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新觀念、新方法走進小學語文課堂
讓新觀念、新方法走進小學語文課堂新疆石河子總場第一小學 梁 霞
長期以來,在教學實踐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因此,讓新觀念、新方法走進小學語文課堂,應是教學改革的核心,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轉變自己的哪些教學觀念呢?
一、教師要轉換自己的角色
1.知識傳授角色的變化。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也是新課程中教師角色之一,新課程條件下,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要發(fā)生很大的變化。教師要改變過于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形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也是一個逐步過渡、交替的過程。
隨著知識傳授者角色的變化,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將發(fā)生變化。如重傳授轉變?yōu)橹匕l(fā)展,統(tǒng)一規(guī)格教育轉變?yōu)椴町愋越逃亟處熃剔D變?yōu)橹貙W生學、重結果轉變?yōu)橹剡^程,居高臨下轉變?yōu)槠降热谇,教學模式化轉變?yōu)榻虒W個性化,單向信息交流轉變?yōu)榫C合信息交流等。教學行為忌單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教師不能墨守陳規(guī),要勇于創(chuàng)新、積累、總結、提高。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边_到讓每一個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fā)展。
2.教師成為學生的促進者。教師成為學生的促進者是新課程下教師角色的根本變化,是教師角色轉變的一個飛躍與突變。但教師成為促進者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而是一個不斷的生成過程。
當前,學生的學習方法正由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向創(chuàng)造性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統(tǒng)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轉變。其角色行為表現(xiàn)為:幫助學生決定適當?shù)膶W習目標,并確認和協(xié)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關鍵在于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總之,教師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信念。
3.教師成為研究者。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能力對自己教學行為加以反思、研究改進,提出最貼切的改進意見。與外來研究者相比,教師處在一個極其有利的位置上,有最佳研究機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教學情境中的問題,有著自己的經驗化的處理方式。教師也在不斷地進行審視,以適應社會和教育的發(fā)展。這個過程是教師對自己行為的分析與研究的過程。新課程的出現(xiàn),使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增多并變得復雜,“教師即研究者”在新課程背景下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xiàn)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zhàn),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預測性與復雜性,而且越來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皆準的應變通則。因此教師要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養(yǎng)、淵博的知識、善于研究、不斷提煉、終身學習,將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通過工作與學習的結合,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解決自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改變學習方式
目前,我們的基礎教育過多地注重接受式學習,忽略探究性學習在人的發(fā)展中的重要價值。因此,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教師的教學策略應發(fā)生變化,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fā)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tǒng)一規(guī)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這種方式不是單指語文“教材”的學習方式,而是指學生學習任何形式語文材料的學習方式。它應該貫穿學生學習語文的全過程,甚至貫穿學生一生的學習。
“自主”應該是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學論文 www.gymyzhishaji.com)學習進程,學習伙伴、學習問題。當然在課外的自由度比課堂更寬,在課堂這個有限的時間里,也要給學生最大的自由,可以給學生隨時發(fā)表意見、隨時提出問題的權利。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其實,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知道學習是自己受益,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否則的話,他就會認為學習就是為老師服務的。
“合作”并不是幾個人圍在一起隨便說上幾句的代名詞。形式很容易做到,把桌子或拉開或合攏,幾個人湊成一堆,但真正意義合作卻不容易!昂献鳌钡幕A是分工,沒有分開就不能談合作。“分工”對學生來說,首先是獨立。“合作”學習的范圍也不單是課堂上,它包括學生課內外的一切學習。
課堂上“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后再去“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闡明自己的觀點。這種“合作”是給別人提供思考的材料,也是從別人那里獲取經驗,得到啟發(fā)。使每個人在“合作”學習的同時,能加深理解,提高認識,獲取深刻的體驗。這個合作更可以是全班的交流,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交流。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對所討論的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獲取知識,感悟方法,同時獲得極大的情感滿足。
“探究”,應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獲取知識、方法、情感體驗的過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可以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學生感悟學習過程、領悟學習方法的過程。“探究”更重要的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本身,然后獲取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小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探究”的不僅是思想內容,更有方法、情感、態(tài)度,內容是淺層次的,而其他是深層次的,是更有探究價值,也更容易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的。因此,要引導學生去探究發(fā)現(xiàn)文本所具有的更深層次的“美”,獲取更有價值的東西。
三、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新課程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學習方式。老師們對自己在課改實驗中的探索和嘗試進行了交流、總結。大家認為:激發(fā)學生興趣與好奇心,這是變革學習方式的前提;建立合作小組是變革學習方式的重要方式;重視學法指導,是變革學習方式的重要步驟。
【讓新觀念、新方法走進小學語文課堂】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新方法08-23
讓音樂走進語文課堂08-17
讓音樂走進語文課堂08-05
讓語言藝術走進語文課堂08-17
走進新課程,教師要有兩個新觀念08-17
更新觀念,勇于實踐08-17
“默默無名”新觀念08-17
更新觀念改進教法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