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加強對學生審美觀培養(yǎng)為學生成才插上翅膀
加強對學生審美觀培養(yǎng)為學生成才插上翅膀作者/ 宋作德
摘要:我國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幾方面都得到生動活潑的發(fā)展。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yè),是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精神,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不斷追求新知識用于創(chuàng)造精神的各種人才。為此,在中專語文教學中,要借助語文內容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的特點,加強對學生審美觀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審美觀;語言美;形象美;情感美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兩個百年奮斗目標:“一個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是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边@兩個百年目標必將成為我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兩個里程碑。這為我們中國的教育指明了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這兩個奮斗目標中突出地強調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边@里提到的“文明、和諧”怎樣來實現(xiàn),那就必須依靠教育這一手段來完成。
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yǎng)人的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最終實現(xiàn)人類和諧的美化。我們的生活需要美育,我們的教育需要美育,我們的語文學科需要美育。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播下美的種子,釀造美的甘泉,以美育美,塑造新人。
在強化素質教育中,語文教學有著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語文教材多數(shù)是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有很高美學價值的作品,它們描繪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贊頌了人類社會中的優(yōu)美事物、情感、品德。正確的引導,不僅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人文知識,并且能使他們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并逐步具備區(qū)別真?zhèn)、善惡和美丑的能力,從而提高藝術鑒賞力,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審美觀。
一、要引導學生“美讀課文”感受語言美
所謂“美讀課文”,也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它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獲取美感的主要途徑,“讀”能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躍然紙上,使學生多方面地感受審美對象的美。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是一種表達語意的客觀物質材料,正如謝榛《四溟詩話》所說“誦之如行云流水,聽之如金聲玉振”,所以要在學生中提倡開展誦讀活動,使學生的心靈受到熏陶、感染,在審美活動中不斷升華美的情愫。
二、要引導學生遵循“文章思路”感悟形象美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著統(tǒng)治地位”,美和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遵循文章中作者的思路,想象、欣賞作者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如毛澤東在一九二九年寫就的《沁園春·長沙》中,詩人淋漓盡致地抒發(fā)自己青春勃發(fā)的情感和立志高遠的理想。透過詩句我們仿佛看到,青春年少的毛澤東,壯志激昂、熱情奔放,決心要改革社會,拯救中國、意氣風發(fā)的偉大形象,令人振奮!又如《祝!分械南榱稚、《竇娥冤》中的竇娥等悲劇人物形象,可使學生在真善美被毀滅過程中感受到悲劇的崇高美,喚起對丑的憎惡和對美的向往,陶冶情操。再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變色龍》中的奧楚蔑洛夫等喜劇中丑角形象,則可以使學生從他們丑惡滑稽的表現(xiàn)中,得到審美的愉悅享受,進而唾棄丑惡,遠離丑惡,向往真善美。總之,只要引導學生會評鑒作品中的形象,尤其是人物形象,就能啟迪他們美好的心靈,使之受到美的教育。
三、要引導學生“步入意境”體驗情感美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寫道:“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問以入情”,可見,“情感”是文學作品的生命,也是美學的“靈魂”,所以近代學者王國維把美育叫“情育”。在教學中,應該把學生帶入作品特定的情景中,變“此情此境”為“我情我境”,使學生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產(chǎn)生對客觀的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tài)度和審美價值。例如講《荷塘月色》一課時,扣住“文眼”:“這幾天心里頗為不寧靜”,以曲徑通幽之法,將學生慢慢帶入幽雅寧靜、優(yōu)美的月下荷塘,沉浸在如夢如畫令人陶醉的意境中,體驗學者細膩微妙的情感世界,達到心靈的溝通、情感的共鳴,進而凈化自己的心靈。
四、要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chuàng)設美的氛圍,引導學生進入這種美的氛圍之中,這樣可以使學生情緒高漲地學習,生動活潑,而又主動發(fā)展,在知識的海洋里孜孜以求地遨游,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起對美的愛好,并且培養(yǎng)起融美于心靈的習慣,“知、情、意、行”融于一體,使學生在精神品質、知識、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訓練和提高。
五、要引導學生全方位提升審美意識
要想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就應注意對學生審美觀的培養(yǎng),就要把教授美育的科研問題納入教學日程。夸美紐斯說:“教學論的意思是指導教學的藝術”。這種藝術是“一種教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通過教師的引導,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
在語文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觀的培養(yǎng),最終目的是要把學生的美的感受轉化為行為技能,是使他們能獨立地鑒賞美、展示美、創(chuàng)造美。因此,要將聽、說、讀、寫結合起來,當學生的內心體驗和作者的理解撞擊時,就會產(chǎn)生要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的強烈愿望,教師要把學生潛在的寫作激情轉化為實踐,鼓勵他們盡力表達出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達到展示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目的。
總之,美育是貫穿于語文教學過程中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提高未來勞動者素質的必要措施,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美育的滲透。
(遼寧省大連市計算機中等職業(yè)技術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