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英語閱讀后階段的任務設計
摘要:把任務型學習的理念運用到現(xiàn)行教材(SEFC)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針對教材進行任務設計,其中最難的部分是閱讀后階段任務的設計。本文試圖根據(jù)閱讀后階段的特點結合David Nunan的任務分析框架從教學目標、學習者、閱讀材料、環(huán)境四個方面就閱讀后階段任務的設計思路進行探討并建立動態(tài)的任務設計框架。
關鍵詞:閱讀后階段 任務 動態(tài)任務設計框架
一)前言
任務型學習理論給外語教學開拓了新的思路。如何在結構功能為綱的SEFC閱讀教學中運用任務型教學理論,發(fā)展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外語學習能力,成為廣大教師關心的焦點。英語閱讀課中的閱讀后階段(post-reading stage)是閱讀課堂高潮的所在。設計好這階段的教學任務對一節(jié)任務型閱讀課教學的成功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本文試圖通過建立動態(tài)的任務設計框架來闡明此類任務的設計思路。然而由于筆者所學有限,不妥之處懇請專家們批評指正。
二)國內外任務設計理論
在國外有很多專家對任務進行過定義。Peter Skehan (1998:95)在對一些任務定義分析基礎上提出任務型教學課堂任務應該是:A task is an activity in which:(1)meaning is primary;(2)there is some communication problem to solve;(3)there is some sort of relationship to comparable real-world activates;(4)task completion has some priority; (5)the assessment of the task is in terms of outcomes.
David Nunan(1989:47—48)在評述Candlin, Wright, Shaveleson 與Stern等人的任務分析框架基礎上提出任務由下面六個成分構成:1)目標;2)輸入;3)活動;4)教師角色;5)學習者角色;6)環(huán)境。
Nunan在該書中的第三、四章對任務的六個成分進行較為詳盡的分析。但是筆者認為這只是一個靜態(tài)的分析,缺乏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有些方面還有不盡人意,比如他在分析輸入時只簡單的提到輸入的類型,雖然使讀者對輸入材料有了更廣闊的了解,但對任務設計的思路卻沒有多大啟示。書中充分論述師生在任務中的角色,反映了作者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然而作者似乎忽視了學生認知技能等對設計任務的作用。還有在分析環(huán)境(settings)也沒有提到教學時間和教學班的實際情況。
在國內,目前涉及任務設計的基本上是任務設計的注意點、建議以及原則(如《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P29);魯子問(2002)盧莉(2002))尚未有過建立新的任務設計框架的嘗試。
三)動態(tài)任務設計框架
閱讀后階段的任務設計有著它自己的特點。它是英語教師根據(jù)正確的教學思想和英語教學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材,對英語整體閱讀教學最后階段的任務活動,預先作出行之有效的策劃,是英語教師教育思想,思維流程和教學藝術的體現(xiàn)。
閱讀后階段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對閱讀內容的鞏固和深化,使材料內容融入到讀者的內容圖式之中,以及發(fā)展學習者的其他技能。
任務設計還應該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發(fā)點是閱讀后階段的教學目標,教師根據(jù)教材特點、師生角色、學生心理特點和執(zhí)行任務的環(huán)境設計任務來落實教學目標,這個過程的終結就是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任務。如下圖所示:
情感/思想/文化目標
↓
認知目標 ─→ 第一階段 ←─ 交際能力目標
技能目標 ─→ 確定教學目標 ←─ 學習方式目標
↓
材料特點 ─→ 第二階段 ←─ 師生角色
學生特點 ─→ 設計活動 ←─ 任務環(huán)境
↓
活動形式 ─→ 第三階段 ←─ 媒體運用
─→ 修辭考慮 呈現(xiàn)的任務
四)閱讀后階段任務設計
1)閱讀后階段的教學目標
Nunan(ibid 49)認為教學目標雖然可以通過分析任務推導出,但不總是清晰地敘述出來的。另外,目標與任務之間的關系不是一對一的關系。同樣,下面所舉的教學實例也只是為了說明問題。
a)認知層面
鞏固和發(fā)展所讀內容,擴大學習者對所讀話題的圖式知識,并聯(lián)系學習者的生活實際。常用的活動類型有新聞采訪、新聞發(fā)布會、以及角色扮演等活動。但是,要使設計出來的任務避免只是簡單重復課文的內容,任務必須要具備認知的挑戰(zhàn)性,需要學生對信息進行加工,加上他們自己的想象力。在設計以培養(yǎng)學生認知為目的的任務時,我們也可以參照Jane Willis對任務的分類:1)列舉(listing)2)排序和分類(ordering and sorting)3)比較(comparing)4)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 5)分享個人經(jīng)驗(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和講述軼事(anecdote telling)6)創(chuàng)造性任務(creative task )和項目型作業(yè)(project work)。
例如,在教Sao Paulo Fire (Lesson 62 Unit 16 Book IB)可以設計這樣的任務:Suppose you were one of the people trapped in the Sao Paulo fire/ a firefighter/ a passer-by / a worker next to where the fire started, describe in groups of four what you saw and how you felt during the fire.。雖然任務目的是鞏固所學內容,但是也可以看出它要求學生使用課文內容之外還要加上自己的感受,甚至需要發(fā)揮想象力。
b)技能層面
任務型教學模式把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作為一個出發(fā)點和歸宿。它要求教師首先令學生明白語言的意義(meaning),然后幫助學生學習語言的形式(form),即首先強調語言的流利性,再關注語言的準確性,形式與意義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使用語言的能力。閱讀后課堂教學任務從發(fā)展技能上看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技能。很多課堂任務是口頭形式的。但從寫作培養(yǎng)的角度看,好的文章或者片段可以向學習者提供范例。例如,教Aswan Dam (Lesson 90 SEFC 1B)教師提供長江三峽大壩的數(shù)據(jù)(略)讓學生仿寫: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ree Gorges Dam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diagram. You must also discus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n provide your own opinion.
c)交際能力層面:
這里的交際能力是指運用英語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技能,即社交能力。導致合作學習小組解體或學習不能順利進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小組成員不會合作。導致學習很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學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學生缺乏合作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師要在傳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教學生必要的社交技能。而交際層面的技巧,則必須在與他人進行以達意為目的的、非正式交流過程中方能逐步掌握。下面的任務設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社交能力:
A New Car Factory (Lesson 22Unit 2 SEFC SB 1A)的任務鏈中第一個任務是:
假如你是農民,學生,環(huán)保局官員,建筑公司經(jīng)理,商人或者警察(六人組成一小組,要求每人去扮演一個角色),在你聽到這則新聞后,你怎么想的?為什么這么想?
為使學生間有更大的交際空間,我又設計了下一個任務:
為了決定是否在本市引進外資建立汽車制造廠,市長(由英語老師擔任)希望聽到各行業(yè)人士對它的看法。學生按角色分組進行討論,然后向市長匯報。
為完成這個任務,學生必須要進行重新組合,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必須用到一些交際的手段。在匯報時,學生也要注意語言的得體性。有個學生是這樣的開頭:Dear Mr. Mayor, we are environmental officials. We think….
d)學習方式層面
新課程強調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征的學習方式。我們可以根據(jù)教材實際有意識地設計探究性的項目作業(yè)讓學生主動去獲取課外信息,合作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在學生親身體驗、感知學習與認知的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精神、民主精神和團隊精神。比如, 我在教補充讀物VRCs (Exit 8 ExpressWays SB III)時,讀后任務是這樣的:1)design a questionnaire about classmates’ choices between going to the cinema and watching videos at home;2)make a survey ; 3) make a report.
課后我讓每一組的一名學生把各小組的調查報告匯總起來,組成一篇內容更加豐富的調查報告,教師做評論后予以張貼,進一步讓他們體會到合作學習帶來的好處。
e)情感/思想/文化層面
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還包括: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yǎng)愛國注意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P1~2)。
在教Walt Disney (Lesson 2 Unit 1 SB 2A)時, 教師可設置這樣的任務:When Walt Disney took along some of his pictures to a newspaper in Kansan city in the hope of getting a job there, he had no luck. But in the end, he became an excellent cartoon maker as well as a great film-maker. What do you think led him from failure to success?
思考這樣的問題, 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而且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教材教育學生要學習主人公對事業(yè)的鍥而不舍的精神。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具有民族性。學習語言我們要著重注意干擾交際的文化因素。我們在任務設計時可以考慮中外文化的對比。如:閱讀完What is a Healthy Diet?( Lesson 58 Unit 15 SEFC SB 1B)后,可以就中西早餐的食譜、營養(yǎng)情況、就餐地點、營養(yǎng)差別原因等方面進行比較。
SEFC教材中的BODY LANGUAGE 是一篇很好的文化題材的課文,教材本身有比較中美之間的體態(tài)語。根據(jù)文章內容我們也可以另外設計比較型的任務。如,比較中外在接吻、點頭、搖頭、觸摸等方面習俗。
2)學習者
任務設計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技能等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高于學習者的水平就會使學習無從著手,進而喪失學習興趣。興趣是我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成材的起點,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因此,任務要適合中等水平的學生。也可以多設計幾個難度和類型不同的任務讓學生自由選擇。
筆者曾經(jīng)看到一新教師在教 A Farming Pioneer時,讓學生討論中國的農業(yè)。這個任務的問題是:一話題太大;二學生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語言技能。
3)閱讀材料
設計任務時,需要考慮閱讀材料的因素有:內容,話題和體裁。Jeremy Harmer(2000:70~71)指出閱讀教學時任務要與話題匹配,優(yōu)秀教師應能夠深入挖掘閱讀材料。
在教AN INTERESTING LIFE(Lesson 102 Unit 26 SB IB)時,很多人會忽視的細節(jié)是唱片的名字叫《他們知道這是圣誕節(jié)嗎?》。為此,我設計的討論題是:Why did Bob Geldof name the record 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經(jīng)過討論,學生們得出結論:圣誕節(jié)是西方最大的節(jié)日,他們穿新衣吃美食來慶祝節(jié)日,而在非洲窮人們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根本談不上過節(jié)。Bob Geldof把唱片名稱起名為“他們知道這是圣誕節(jié)嗎?”的目的是呼吁人們關注非洲人民的貧困生活。
在我指導的新教師上Abraham Lincoln的公開課前,因為這課文大家比較熟悉我希望她能設計出新穎的活動。她從美國的南北戰(zhàn)爭想到了中國的臺灣問題。但在評課時,有一位老師提出把海灣戰(zhàn)爭引到教學中來。其實,這個想法是不太成熟,因為海灣戰(zhàn)爭跟課文話題甚至子話題根本不匹配!
閱讀材料的體裁也是任務設計的一個立足點。如Disneyland(Lesson 3 SEFC SB 2A)最后兩段是描寫Disneyland,這課書教學任務鏈中一個任務可以這樣設計:Design on a piece of paper a park of your own; introduce some interesting parts of the park orally.
4)環(huán)境
執(zhí)行任務時的環(huán)境是指課堂環(huán)境或學習任務本身所隱含的環(huán)境。David Nunan(ibid 92—93)將學習環(huán)境區(qū)分為學習方式(Mode)和學習環(huán)境(Environment)。學習方式包括:個人活動,對子活動,小組活動。學習環(huán)境包括課堂和課外。筆者認為小組人數(shù)、班級規(guī)模、座位排列和教學時間分配也是影響設計任務的要素。比如,每排9位同學的班級分組情況就不同,在任務設計階段不考慮這一因素很容易導致在課堂內小組中有的學生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另外在設計任務階段我們還要注意教學時間的分配。時間決定著任務大小和難易程度的把握問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任務開展的方式。如果任務比較大,難度比較高,我們應該考慮把它作為課外的任務。比如,我教補充材料Honk! Honk! (Exit 3 ExpressWays SB III)時設計的課外任務是一項調查報告:Investigate rush hour traffic in Jiaojiang and suggest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五)對任務進行修飾
在上面階段的任務可能以概念的形式存在于設計者頭腦里。設計者考慮的是如何從教材特點、師生角色、學生心理特點和任務環(huán)境的角度設計活動。要使呈現(xiàn)給學生的任務增加點趣味性,我們還要經(jīng)過修飾階段。修飾就是要求我們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去設計任務,給任務加上一件五彩繽紛的外衣──活動形式。例如,對話形式的任務我們可以設計為網(wǎng)絡聊天,獨白形式的可以說成是講故事。其它常見的活動形式有:競猜、頭腦風暴(brainstorm)、jigsaw、辯論、討論、角色扮演、海報/廣告設計、故事續(xù)尾、調查訪問、記者招待會、新聞采訪等。
1)選擇適當?shù)幕顒有问?/p>
認真挑選符合學生口味的活動形式是非常要緊的。它可以降低任務的乏味性,增加任務的趣味性。最能吸引學生的任務來自于生活實際,即任務要有真實感。例如,在閱讀完Disneyland (Lesson 3 SEFC SB2A)之后,我們有兩個選擇。一是讓學生討論Disneyland成功的原因。二是讓學生為Disneyland設計一則海報。用到的內容基本是一樣的。但考慮到海報形式新穎而又活潑和學生喜歡挑戰(zhàn)的實際,我們選擇了海報設計。設計出來的海報可能是這樣的:
Disneyland
In this magic world everyone can find their favourite
meet Disney Cartoon characters
visit the Sleeping Beauty Castle
walk in the 19th century streets
see Disney films
enjoy first-class service
live in the Tomorrow Land
All these supplied to you by Disneyland in Los Angeles
2)從修辭角度考慮任務的文字部分
要認真斟酌任務的文字說明部分,力求簡明扼要。也可通過擬人的修辭手法,給動植物以及其他物品賦予人格,使任務變得生動。例如,有一位老師在教《牛津英語》The Facts on the Wolves時設計的活動是通過對第六段的閱讀,完成 A wolf’s accusation,學生扮演狼的角色控訴人對狼的種種不公正的對待,呼吁人們保護野生動物。
3)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
增加任務趣味性的另一個方法是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特別是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它對課堂教學起著很明顯的優(yōu)化效果。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我們可以利用電腦對文字的色彩、字體、大小的方面的處理能力,適當運用背景畫面、動畫聲音等效果使任務要求更明確,使情景的創(chuàng)設更加生動、形象、具體。
在教NO SMOKING,PLEASE。↙esson 6 Unit 2 SEFC SB 2A)我們本可讓學生來討論吸煙的害處。但是考慮到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我們設計了一個課件并進行一次題為Should smoking be banned?辯論會。
六)結束語
閱讀后階段任務的設計是教學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tǒng)一。任務設計不僅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體現(xiàn)教育教學理念,使之科學化合理化,同時還要增加學生執(zhí)行任務的趣味性,體現(xiàn)教學任務設計的藝術性。毫無疑問,好的任務設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自主地投入到任務之中,使語言得到自然的習得,發(fā)展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主要參考書目:
1)Jeremy Harmer,《怎樣教英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2000年8月
2)David Nunan,《交際課堂的任務設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0年10月
3)Peter Skehan《語言學習認識法》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
4)Jane Willis, Task-Based Learning: What Kind of Adventure? From http://langue.hyper.chubu.ac.jp/jalt/pub/tlt/98/jul/willis.html
5)魯子問,《任務型教學的課堂教學程序探討》,《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年第2期
6)盧莉,《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實驗研究》,《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年第3期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完善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培養(yǎng)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育才實驗小學 陳建國
對于小學英語如何教的問題,現(xiàn)在真可謂百家爭鳴 。有的專家認為“小學英語就是要讓學生在玩中學,培養(yǎng)興趣為主,有了興趣,以后的事就好辦了。”有的專家認為,“兒童學習英語就應像中國人學母語一樣,從聽做開始,逐漸習得語言!边有的專家認為:“中國的小學生學習英語,光靠‘玩’是不行的,必須學習語言知識,通過認知的方式‘學得’英語,因為英語的學習在我國是外語學習,而不是第二語言的學習,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好英語知識基礎和基本技能基礎。單純靠‘游戲’方式培養(yǎng)起來的英語學習興趣也不會長久。”不管怎么教,都應以“學生發(fā)展為目標”進行教學,并且制訂一套科學的,符合學生實際的評價體系。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評價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小學生天性好表揚,對其感興趣的事物記得很牢,反之忘得很快。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通過聽、說、唱、演、游等多種孩子們所喜聞樂見的方式,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的情感與態(tài)度給予正面的評價來強化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并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養(yǎng)成和諧健康的學習品質。小學生學英語,其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好的學習習慣和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會使學生以后的英語學習如虎添翼。怎樣的評價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呢?
一、把握學生心理,以評激趣
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特別是在我國這種英語學習是一種外語學習,并非第二語言學習的條件下,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絕大多數(shù)學生學外語是為了應付升學高考或獲取文憑。而小學生的英語學習連這些也不明白,雖然中國申奧的成功和WTO的加入促動了一部人學習英語的動機,但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沒有任何感覺的。所以我們對小學生英語學習的評價應能刺激學生的繼續(xù)學習和發(fā)展,而不能制約和降低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再者,兒童學習英語有他自身的特點:有熱情和想像力學起來比較容易和自然,但是又很容易受到失敗的打擊和成功的鼓舞,他們自尊心和對成功的渴望很容易受到傷害。態(tài)度極佳的時候和他們一起學習,教他們是一種樂趣;態(tài)度不好的時候,他們就悶悶不樂,甚至無緣無故就不學了,所以我們在評價時,一定要照顧到學生的這一特點,使我們的評價成為鼓勵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源泉。
1. 盡量減輕學生心理壓力 凡涉及評價,或多或少都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焦慮感,適當?shù)慕箲]能使其保持學習的熱情,但是,過分的焦慮則會阻礙學習的成功。所以在設計和組織英語學習的評價時應盡可能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首先,教學要求不能太高,要讓絕大部分學生在每一次的評價中均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其次,所有評價活動本身要生動、有趣,如可用競賽、搶答、表演等形式進行,使學生對活動形式產生直接的興趣。最后,要創(chuàng)設民主、輕松的評價氛圍,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切成功的可能。
2. 及時有效的反饋 研究表明,學生在追求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如果能及時得到反饋,即讓他們及時知道自己學習的結果,能明顯地激發(fā)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可讓學生參與評價,并定期向學生發(fā)出成績評定報告,使其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這樣,能促進學生管理與評價策略的形成,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同時也借此渠道加強師生的溝通,表達老師對學生學習表現(xiàn)的關注,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內因的形成。對學生的評價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等級與評語相結合,除用等級報告成績外,還要以對話形式用含有期望因素的評語鼓勵學生再接再厲,指出其不足之處和努力方向。綜合評定要考慮學生的發(fā)展傾向,特別是進步趨勢,要以一種動態(tài)的方法去評價,盡量增強正強化,提高學習動機水平,改善其學習行為和結果。另外,等級中的“不及格”用“待及格”代替,以表達教師的期望,同時應鼓勵學生申請重考。
3. 關注學生的閃光點 對于孩子們來說,向別人炫耀自己取得的成績是他們的天性。孩子們不光需要老師肯定的目光,他同樣也希望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優(yōu)點,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我們的評價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找到閃光點,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充滿信心,面對各種挑戰(zhàn)。
二.把準評價目標,以評導學
評價目標是教學目標的濃縮,檢測內容是教學目標的的載體和具體化體現(xiàn),所以評價目標以及檢測內容的設計要始終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反過來,評價目標能統(tǒng)領整個教與學的過程,故此,平時可以讓學生了解要評價的項目、形式、內容方向和難易程度,給他們指明學習、復習的方向,從而強化學生由未知到知,由不熟練到熟練的自我轉化過程,充分發(fā)揮評價的目標導向功能。譬如,在開始學對話時就跟學生明確,編排演對話是英語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那么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會刻意去培養(yǎng)編對話、演對話的能力,從而達到以評導學的效果。
小學生英語學習的成功與否,態(tài)度習慣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還應注重學生英語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的評價,將其列入學期素質報告單。
英語學習情況綜合評價表(學期素質報告單)
_____班_______組 姓名_________
評價項目
評價細目
優(yōu)秀(A)
良好(B)
合格(C)
待合格(D)
形成
性
評價
聽的內容
1.聽磁帶
2.搜集信息
3.聽廣播
說的內容
1.回答問題情況
2.提出問題情況
3.值日生報告
讀的內容
1.朗讀情況
2.讀補充材料
3.課外閱讀
平時情況
1. 自我評價
2. 小組評價
3. 教師評價
階段性評價
期中
期末
學習成果
口語(30%)
聽力(20%)
讀寫運用(50%)
合計
描述性評價
教師評語
學生心語
家長寄語
三、組織學習網(wǎng)絡,以評助學
1. 注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也許有人會認為,小學生根本沒有自我評價的能力,事實上他們不但有,并且他們做起事情來比我們想像的要認真、負責,誠實。再者,素質教育的評價觀,就是讓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活動,正如教育評價理論家強調的:“要使評價成為學生自己的事!彼,針對小學生好表現(xiàn),特別認真負責的特點,可以事先使學生對自己要達到的結果有個明確的認識,并主動地使自己的學習與任務的預期要求看齊,這樣不僅可以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yǎng)其主動性和責任心,當對照目標,自己給自己評價時,就會意識到自己某處的不足,為了下次評定能打出好的成績,學生自己會努力的,比教師指出效果可能更好。
2. 讓學生直接參與評價活動 當前小學英語教師一般都要任教四個班以上的學生,要對每一個學生時時進行評價,老師的精力及時間不允許像傳統(tǒng)的評價那樣親歷親為。另外,英語科學習的一個特點是,當學習到一定階段,就會出現(xiàn)分化現(xiàn)象。為解決好這兩個問題,我們組織了“教師──大組(約8人)──小組(2人或3人組,)──個體”這樣的網(wǎng)絡,在評價過程中,除對學生個體進行評價外,還對其所在的小組、大組進行評價。首先在班上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大組,每個大組由三至四個小組組成,教師對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情況的觀察、記錄與評價除以個人為單位外,還以大組為單位;在階段性檢測中多個大組同時進行,教師指導學生在大組內由組長組織進行自評、互評,讓他們直接參與評價活動,而且,測試完畢,每大組選出最好的一小組在班內交流;在終結性評價中,讓學生大組或小組合作,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已有技能去完成一些有實際意義的任務。由于在各個評價環(huán)節(jié)中均考慮整組的合作情況和整體水平,學生都很自然地把測試組轉變學習組,組員之間互相學習、幫助、輔導,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輔導后進生的壓力和縮小學生間英語學習分化的跨度。同時,也有助于學生集體主義協(xié)作精神、良好競爭意識以及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發(fā)展。
3. 將評價延伸到家 在小學英語課程評價中,與課程相關的人都應參與評價,家長也是教育評價的主體,是評價活動的直接參與者,結果的重要責任人。他們不但關心學校、教師對子女的評價,且直接對子女作出評價。如何引導和幫助家長對孩子作出正確的評價?觀察記錄表無疑是個好辦法,且為我們的教學活動提供信息。如針對聽說作業(yè)的落實這個難題,教師設計如下表格,每周一發(fā)給學生,次周一收回并予以保存,作為平日考核成績,以調動學生學英語的積極性。
日期
是否聽錄音
是否跟讀
家長簽名
聽錄音時間
跟讀時間
學生簽名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總之,課堂活動評價要充分體現(xiàn)“服務于學生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英語能力”這一根本目的,其立足點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識,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促使學生在已有水平上更好的發(fā)展,而不僅僅是獲得一份知識的行囊,這樣學生擁有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立場,一種態(tài)度,一種不懈的追求!
關于英語“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探討
北京市朝陽區(qū)水碓子中學 趙文娟
內容提要:
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已成為當前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結合英語教學的實踐,就教學中如何構建“互動式”教學模式分三方面進行了探討。一、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包括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鼓勵質疑問難;開放教學,誘發(fā)問題意識;指導培養(yǎng),主動探究,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二、生生互動教學模式,包括出示探究問題、小組合作探究、組際間互相交流和總結規(guī)律。三、運用互動式教學模式施教的幾個原則,包括普通性原則、差異性原則、活動性原則和激勵性原則。
所謂“教學模式”,是對理想教學活動的理論構造, 以及教與學雙邊活動結構和各要素間相對穩(wěn)定關系的簡約概括。換言之,它是一種反映或再現(xiàn)教學活動現(xiàn)實的理論性、簡約性的表達形式。而所謂“互動式教學模式”,則是指在“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包含有學生與課程資源間的互動、學生與教師間的互動、學生間的互動和學生與教學環(huán)境間的互動等要素構成的,且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流程。與傳統(tǒng)的單向傳輸知識的教學模式不同,它強調師生之間雙向溝通與交流,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大膽創(chuàng)新。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參與者。通過創(chuàng)設有關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進而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學習,由此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fā)展。
一、“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建構
發(fā)展心理學的“雙主體”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的主體是教師,客體是學生,媒體是教材。也就是說,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教師應發(fā)揮其主導作用,促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fā)展思維,通過積極探究,使“死”的教材轉化為“活”的能力。但從“學”的角度分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則是認知的主體,因此老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并獲取知識,在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中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fā)展?梢,互動式教學過程應包括兩個層面,即師生間的互動和生生間的互動,如下圖所示:
(一)“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的結構
依據(jù)“雙主體”理論,經(jīng)對“教”與“學”互動過程的分析,我們便可提出以下“師生互動”的英語課堂教學的模式:
(二)“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操作要領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鼓勵質疑問難
在“互動式”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就要選擇適當?shù)拿襟w設置問題情景,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在精心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增強其問題意識。在此基礎上,再采取引導、點撥、釋疑、評價等多種教學手段,促使其在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學生的認知只有通過模仿、觀察、實驗、類比、聯(lián)想、想象、求異、聚合等思維形式才能實現(xiàn),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逐步學會質疑,進而引導他們主動地參與概念形成過程的探究,以及結論的證明、推導、歸納和概括。
2.開放教學,誘發(fā)問題意識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的源頭活水。教師應根據(jù)學生認知和思維活動方式的信息反饋,進行恰當?shù)恼T導、控制、深化和總結提煉。通過教學問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開放,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促進其問題意識的形成并不斷得到深化。
只有當學生懷著濃厚的興趣去探究有價值的問題之時,他們的思維才會活躍起來。學生將客觀知識轉化為主觀認知的過程,就是經(jīng)主動探究而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勇于去嘗試問題的解決,由此充分展現(xiàn)個性。當學生受到學習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局限,提出的問題質量不高之時,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加以點撥,變換質疑問難思維的角度。逐步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并要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不同的觀點和獨自的見解,從中培養(yǎng)他們能在復雜的條件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探索求異,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活力
扎實的知識基礎是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必要條件,但有了知識并不等于就有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知識轉化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需要多種思維形式的綜合運用。直覺思維、想象思維、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都是其中重要的思維形式。任何發(fā)明創(chuàng)造總是建立在“求異思維”基礎之上的,倘若沒有“求異”,也就無所謂“創(chuàng)新”。
然而,良好的知識結構能夠吸納新的知識,由此不斷豐富個體原有的認知結構。知識結構越合理,就越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和運用。顧名遠教授就曾指出:“創(chuàng)新并非異想天開,而是在扎實的基礎之上掌握學科的前沿知識,運用創(chuàng)造思維,舉一反三,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弊⒅鼗A是培養(yǎng)問題思維的基石。法國科學家巴斯德也曾說過:“偶然的機會對素有準備的人有利。”這說明知識的廣博性與創(chuàng)新性思維“頓悟”性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因此,設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
4.細化操作流程,提高教學效率
在教學中要促使學生將客觀的認識轉化為主觀的認識,進而通過知識間的多種聯(lián)系而形成知識網(wǎng)絡,就必須廢除注入式,運用啟發(fā)式。無論是課堂上師生間的問答,還是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將矛盾蘊含在問題之中,其目的都是為了喚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fā)其求知的欲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引發(fā)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活力。因此,我們既要善于啟發(fā)學生對熟悉的情境做出反應,更要善于創(chuàng)造新的問題情境,促使他們認識問題的本質屬性。英語教學中,句型教學和課文教學十分重要。為了細化操作流程,提高教學效率,我又針對不同的課型,構建了相應的課堂教學結構,即:
形成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說是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鋪路家雀架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啟發(fā)指導,讓學生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探究,其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二、“生生互動教學模式”的建構
小組合作學習是“生生互動”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僅有利于所有學生的參與,并充分展示各自的個性,而且也有助于培養(yǎng)相互合作的精神,在互探、互學、互幫、互促的過程中,將個人的發(fā)現(xiàn)轉化為共同的財富。因此,我們可建構如下“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
其操作步驟為:
1.出示探究問題
所出示的探究問題應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zhàn)性,這樣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和小組活動的激情,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習共同體的創(chuàng)造性。例如,在教學了“如何使用交通工具”的表達方式后,我就和學生共同設計了如下一個探究性問題:“假如周末全班以小組為單位去香山郊游,每人的路費不能超過10元,而且還要安全省時,你認為可以選擇何種交通工具?”由于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大家很感興趣,隨即便投入了熱烈的討論。
2.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要分一定的步驟展開?山4至6人的異質小組進行,并給予時間上的充分保證,促使學生在活動中相互切磋、取長補短。教師可巡視或參與某個小組的討論,了解情況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例如,在復習“各種時態(tài)”時,有的小組就選用“記者采訪”的形式練習句型的運用,一人充當“記者”,其他人則當作被采訪者,或介紹自己的學生日常生活(一般現(xiàn)在時),或講述過去的經(jīng)歷(一般過去時),或暢談畢業(yè)后的打算(一般將來時)等。當學習了“過去進行時”后,又有的小組設計了“警察調查案件”的情景,在練習中自然地運用了以下句型──
警 察:What were you doing at 9 last night?
Where were you doing that?
Did you see him at 9 ?
What was he doing?
嫌疑犯:I was …ing …
目擊者:He was …
I was at …(in…).
實踐證明,異質小組的活動不僅可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生生間的互教互學,可收到教師講解難以達到的效果,從而促使學生認知、情感和語言表達技能的均衡發(fā)展。
3.組際間互相交流
即在組長帶領下,經(jīng)過暢所欲言,共同探究,相互啟發(fā),互相補充,得出較完整的答案之后,由小組派代表闡述各自的意見,進行全班交流。發(fā)言中如出現(xiàn)錯誤或遺漏,可由本組其他成員糾正或補充。如有疑問,其他組則可提出質疑并進一步展開討論。在交流時,也可采取小組集體表演的方式匯報討論的結果?傊處煈膭顚W生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表達出自己獨立的見解,并展示各自獨特的表達方式。
4.總結規(guī)律
在組際交流之后,教師應及時做出公正的評價,并引導學生將各組的觀點、答案進行整理、分析、歸納和概括,從中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由此形成共識。例如,在討論“怎樣度過周末” 這個話題時,全班就歸納出以下“提出建議和表達贊同”的常用句型:
Excuse me, would you please …? Shall we do sth? Let’s do sth. What about doing sth? Would you mind if …? Could you … , please? No problem. Why not. With pleasure. I agree with you. I agree to it. That’s a good idea. Great, we’ll try it. You’re right. I think so, too.等?偨Y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滲透學法指導,要引導學生回顧過程和方法,使他們有所感悟。當然在生生互動過程中,教師既不能“主宰”學生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但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而應將有效的指導、平等的參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并主動探究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施教的幾條原則
1.普通性原則
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要面向全體學生,體現(xiàn)其普遍性原則。創(chuàng)新潛能不是少數(shù)尖子生獨具的。發(fā)展心理學認為,每個學生都具有創(chuàng)新的潛能,關鍵在于教育的開發(fā),因此教師應善于發(fā)掘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創(chuàng)造潛能,并將期待的目光投向每個學生。
2.差異性原則
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必須考慮到個體間發(fā)展的差異,應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實不同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方法。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成人的創(chuàng)新活動是有區(qū)別的。其創(chuàng)造的價值更多地表現(xiàn)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是促使他們通過自主探究去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時,一定要從他們思維的實際發(fā)展水平、知識基礎和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目標不要過高,內容不要太難,不可將“苛求”當成“嚴格要求”。
3.活動性原則
即要注重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如動手操作、實驗探索、調查研究等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基礎知識和間接經(jīng)驗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但問題探究的過程遠比直接獲得結論更重要!霸诤诎抵忻鳌币取暗却鹁嬉贰备幸;銳意進取要比坐享其成更可貴,這就叫作“過程價值觀”。
4.激勵性原則
在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運用激勵性評價的策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并要全力支持他們質疑問難絕不能置之不理,橫加干涉,甚至一味地指責。要使激勵性評價真正成為“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精神的力量”。
綜上所述,“互動式”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但它絕不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全盤否定。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繼承傳統(tǒng)教學科學的合理的成分,在“主體參與”思想的指導下,精心地設計課堂教學。以上構建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尚有不足之處,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并完善。
參考文獻:
1.查有梁著:《教育模式》,教育科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2.《中學JIP研究與探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
3.《現(xiàn)代化與主體性》,《教育研究》,1996年第7期
4.《淺談英語課堂教學的交際活動》,《中學外語教學》,1999年第1期
(浙江省臺州市椒江一中 陶戰(zhàn)勇)【高中英語閱讀后階段的任務設計】相關文章:
英語任務型語法教學任務中階段的實踐08-08
英語新課標理念與任務型教學任務設計08-18
淺談新課程下高中英語閱瀆教學08-20
畢業(yè)設計的任務總結08-05
從英語學習的心理本質探討“任務型教學”中任務的設計08-20
談任務型教學的課堂設計08-17
任務型課堂教學設計08-17
任務型教學與小學英語作業(yè)設計02-27
勘察設計任務書書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