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淺談如何將人文情懷貫穿于初中語文教學之中
淺談如何將人文情懷貫穿于初中語文教學之中四川省甘洛縣新華中學 王正彬
【摘 要】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應當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和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即人文情懷。這些情感目標,應在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中,在聽說讀寫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潛移默化,逐漸達成。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優(yōu)勢和語文學科的特點,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得到思想的熏陶。而要達成這一目標,初中語文教師應將人文情懷貫穿于語文教學之中。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情感教育 體驗情感 文本對話 人文情懷
烏申斯基說過:“一個民族總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里!闭Z文是最基本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些都是人文方面的內(nèi)容。這些情感目標,應在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中,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中,潛移默化,逐漸達成,即情感教育需要潛移默化。作為語文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優(yōu)勢和語文學科的特點,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得到思想的熏陶,這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通過多年語文教學的摸索,認為一個語文教師應該具有語文教師的氣質(zhì),那就是:優(yōu)雅、真誠、詩意,有豐富的情感,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在課堂上,只有語文教師以自身的言行感動了學生,其所傳遞的思想才會讓學生信服,從而激起情感上的共鳴。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作家將自己受到的感動,拿來感動聽眾和觀眾,這就是藝術(shù)!被钣靡幌滤脑,我認為語文教師將自己受到的感動,拿來感動學生,這就是語文教學的藝術(shù)。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傳遞給學生的一定是使自己感動的。這樣,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就是動人的,情感就是真摯的,就能引起學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從而使他們受到教育。那么,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如何將這種人文情懷貫穿于語文教學之中呢?
一、注重語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
縱觀初中語文教材,幾乎每篇課文都有情感目標。為此,作為教師一定要清楚的指導本單元要達到的情感目標。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為例,全書分為六個單元,每個單元的情感目標都很明確。比如,第一單元要讓學生欣賞詩歌,進一步了解詩歌,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有所提高,教師對每個單元的情感目標明確了,方能在這一目標的引導下,有意識地開掘這一單元每一篇課文的情感目標,以做到有的放矢地達成情感教育的目的。例如,第一單元第一課《沁園春·雪》的情感目標:了解詩人毛澤東,領(lǐng)會其贊美祖國山河和無產(chǎn)階級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初中語文教師對初中階段的語文課程的情感目標如能做到如此了如指掌的話,在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人文情懷那就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了。
二、教師善用語言引導學生體驗情感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運用富有個性的、高超的語文課堂語言,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當然,這就對語文教師運用、駕馭語言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語文教師的語言要簡潔、規(guī)范、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并能激發(fā)學生。語文教師當在教學過程中,用富有美感的語言運籌教學過程,將思想教育的內(nèi)容融于提問和講解之中,用自己深厚的感情和生動的語言去感染學生,以收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實效。比如,維克多·雨果的《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是演說藝術(shù)的精品,是雨果對伏爾泰的歌頌和敬仰。在雨果的充滿激情,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演講語言中,學生會自然的感受到伏爾泰的偉大貢獻和偉大人格。作者的語言充滿了戰(zhàn)斗激情,充分的展示了伏爾泰的人格魅力。那么,教師在講解的時候,語言就應該飽滿激情,并用詩化的語言揭示演說詞中蘊含的深刻含義,基調(diào)應該是激越深沉,壯麗熱烈的,并于熱烈中飽含理性,這樣就會讓學生從教師的教學語言中體會到伏爾泰卓越的歷史貢獻和偉大的人格魅力。
三、教師當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感情
初中語文教材中很多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是很明顯的,教師可以讓學生或精讀或略讀。比如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傅雷家書兩則》,教學的第一環(huán)節(jié)為誦讀,讓學生感知課文,先由教師范讀,或放朗讀錄音,學生認真聽讀,從而初步領(lǐng)悟作者從兩個方面表達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對兒子的殷切期望之情,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那一份牽掛。然后再由學生個人表情朗讀,讀好停頓、重音、語速,讀出感情,感知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感知這位父親的偉大之處。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站在“兒子”的角度,細心揣摩兒子在收閱兩封信時的不同情緒,不同心境下的語音、語調(diào)、語態(tài)等。如第一封信應讀出在父親的慈愛、勸慰和鼓舞下重新感到自信、振作、愉快、充滿信心的情緒。第二封信應讀出父親為兒子取得成功感到的激動和驕傲之情,讀出父親要求兒子在藝術(shù)和人生之道上保持謙卑不斷追求的殷殷期望之情。讀的形式可靈活些,或個人讀或分組讀或全班齊讀,讀的時候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傅雷這位父親,自然情感就會出來,語氣、語調(diào)中自然就讀出了父親對兒子的舐犢之情?梢,只要教師引導得法,以讀代講同樣能達到情感的目標。
四、鼓勵學生在隨筆中提升個人思想
隨筆就是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沒有形式與內(nèi)容的限制。無論內(nèi)容是否脫離正統(tǒng)思想,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但是必須要有兩點,一是真實,二是必須要有自己的感悟,達到這兩點就可,好壞可不論?梢允菍W語文的感受,可以是對課文的領(lǐng)悟,可以是對人物形象的不同理解,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感受,對社會的粗淺認識,還可以是個人的情感困惑等等。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教師對學生隨筆中出現(xiàn)的錯誤思想,不應該立即以一種教育的口吻,一種傳道士的姿態(tài)回復、說教,那樣會使學生反感。學生們所需要的是傾聽的朋友,教師應該首先予以理解,然后說出自己的看法、建議,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我認為這種朋友式的交流,比生硬的說教、批評更能讓學生聽進去,從而使他們陷入思考之中,逐漸達到端正自己思想的目的。
五、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古人說披文入情,情感是聯(lián)通讀者和作者的關(guān)鍵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和文本對話,跟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產(chǎn)生共鳴,學生經(jīng)歷一次情感上的洗滌,對體會文本的魅力可以起到助力的作用。比如鄭愁予詩歌《雨說》是一曲動人心弦的愛之歌,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從語言入手,充分入情入境。第一環(huán)節(jié),指定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正音,然后教師引導體會詩歌遣詞造句的妙處。第二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全詩洋溢著的音樂美。第三環(huán)節(jié),配樂朗讀,讀出情感,細細玩味詩中的意境。在完成以上各環(huán)節(jié)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說說雨的濃情厚意,從而把握詩歌的主旨。可見,根據(jù)文本,巧妙地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感受作品所飽含的深情,受到情感的熏陶。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較其他科目的教師更多、更容易接觸到學生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因此,語文教師應多給學生一些情感上的關(guān)懷,將人文情懷貫穿于語文教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