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落實農村學校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如何落實農村學校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作者/王興惠
新一輪課改以來,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改革措施逐步落實到位,課改新理念亦相繼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正當全國各地課改熱火朝天之時,農村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本文通過對農村小學語文課改現(xiàn)狀和如何落實新課改兩方面進行探索,以求獲得一些建設性的結論并求教于方家。
一、關于農村學校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
根據筆者多年在偏遠山區(qū)教學小學語文的經驗得知,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依然存在許多問題。細細思量,時下農村學校語文教師教學存在的問題大致如下:
1.換湯不換藥,缺乏課堂創(chuàng)新
這種類型的語文教師多數(shù)年齡老化,要么是上個世紀“接班的教師”,要么是“民轉公教師”。姑且不談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業(yè)務能力,單就語文教學的模式來看,課前學生預習很喜歡的一篇文章,被教師生硬地分割成“認生字、劃段落、寫段意、歸納主要內容、概括中心思想及背誦、默寫”等等程序,學生到了課后便對這篇文章反感之極。教師不顧學生的感受,課后布置大量的抄寫生字新詞作業(yè)的現(xiàn)象依然如舊。
2.花樣百出,實效不大
這類語文教師多數(shù)是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師。他們接受新鮮事物較快,但畢竟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夠,有囫圇吞棗、一知半解之嫌。課堂上,過于注重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大量的非語文活動擠占了學語文的時間,結果快樂有余,收效不大,不能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學習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于課外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實,隨意性大,時間花了不少,收效甚微。
3.課改意志不堅定,重蹈覆轍
這類語文教師多數(shù)是中年教師,屬“屋梁上的草,風吹兩面倒”。他們在進行新課改理論培訓時,聽了專家學者熱情洋溢的報告后可謂熱血沸騰;走上三尺講臺,被應試教育的遺毒侵擾,為了學生考試分數(shù)高,避免耳根子清靜,便重蹈覆轍,不辭辛勞地講解,不厭其煩地分析,學生聽得昏昏沉沉,如墜云里霧里,不知所獲。更有甚者不惜犧牲休息時間,擠占新課改強調的音樂、體育等課程時間,從早忙到晚,弄得學生頭腦麻木,逃學厭學事件時有發(fā)生。
綜上所述:當前農村教師既要面對新課改浪潮地洗禮,又要應付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輿論壓力,更要迎接“教師績效工資”的挑戰(zhàn)。上班時間埋頭苦干在冗繁的作業(yè)堆里,(教學論文 www.gymyzhishaji.com)茶余飯后根本無暇顧及“什么是語感”“什么是語文素養(yǎng)”“什么是大語文觀”等新課程改革中理論知識的探究,也不曾思考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倒底該擯棄什么、繼承什么、發(fā)揚什么,只沉浸在“春蠶到死蠟炬成灰”的奉獻之樂中。作為業(yè)務指導的教研部門走馬觀花似地檢查,對農村學校教師的這些做法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農村學校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如何落實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農村學校的語文課程改革如何落實,語文教學究竟教給孩子們什么、怎么教,這是一個熱門話題。筆者有幾點淺見,供同仁們參考。
1.徹實轉變觀念,深入學習課改理論
眾所周知,“語文”指的就是語言文字,語言和文字是人們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學好使用語言和文字的本領,是為了滿足工作、學習、生活的需要。語文學科的特征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農村學校教師只有深入學習課改理論,才能徹底轉變教學理念。就拿一些耳熟能詳、貌似簡單的概念性的詞語來說,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就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什么叫語文素養(yǎng)?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認為:語文素養(yǎng)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yǎng)等!笆裁词钦Z文能力?”語文能力是人們在語文活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當然,傳統(tǒng)的一些語法方面的,如:褒義詞——貶義詞——中性詞;詞的本義、比喻義、引申義以及句式變化等知識,絕不能拋棄。二者要相得益彰,為在語文教學中的課程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
2.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
語文學習,應該是人生的一種幸福歷程。我們毫無理由為自己課堂上精疲力竭的灌輸而自豪。語文課要“實”而“活”。所謂“實”,是學生該學的要學,該練的要練,每一節(jié)語文課使每個學生確有所得。哪怕一課一得,日積月累,定會由小進到大進。所謂“活”,除了靈活多樣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讓每個學生的腦筋動起來,也就是葉圣陶先生說的讓學生“動天君”。這是以往語文課做得不夠、不好的地方。有兩種教學,一種是使學生越學越愚笨,一種是使學生越學越聰明。我們當然追求后者,在學習語文的同時,要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發(fā)現(xiàn),學會學習。什么是最好的語文課,什么是不好的語文課。
我認為好的語文課有以下特征:
、拍繕硕ㄏ,落實新課改
、儆忻鞔_的“三維”整合的目標(新課標的基本要求)。特別是知識、能力,方法、習慣的目標要十分明確。教學目標不能多而雜,不能若明若暗,否則,教學就會“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趲熒餐瑢W習及平等對話,教師引導學生在自主的語文訓練中,在探究、發(fā)現(xiàn)中逐漸實現(xiàn)教學目標。在教學中盡管農村學校硬件設施不夠,還是要適當拓寬課程資源(包括合理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加強與生活的聯(lián)系,與兒童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聯(lián)系。
③訓練密度要大,效率要高,效果要好。
、埔匀藶楸,突出新課改
在農村少年兒童身上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過分自我、目中無人,不懂得關愛他人,為別人著想。教師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
⑶以學定教,彰顯新課改
、倭暤脤W習方法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習得學習方法,才能逐漸學會學習。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是課程的主要目標之一。而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能力,才能適應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需要。小學語文學習方法主要指:識字、寫字的基本方法;朗讀、默讀、誦讀的技能;精讀、略讀、瀏覽的一般方法;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根據需要搜集信息的初步方法;簡單的記敘、說明的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即善于識字,善于閱讀,善于習作。我國古人總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如,熟讀精思,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循序漸進,舉一反三;不恥下問,博覽多聞;知行結合,躬身實踐。葉圣陶、呂叔湘等語文教育家也有許多真知灼見。這些見解先于“課改”提出,又完全符合“課改”的精神。我們要善于梳理,為我所用。
②培養(yǎng)語文能力
小學語文能力主要包括:獨立識字能力;較熟練、規(guī)范的寫字能力;以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為標志的閱讀能力;初步的口語交際能力;寫簡單的紀實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見應用文的能力;在綜合性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文課上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能力。這里要強調的是:學習方法不應該是教師傳授的,而應是學生個體和群體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發(fā)現(xiàn)、習得的;語文能力是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反復歷練、逐漸生成的。此外,還要在學習語文的同時,發(fā)展思維,特別是培養(yǎng)和提高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想象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③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小學生要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培植學習語文的興趣,養(yǎng)成聽、說、讀、寫的良好習慣。這是重要的語文學習目標。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主要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和習慣,查閱工具書及其他資料的習慣,讀書看報的習慣,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勤動筆、常積累的習慣,樂于與他人交際的習慣。
小學生學習語文有了濃厚的興趣、良好習慣,學習就有了不竭的動力,學習方法、語文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會使學生如虎添翼。在學習方式上,要由以往偏重接受性學習轉到注重自主的、探究的學習;在學習途徑上,要由“課堂中心”轉到課內外兩條腿走路,課內悟學法,課外求發(fā)展。立足課堂,長此以往,農村學校課程改革鮮花盛開,就一定不會是夢想。
(作者單位:558307貴州省平塘縣西涼鄉(xiāng)拉抹小學)
【如何落實農村學校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相關文章:
如何改革農村小學語文教學08-20
農村小學如何加強學校內涵建設08-18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落實對話式教學07-25
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目標檢測08-18
關于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反思08-19
淺析小學語文教學改革07-26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08-17
如何落實三維目標08-05
農村小學自然課教學改革的實踐與認識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