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教學的嘗試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教學的嘗試李宏高
(福建省清流縣實驗中學)
摘 要:為了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高素質的人才,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立足校本實際,總結了在新課程理念下進行的初中歷史教學嘗試,以期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真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歷史
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和健全的人格是當今素質教育區(qū)別于過時的應試教育最顯著、最根本的特征。這就要求我們把探索學生的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正確處理師生關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而這個要求對于點多面廣,師資配備、教學資源相對滯后,卻又肩負著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優(yōu)秀生源,為社會培養(yǎng)勞動力的廣大農(nóng)村初中而言,其意義更為深遠。在教學實踐中,如何立足校本實際,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能力,是新課程理念教學的重要嘗試。
一、在活動中教學,融趣味性和能力培養(yǎng)為一體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中強調"要提倡歷史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積極探索多種方式的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并列出了13種活動形式作為參考,對此,筆者在歷史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探索性地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1.口頭表達式
開展歷史課堂小故事活動。在每學期之初的第一節(jié)歷史課上,筆者將事先整理好的本學期小故事題目布置給學生,鼓勵學生自己選題,并提出如下要求:每節(jié)課講述一個與當日授課內容相關的小故事。待筆者即將講述相關內容時,全班同學自由組合,每兩人一組,共同分享所搜集的資料,推舉一人或兩人登臺講一個故事,每學期全班學生各輪流一遍;小故事資料必須整理成文,字數(shù)可限制在800字以內,學期結束時,將全年級優(yōu)秀文章編訂成冊,供全體同學傳閱。
2.閱讀與書面表達類
開辦歷史圖書角活動。配合教材內容,讓每位學生將自己認為最可讀的一本關于中國歷史的書帶到學校,書皮上注明班級、姓名、學號。然后將各班書籍收齊后,打亂班級順序,發(fā)給每人兩本書,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兩周內至少讀完一本,且每本書均要制作一張讀書長卡,注明書名、作者、主要內容和讀后感。兩周后利用一節(jié)課開展讀書報告會,每組推選一兩名讀書最有收獲的學生介紹讀書心得。
編輯歷史小報。小報以歷史知識為內容,盡量圖文并茂。
3.學生觀察類
組織識讀甲骨文活動,以字證史。例如,筆者在講述商朝歷史時,將涉及當時社會經(jīng)濟的甲骨文,"田、囿、禾、籍、豬、羊、牧、鼓、磬"等字分別用幻燈片打出,讓學生猜認。結果多數(shù)學生能夠依照甲骨文的形狀猜出文字表達的意思,并能準確說出與今天相應的文字。然后啟發(fā)學生說出以上甲骨文所反映的商朝經(jīng)濟的繁榮情況。
探究漢代畫像石、畫像磚活動。學習漢代歷史時,筆者將散見于教材各節(jié)的畫像磚、石制做成幻燈片,并依畫像磚、石反映的內容分為幾組向學生展示,鼓勵學生在理解每幅圖內容的基礎上歸納每組圖所反映的漢代社會生活。
二、問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實踐證明,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排疑解難的方法,通過設疑、啟發(fā),引導學生進一步尋找問題的答案,逐漸掌握正確的思路,(www.gymyzhishaji.com)游刃之時特別注意誘導學生開拓新思路,提出新創(chuàng)見。
1.對學生進行問題啟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2.自主提問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為此,筆者在組織教學時大膽地變教師設計課堂程序為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實踐中采用學生閱讀—自主提問—精選重組—構建知識板塊的教學程序,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筆者從旁點撥,適時總結,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同時,通過觀點的碰撞,使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步提高。
3.大膽質疑
長期以來,在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的心目中,教材是"權威",教師是"權威"的思想根深蒂固。這種觀念極大地約束了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當知"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當仁不讓于師"的道理。
其實,過去中學教材存在的缺陷和錯誤是眾所周知的。2000年,《中學歷史教學參考》曾連續(xù)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缺陷和錯誤,其中大多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況且,隨著歷史學科新成就的不斷突破和創(chuàng)新,歷史教材的滯后性更加明顯,特別是一些陳舊的歷史觀念和結論,已經(jīng)明顯過時,甚至證明是錯誤的,而教師由于個人知識能力和認識的局限性,在教學中出現(xiàn)錯誤更是在所難免。尤其是近年來對學科綜合能力要求的強化,教單一學科的教師與學習多學科知識的學生之間,其知識和能力的互補性更加突出。
因而,筆者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樹立不迷信、不盲從的思想。面對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尷尬,筆者不回避,而是通過師生間的交流探討,甚至爭論來獲得"真理",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三、結構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認知能力
眾所周知,任何一門學科都有特殊的知識結構,掌握了知識結構就從整體上掌握了這門學科的線索,學習起來就會駕輕就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歷史學科也是如此,因而筆者在教學中適時地進行結構教學,展示教材結構,勾勒教材線索,揭示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整體認識。
教材的每一部分內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共同構成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中善于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tǒng)的掌握。一是專題線索,如,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大專題,在大專題下又可分為若干個小專題,如政治專題下的政局、制度、政體、政策、階級、民族、對外關系等。二是掌握歷史階段特征,要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涉及的各方面進行抽象的概括掌握。鼓勵學生可參照相關輔導材料中對知識體系的概括,結合自己的學習特點進一步加工改良,用數(shù)學的"集合"概念,確定層次和隸屬關系,探索出系統(tǒng)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最佳途徑。
而在章節(jié)的教學中,在學生閱讀討論、質疑問難、師生民主討論的基礎上,根據(jù)教學內容,筆者不失時機地總結、歸納、概括出完整的知識結構,并巧妙地轉化為板書提綱,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系統(tǒng)的、有序的認識,形成知識點—知識鏈(線)—知識板塊(面)。
四、民主平等,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
1.教師需要更新觀念
師生關系的處理,教師首先必須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這就要求教師摒棄傳統(tǒng)的"師權至上"的思想,破除教師中心論,凸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作用。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覺動腦、動口、動手,大膽探索,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勇于承認錯誤,多與學生平等交流、探討,共同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獲得學生的信任。也許有人會擔心這樣會削弱教師的作用和威信,可筆者以為教師的作用和威信恰恰來自學生的成功。只有這樣,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中的師生雙方才能進入"諧振"的狀態(tài),從而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2.教師需要建立民主課堂,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學生視為自己朋友的那種教師。"如此,就需要教師實行課堂教學的民主化,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實踐中真誠愛護,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對學生自始至終都充滿期望,要充分相信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對學習困難者則倍加關心,并適時加以點撥,而不能動輒訓斥損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學生的積極性得到發(fā)揮;對表現(xiàn)不良者,不做簡單的批評,而是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注意理解學生的煩惱與痛苦?傊,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筆者在教學中的淺薄探索,旨在逐步培養(yǎng)學生"解放自己"和"主動學習"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本身不僅應具備較全面系統(tǒng)的學習和探究能力,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把這些能力通過教與學的契合互動過程,逐步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從而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成偉。初中歷史教學在新課改下如何高效[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15)。
[2]李萍英。試論新課改下如何創(chuàng)新初中歷史教學[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20)。
作者簡介:李宏高,男,1970年1月出生,福建清流人,職稱:中學一級教師,畢業(yè)院校: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研究方向:初中歷史。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教學的嘗試】相關文章: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學08-22
淺談新課程下的初中歷史教學08-02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英語課堂教學的新嘗試08-17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08-07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英語教學的幾點嘗試08-18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04-13
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用語教學08-02
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淺談07-30
淺談新理念下的閱讀教學08-05
淺談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