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回歸本真的大學生德育——基于生存論的思考
回歸本真的大學生德育——基于生存論的思考
。ㄎ鞑龑W院思想政治部,四川西昌615000)
摘要:生存論對人的存在的理解與德育對人的存在的關注本質(zhì)上有著內(nèi)在的契合。生存論為我們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德育提供了新的范式,我們應該借鑒生存論中蘊涵的教育思想,積極創(chuàng)新大學生德育工作。德育的目的是要引導大學生“過好的生活”,德育的內(nèi)容是要引導學生學會關愛生命,德育的方法是要引導師生雙方實現(xiàn)“視閾融合”。
關鍵詞:大學生;德育;生存論
中圖分類號:C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 - 0845( 2012) 07 - 0009 - 02
當前大學生德育實效性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影響至今的傳統(tǒng)德育理念偏離了德育的本質(zhì)。傳統(tǒng)德育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寄生于“科學世界”的知識教育,把德育簡化為純粹的道德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人生存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因此,現(xiàn)代德育必須使德育的中心和首要價值從“知性德育”轉(zhuǎn)向“生活德育”,以回歸本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德育與生存論的關系
生存論是以雅斯貝爾斯為代表的現(xiàn)代西方哲學家提出的關于人的本質(zhì)的一種哲學思想,這一思想的實質(zhì)是對現(xiàn)代人的生存方式的哲學反思。生存論認為,人的生存不等于物的存在,生存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生存的意義在于對存在的體驗。人的生存是處在基于過去、立足現(xiàn)在、朝向未來的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生存方式,人的本質(zhì)就是在這個選擇過程中形成的。因此,“人類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質(zhì),并且使人的本質(zhì)成為可能”。這就是說,人不像事物一樣具有固定的類本質(zhì),人的本質(zhì)是一個無限敞開的發(fā)展過程,人的本質(zhì)是由自己自由選擇決定的。人在任何時刻的選擇都是自由的選擇,人的存在的過程就是自由選擇的過程,人的選擇造就了他自己。人存在的根本目的是開掘生活意義,完滿人生,完善人格,實現(xiàn)人存在意義的張揚和超越。
我們常把人的生活世界分為“自然世界”、“文化世界”和“意義世界”。人就是生活在由這三重世界組成的生活世界中。人在生活世界中的實踐活動不僅僅是認識改造“自然世界”,而且還包括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為文學、藝術和哲學的“文化世界”,同時還應包括創(chuàng)造通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終極追求的“意義世界”。道德教育就是貫穿于這三個世界的結(jié)晶并表現(xiàn)在生活世界之中,其終極目標是引導人在生活世界中追求最高價值的“意義世界”。因此,德育作為一種與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本質(zhì)上亦是對人的存在的反思和提升,其根本目的是“使人作為個體存在和社會存在以合理的方式展開人生,體現(xiàn)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意義”。
由此可見,生存論對人的存在的理解與德育對人的存在的關注本質(zhì)上有著內(nèi)在的契合,生存論為我們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德育提供了新的范式。
二、本真的大學生德育:生存論視閾下德育解讀
正是基于對人的存在的關注,生存論思想被廣泛應用到教育研究中。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必須以受教育者為中心,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由”和“選擇”,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青一代),包括知識內(nèi)容的傳授、生命內(nèi)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啟迪其自由天性,使他們自由生成”。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就是師生之間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好的教育應該鼓勵每個學生積極詢問“我是誰”、“我的生活駛向何方”、“為什么我存在著”等問題,即思考怎樣“過好的生活”的問題。同樣,德育作為一種指向人的“意義世界”的生存教育,更應努力幫助人“過好的生活”。高校德育的靈魂就在于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中使大學生思考人的本質(zhì)、價值、意義等根本性的和終極性的問題,表現(xiàn)為對大學生的人格、尊嚴、理想追求的關切,對大學生的生存、需求和發(fā)展的關注,對大學生未來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追尋。
三、本真的大學生德育:生存論視閾下德育回歸
1.教育目的:“過好的生活”
雖然傳統(tǒng)德育也提出道德應成為人的本然追求,但由于過分強調(diào)其道德規(guī)范的社會規(guī)范功能,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德育就易于(實際上也是如此)異化為一種資格教育。所謂資格教育,就是把教育目的作為獲取某種社會資本或特定資格的教育,我們的各種技能考試實質(zhì)就是資格教育。而如果把道德教育也當成資格教育,即是把培養(yǎng)道德作為一種僅僅是為了“獲得社會或他人的認可的社會資本的活動”,那么這種德育實質(zhì)就是為了“道德”而“道德”的活動了。一旦“道德”的目的是功利性的,那么道德就是虛假的道德了,這種道德教育本身也就是非道德的。這種基于資格的道德教育就會使人在生活中所作出的各種抉擇是非自由的選擇,培養(yǎng)出來的必然是非本真的人。更可怕的是,人在不自由的狀態(tài)下易為財富、名譽、地位和權力等外在的“物欲”所累,人一旦處于這種生活中就是一種沉淪狀態(tài)下的“不真實”的生活。
道德源于生活,生活是道德的基礎。道德總是關于生活的道德,道德也必須要回歸生活以致超越生活。道德的根本目的是要使人更好地生活。毋庸置疑,本真的德育應該“教會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那樣自發(fā)而真誠地生活”。從價值評判上看,“自發(fā)而真誠地生活”就是一種“好的生活”。我們認為,好的生活就是自由的生活。這里所謂的“自由”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不受任何約束的意思,而是指哲學意義上人的自由。道德“不是因為它是有用或必須,而是因為它是自由的和高貴的”。道德是對人的可能生活的一種把握,是價值上的“應然”,而不是事實上的“實然”。人對道德的追求就是要求人要超越現(xiàn)實生活對人的種種束縛,去創(chuàng)造一種可能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人的精神和人格是完全自由的。這種自由在日常生活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自由選擇。事實上,人完全是自由的,甚至“人不得不自由,自由是他擺脫不掉、必須承擔的生活負擔”,“人作為獨立的存在者是憑借自由選擇而昭示自身的存在,人也只有在選擇中才能體現(xiàn)出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從這種意義上說,德育的意義就是在于啟蒙和啟發(fā)人獨立思維和自由選擇,引導人成為自主自覺的人,教會人過幸福的生活,這就是本真德育的根本目的。
2.教育內(nèi)容:關愛生命
人是生活世界的主體,生活的世界是人的生命活動的世界。正是作為主體的人,其鮮活的生命實踐構(gòu)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并賦予生活世界以無限的意義。因此,德育引導人“過有意義的生活”就是要關愛人的生命。正如生存論所說,人是生存,物是存在。人的生命與動物的生命區(qū)別就在于物是自在的生命,人是自為的生命。人能思考“我是誰”,“他是誰”,“我們是誰”。所謂自為的生命就是指人的生命是生成性的存在、關系性的存在和意義性的存在。人要通過學習“做人”來完成二次生成,以使人成為真正的人,這就是要回答“我是誰”;人是與他人共處在生活中的,人要學會突破個人世界,在共生的世界中走向和諧,使生命突破個體的局限與他人進行溝通和對話;人要在生活中不斷超越自己,關照人類,實現(xiàn)自己與他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尋求“終極關懷”。正是人的生命存在的這些特性,決定了德育的內(nèi)容必須圍繞著人的生命的生成、關系和意義來展開。
回答“我是誰”,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學會學習。顯然,人的二次生成必須通過不斷學習人類文明成果才能完成。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必須成為當代人的一種生存方式,人類只有在不斷學習中才能“學會生存”,也才有可能“過好的生活”。因此,作為關注人的生存的德育顯然要把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作為重要任務。
回答“他是誰”,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學會承擔責任。責任與自由是相伴的,自由選擇就意味著承擔責任。“一個人只要選擇了一個事件,他就得為這件事的后果承擔全部責任,他不能把責任推諉于他無法控制的條件,把自己的選擇及其后果說成是不可避免、命中注定、迫不得已、隨波逐流的,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對自由的消極“反抗”就是逃避責任,一切不道德的行為就是責任感缺失所導致的。因此,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人在生活中必須承擔起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德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我擔當?shù)哪芰,引導學生成為一個自己對自己負責的人。
回答“我們是誰”,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學會反思。每個時代的人們都會遭遇到獨特的生存問題,而人在處理這些問題時都會形成獨特的歷史經(jīng)驗。正是在對這些問題的反思和經(jīng)驗的積累中,人類才得以不斷發(fā)展進步。反思是人類獨有的能力,人只有在不斷的反思中才能更深刻地領會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存價值,才能過可能的生活;诖,我們的德育也必須教會學生如何去反思,引導學生去觀照自己、觀照他人及觀照人類的生存境遇,在反思中培養(yǎng)倫理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構(gòu)筑精神家園,追尋終極關懷。
3.教育方法:“視閾融合”
由于德育的對象是有生命、有情感和有思想的人,且每一個人的情感和思想都是有差異的。因此,當我們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不僅要理解并接受他們本有的思想道德“視閾”,而且還要主動使作為教育者的我的“視閾”與作為對象的大學生的“視閾”發(fā)生碰撞,并在碰撞中使我的“視閾”和學生的“視閾”走向“視閾融合”。一旦師生之間實現(xiàn)了“視閾融合”,教師就走進了學生的內(nèi)心,學生亦走進了老師的內(nèi)心。同時,新的教育語境就形成了,由此教育將進入更廣泛和更深入的領域,德育的目的就能一步步實現(xiàn)了。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我與你)的對話與敞亮,這種我與你的關系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核心!币虼,要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視閾融合”,就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這里所謂的對話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言語交流,而是“師生雙方以語言、文字等為媒介,進行包括觀點、認識、情感、思想、態(tài)度和人格等方面的交流與溝通”。“對話”的過程,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處于一種身心敞亮、相互平等的關系中,各自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一個開放的“思想場域”中雙方實現(xiàn)心與心的相遇、碰撞和交融,建構(gòu)彼此的精神世界和共同的精神世界,最終“充分喚醒他們的生命意識,開發(fā)他們的生命潛能,增強他們的生命活力,提升他們的生命境界,從而走向人的本身的存在”。
【回歸本真的大學生德育——基于生存論的思考】相關文章:
“線性回歸直線”的教學思考08-20
回歸生活世界的高校德育研究08-24
論孔子的德育思想02-24
關于德育量化的思考08-17
中職生德育的思考08-13
教學中回歸學生主體的理性思考與探索02-22
教學中回歸學生主體的理性思考與探索08-17
基于回歸教材的任務型復習課教學模式探索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