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的思考與實踐
語文教學在新課改背景下,不僅對學生的整體素質提出了要求,而且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積極進行適用于語文教學課堂的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以下是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的思考與實踐,歡迎閱讀!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的思考與實踐 篇1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一次調查中,有位家長這樣對我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這句話在我心中久久地回蕩,使我深感責任的重大。我更忘不了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于是,作為中學語文課改實驗教師的我,常常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語文新課改應該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課堂,什么樣的生活?
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首先,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fā)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chuàng)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其次,要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問話:“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象,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做學生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他們學會交往互動,增強合作意識。
再次,要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課堂的開放性就在于讓學生去“展示自己”,在生活中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知”,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闭n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知”扼殺了屬于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在我的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絡、家長等多種途徑搜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地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谶@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除此之外,讓語文走進生活。一直以來,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他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二、讓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
第一、滲透一個理念——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 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我覺得,語文教學缺失生活,學生生活缺失語文。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語文課變成了習題課和考試課,一定程度上使語文失去了應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績與排名的壓力下,語文也漸漸失去了輕松與活躍的氛圍,變得沉重與凝滯;在追求“效率”的名義下,語文刪去了活動與場景,只剩下知識與思辨。在應試的背景下,學生認為語文只要上課聽聽講,做做練習就萬事大吉了;卻不知道要學好語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學生不肯觀察、感受、思考生活,勢必降低了語文方面的認知能力。再者,學生也沒有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厚積薄發(fā)”的特點。在花了時間,做了題目,卻不能立竿見影的情況下,學生便在功利心的驅使下,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學科上。難怪學生時常詼諧地說:“語文,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數理化,我的眼里只有你!痹谛滦蝿菹,語文教學要提升人氣指數,我覺得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是首當其沖的。這雖然已經不是什么新的觀念,但卻是語文教學必須具有的語文教育觀。
語文教學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我覺得可通過兩個途徑:一是以語文的形式對話生活,給學生提供一個大語文的學習環(huán)境,保證學生學習和歷練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二是以生活的內容豐富語文,變平淡的生活為豐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讓學生自創(chuàng)賀歲短信和迎春對聯(lián),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能達到“從語文回歸生活,再從生活升華語文內涵”的目的。這是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必須走的第一步。
第二、堅守兩塊陣地——閱讀和寫作 語文學科本身有“厚積薄發(fā)”的特點,講究“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的方法。語文課外學習究竟應該練什么功夫?其實就是閱讀和寫作。當然,閱讀和寫作也是語文教學的真功夫。閱讀,特別是課外閱讀,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可以為學生鋪墊一個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進學生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心靈富裕,熱愛祖國語言的人。寫作,可以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情感豐富的人,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人,成為一個能正確欣賞自我的人,成為一個熱愛多彩生活的人。顯而易見,閱讀和寫作對學生終身發(fā)展益處多多。所以說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堅守閱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
第三、關注三種習慣——學習習慣、思考習慣和積累習慣 語文教學最值得關注的三種習慣就是學生學習的習慣、思考的習慣和積累的習慣。打開網頁你會發(fā)現信息是按秒來更新的,學生的“教科書”就是現在的世界。語文教學不關注學生學習的習慣能行嗎?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學習的習慣應包括:說普通話的習慣、寫規(guī)范字的習慣、查工具書的習慣、獨立閱讀和獨立寫作的習慣等等!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雖然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但是人類始終沒有停止過思考,因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內心才會真正強大起來?磥碚Z文教學關注學生思考的習慣也是不言而喻的`!胺e沙成塔,集腋成裘!闭Z文學科包羅萬象,浩瀚無邊。這就要求語文教學還必須關注學生積累的習慣。
三、讓師生成為選修課的暢游者
第一、正確處理必修、選修課的關系 高中語文設置選修課,是為了進一步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針對不同學生有側重地培養(yǎng)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fā)展,以適應并滿足其興趣和潛能、未來學習和就業(yè)的需要。所以,我們語文老師力求避免新教材舊教法,選修當作必修上。在選修課的學習中,緊扣基礎知識,聯(lián)系必修課內容,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和發(fā)揮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作為一線教師就一定要能夠轉變觀念,不要簡單地把選修課程看作是必修課程的補充和附庸,選修課程是和必修課程同等重要的。正確處理好“必修”與“選修”的過渡與銜接,是我們更好地開設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基礎,這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始終關注的問題。
第二、靈活處理選修課的教法 ①將文學欣賞和基礎積累并抓。具體做法就是重點性的講解示范,把基礎積累落到實處。選修的課文都是文學性欣賞性價值很高的作品,教師的講解示范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探討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教給學生積累基礎知識的方法。語文知識的范圍很寬泛,涉及面廣,為了便于積累,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語言知識、文學知識和文化知識三方面去積累。②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要顧及學生的個別化特征,這也就是要顧及學情。在同一選修模塊中,有的學生對這個專題、單元或領域有興趣,有研究基礎,另一些學生在另一專題、單元或領域有基礎,可充分尊重其學習需求,準許其在學習探究的領域、角度有所側重,盡量使學生各取所需,同時也要使其各盡所能。③講究教學藝術。應該充分尊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權利,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體驗“過程”,使課堂“活”起來。④嘗試讓學生在選修課上自主進行課堂教學。做法是,每次上這樣的課前,都由學生自己備課。備課組以小組為單位,負責課堂教學的設計。同學們從圖書館,資料室,以及互聯(lián)網上查閱大量資料,集體商量,有時還找老師請教,出謀劃策,創(chuàng)設情景,發(fā)揚團隊精神。這樣的實踐活動是具有價值意義的。
第三、讓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成為上好選修課的助推器 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使人們的學習環(huán)境,教學方式產生巨大的變化。在語文選修課教學中,多媒體成為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多功能的、方便靈活的輔助性手段。它能為教學提供并展示教學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圖像、聲音并能實現人機對話,激發(fā)學生興趣,有著極大優(yōu)勢。同時可有效解決選修課容量大,課時緊的矛盾。
多媒體手段參與進來,可以渲染氣氛,創(chuàng)設情景,把學生引到情景氛圍之中,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tǒng),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基調。
多媒體的使用還增多了信息傳遞的通道,它能為教學提供各種資料并能隨機抽取。如文學資料包括教學所需的背景、作者簡介、同一作家的其它作品以及同一選題的其它作品等。解決了語文老師在教學選修課時緊張的問題。
由于多媒體交互性、可控性很強,很適合個體單獨運用,所以多媒體不僅能在課堂上發(fā)揮優(yōu)勢,在課后個別化教學中甚至可以替代教師,如在“第二課堂”的選修課中,教師只要安裝教學光盤,學生只要擁有一臺電腦,通過上校園局域網,就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自控學習,自己調整學習方法,這一改以往傳統(tǒng)課堂的單純被動接受,既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又節(jié)省了教師的時間精力。
第四、讓選修課成為高考的催化劑 好的課程設置,好的教學形式,必然最終能表現出學生好的考試成績來。那么,面對這么多的選修內容,我們就必須從量與質的關系來考量。選修教材中的文章不必每篇都教,我們可以從幾大模塊中選教幾篇,有的要精讀,有的略讀。比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長恨歌》《六國論》《過小孤山大孤山》選段可以精讀,與高考接軌。其它幾章節(jié)的內容,可以只選擇一兩篇有代表意義的選段進行教學。讓學生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詩歌流派的各自主張以及散文特色就足夠了,不必面面?zhèn)樀。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閱讀、比較思考、提綱挈領的能力,同時,也幫助學生與高考順利接軌。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的思考與實踐 篇2
新課程改革的展開與深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以及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已經悄然走入了我們的課堂。課堂教學也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健全其人格,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一、教師角色的改變。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但并不是徹底否定過去的角色,例如有人認為不能當“知識的傳播者”,要當“學習的`促進者”,不能當“教學的管理者”,要當“學生的引導者”,如果學生是主體,整個課堂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就會各行其是,像一盤散沙,雖然他們各抒己見,但對須掌握的知識模棱兩可,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新課改是要求我們必須打破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習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但不是全盤否定講授法,講授法并非全是“灌注式”。
作為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我認為仍然是教師應盡的責任,因此我們不應以否定一切的態(tài)度來看待教師角色的轉變,而應該多一點辯證觀點,教師既是知識的呈現者,也是信息的組織者;既是學習的引導者,也是學習的促進者;既是課堂的管理者,也是課堂的合作者;既是學業(yè)的評價者,也是學生成長的記錄者。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熱鬧”、“浮躁”的自主、合作、探究。
在當前的課堂中,新的學習方式的應用,學生自主意識比以前得到增強,合作愿望不斷提高,探索熱情持續(xù)高漲,熱熱鬧鬧的討論場面已經不難見到,學生幾人一組,七嘴八舌的開始了討論研究,課堂上氣氛非;钴S。我們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注意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千萬別讓課堂變成一個沒有秩序的課堂。在一定的秩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少一些自以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自律;少一些多動,多一些探究,讓孩子們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尊重,學會合作、學會探究,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2、自主學習。
。1)要建立積極的課堂環(huán)境,真心實意營造寬松、安全的氛圍。
。2)使教學生動有趣,并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再借生活中的事例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3)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樂于給予學生需要或渴望的額外幫助。
。4)以某種建設性、激勵的方式給予學生快速、準確、詳實的反饋。
。5)使學生感到自己有價值、與他人有聯(lián)系和被尊重的感覺。
。6)培養(yǎng)學生選擇能力、履行責任的能力。
(7)鼓勵學生提出有深度、開放性的問題,并且鼓勵學生相互回答。
3、合作學習。
4、探究學習。
隨著新課程的逐漸推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不斷深入,會隨時地暴露出一些問題,但我們堅信,只要我們能正視這些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積極采取對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必能達到中學思想政治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所追求的新境界。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的思考與實踐 篇3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課堂教學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利用上課時間,在愉悅的氣氛中將知識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yǎng)和個性的塑造的過程。下面我談談對語文教學的點滴認識。
一、采用多樣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興趣是人發(fā)揮智慧和取得成功的動力。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參與,而且能使學生在活躍的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依據學生的心理特征,認識規(guī)律激發(fā)教學興趣,尋求誘導因素,培養(yǎng)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能力體驗探知教學的全過程,充分感受語文學習的美。
1、以情境激發(fā)興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教師要用具有感染力的言行進行情感的傳遞與交流,讓學生發(fā)現教材中、生活中的美,從而引導他們創(chuàng)造美。
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山中訪友》時,我讓學生通過觀看文中的插圖、多媒體等形式感受大自然的美,使他們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2、以導語激發(fā)興趣。
一個設計巧妙、新穎的導語,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可避免語文教學的單刀直入,逐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學習,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使他們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
3、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認識能力和水平。
由于多媒體電腦教學具有文字、動畫、圖像聲音等直觀媒體信息同步進行的優(yōu)點,可以使教學內容更豐富、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厚。
二、鼓勵質疑,引導創(chuàng)新
要敢于打破傳統(tǒng)教育思想,積極鼓勵并引導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
1、鼓勵學生質疑。
在教學中提倡學生質疑,培養(yǎng)學生既尊重教師,又不迷信教師的敢想、敢說的批判創(chuàng)新精神。為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提倡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進行質疑,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尋求自己的理解,然后通過討論,對其理解作出評價,這樣既能促進學生勤于思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充分調動其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2、敢于標新立異,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
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開拓型的人才,就要鼓勵學生敢于打破常規(guī),敢于立異,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例如在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寫作訓練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打破舊有的“告白式”心理描寫方式,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使文章獨樹一幟,別具匠心。
3、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問題解決過程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并放手讓學生通過查資料、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多種途徑嘗試解決問題,這對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好處。
三、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
傳統(tǒng)應試教育講究的是“以教師為主題”,采取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常常會出現教師在講臺上講得滔滔不絕,學生在底下聽得厭倦乏味。這種以教師“唱獨角戲”的'教學方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想象力、思維力的發(fā)展,使學生處于被動。這樣的教學難以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變以“教師為主題”為“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全程參與,也就是說要大膽嘗試讓學生根據已學過的知識,自己解決問題,給予學生充分的展示空間,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從扶到放,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想象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堅持從扶到放的循序漸進的原則,即教師先“扶”著學生摸索掌握知識的方法,然后在學生具備一定知識的基礎上逐漸“放”手,讓學生自己摸索,教師只在必要時作適當的引導。教給學生一些寫作技巧,讓學生試著進行寫作訓練,剛開始時,教師要給予指導,“扶”著學生學習,在學生對知識掌握到一定程度時即可“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這樣不但使學生在摸索的過程中學有所用,使其學習方式更靈活多樣,而且能為他們進行大膽想象提供前提。
除以上四點外,在語文教學中還應該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多說說自己的想法,出題時多出些主觀性的試題。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性才會更好地得到體現,學生才敢想敢干。
總之,適應時代需求的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離不開教學改革,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教育觀念的更新,語文教學要真正“動”起來,有待不斷探討。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的思考與實踐】相關文章: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課堂的優(yōu)化策略論文(通用8篇)06-13
雙減背景下的心得體會04-05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yè)管理心得范文(精選12篇)08-12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yè)設計心得體會06-27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yè)設計與管理心得范文(精選8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