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中學語文課堂的設問藝術
淺談中學語文課堂的設問藝術文/路國喬
摘 要:語文課堂能否高效,關鍵在于語文老師的課堂設問是否精巧。問題設計精妙了,問得到位了,文本的內涵和外延就會自現(xiàn),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也就達成了。但課堂設問要問得精,問得透,又談何容易呢?結合教學實踐,提出對語文課堂設問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語文課堂;設問;藝術
筆者聽過不同層次的公開課、觀摩課?傮w感覺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但文本研習不精,課堂設問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問的都是面上的問題,挖掘不出作品的內涵,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那么語文課堂設問到底要講究什么?下面筆者結合個人多年的教學實踐及有關課堂設問的案例略談語文課堂的設問藝術。
一、語文課堂設問要敢于“再深入”,設問要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筆者曾聽過一位老師的《愚公移山》公開課,在疏通過字詞句后,該老師問了幾個傳統(tǒng)且有梯度的問題,學生爭先恐后舉手作答,課堂氣氛很活躍,最后問學生學過本文有何收獲?學生一致回答,要學習愚公的持之以恒、不畏艱難的精神。但有沒有挖掘出文本的內涵?課堂授課的目標能否達到編者編寫目標的高度?如果這樣想我認為這節(jié)課還遠沒有結束,有了上面的設問做基礎,教者應該乘勝追擊,繼續(xù)深入設問,探究學習本文的現(xiàn)實意義。
筆者在教授這篇文章時,深入設問如下:
問一:我國在加快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還要不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生答: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yè),必須要具備這種不畏艱難、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精神。只有不畏艱難,才能屢撲屢起;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積累點滴經驗;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推動建設事業(yè)向前發(fā)展。(學生鼓掌)
問二:那為什么有的人不贊成愚公移山的做法呢?
生答:愚公移山的做法和愚公移山的精神根本不是同一個問題。俗話說“條條道路通羅馬”,前往“羅馬”的每一條道路都不平坦,我們每個人無論走哪條道都會面臨許多的坎坷,但要最終到達“羅馬”,必須要具備不畏艱難、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可丟。但既然是“條條道路通羅馬”,那肯定有捷徑,我們要審時度勢,不可蠻干,要善于選擇捷徑。這就是具體做法的問題。愚公移山就是因為兩座山擋住了外出的路,而愚公在前往“羅馬”時,選擇了一條最艱險、最遙遠的道路,這是最愚蠢的做法。(學生熱烈鼓掌)
問三:愚公移山的做法還有那些危害呢?
生答:危害有二。第一,愚公作為長輩帶頭移山,給他的子孫們樹立了所謂的“榜樣”,而且愚公移山的理由非常充分,所以他的后代不愿也不敢違背他的意志。如果古代真的存在“愚公移山”,那么今天,我們在太行王屋兩座山的腳下,肯定會看到愚公的子孫們那浩浩蕩蕩的移山隊伍。所以愚公移山的做法貽害子孫。第二,從今天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來看,愚公最終如果真的把大山移走,不僅破壞了山區(qū)的環(huán)境氣候,而且影響了“渤!钡乃Y源,是得不償失的。(學生長時間熱烈鼓掌)
問四:你能為愚公想出一個簡單而可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嗎?
生齊答:搬家。
設問至此,這篇文章的內涵和外延都呈現(xiàn)出來了,教學的目的還有什么達不到的呢?
所以,課堂設問要敢于“再深入”,要與時代緊密結合。
二、語文課堂設問要敢于超越教學參考書的陳式,學會變通
筆者曾聽過一位老師開設《老王》(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這篇文章的觀摩課,在揭示文章文眼這一環(huán)節(jié)上,這位老師是這樣設問的:
問一:老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從外貌、語言、職業(yè)、身體狀況、居住條件等方面分析。
問二:老王為“我們”(楊絳一家)做了哪些事?從中看出老王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問三: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
前兩個問題學生都能根據(jù)文本輕而易舉地回答了,但第三個問題學生就是回答不出來。急得這位老師滿頭大汗,滿臉通紅。但問題怪誰呢?筆者認為要怪就怪這位老師不會肢解這個問題。我們來分析一下,前兩個問題都是很簡單的,學生直接從書上就可以找出答案,但第三個問題與第一、第二個問題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不強,且跨度很大,跳躍性太強,學生的思維怎么能跟得上呢?而這位老師所設計的這三個問題,就是我們某本教學參考書上的。我一直認為,既然是教學參考書,那么僅僅是供我們備課時參考的,不是讓我們生搬硬套的。
筆者在教授這篇文章面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曾作如下設問:
問一:老王為“我們”(楊絳一家)做了哪些事?
生答:(1)送冰減車費;(2)送先生看病,不收錢;(3)送香油、雞蛋給“我”家。
問二:從這些事中你看出老王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答:無私、純樸、善良、厚道、知恩圖報。
問三:“我們”是怎樣關愛老王的?
生答:(1)“我”女兒給他吃了大瓶魚肝油;(2)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3)送先生看病,“我”一定要給他錢;(4)送香油雞蛋,“我”給他錢。
問四:那么作者寫作這篇文章是在標榜自己的善良?
生1答:當然不是,作者寫作這篇文章是在呼吁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做出的貢獻。
生2答:其實我們通過分析作者見老王最后一次面時對老王的肖像描寫以及作者聽到“老李”說老王去世時的反應,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對老王的死深感吃驚深表遺憾。那為什么作者會有這種反應呢?因為作者認為自己在與老王的相處中得到老王的恩惠太多,而且老王都是主動地幫楊絳一家,而作者對老王做的一些事,其實都是在報答老王的恩惠,時時處于被動。
按照作者的計劃,老王最后送給她們家香油、雞蛋,作者可能會跟老王面談,建議他去醫(yī)院查身體;對老王送香油、雞蛋可能會作出相應的報恩之舉。但時間不等人,老王在去她家第二天就去世了,這給作者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和愧疚。作者通過無形的對比來揭示本文的主旨: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學生長時間鼓掌)
設問至此,什么問題都解決了。所以一堂好課絕對是問出來的,但絕不是照搬教參而來的。
三、課堂設問要注重“問”“寫”結合,要“問”出學生的寫作水平
語文課堂設問要注重跟寫作相結合,要由問促寫,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有許多的語文老師無論教到哪一屆學生都滿腹怨言,總是埋怨學生整體的寫作水平較低。但這怪誰呢?要怪就怪老師。我們的語文老師在作文教學上投入的時間較少,只滿足一周僅有的兩節(jié)作文課。
就是這兩節(jié)作文課的時間利用率也不高。這樣一來有的學生可能當堂完成了,但因時間倉促交上來的作文質量整體不高。還有一部分作文是課后完成的,抄襲之作太多了。所以這樣的作文訓練達不到目的。我建議語文老師在教授課文的時候精心設問,不失時機地穿插寫作訓練,只有每節(jié)課都打通設問與寫作之間的關節(jié),學生的寫作水平才能逐步提高。就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為例,譬如在教授《最后的長春藤葉》這篇文章時,你可以這樣設問:課文的情節(jié)是否完整?如不完整那么省略了什么?能否把它補出來?這樣就自然過渡到對老貝爾曼深夜冒著寒風冷雨畫長春藤葉的情節(jié)的描寫,這一描寫既讓學生對人物描寫的手法活學活用,又豐滿了老貝爾曼的人物形象,何樂而不為呢?又如,在教授《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設問如下:我們在座的都是光明的使者,但我們對身邊的美好卻熟視無睹。如果我給你最后三天健康,你會去做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參照本文的寫法不妨寫寫……等等。
其實每一篇課文都留有足夠的寫作空間讓你去挖掘,關鍵在于你是否能夠抓住設問與寫作的契機,如果我們做課堂設問與寫作訓練的有心人,那么我們的學生都會變成一個個優(yōu)秀的小作家,我們的課堂也會變得活力無窮。
以上是我對語文課堂設問的三點看法,當然課堂設問是一門藝術,絕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透,一孔之見僅供參考。
(作者單位 江蘇省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
【淺談中學語文課堂的設問藝術】相關文章:
如何在語文課堂實現(xiàn)有效設問08-20
淺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設問08-18
淺談班級管理藝術08-19
淺談語文課堂中的幾個誤區(qū)08-21
淺談營造輕松的語文課堂氛圍08-20
淺談孤兒語文課堂中的生命教育08-19
淺談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效率08-22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提問08-19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技能08-24
設問句的例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