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感于教育的“三境界”學有所悟
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感于教育的“三境界”學有所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感于教育的“三境界”學有所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的“三境界”道出了為學者所畢生追求的至高境界,這三種境界意境深遠,能力終達極致。
教師的三境界代表著三類教師的不同追求——教書、教學、教人。
境界一:教書。就文教文,就例說例。以完成文本要求為目的的一種簡單的教學行為。追尋原則是:段段清,篇篇通,章章明。希望通過自己的講授,使學生對本章節(jié)或一個文段有所了解和掌握,能夠學到最基本的學科知識。這是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教育教學的初級階段。
不足:這樣的教學僅僅局限于所教章節(jié)的書本知識上,既不能承上啟下將學科知識穿成線展示給學生,又不能向周邊學科延伸,更不能用長遠眼光去審視整個教學領域的發(fā)展。教師是實實在在的教書匠。
境界二:教學。以完成教授學業(yè)為目的的教學行為,能將本學科知識融會貫通,使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從而獲得一定的知識與技能。教師在努力學習,刻苦鉆研,用自己的一片愛心手把手地把知識教給學生,學生在整齊劃一中按教師的理想和要求發(fā)展著。
不足:這種教育思想與教學方式最終教育出來的只能是知識淵博的服務生。
境界三:教人。此為教師所應追求的最高境界。教育不再是教師簡單地教給學生知識與技能,它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A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和為了一切的學生”的全人教育觀。這種大教育觀是我們教育應該追求的。教育應該給學生留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應該讓學生得到自由發(fā)展,應該使學生都能享受到人文關懷,使他們成為有益于社會進步、有益于人類發(fā)展、有益于自身提高的人。這是教育的高標準,育人的高境界,是教師的最高追求。
教書、教學、教人,是教師的“三境界”,也是教育的“三境界”!敖倘恕笔侨辰缰械淖罡咦非,它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由此看來,教師只有從“教書”的初級教育目標中走出來,歷練了“教學”的苦痛與幸福,從眾多學有所成、知識淵博的學子們那里獲得嘔心瀝血的快樂后,重新審視自己,審視教育,審視大教育觀下“人才”的新界定內(nèi)涵,才能實現(xiàn)“教人”的最高目標,走入大教育的真境界。
教書,照本宣科,幼稚的初級。“苦行僧”是也。
教學,能力拓展,知識扎實,百煉成鋼。教育的“執(zhí)著”。
教人,尊重生命,能力提升,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教育的真正“超脫”。
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也是教師的“三境界”的形象體現(xiàn)。對于教育的真諦,并不是每位教師在從教之初即真實把好尺度的。正是在孤獨堅守的“獨上高樓”處,對未來、對理想充滿了幻想與憧憬,天涯路遠,勝利的彼岸很渺茫;正是對教育事業(yè)的那份執(zhí)著與熱愛,對人生想想的那份追求,才使得無數(shù)教師“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亦在所不惜;正是因了以上的堅守、執(zhí)著與不悔,正是因了這千萬里的追尋,千萬次的問,千萬遍的呼喚,千萬回的一往情深,才使得“驀然回首”時,“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理想的根扎在心里,教育的真理原來就在身邊。
從教書,到教學,再到教人,就像蛾一樣,蟬蛻后就會變成美麗的蝴蝶。這就是為人師的境界,一種痛苦并快樂著的人生!
教育的三層境界
謀生
教育的第一層境界,是謀生,這也是教育最功利的層面。
為什么家長那么急于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為什么孩子那么焦慮,想要考一個好大學?最直接的原因,無非就是想讓孩子將來找個好工作,能靠自己的力量謀生。
更重要的是,教育不僅能讓我們得到謀生的方法,而且能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權,選擇更喜歡、更有意義的謀生途徑,而不是為了三餐果腹被迫謀生。
就像龍應臺的《我為什么要求你讀書》里說的:“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
可見,教育的第一層境界是教會我們謀生,而且能讓我們自由地、有選擇地謀生。當我們能夠選擇更有意義、有價值的工作,我們就能獲得更多的尊嚴感、成就感與幸福感。
教育三層境界
謀智
教育的第二層境界,是謀智。
人類除了穿衣、吃飯等基本的生存需求,還有智力提升、知識精進的更深層需求。而教育可以讓我們親近智慧,遠離愚蠢。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智”指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而智慧與知識是不能等同的。如若可以,我們就不會見到這樣的情景:一個有博士頭銜、出版過幾十本著作的“學者”認為,大饑荒時代餓死人其實是“營養(yǎng)性死亡”。
因此,教育上升到謀智的境界,絕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誦多少篇古詩詞、讀過多少本名著,也不是簡單地讓學生知道多少條數(shù)學公式,多少個化學方程式,而是要提升學生思考的能力。
舉個例子,教育應當讓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1941年,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第一次提出了批判性思維這個概念。他聲明批判性思維應該具有三個特質(zhì):
傾向以審慎的態(tài)度思慮議題和解決難題。對理性探索與邏輯推理的方法有所認識。有技巧地應用上述的方法。
也就是說,好的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無論接受任何信息,都應該學會辨識、質(zhì)疑、論證,而不是偏聽偏信。而這,也就是陳寅恪先生所希望培養(yǎng)的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
再舉個例子,教育應當讓學生獲得成長型思維。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過后天努力而得到發(fā)展。他們更樂于接受挑戰(zhàn),并且積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每天都要快速地更新。學校里學到的知識,也可能很快會被時代淘汰。因此,教育必須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信念,只要形成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并教會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他們就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崗位不斷吸收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最終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謀道
教育的第三層境界,是謀道。
孔子曾說:“君子不器”。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成為君子,就不能過于追求功用,而昧其道。教育不能光教給學生專業(yè)技能,更要教會他們明辨是非善惡,盡己所能堅守正義,創(chuàng)造真善美。
光培養(yǎng)“器”,而不注重“道”的教育,有可能會走上邪路,而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2019年,北大學生吳謝宇在重慶機場被捕,而他,就是三年前震驚全國的殺母案嫌疑人。在作案前后,吳謝宇都表現(xiàn)出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利用獎學金,在網(wǎng)上購買了多種作案工具,殺死母親后將母親用塑料膜層層包裹起來,每一層都鋪上活性炭除味。之后,吳謝宇又在家中裝上監(jiān)控,利用手機實時觀察屋內(nèi)情況,一旦事情敗露,他就能及時逃跑。
2018年,武漢陳某成立了“武漢鴻德睿智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招聘了多名股票講師、業(yè)務員,通過引導股民成為他們公司開發(fā)的手機APP用戶,騙取股民投入的炒股資金,高達300萬元。而陳某招聘的員工中,大部分人擁有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歷,也明知道自己在從事詐騙活動,但無一人主動辭職。
當然,會走上犯罪道路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還有更多有“智”無“道”者,成為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錢理群教授就曾評價道:“這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最善于利用體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獲取自己的利益,成為既得利益集團的成員。這樣的人,一旦掌握了權力,其對國家、民族的損害,是大大超過那些昏官的!
遺憾的是,在我們現(xiàn)有的教育體系里,常常把最重要的謀道給忽略了。
教育最重要的是謀道
孔子有云:“君子謀道不謀食”,教育的“至圣先師”始終強調(diào)教育中“謀道”的重要性。既然如此,我們究竟要如何做,才能讓教育上升到“謀道”的層面呢?
教師和家長的以身作則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迸囵B(yǎng)什么樣的人,關鍵在老師,關鍵在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體現(xiàn)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上,但更取決于老師為人處世、于國于民、于公于私秉持的價值觀。
假如一個老師,總是過分重視成績,總是把成績當成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那么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會變得功利。同樣的,假如孩子的家長,總是從個人偏執(zhí)的好惡出發(fā)評價社會現(xiàn)象,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在看待社會時,也會陷入片面。
因此,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必須做好自身,只有我們自己成為有正確道德判斷力和責任感的人,我們才能更好地影響下一代。
正心正舉
注重教育的人文精神
周國平先生曾說:“當今教育的種種問題,實際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
在傳統(tǒng)教育體系下,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教會孩子考試升學,塑造“人的靈魂”的作用被長期忽視了。而要想塑造人的靈魂,就必須注重教育的人文精神。
其實,無論是哪個學科,只要教育工作者愿意用心發(fā)現(xiàn),都能在學科中找到人文精神。比如在語文教育中,我們可以深層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
像在講授《最后的輝煌》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回報社會,如何正確對待得失;在講授《鯨》時,可以啟發(fā)學生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在講授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可以挖掘針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在講授唐宋詩詞時,可以引導學生感悟美、欣賞美。
除了文科教學,理科教學同樣也可以融入人文精神。比如,數(shù)學和物理的理性探索體現(xiàn)的是一種獨立思考、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境界。在理科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理性精神、懷疑與批判精神、探索與創(chuàng)新精神,同樣也是把握住了人文精神的思想精髓。
注重藝術的熏陶
藝術,雖然是一門無法直接轉換成生產(chǎn)力的學科,但當藝術達到了極致,也就成了“悟道”。
舉個例子,王羲之所寫的《蘭亭集序》不僅是文學和書法作品,更是生命悟道之作。在蘭亭集會時,王羲之有感而發(fā),對生命進行了深刻思考,并把這種思考上升到了哲學高度,即要在山水自然之樂中忘懷生死,在隱逸游樂中獲得生命逍遙。王羲之留下的這種對生命的感悟,才恰恰是這部藝術作品最寶貴之處。
遺憾的是,生活中很多教師、家長,都只看重藝術的“技”,忽略了藝術的“道”,或者把藝術培訓直接等同于藝術教育。實際上,藝術教育并不一定需要培養(yǎng)出專業(yè)的藝術人才,而只是利用藝術的手段,讓孩子在藝術中感知美、領悟道。
【有感于教育的“三境界”學有所悟】相關文章:
悟透人生的最高境界句子01-06
悟透人生的最高境界句子(熱)01-09
學思踐悟征文08-02
學思踐悟體會文章04-07
人生三境界08-17
尋找三境界02-19
學思踐悟學習心得07-17
悟情 悟理 悟文——《匆匆》08-16
人生三境界作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