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語文“文本還原”原則例談
初中語文“文本還原”原則例談 以《行道樹》、《羚羊木雕》為例◎吳先杰
翻開初中語文書,看到許多課文下方的注釋,有這樣的注釋:本文選自哪里,有改動或有刪改。這就意味著我們在語文書上看到的許多文章都是經(jīng)過編者改動的,我們看到的都不是原文。對于課本中的這些文章,我們稱之為文本,或者是教學文本,他們不再是單純的文學作品。既然課文是一種教學文本,那么就有它的具體的要求和約束。而原文它可能是一個文學文本,對它的解讀決定于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讀者的當下理解。當作者寫作的時候,文章是作者文本;進入到普通讀者閱讀過程中,則形成了屬于每個人的讀者文本。那文本和文本原文之間是不是完全涇渭分明呢?我們能不能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呢?是不是每篇課文我們都一定要把它還原呢?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來談一談初中語文“文本還原”的幾個原則。
一、“文本還原”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要符合學段、單元等教學目標
《行道樹》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的第七課《短文兩篇》中的第一篇,本文節(jié)選自《張曉風自選集》。之前說過,課文作為一個教學文本,有它的具體的要求和約束。先將有關文字摘錄如下。
人生,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這個單元繼續(xù)學習有關人生的課文,這些課文有的謳歌理想,有的闡述信念,有的論說人生修養(yǎng)。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單元導語
奉獻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快樂;嘗試第一次有時需要勇氣,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人生道路?怎樣才能獲取更多更寶貴的人生體驗?這兩篇短文將給你深刻的啟示。
——《行道樹》課前導語。
《短文兩篇》中的《行道樹》,借行道樹的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信念。奉獻的事業(yè)是神圣的事業(yè)。
——《教師教學用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正因為如此,編者在把本文選入課文的時候做了一些改動。針對初中學生剛剛入學,人生觀正處于初建時期,將課文的理解要點定位于“奉獻”與“犧牲”,這應該是正確合理的。
課文中的行道樹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他們?yōu)榱顺鞘袗毫拥沫h(huán)境以及人們對此的漠視而憂愁,又為能夠為人們做出一系列的貢獻而快樂。
從課文角度來看,行道樹是無私奉獻者,是一個“高大全”的英雄,仿佛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他們——只能讓我們仰望。而原文中有這樣幾句話:“落雨的時分也許是我們最快樂的,雨水為我們帶來故人的消息,在想象中又將我們帶回那無憂的故林。我們就在雨里哭泣著,我們一直深愛著那里的生活——雖然我們放棄了它 !边@兩句話也是行道樹的內心獨白,可以看出,行道樹并非沒有我們一般人的情感,在它們的內心深處,也有對故土、親人的思念。之前根據(jù)課文所介紹的,行道樹憂愁的是城市里污濁的環(huán)境以及人們對現(xiàn)狀的漠視。根據(jù)原文,我們可以看到,行道樹的憂愁其實也飽含淡淡的鄉(xiāng)愁。那加上原文的這兩句話,會不會影響行道樹默默奉獻者的形象呢?其實不會,正因為行道樹心中也有淡淡的鄉(xiāng)愁,但是為了自己的使命,他還是默默堅守,默默奉獻,這樣就更能襯托出行道樹的奉獻精神。并且行道樹也有我們一般人的情感,例如鄉(xiāng)愁,他們不再是”高大全”的英雄,不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他其實就是我們身邊默默的奉獻者,這樣可以拉近我們與像行道樹一樣默默奉獻者的距離,也可以讓我們更感到行道樹的可親可敬。當我們在舉到諸如鄧稼先等一些默默奉獻的科學家時,學生也不至于感到他們是遙不可及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也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奉獻”、“犧牲”精神。所以對本文進行“文本還原”,它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符合學段、單元等教學目標。
二、“文本還原”要為更好地理解文章、升華文章主題服務
課文《行道樹》和原文相比,其實原文之前有三段,最后還有一個總結段。串聯(lián)這些內容的是“我”!拔摇笔且粋傾聽的對象,課文中的內容只是行道樹向我述說的內容。原文最后一段寫到:“故事說完了,四下寂然,一則既沒有情節(jié)也沒有穿插的故事,可是我聽到它們,深深的嘆息。我知道,那故事至少感動了它們自己,然后,我又聽到另一聲更深的嘆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
這么寫有什么好處呢?原文主要是用第一人稱“我”來傾聽“行道樹”在述說,這種形式讓讀者很容易站在文中“我”的角度來傾聽行道樹的述說,更能產(chǎn)生共鳴,更容易引發(fā)讀者的思考。行道樹有嘆息,“我”有嘆息,然后讀者又會聽到另一身更深的嘆息——我知道,那是我們的。
行道樹嘆息什么?它們的心中也有一絲不如意!拔摇眹@息什么?“我”的嘆息就是讀者的嘆息……那是我們對像行道樹一樣默默奉獻者的崇敬與關注。
通過原文與課文的對比,學生可以明白,窺一斑不一定能知全豹,有時節(jié)選和全文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理解與感受。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提升學生的閱讀高度。
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通過“文本還原”,可以讓我們知道,像行道樹這樣的默默奉獻者,也有普通人的情感,它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原來這些人的優(yōu)秀品質也是我們觸手可及的。行道樹的“奉獻”、“犧牲”精神這一主題不但沒有受到一點影響,反而得到一些升華。
如果不符合以上原則,那么就不適合對其進行“文本還原”。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七上第二十二課。本文的原文題目為《反悔》,在選入教科書中,編者也做了一些改動。其中編者刪去了原文的開頭幾段,在結尾處做了修改,并且文中的“萬方”變成了“萬芳”。
作為一篇課文,一個教學文本,編者對《羚羊木雕》一文肯定也有自己的考慮。先將有關文字摘錄如下。
濃濃親情,動人心弦。親情是人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描寫親情的詩文往往最能打動人。在本單元的這幾篇課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寫出了親情的豐富和多樣,引起我們的共鳴。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單元導語
你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已有了主見。有時候,對某些問題,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它也許會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
——《羚羊木雕》課前導語。
《羚羊木雕》寫的是子女與父母的沖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
——《教師教學用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羚羊木雕》一文,親情、以及成長過程中如何面對與家人之間矛盾這幾點是其主題,也是我們的單元目標。
《羚羊木雕》原文題目為《反悔》,對于這一點,文中注釋也做了說明。而課文的結尾與原文結尾相比,編者也做了很大的改動。
課文結尾:
我一個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戰(zhàn)。路上一點聲音也沒有。忽然,我聽見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過頭,只見萬芳跑了過來。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說:“你拿著,咱倆還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著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這能全怪我嗎?
原文結尾:
我慢慢地從樓梯上走下來。外面的雪已經(jīng)下得很大了,雪花落在羚羊的身上,又滑了下去。我突然覺得羚羊變得那么重,以至于我不得不用雙手托著它。我在雪地里慢慢地走著,忽然,我聽見后面?zhèn)鱽砣f方的聲音。我驚奇地回過頭。萬方氣喘吁吁地跑到我的眼前,他既沒有戴帽子,也沒有穿棉衣。他把手里拿的玻璃罩子蓋在我的羚羊上,又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說:“拿著,沒有禮物,咱倆也是好朋友!”
“你媽媽會說你的!”我看著他的眼睛。
“沒事兒,凡是爸爸媽媽送給我的東西,不管我給誰他們都沒說的……”他十分爽朗地微笑著,露出那像白雪一樣的牙齒。
“明天打雪仗,來早點!”萬方跑了,還不時地揚起手臂向我打招呼。漸漸的,他消失在雪花飛舞的世界里面了。
我哭了,我真的嚎啕大哭起來。雪花和淚水一起落在玻璃罩上。我從來沒有這樣傷心過。
在講解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也會有意識地拋出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比較這兩個題目。通過討論學生可以明確:“羚羊木雕”是“我”和朋友感情發(fā)展的見證,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可以給了讀者構思和想象的空間,而“反悔”太直白了,并且感情傾向明確。而“反悔”這一主題與我們的單元目標、本課的要求是相左的。
與原文比起來,課文的結尾少了很多細節(jié),也少了很多感情。但是,課文中的“可是,這能全怪我嗎?”體現(xiàn)了“我”對于成長過程中如何面對與家人之間矛盾的困惑。而如果對本文進行“文本還原”,結尾處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對朋友反悔而心生愧疚的主題。而這一點,同樣是不符合單元目標的,所以這里的“文本還原”也不能夠很好地為理解文章、升華文章主題服務。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的“文本還原”是我們教學時的一種有效方法,但不是每一篇經(jīng)過編者刪改的文章都適合還原,它是有原則的,它必須要為理解文章、升華文章主題服務,必須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符合學段、單元等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思考,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窍冉 浙江省衢州華茂外國語學校 324000)
【初中語文“文本還原”原則例談】相關文章:
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的思考08-18
談初中語文綜合實踐的有效開展意義08-23
談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整合08-20
也談初中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作用08-19
氧化還原反應說課稿08-24
農村房屋原拆原建申請書11-03
原耽的句子12-29
原耽的經(jīng)典句子02-27
氧化還原反應教學反思04-22
《氧化還原反應》教學反思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