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知識活起來 ——以蘇教版《現(xiàn)代散文選讀》單元教學為例
讓知識活起來 ——以蘇教版《現(xiàn)代散文選讀》單元教學為例江蘇灌南縣第二中學 潘井亞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舊知識只有進入獲得新知的周轉,知識才能在學生心中活起來,學生才能越學越輕松。
引而弗牽
《寒風吹徹》題目意思分析了,也算帶著學生總結出了“寒風”蘊指的四種冬天:自然的冬天、生存的冬天、靈魂的冬天、生命的冬天。說“也算”是因為,知識的獲得并不是全班熱烈探討的結果,上課沒有形成全班討論的交響樂。有些學生似乎興趣不濃,他們或許還不明白,但教師迫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強行使之參與把這個知識灌了進去,但知識沒有活在他們心中。
課后學生仍有語句不理解。比如:
我不敢相信他已經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還深藏著一點溫暖,只是我們看不見。一個人最后的微弱掙扎我們看不見;呼喚和呻吟我們聽不見。
我們認為他死了。徹底地凍僵了。
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點點溫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爛了幾個洞、棉花露在外面的舊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邊幫已經脫落的那雙鞋?還有他的比多少個冬天加起來還要寒冷的心境……
又有學生問:一面說:“肯定還深藏著一點溫暖”,一面說留不住溫暖,這樣講是否矛盾?
……天熱了,母親會帶著我們,趟過河,到對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媽。姑媽也會走出蝸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曬著暖暖的太陽和我們說說笑笑……多少年過去了,我們一直沒有等到這個春天。好像姑媽那句話中的“天”一直沒有熱。
生問:“天”為何一直沒有熱?
“天熱了過來喧喧。”我又想起姑媽的這句話,這個春天再不屬于姑媽了。
生問:以前的春天一定屬于姑媽嗎?
出現(xiàn)這些問題是學生對“天”的理解,對“春天”,特別是對“冬天”的理解不深所致。這些問題還沒搞懂說明“四種冬天”這一知識在學生心中沒有活起來。
對“冬天”的理解,結合文章可以有多種解釋,這些解釋與學生原來的認知是有沖突的。這正是問題焦點所在。
蘇霍姆林斯基講得清楚:
為此就應當知道:你在這節(jié)課上,哪些東西是要講解透徹的,而哪些東西是要有所保留而不必說盡的。這沒有說盡的東西,就好比是給學生的思維設置的誘餌。這里沒有任何適用于一切場合的現(xiàn)成處方。一切都取決于具體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已經掌握的實際知識。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第51條:要使知識活起來
原先課例的失敗就在于不該講的地方講了很多,而該講的地方學生仍一頭霧水,知識在他們心中根本沒有活起來。學生的疑問說明他們有認知沖突,此刻就到了交集點,教師無須再去揭示,把這些問題展示出來給學生思考、探究即可,就可以發(fā)揮“交集點”的作用。
很明顯,按照蘇氏的觀點,我這節(jié)課應該把學生的疑問提前,之后再引導學生思考總結冬天的四種含義。這樣,在教師的講解鋪墊下,課堂由學生的疑惑到精要問題的解決,遵循了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知識容易在學生心中活起來。
無理而妙
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閑話》寫了作客山中的妙處,表達了親近自然、擺脫束縛、向往自由的思想。如果將之作為教學目標就沒有價值,原因是太簡單太沒味。在蘇教版高中《現(xiàn)代散文選讀》“是什么讓我感動”抒情散文單元中,我發(fā)現(xiàn),相對而言,這篇文章最大的特點就是情感的提純、表達的堅決。比如,第二節(jié)只寫作客山中的妙處而過濾了作客山中的苦痛!捌匠N覀儚淖约杭依镒叩脚笥训募依,或是我們執(zhí)事的地方,那無非是在同一個大牢里從一間獄室移到另一間獄室去,拘束永遠跟著我們,自由永遠尋不到我們”,這些語言按照正常的邏輯是無理的,從家里到執(zhí)事的地方全是從監(jiān)獄到監(jiān)獄嗎?但這樣的語言強烈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這就是孫紹振所說的無理而妙。我把它作為本課教學目標。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引導問題是:(教學論文 www.gymyzhishaji.com)本文主要說了什么事?最主要表達了什么情?這是初步感知階段,難度不大,學生易答。不過這個環(huán)節(jié)有效完成后,要進一步理解“無理而妙”就陷入了生澀狀態(tài),學生反應漠然。
我這樣啟動該環(huán)節(jié):有人評價,徐志摩是個理想主義者,感情極其豐富,而且相信情感的力量,所以他的文字異常熱烈、真誠、富于感人的魔力,可以說是情感的散文。接著我調查學情,喜歡這篇文章的人并不多,我接著引導:我們不喜歡不一定文章就不好,也可能我們的審美修養(yǎng)還不夠。我們不能僅僅因為不喜歡就不學習它,既然選進教材說明它有寶藏待我們挖掘,或許學了文章之后我們就喜歡上它了。
對立氛圍消失些后,我給出了最核心的問題:他的情感表達為何如此強烈?有學生找出了“只許”這類副詞。但是對“無理而妙”,學生一時不知如何作答,我只好把第二節(jié)及相關語句拿出來,對照常識解說提示,并追問這樣講是不是不講理,它對情感表達起了什么作用。一步一步費力的引導總算拉出了俏麗的新娘,但到此結束,灌輸?shù)锰啵R沒有活起來,課上得很沉悶。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第一套大綱和第二套大綱之間的關系,強調一個深廣的知識背景對學習知識非常有用。就本課而言,理解“無理而妙”是相當難的一個知識點,此時的第一套大綱需要教師提供第二套大綱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否則學生僅憑課堂的學習很難達成目標,知識不容易活起來。
于是,在另外一班教學的時候,我做足了鋪墊:
臧克家紀念魯迅的詩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卑赐ǔ5倪壿媮碚f是不通的。要避免這樣的自相矛盾,就要把省略的內容補出來:“有的人死了,因為他為人民的幸福而獻身,因而他永遠活在人民心中。”但這就不是詩了。這種情況,越是到當代文學中越明顯,成為一大特點。按理性邏輯來說理由必須充分,這叫充足理由律?墒窃谇楦蟹矫娉渥愕模诶硇苑矫嫖幢爻渥。因此情感的表達應該做到“無理而妙”。無理而妙,得有可以激起讀者想象的緣由。情感有自己的邏輯,無理之理,是為情理。下面的作品中,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無理而妙”?在“妙”中表達了什么感情?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如夢令》
徐志摩在本文表達中也用了“無理而妙”,請學生圈畫出來,品讀其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學生立刻被吸引住了,他們投入了積極的思考,不久同學們陸續(xù)發(fā)言,課堂奏起了思維的交響樂。學生領悟了無理而妙的精髓:妙就妙在讓你體會到了歪理表達的那種獨特情感,知識活在運用中,此處的“無理而妙”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通過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現(xiàn)代散文選讀》“是什么讓我感動”單元的教學與反思,我深刻體會到,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思考。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知識背景,這樣學生在真正的學習中無意注意的比例加大了,課堂自然了,知識活了,學生也活了。
【讓知識活起來 ——以《現(xiàn)代散文選讀》單元教學為例】相關文章:
單元整合讓教學活起來04-29
知識“盲點”例談08-07
讓拼音教學活起來08-17
讓拼音教學活起來08-05
散文的意境美例說08-07
以《月跡》為例談生成教學08-15
對語文教學“以本為例”的幾點思考08-15
淺議高中現(xiàn)代散文鑒賞教學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