有一生說可以把長方形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長方形內角和是360°,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個答案令老師感到意外,于是執(zhí)教老師請他上臺展示,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有的說把一個銳角三角形沿一條高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一個直角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兩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360°,360°減去中間兩個直角的度數(shù)和就是這個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所以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個意想不到的精彩拓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有學生提出猜想:既然直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那么鈍角三角的內角和會是180°嗎?有學生馬上用遷移的方法,將鈍角三角形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推理得出鈍角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抓住學生的靈感火花,巧妙引導,使學生的潛能得以綻放,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奇跡的場所。二、直面問題,讓問題引領學生主動參與數(shù)學學習是一個不斷“生疑—質疑—釋疑”的動態(tài)過程。課堂上,教師要敏銳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疑點,并尊重學生的疑問。要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允許學生對別人的思想、見解提出自己的看法。當學生產生疑問后,教師要循循善誘,并且機敏地發(fā)展成為課堂教學資源。
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我讓學生在方格圖上畫一個底邊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平行四邊形,學生展示后,我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相等”。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這句話倒過來怎么說,這個情境啟發(fā)學生思考并產生了疑問“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一定等底等高嗎?”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迎合了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激發(fā)了學生潛在的探究欲,圍繞這個問題的探究活動進一步展開,通過探究學生的模糊認識得以澄清,創(chuàng)新思維、學習能力和問題意識得以發(fā)展。
又如教學“加法交換律”時,當學生通過舉例、驗證得出加法交換律的結論后,有的學生提出“減法中是否也會有交換律”,“乘法、除法呢?”等新問題,面對這個從原有結論中誕生出一個個新的生長點。執(zhí)教老師不是急于按教學預設避開問題,馬上教學加法結合律,而是讓結論成為新的起點,構建“問題—探索—應用”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通過舉例、驗證,親歷探索乘法、除法和減法中有沒有交換律和什么是乘法交換律這兩個數(shù)學問題的解決過程,提高了學生的思考能力,獲得了數(shù)學的基本思想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力以微笑面向學生,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引導學生,以親切友愛之心走進學生,形成一個寬松的課堂氣氛,營造一個學生大膽提問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深入數(shù)學本質,質疑問難、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把學生思維引向深入,讓問題引領學生主動參與。
三、以謬促悟,讓錯誤成為學生成長的契機“錯誤”是學生學習中的寶貴經驗,也是課堂實踐中的寶貴教學資源。一個教師是否善于利用學生的學習錯誤,做到課堂資源生成化,彰顯的是教師的教學藝術。
1.以謬領悟,讓“錯誤”成為學習新知的切入點。允許學生犯錯,給學生一個重新認識和思考的過程,在數(shù)學教學中非常重要。教師在教學中要以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充分挖掘學生課堂上出現(xiàn)的“錯誤”資源,通過分析、比較,讓錯誤成為學生成長的契機,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思辨、探究。
如:學習《植樹問題》時,老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給2000米長的沿河大道的一邊,每隔5米栽一棵樹(兩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師:請你猜一猜,需要準備多少棵樹苗?你是怎樣想的?
生1:400棵。2000÷5=400(棵)
生2:401棵。2000÷5+1=401(棵)
生3:399棵。2000÷5-1=399(棵)
師:到底誰猜得對?你想用什么方法驗證?
這樣設計通過讓學生猜想,驗證,激活學生的認知經驗,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引出進一步的研究問題:棵數(shù)和間隔數(shù)之間有什么關系?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測、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歸納總結的過程,從中體會“一一對應”、“化繁為簡”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獲得基本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
……
在學生發(fā)現(xiàn)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的規(guī)律并有效解決問題時,教師再適時提出:“現(xiàn)在你明白哪一個答案正確了嗎?老師要謝謝這兩位同學(指錯誤的答案),正是有你們的不同見解才有我們的進一步學習!
面對“錯誤”,老師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表述,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答案,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動手操作、自主探索,把對學生的評價后延,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體驗到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價值,使“差錯”在交流中得到修正,讓學生思維翅膀在自由中伸展。
2.將錯就錯,讓“錯誤”成為創(chuàng)新思維的生長點。課堂是讓學生出錯的地方,教師在課堂中要善于把握機會,創(chuàng)造性地對待學生的錯誤行為,讓學生學會正視自己的錯誤,從錯誤中獲得真實的學識,讓學生的思維在矛盾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如:在教學《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時,在學生初步認識二分之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折出一張長方形紙的二分之一涂上顏色并和同桌說說怎么得到它的二分之一。在學生展示并介紹三種不同的折法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折法不同,涂色部分形狀也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在交流中教師發(fā)現(xiàn)一位同學折成了四分之一,教師趁機展示學生的作品引導學生評價,大部分同學都持否定的態(tài)度,有的說是四分之一,有的說把長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四分之一。教師趁機引導學生學習“四分之一”,再引導學生評價:“剛才,老師要求同學們用紙折出二分之一,而這位同學折出了四分之一,對這件事你們怎么看?”同學們有的指責、批評,也有的稱贊、表揚。教師說:“我們應該感謝這位同學才對呀!是他創(chuàng)造了四分之一,才使我們認識了這個分數(shù)。你們還能利用手中的紙,創(chuàng)造出哪些分數(shù)呢?”面對學生的小小失誤,學生不僅認識了四分之一,利用手中的紙還創(chuàng)造了許多不同的分數(shù)。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因勢利導,借機施教,化解尷尬,巧妙靈活地開展探究活動來發(fā)掘事件中的積極因素,讓“錯誤”成為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生長點,唯有如此才能留住精彩,定格瞬間。
總之,開放、生成的課堂,要求教師帶著心靈去聆聽學生,去觸摸教學,去透視課堂,捕捉學生核心的問題,有效地利用生成性資源,重組教學思路,讓學生有更多的探索空間,還學生一個靈動的課堂,讓數(shù)學課堂在“節(jié)外生枝”處綻放光彩。
【活用生成性資源還學生一個靈動的課堂】相關文章:
讓細節(jié)在課堂間靈動08-13
有效對話:讓課堂充滿生命的靈動08-16
生成性資源開發(fā)的冷思考08-17
“讓學”,語文課堂靈動而美麗08-15
靈動課堂培訓心得體會08-25
高中數(shù)學生成性課堂的構建策略08-25
課堂意外以誠待 靈動引導無障礙04-27
靈動與沉穩(wěn)08-15
【教學隨筆】活用教材資源 攻克作文難關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