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學淺談
初中文言文教學淺談作者/馬鳳英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文言文,就是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走近。學好文言文,將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然而,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讓人望而卻步。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怕學文言文,甚至討厭文言文。我覺得這種現(xiàn)狀的形成,不外就是年代久遠、枯燥乏味、難學無用之類。
因此,如何讓初中學生“愛”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學習效率呢?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架橋鋪路,激發(fā)興趣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可以在文言文教學中適當介紹古代文化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比如,古代的典章制度、禮儀習俗、器物用具、科舉職官、天文歷法及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識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以《出師表》為例,有關三國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戶曉的,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三國故事,談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這些經驗自然介入教學過程。學生在把握歷史背景及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對《出師表》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也會簡單快捷得多,在學習背誦《出師表》時會感到親切許多。因為學生對這些詞語和故事有所耳聞,因此會對它們的出處和相關文章比較感興趣。
二、反復朗讀,以讀促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誦讀的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崩首x是一種口、耳、心并用的訓練方式,經常進行,讓學生在處理節(jié)奏的快慢、語句的輕重、語氣的緩急、音量的高低、句調的平曲抑揚的過程中,深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中微妙的感情和精巧的藝術構思。同時,文言文中的句讀訓練和朗讀中語感的培養(yǎng)也只有通過反復的朗讀才能完成。
教師可用“三讀法”指導學生進行誦讀訓練。一讀即讀準字音;二讀,讀清句子;三讀,讀出感情。在疏通文言文字音的基礎上,讓學生自讀自我體會文章內容、感情和停頓。這個朗讀過程,可增進學生的直覺領悟,然后針對學生朗讀過程中的語氣、重音、停頓方面的易錯之處進行指導。在此基礎上,學生進一步反復朗讀,鞏固已有的初步認識,強化句讀和語感訓練。讀出感情靠教師的講解和示范帶動,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和作者的情感變化。從中體驗審美樂趣,走進古人的心,體會突出古人的心境。
這樣“朗讀—指導—再朗讀”的過程中,古代詩文的音韻美和意境美才能如細雨般浸潤滋養(yǎng)學生的心田。
初中語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質優(yōu)美、人文性強的好文章,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把文中意境和神韻先聲奪人地渲染給學生,同時通過學生朗讀,逐漸品味文中獨特的意境美,激發(fā)美感而引發(fā)對文本的學習興趣。
三、重視字詞,文言并重
“一詞動一句,一句牽全篇”,有時候抓住課文中的一兩個關鍵的詞語,往往可以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重點突出的釋義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地說,像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等重點詞語以及能表達文章中心的重點句都要詳細準確地闡明它們的意義。
在具體教學中,我給學生制訂了三步目標:第一步,自己翻譯,疑難字詞句舉手問老師,教師針對學生的個別問題作個別的指導和闡釋;第二步,譯完的學生,自己參閱相關翻譯資料進行對比,糾正翻譯中的錯誤,或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疑惑,請教老師,一同探討;第三步,熟讀背誦并練習默寫,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加深印象,鞏固學習效果。
初中的文言文篇目在數(shù)量上占教材總篇目近三分之一,因為,只有學生背誦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常用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才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只有在理解字詞、句子的基礎上加強文言文的誦讀,才能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語感,使學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
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讓學生接觸語文,走近語文,而學習文言文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與之對話,與之交流,盡可能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與空間,讓學生領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只有這樣,文言文課堂才能成為教師和學生共同經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的交流平臺,學生才能真正學好文言文,才不怕文言文。
。ㄗ髡邌挝 河北省南皮縣第二中學)
【初中文言文教學淺談】相關文章: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學08-19
淺談初中化學教學08-18
淺談初中化學教學08-18
對初中物理教學實踐的淺談08-25
淺談初中物理教學的課堂討論08-20
初中文言文教學論文08-25
淺談初中作文有效性教學08-24
淺談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數(shù)學素養(yǎng)08-20
淺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08-20
淺談初中語文專題整合教學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