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自信,有時就來自家長
自信,有時就來自家長剛上高一時,小亮意氣風發(fā)、充滿朝氣: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一所名牌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有一個好的未來?墒,后來不知為什么,到了高三,他變得越來越?jīng)]有動力,變得越來越貪玩。當然,學習成績也日漸下滑。父母知道小亮的情況后,一直絮絮叨叨地對他說了很多,從父母的言語中他聽出了他們的失望。面對自己的未來,面對父母的失望,面對已經(jīng)到來的高三,小亮感到苦悶、彷徨……
原來,升入高中后的學習生活并非像他最初想象的那樣順利,他認真、努力地去學,可是成績并沒有像初中那樣‘回報”他。幾經(jīng)努力,看著很多人還是走在自己前面,他很難接受,也開始懷疑自己,開始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漸漸的,他對自己的學習失去了興趣。這是他后來變得貪玩、不思進取的主要原因。
進入高三之后,隨著高考的漸漸臨近,加之學校、家長以及周圍緊張氛圍的擾動,不少高三孩子的緊張感、壓力感會增強,人也變得更加敏感。一些孩子面對高考,面對成績的波動,面對身邊高手們的“精彩表現(xiàn)“會或多或少地表現(xiàn)出“自卑”。這種‘自卑”往往和自己對目標的實現(xiàn)沒有充分把握,對自己內心力量的感覺不夠有關。對高三的孩子而言,是哪些因素在影響著他們的自信,父母又該如何陪孩子跨越“自卑’障礙,讓他們充滿信心和力量呢?
過去遇到的問題沒有解決,一直拖到高三,讓問題才變得更為復雜。小亮就屬于這種類型,他最初遇到的是適應問題,但面對問題他選擇了逃避。他一直想通過努力來證明自己,做回原來的那個“自己’。可是,自己后來的努力好像都“沒有效果’,他就覺得自己和原來的自己相比“差得很遠”。面對這類孩子,父母首先要保持冷靜,而不是指責、批評甚至表現(xiàn)出極度的失望。然后和孩子一起回到問題的起點,讓他試著去面對問題而不是繼續(xù)逃避,和孩子一起去接受那個不完美的、比自己期望要低的“孩子”。最后從孩子目前的現(xiàn)狀出發(fā),讓他確定一個合適的目標并為之努力。有的家長可能覺得都高三了,努力也晚了。其實,對這類孩子而言,他們原來的基礎比較好,如果調整好了狀態(tài)并確定合適的目標之后,經(jīng)過高三一年的努力,還是可以取得屬于自己的理想成績的。
“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是很多父母的共同心態(tài),父母都希望孩子考個好成績,上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功成名就,光耀門庭。 (范文先生網(wǎng) www.gymyzhishaji.com) 所以,一些父母往往不考慮孩子的實際而給孩子定一個目標,讓孩子考入全班、全校甚至全市前多少名,對成績的關注掛在嘴上、寫在臉上。過高的目標對孩子來說只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美桃子”,結果反而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讓孩子感覺目標遙不可及。那些聽話、溫順的孩子可能會把這種包袱背在身上,拖著包袱前進,而這個包袱在孩子前行的過程中往往會變得越來越重,讓孩子的內心力量變得越來越不足;而那些個性倔強、叛逆的孩子可能就會表現(xiàn)為和父母對著干,甚至“破罐子破摔’。作為父母,我們只是孩子的引路人,如果對孩子的期望過高那就必須降低自己的期望,因為只有我們的期望和孩子的實際情況相一致時才是能夠實現(xiàn)的,否則對孩子來說只能是干擾他前行的障礙。
成績波動是高三孩子和家長都需要面對的,也是讓一些高三的孩子們反應敏感的問題。實事求是地講,由于自己身心狀態(tài)、試題、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成績波動對孩子來講是正常的。就像一個射手不可能永遠保持在十環(huán)一樣,沒有任何一個孩子能永遠保持成績在某個位置。但是,當成績出現(xiàn)波動時,由于自身性格、環(huán)境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孩子可能會感覺自己對未來無把握,覺得自己內心力量不足,從而導致自信心不足。此時,作為家長,要做的是引領孩子跳離成績波動本身的情況,把注意力放在原因分析和問題解決上。學習就是一個“遇到問題一發(fā)現(xiàn)問題一解決問題。的循環(huán)過程,問題不斷解決的過程就是孩子不斷進步的過程。高考之前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為孩子提供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繼續(xù)進步的機會。
“攀比”是不少父母們的共同心態(tài),對高三孩子的父母而言更是如此。和同事、朋友的交往中他們會拿著孩子去比較,跟孩子的相處中他們也會讓孩子和別人去“攀比”。當別人的孩子拿了獎或者獲得了好名次,他們就會有意無意地在孩子面前嘮叨一番。可能父母的本意是給孩子一個榜樣,好讓孩子去學習,希望孩子能像榜樣那樣去做。但是,對于孩子尤其是高三的孩子而言,他們正處于自尊心很強的時期,加上高三的壓力和敏感,此時的“榜樣”對一些孩子而言,可能是一個“包袱”,一個讓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波動、影響孩子靜心去做事情的包袱。所以,作為父母,適當關注孩子的情況,在孩子遇到問題并需要幫扶時扶一把就夠了,不要有意無意地再去給孩子找‘榜樣”。
為了高三的孩子能學習好,很多父母包攬了所有的家務,孩子衣服不用洗、房間不用管,可謂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靜心學習,把自己的性格都給“改變。了。本來“高嗓門”的變得“和風細雨”,本來“嚴厲刻板’的變得“和藹可親”。父母們可謂是用心良苦,而父母的這些付出,孩子們也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們也希望通過努力,用成績來回報父母。而這時,孩子一旦遇到波折,感覺自己狀態(tài)、成績不理想而內心力量又不足的時候,就會感到‘回報’無望,這也會降低孩子的自信。作為父母,不要過于關注高三的孩子,更沒有必要把孩子學習之外的一切都包辦,高效的學習也需要勞逸結合,對孩子而言,那也是一種調節(jié)和放松。
當前,“好大學=成才”還是占有大部分市場份額的,家長、老師和社會中的不少人都會用這一觀念去影響處于高三的孩子。而孩子的內心其實也在與家長、老師和社會的接觸中接受了這一觀念.他們內心都渴望能考入一所“好大學”。那樣的話,在社會看來,在周圍人的評價看來,自己才是真的“成才了’。如果自己沒有希望進入好大學,或者自己有希望但沒把握考入好大學的孩子都會因為這個觀念而降低自信。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明白考入一所好大學可能對今后的發(fā)展有利,但不等于說考入好大學的人將來一定更成功,更不等于說考不上好大學的人將來就不能成功,關鍵還在于他們自己在發(fā)展、成長過程中的付出和努力。
作者簡介
郭向陽,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淄博市未成年人成長指導中心特聘專家、山東淄博萬杰朝陽學校學校心理咨詢室主任、專職心理教師。12年以來一直從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小學生學習、人際關系、青春期問題、親子溝通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
【自信,有時就來自家長】相關文章:
夢醒勿自哀,花開自有時02-27
有時有時有時造句06-09
有時候,我也想自信一回08-24
用有時有時有時造句08-16
用有時有時造句08-16
有時有時造句(通用130句)07-20
有時候...有時候的造句11-07
家長學校建設自評匯報材料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