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研究性教學與大學語文課程考核的改革
研究性教學與大學語文課程考核的改革蔡愛國
。ń洗髮W人文學院,江蘇無錫214122)
[摘要] 大學語文應與研究性教學的理念相結合,這一結合將改變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決定了課程考核必須改變傳統的單一閉卷考試的形式,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也應該被一一納入考核體系,大學語文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也為考核形式的多樣化提供了重要的參照。
[關鍵詞] 研究性教學;大學語文;考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 (2012) 06-0071-03
近年來,關于大學語文教學的討論逐步走向深入,諸多教學研究者從大學語文課程的性質、教材以及教學方式等各方面進行了較有成效的探討。其中王步高先生的《大學語文應先行邁入高校研究性教學殿堂》Ⅲ一文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即應在大學語文的課堂中運用研究性教學方法。在教育部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背景下,大學語文課程與研究性教學的結合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能力與水平。但是,必須要注意到,沒有考核,教學勢必將趨于無效,大學語文的考核不但是重要的,而且課程考核與教學改革是應該同步更新的;谶@一考慮,本文將重點探討大學語文課程考核改革的路徑,以使新的教學理念能落到實處。
1 考核思路應與教學目標的變革相適應
提倡大學語文的研究性教學是基于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的正確設定。事實上,之所以要提大學語文考核方式的改革,就是因為當前最為流行的“一紙試卷定成績”的考核方式早己不符合教學研究界對于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的認知,當然也不符合研究性教學的需求。
一直以來圍繞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有諸多討論。在討論中,有主張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主張強調母語教育,也有主張實用技能的培養(yǎng),很多主張者都在著力論述自己所推崇的這一方面的重要性。但事實上,在討論的過程中發(fā)現,這幾個方面之間并不矛盾,而且每一個方面都有其重要的價值。人文素養(yǎng)、母語水平、寫作技能,這些都應該是一個健康的中國青年所應當具備的。如果一門課程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能夠給學生如此之多的東西,那么,無疑這門課程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
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正在逐步形成共識。既然以上所列的這些方面都有其價值且并不矛盾,那么,將它們均納入教學目標,顯然將有助于大學語文課程獲得更多的認同。楊志堅同志曾經有過這樣的表述:“我把大學語文教育的目標劃分為三個層次,供大家參考。一是基礎漢語素質的養(yǎng)成,對語言文字理解和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二是審美功用的發(fā)揮,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操,提高審美文化素養(yǎng);三是注重民族特性,傳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風骨!边@一表述無疑是非常精當的。當更具包容性地將人文素養(yǎng)、母語水平、實踐能力這幾個關鍵詞都納入到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中去的時候,就可以發(fā)現,這一教學目標反而更有層次感,避免了課程設計的偏狹和思考不周。而最為關鍵的是,《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yǎng)水平的根本標準”。相比傳統的課程講授,研究性教學更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它顯然是符合這一要求的,而正逐步形成共識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目標更是符合這一要求的,研究性教學將有助于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
只是,這一雄心勃勃的教學目標給傳統的課程考核出了難題。人文素養(yǎng)如何用閉卷考試的形式來檢查?母語的學習是否會導致對中學語文教學的重復?一篇小散文或讀后感的寫作是否可以被理解成為寫作能力的提升?從這些問題可以看出,單純的閉卷考核與教學目標肯定是不匹配的。(語文教學論文 www.gymyzhishaji.com)閉卷考試本來就難以評價人文素養(yǎng),閉卷考試也不能夠充分地證明學生對優(yōu)美母語的感知能力,閉卷考試更不可能兼顧社會對學生寫作能力與交際能力的多樣化需求。閉卷考試作為考核形式的一種,其存在是有價值的,但若將一次閉卷考試作為一門課程考核的全部,顯然無法適應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需求。
教師希望學生能夠全面發(fā)展,給大學語文提出了一個更為合理的教學目標,那么,就應該改變以單一的閉卷考試進行考核的做法,因為它實在是頭重腳輕。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決定了大學語文的考核形式應該多樣化,應該體系化。
2 考核內容應與豐富的教學內容相一致
教學目標決定了教學內容的組織結構,而課程考核也應當依據教學內容展開。研究性教學的基本思想不是傳授,而是建構,“建構主義知識觀下的現代科學教學把教學目標指向了學生多方面的科學素養(yǎng),強調比起科學知識本身,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應該具有更高的價值!边@有助于加強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
應反思當前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內容的組成。大學語文教什么?在很多人看來,這個不成為問題。諸多大學語文教材中已經有了章節(jié)的區(qū)分,常見的形式是在每一個章節(jié)中都有主題的引領,在此主題下再選擇編排若干優(yōu)美的文字。教師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只需按照主題逐一鋪排,在每一主題下選擇若干篇章精講,即可大功告成。這樣的組織比較簡單易行,與此相對應,就有不少同仁提到大學語文課時不足的問題。課時不足的問題事實上很大程度源自于課程內容組織的粗糙。很多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呈越來越厚的趨勢;大家都希望大學語文能夠教更多的篇章,教學研究者也在為到底側重于哪些內容而進行激烈的爭論,畢竟能被選上的每篇課文形式都很美,立意也很好。但這樣一來,大學語文何以體現其“大學”的特征?“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的根本區(qū)別,并不在于課文的選取。”盡管目前諸多的大學語文教材都花了很大的力氣來顯示自己篇目選擇的與眾不同,但是將教學內容局限在古今中外文學篇目的講授方面,甚至更多地局限在字詞和文學常識的講授方面,顯然是有欠考慮的。在當前,能夠在全校范圍統一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高校的數量并不是很多,被允許開設的大學語文課所擁有的課時也不是很多,但更應該看到,很多專業(yè)的總課時設置是在逐步縮減的。如果保持現有的教學內容組織的層次不變,而要求增加更多的課時,理由顯然是不夠充分的。
豐富的教學內容應與完善的教學目標相一致,與研究性教學的立場相一致。大學語文的教學從來都不排斥對經典篇章的分析,但問題是去分析什么。如果這個問題確定了,那么,古今中外的經典篇章是不必一篇一篇逐次分析的,應該選擇最適合的篇目點到為止。以現代文學作品為例,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的主要價值,就在于人的發(fā)現!霸谥v授現代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終極目標就是要告訴學生,它在塑造‘人’、表現‘人’方面取得了什么成績,又有哪些不足。”要讓學生看到表象,更要讓學生透過表象,去領會本質和主流。再以古代文學作品為例,希望學生通過這些作品來了解傳統文化,但這也不是終點,應該提倡縱向與橫向的對比,“讓學生在對歷史和傳統的理解的基礎上,盡可能更好更快地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自由探索的精神!边@些都是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引導從而讓學生領悟與體察的。如何來進行更好的內容組織?如何順利實現對學生的引導?這就對大學語文的執(zhí)教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性教學對大學語文課程內容的組織還有更多要求。有研究者提出,應重視寫作訓練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比重,“大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內容無論在知識的傳授還是技能的訓練上,都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系統化學習和訓練,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適應學生高層次的文本閱讀和書面寫作要求這方面!边@是一個很好的思路,但它還不夠全面。閱讀、寫作自然很重要,口頭的交流能力當然也應該被包括于其中,不能讓學生學啞巴語文。簡而言之,大學語文除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和思考之外,還應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寫作與口頭交流。
考核內容應該與教學內容保持一致。教師打算教什么,就應該著手去進行考核的準備。這樣一來,大學語文的課程考核,就應該包含對學生閱讀與思考能力、寫作與口頭交流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如果有同仁認為知識的識記同樣也是重要的,當然也不會反對,但是,大學語文之所以是“大學”的語文,其考核顯然不應該只針對識記。
3 考核形式應與多元化教學方式相匹配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倡導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研究性教學必然要求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而教學方式的改革也為課程考核改革提供了思路。
大學語文應該怎么教?以往習慣于老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在精英教育的時代大概是可行的。但從當前的高考升學率可知,高等教育正逐步大眾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正變得多元,這與整個社會的多元化發(fā)展態(tài)勢是相一致的。高等教育的重任應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向培養(yǎng)學生認識的能力和適應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方面轉移;诖,大學語文教學如果繼續(xù)堅持教師的一言堂,堅持以灌輸為主,恐怕是不適應當下的社會需求了。針對這個問題,陳洪老師就曾提出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教學的區(qū)別,則在于要擺脫應試的桎梏,明確素質本位,吸引大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在高層次上提升母語表達水平與人文情懷”,他的這一觀點顯然是一種卓見。
基于研究性教學理念而進行的大學語文教學必須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提出更新的要求。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方式應該多元化,應將《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所提出的相關條文落到實處。大學語文要進行研究性教學,就必須要改變教師的角色,使其從灌輸者變?yōu)橐I者;就必須改變學生的角色,使其從被動接受者變?yōu)橹鲃訉W習者。課堂講授當然是需要的,但課堂講授也可以有多種形式,應該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老師要從“紅花”退回到“綠葉”,把思考的樂趣、發(fā)現的樂趣還給學生。大學語文要進行研究性教學,就必須要將問題的發(fā)現和問題的解決設定成教學的主要過程,使學生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鍛煉。與此同時,學生主題發(fā)言、小組討論等形式也應該被大量地引入課堂。如果提出的這種多元化的課堂教學形式還帶有某種理想色彩,那么,至少可以從增加課堂互動的比重開始進行改革。
當然,要使多元化的課堂教學形式真正發(fā)揮作用,還需要增加學生的課外學習任務。根據卡耐基原則,學生的課內學時數與課外學時數的比例應該達到1:2。這一點在很多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高等教育中得到了體現,但在我國,它還沒有被普遍接受。一般來說,學生的學習更多地局限在課堂內,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距離研究性教學的要求尚遠。老師可以根據精心組織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課外學習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的課外學習可以是閱讀,當然也應該包含寫作,此外,學術研究、社會調研、小組協作等多種形式也可以充實到課外學習中去。
課內教學和課外學習方式的改革,使得大學語文的考核呈現多點開花的姿態(tài)。對學生的考核,除了一些重要的基本知識點外,還應該包含對思考能力的考核,對寫作能力的考核,對口頭表達能力的考核,同時也應該包含對社會調研能力的考核,對小組協作能力的考核?己它c可以體現在試卷中,也可以體現在集體提交的調查報告中,更可以體現在小組討論的應答中。大學語文的考核應該順勢建立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實際上,這在政策上是完全可行的,要充分利用諸多高校所規(guī)定的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按比例構成總成績的這一政策條文,將平時成績與各種考核結合起來,同時也真正地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動起來,充分發(fā)揮其主體性。
4 結束語
在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當下,大學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理應引入研究性教學的理念,正確設定教學目標,精心組織教學內容,積極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最重要的原則和標準,推動課程考核的改革,從而使大學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夠適應新的時代需求。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總體設計完善了,教學同仁都全力以赴了,那么,這門課程必將展現強大的生命力。
【研究性教學與大學語文課程考核的改革】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課程改革論文08-23
關于中職語文課程改革的幾點設想08-13
從語文課程的發(fā)展趨勢看當代語文教學方法改革的特點08-05
英語熱潮下中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漫談08-20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07-29
政治研究性教學08-17
談語文課程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角色轉換08-17
語文課程教學計劃07-09
語文課程的教學計劃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