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試、想、做,搞好課堂教學
讀、試、想、做,搞好課堂教學筆者看過這么一則新聞:“教育部組織部分改革專家到實驗區(qū)中小學聽課,了解新課程實驗情況。一位在當地頗有名氣的教學“能手”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博得教師滿堂喝彩。然而,就是這樣一節(jié)在別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課,卻遭到課程專家的種種質疑和尖銳的批評。專家的評課,令這位教師難以接受,竟然大哭起來! 新課程對傳統(tǒng)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我們必須用新的教育理念審視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
新教材章節(jié)的安排呈專題的形式,并增加了許多活動課內容,十分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新增設的“讀一讀”、“想一想”、“試一試”、“做一做”等欄目,結合教學內容并輔以一些與現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知識,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實際教學過程中,多數學生很喜歡這一欄目。課堂上學生思維變得活躍,討論交流時敢于發(fā)表觀點,甚至爭論激烈,不僅透徹理解了當前的問題,思維還能由一個知識點發(fā)散到多個知識點,知識間的相互關聯(lián)也清晰明了。數學課堂不再是過去的教師“一言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主動參與、積極引導、耐心輔助,與學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地把學生解放出來,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例:在“部分看全體”一節(jié)中,結合以前學過的內容,在周末最后一節(jié)數學課上,布置:調查本校學生的課外活動情況。我是這樣安排的:首先是“讀”——用什么數據來刻畫課外活動的情況,是采用課外活動的時間、課外活動的種類和參加各種活動的人數,還是選擇其它的標準?分小組討論解決;然后是“想”——如何調查和收集數據?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有的主張要調查全校所有學生;有的認為只要調查一部分學生,理由是“用樣本來推斷總體”。接著是“做”——主張全體調查的小組的學生站在校門口,出去一個調查一個。抽樣調查的種類則很多:有調查本班同學的,有在校門口隨意找一個詢問的,有調查在操場上打球的學生,也有按各班名冊隨便點幾個人等等。對這些方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充分討論,展示數據,不同的樣本得到的結果可能不一樣,為什么會有這些差異呢?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對樣本代表性的感受上。
利用“讀一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chuàng)造合適的情景,使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學生學習由外而內、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學生不斷產生興趣。新教材的“讀一讀”里安排了一些與數學內容相關的實際問題,既可以擴大知識面,又能增強教材的實用性。例如“談談儲蓄的利息”(七年級)就是來源于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并作一些簡單的計息演算,就能加深學生的印象,使他們感性地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好處,提高學習興趣。又如為配合學生閱讀“用不規(guī)則的四邊形邊角余料來鋪地板,可以不留空隙” (七年級),我收集并剪貼了一些建筑裝潢的地板圖案及一些工藝美術品的圖案(同時也要求學生收集),用以激發(fā)興趣,發(fā)動學生自己動手用硬紙片剪一些全等的任意四邊形,并在課桌面上拼一拼,通過實踐活動驗證教材中的結論,進而讓學生想一想:用一些不等邊的全等三角形可不可以鋪成無空隙的地板?在閱讀“黃金分割”(八年級)知識時,我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及建筑設計等方面應用黃金分割的例子,并提出,為什么拍照時,常把主要景物攝于接近畫面的黃金分割處?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新教材中這樣一些內容詳實、趣味性強的知識,既體現了教學大綱中要求“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和生產的實際,包括商品經濟的實際中去”的精神,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到數學雖“抽象”也“實在”,感受到學習數學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利用“做一做”,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從中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多年來,由于“應試教育”的桎梏,學生學得苦,教師也教得苦,到頭來學生只會依樣畫葫蘆地解題,而動手制作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卻相當低下,更談不上開動腦筋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應試教育”嚴重地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內容,指導學生利用硬紙、木條、鐵絲等材料制作一些簡易的幾何模型,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能夠由簡單的實物想象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形狀!崩纾涸跍y量中(八年級),我讓學生走出課堂,實地測量學校的旗竿的長度,要求學生至少用三種方法,并說出哪一種方法誤差最大,是如何造成的。通過讓學生用同樣長的鐵絲分別彎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和圓,然后引導大家觀察、比較、判斷:哪一種形狀的圖形面積最大?這樣的“做一做”活動,既觸及到生活和生產實際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條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問題,又培養(yǎng)了學生對實物與圖形的認識能力,同時在學生動手操作中嘗到學習數學的甜頭。
“做一做”的活動也可以為講授新知識作準備和鋪墊。在講“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七年級)一節(jié)時,我先把一張方紙對折,再用剪刀隨意剪一個圖形,然后展開方紙,這時一個軸對稱的圖形就呈現在學生面前,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于是要求學生仿照我的做法動手“做一做”。實踐證明,盡管大家剪的圖形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共同的對稱特征。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出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知識,同學們對其抽象的概念和性質自然印象深刻了。
利用“想一想”,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教材編排上版式活潑、圖文并茂,內容上順理成章、深入淺出,將枯燥的數學知識演變得生動、有趣,有較強的可接受性、直觀性和啟發(fā)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對開發(fā)思維、培養(yǎng)興趣有極大的幫助。如,在七年級數學第一章節(jié)中加入了"豐富的圖形世界",從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物體出發(fā),“想一想”引導學生動腦、并使學生進入了初中數學的一片新天地。在教學過程中,作為課程的執(zhí)行者,我們應該對此加以強化。要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別開生面的課堂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的欲望。在教七年級數學“幾何體”部分時,鼓勵學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尋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幾何體并拿到課堂上來。在尋找的過程中多想一想,學生就開始對幾何圖像有了感性的認識。當學生尋找、制作的東西成為課堂上的教具時,學生興趣高漲,教學效果遠比教師拿來現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又如七年級的“正方體的表面展開”這一問題,答案有多種可能性,此時,我們應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和發(fā)揮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正方體紙盒,再用剪刀沿棱剪開,展成平面,并用“冠名權”的方式激勵學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操作過程中,要求學生多想一想,不要習習慣性地只求一個答案。這樣,不僅能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興趣盎然,無形中營造了一個活潑熱烈、充滿生命活力的教學氛圍中學數學教學從“知識傳授”的傳統(tǒng)模式轉變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模式,著眼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良好的思維品質的養(yǎng)成,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這既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
利用“試一試”,培養(yǎng)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試用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暫時難以理解的問題,對新教材的編排會產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課程標準,每學年的教學難度不是很明確,教師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題和課后習題的程度,來指導自己的教學。這本也無可厚非,問題是新教材的習題配備,并沒有注意按難易程度排列,有些練習、習題中的問題,比章節(jié)復習題中的問題還難。對此,我們不能輕易地進行否定,而應該多試一試,應該從創(chuàng)新教育的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如,七年級數學"絕對值"這一節(jié)的習題中提到“|a|”的問題,因為在此之前并未學習字母能表示數,所以學生難以理解。對于這個問題的處理有兩種方法,一是可以把這部分題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導學生對a選取不同的值試一試,從這些不同的結果中去想、去探索、去歸納;三是從絕對值的概念出發(fā),利用數軸求有多少個點到原點的距離等于|a|。第一種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難的態(tài)度,這樣做不利于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的養(yǎng)成,有悖于新教材的宗旨。我們應當選擇第二或第三種方法,在嘗試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如七年級的“隊列操練中的數學趣題”可以讓學生自已動手編成小品,記下每一次的結果,通過試一試學會用數據說話,并能在樂趣中進一步認識到數學是有用的,可以用數學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更愿意去想、去試、去探索。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積極主動地對課程進行適當的修正和調適,靈活使用新教材,設計出新穎的教學過程,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發(fā)他們的進取心。利用新教材中安排“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試一試”等內容,我們可以用這種富有彈性的課程設置,結合學生智力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要求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實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對較為寬松的課時安排,選擇更為合適的時機和內容,開展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從“讀”、“想”、“試”、“做”中體會數學的快樂;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將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新成果、新動向和新趨勢,及時地應用在教學活動中,進一步體現數學的實用性等等。
在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21世紀,在創(chuàng)新教育蓬勃開展的今天,社會對新教材充滿了期望,學生對教師充滿了期待。相信,在廣大園丁的努力配合下,充分利用讀、想、試、做等欄目,新教材必將如新世紀第一縷和熙的陽光,照耀著我國教育較為欠缺的創(chuàng)造性快快成長,讓那些充滿靈性的心智煥發(fā)出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