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假如沒有秦嶺
假如沒有秦嶺江蘇省如皋市第一中學 高衛(wèi)東
從1908年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首次提出秦嶺一淮河地理分界線,到2009年在江蘇淮安建成的中國南北分界標志,百年中秦嶺一淮河被人們一再關注、議論和認識。且讓我們用逆向思維探究秦嶺一淮河的地理意義:假如沒有秦嶺?
假如沒有秦嶺,南北方地理分界會在哪里?南方與北方的地理環(huán)境又會怎樣?
要回答這些問題,先來了解一下秦嶺一淮河的地理意義。秦嶺一淮河的地理意義的確豐富且重要。秦嶺一淮河是我國一月份OoC等溫線;日均溫≥lOcC積溫4500。C等值線;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線;濕潤區(qū)與半濕潤區(qū)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旱地農(nóng)業(yè)與水田農(nóng)業(yè)的分界線;水稻主產(chǎn)區(qū)與小麥主產(chǎn)區(qū)的分界線;常綠闊葉林與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該線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變化大、有結冰期,該線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變化小、無結冰期;秦嶺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該線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為主,該線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為主;是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我國華中和華北的分界線。此外還有大家不怎么關注的干燥度(可能蒸發(fā)量與降水量比值)為1的等值線也與秦嶺一淮河吻合得相當好。
一月份是我國大陸氣溫最低的月份。當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時,南國卻是一派“草長鶯飛,綠意盎然”。我國南方與北方存在較大溫差,除了因南北緯度跨度大,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角的較大差異拉大了太陽輻射的差異外,受冬季風的影響程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北方地區(qū)臨近冬季風的源地,受之影響大,加劇了冬季的嚴寒。而南方地區(qū)遠離冬季風的源地,加之諸多山脈的阻擋削弱作用,受冬季風的影響程度自然小于北方地區(qū)。秦嶺橫亙在黃土高原的南緣,猶如一個巨大的天然屏障,既阻擋了北方頻頻南下的獵獵寒風,也截住了南下的滾滾黃塵。受益的自然是秦嶺以南的漢水谷地和四川盆地,那里在冬日不用擔心寒潮的侵襲和風沙的肆虐。
可以大膽地這樣推測,假如沒有秦嶺,干百萬年來黃土將會不斷填充四川盆地,也許會出現(xiàn)一個“四川高原”,長江的中下游也許會被稱作“黃江”。更重要的是秦嶺阻擋了冬季風的南下,抑制了冬季低溫帶(一月平均氣溫OcC以下)向南方低緯度推進,它讓我國東部冬季的低溫帶偏北方。秦嶺的作用更表現(xiàn)在對南下冬季風的阻擋和削弱,抑制低溫帶南移的作用更為明顯。假如沒有秦嶺,我國東部一月份的OcC等溫線將南移。
我國東部的降水主要來自夏半年的鋒面雨。夏季風由南而北推進,雨帶隨之由南向北移動?偟膩碇v,南方夏季風來得早去得晚,雨季較長;北方夏季風來得晚去得早,雨季較短。秦嶺作為橫亙在中國中部海拔3000多米,寬數(shù)十至二三百公里,綿延1600公里的巨大山脈,對夏季風的阻擋削弱作用不言而喻。秦嶺對夏季風的抑制,讓東部的多雨帶(年降水量≥800mm)位置偏南。但是,秦嶺山地地形的抬升又會在山南迎風坡形成較充沛的地形雨。這卻讓東部的多雨帶更容易出現(xiàn)在較高緯度的北方地區(qū)。那么,秦嶺到底讓我國夏季的多雨帶偏南還是偏北?理由和前面一樣,影響我國東部氣候的主導因素是大氣環(huán)流。因此在夏季秦嶺的角色主要還是擔當了抑制濕潤夏季風北上的巨大屏障。假如沒有秦嶺,我國東部800mm的年等降水量線將會向北方推進。那樣至少可以想象渭河是何等豐富的徑流,黃河下游也許就不會有過斷流的痛楚,“八百里秦川”將是“魚米之鄉(xiāng)”,黃土高原上飛揚的黃塵也會收斂些。還有,西安至咸陽一帶農(nóng)村的“倒人字形”房頂屋檐也許會改成江南的“人字形”房頂屋檐了,也許該消失的還有那句有點苦澀的,在關中流傳久遠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綜上分析,假如沒有秦嶺我國一月份OcC等溫線將南移,而我國800mm年等降水量線將北推。那么,假如沒有秦嶺我國南方的分界線將是南移還是北推?其實不必自尋煩惱,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肯定存在,但斷然不是一條單薄的線,更不是一條可以畫在地圖上清晰可見的明確界線。假如沒有秦嶺,南方與北方的分界依然在現(xiàn)在的秦嶺一淮河“一帶”,這個分界應當是個過渡帶。這是因為首先秦嶺的位置剛好在我國南北方自然帶的邊緣地帶;其次秦嶺是沿緯線分布的山脈;再者,秦嶺擁有足夠高的海拔高度。滿足了這三個先天性條件,秦嶺對陸地自然帶由南而北的演變更替自然起到了加速作用,于是臨界現(xiàn)象在此得以發(fā)生。在我國東部季風區(qū)同時擁有秦嶺上述三個特征的山脈還就只此一座。臨近的大巴山具備了高海拔緯向分布,但位置偏南不在自然帶邊緣,自然無緣成為中國南北方的分界。
至于遲遲未說到的淮河,既無屏障可言,又無地形變化之態(tài),只是緯度位置距秦嶺相近,且流向自西向東,也就成為秦嶺這個南北分界的自然延伸。更是因為《晏子春秋》中一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讓淮河成為人們心中南北方分界的一條界河。也正因為此,在一片口水仗中,江蘇淮安古淮河上的南北分界標志最終宣告竣工。這恐怕誤解了南北分界。其實淮河兩岸無論自然環(huán)境還是生產(chǎn)生活方式幾乎沒有區(qū)別,只有遠離淮河南北兩岸數(shù)百公里之外才能看到一些差異,如武漢與鄭州,揚州與徐州……這就是本文不以“假如沒有淮河……”為題的原因。
最后,再作一次假設。假如沒有秦嶺,在中國古老的中部大地上將會出現(xiàn)比京杭大運河早一千年的“渭水一漢水運河”,也許就在大禹時代,或是武王時代,再者秦皇時期……
還有,全球氣候的持續(xù)變暖,一月份的OoC等溫線將會北移。我國亞熱帶將會向暖溫帶推進,秦嶺山地及附近地區(qū)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將發(fā)生調(diào)整和變化。其實,南北方的分界已然在悄悄的變化了。這,可不是“假如”。
【假如沒有秦嶺】相關文章:
假如沒有作文02-22
《假如沒有水》作文08-24
假如沒有太陽作文02-19
假如沒有電作文02-20
假如沒有網(wǎng)絡作文02-21
假如世界沒有了摩擦作文08-26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08-25
假如世界沒有動物作文08-24
假如世上沒有了書作文02-20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