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談中學歷史教學中民族精神的教育方法
談談中學歷史教學中民族精神的教育方法
北京市第47中學 徐宗海
弘揚和培養(yǎng)民族意識與民族精神是學校教育的職責。中學歷史教學對傳播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有著特殊重要的作用。
一個民族如果喪失自己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必將失去自己的民族獨立性而淪為別的民族的附庸,受到別的民族的奴役。近代東西方許多國家都大力倡導和宣揚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國人鼓吹法蘭西精神,德國人提倡日耳曼精神等。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剛剛結束時,經濟瀕臨崩潰邊緣,卻能在以后短短的幾十年里躍為世界經濟大國,這與他們長期鼓吹的大和精神不無關系。今天,我們搞現(xiàn)代化建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樣必須加強民族的主體意識,弘揚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
中學歷史教材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內容是極為豐富的。如強烈的愛國情感,高尚的人格;積極的進取精神;酷愛自由的思想;勇于抗暴的品格等。
民族精神教育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本文從三個方面對民族精神教育方法談談膚淺的看法。
一、正確導向
在古今中外歷史上,有無數(shù)為反對剝削、反對壓迫而壯烈犧牲的革命領袖,為抗擊外國侵略而勇赴國難的英雄,以及為正義事業(yè)而光榮捐軀的仁人志士。以中國史為例:悠悠歷史長河淌流至今,孕育著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締結出璀燦耀目的中華文明,獨領古代世界風騷。范文先生網無一不蘊籍炎黃子孫的拳拳之心,報國之情,對祖國的真摯深沉的愛心。如:“投筆從戎矽的班超;“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身先士卒",臨敵忘身”的戚繼光;“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林則徐;“有國方有家”的五州壯士。也有不甘屈服,反抗暴政,推動社會進步而英勇斗爭的事例。從陳勝、吳廣到黃巢、李自成。從洪秀全的“天國”到孫中山的“民國”,直到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構成了人類歷史上瑰麗宏偉的歷史畫卷。還有忍辱負重,含辛茹苦,勞頓十幾載編撰《史記》的史學巨匠司馬遷;有“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矢志變法,車裂身亡的商鞅;有不圖名利榮華,但求真理,凜然痛斥神不滅謬論的南朝齊梁聞杰出無神論者范縝;有潛心致力于航空事業(yè),發(fā)誓“尚無成,無寧死”最終捐軀航空事業(yè)的近代杰出飛機設計師馮如。在中國歷史上,歷史人物為追求真理,追尋理想,不惜個人安危得失,先天下之憂而憂,他們?yōu)楹霌P國威,振奮民族精神而苦苦追索,孜孜探求,他們崇高的精神境界,光輝業(yè)績,輝同日月,光照千秋,永遠激勵著后來人奮進。在歷史教學中,應注意挖掘民族精神的精華,以積極的思想感情去感召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
比較顯優(yōu)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比較是人們認識事物說明問題,辨別正誤,解決疑難的一種最普遍、最有較的方法。歷史教學在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時,適當使用比較,將有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1、正反比較
“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與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的”。從比較中“看出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歷史教材中,有許多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對立形象,猶如白天黑夜那么分明,這為我們運用比較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條件。在講述愛國主義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的同時,也要注意揭露賣國的民族敗類及其丑惡的行經。如:在中國古代史上,蘇武和衛(wèi)律,岳飛與秦檜,文天祥與賈似道,史可法與洪承疇等。鴉片戰(zhàn)爭中,關關培、葛云飛、陳化成等愛國官兵,英劈抗英,以身殉國的英雄事跡;琦善、奕山、牛鑒等貪生怕死,妥協(xié)投降的可恥行徑。岳飛、文天祥、史可法、關天培、葛云飛、陳化成等人代表民族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得到人民的崇敬和愛戴;而秦檜、賈似道、洪承疇、琦善、奕山、牛鑒等人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被人民唾罵。鮮明時對比,使學生增強對真善美和假惡丑的愛憎感情,啟造學生以有民族氣節(jié)的志士為榜樣,自覺繼承優(yōu)良民族傳統(tǒng),發(fā)揚民族精神,增強愛國主
義思想。
2、中外比較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任何東西,凡是我們拿來和別的東西比較時顯得高出許多的,便是偉大”。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個具有顯著特色的典型,在歷史上曾經放出燦爛的光輝。百家爭鳴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學術成就足可與古希臘文明媲美。兩漢、隋唐、宋代的哲學思想,文化藝術、科學技術許多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如張衡的“地動儀”,祖沖之的圓周率,郭守敬的《授時歷.》,沈括的“十二氣,還有對世界文明作出杰出貢獻的四大發(fā)明等。又如在航海技術上,西方成就最突出的是哥倫布率船隊于一四九二年橫渡大西洋,開辟了由歐洲到美洲的航路。而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就開始率領船隊下“西洋”。鄭和七次下西,最遠曾經到達過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哥倫布首航美洲的船隊只有三艘比較小的帆船,船員只有八
十七人。而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船隊由六十二艘大海船組成,其由鄭和乘坐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隨同鄭積航海的官兵、工匠、水手等多達二萬七千人。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規(guī)模上,中國都遙遙領先。通過中外比較,讓學生明確我們的民族并不是一個落后的民族,落后只是近代的事。民族自信心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發(fā)展的基礎,教育學生認識民族歷史文化的燦爛輝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信心,從而立下振興中華的雄心壯志。
三、動情勵志
歷史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意識,弘揚民族精神,就必須以情感去激勵。“動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思維活動是以語言做為工具的,“語言就是力量”。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發(fā)揮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輔之以教師靈活多變的教學情緒,激昂時慷慨昂揚;悲壯時,侃侃滔滔;委婉時,細雨霏霏,引:發(fā)學生的情思,在學生情動于衷之際,順勢而下,給學生以適當?shù)募睢H纾河玫统、穩(wěn)重、緩慢的語調講述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的失敗等歷史上受挫折,處于低潮的歷史事件;用親切、歡快、流暢而激昂的語調敘述虎門銷煙的壯舉,三大戰(zhàn)役的勝利;用悲壯而壓抑的語調講述屈原被貶、自沉汨羅江,林則徐罷官查辦等歷史事件;用無比悲痛而又無限崇敬的語調描述李大釗、林祥謙等革命烈士視死如歸個光輝形象;用斬釘截鐵、鏗鏘有力的語調表達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抗日的決心。
如:我在講述《戊戌變法》時,用富有感情的語調講述譚嗣同就義時的情景:一八九八年農歷八月十三日那天,北京街頭,秋風瑟瑟,一輛囚車緩緩地向南城菜市行去。囚車上,譚嗣同昂首挺立;街道旁萬民肅立。南城菜市,刀槍林立,戒備森嚴。刑臺上,兩個兇神惡煞的劊子手,舉著錚亮的大砍刀,站立兩旁,陰森可怖。譚嗣同邁著沉穩(wěn)的步伐,走上刑臺,面對圍觀的群眾,高吟:“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一股殷紅的熱血噴涌向藍天。譚嗣同為了國家的強盛,失志變法;獻出了三十三歲的青春。同學們,今天為了趕超世界,振興中華,我們又該怎樣奉獻青春,度過人生呢?教師通過這樣創(chuàng)設情景,制造氛圍,會使學生熱血沸騰,慷慨激昂,激發(fā)起強烈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強不息,酷愛自由,不畏強暴,英勇奮斗,從不屈服于外來壓迫的民族精神為核心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品格,造就了千千萬萬民族的脊梁。我們歷史教師有責任以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品格,造就出一大批民族的新一代的脊梁,使我們的民族放發(fā)出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燦爛的異彩。
【談談中學歷史教學中民族精神的教育方法】相關文章:
談談政治教學中的情感教育08-17
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08-15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國情教育08-07
淺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環(huán)境教育08-15
談談蘇教版中的成語教學08-17
談談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08-19
談談高中美術教育中的賞識教育08-13
談談口語交際的內容與教學方法08-17
談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