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學法指導的幾種基本模式(之一)
世上任何行為都很難找到一種或一套確定不易的模式,然而,一種百千人參與的持久的目標明確的行為, 經(jīng)過一個“不約而行”的探索期,為求繼進,為求高效,人們總會逐漸提出若干基本模式。誠然,這種種模式 將永在變化揚棄之中,不過,它們也必將在百千人參與的持久的運作中日臻完善。
課堂教學中進行學法指導日漸成為語文教學界百千同仁共同參與的持久的目標行為,而且在群眾性的探索 中已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筆者研究了其中一些能搜集到的材料,加入了個人實踐的體會,據(jù)此提出了語文課堂教 學中進行學法指導的若干可供選用的基本模式,以為引玉。
(一)示范式
示范,又可以叫做演示,是最原始、最基本,又是最簡易、直觀而有效的指導模式。所謂“百聞不如一見 ”,從教學的指導功能的角度考察,這句話說的也是個真理。人類與生俱來的模仿本能,是后天學習和接受訓 練與指導的重要基礎(chǔ),因而,演示就成了學法指導的基本模式。有趣的是“請你像我這樣做”這樣的示范式指 導的發(fā)動語竟保存在兒童游戲中,代代傳習,它也許折射著兒童們偏愛某種學習方式的心理吧。換一個角度考 察,無論古代的拳師,還是現(xiàn)代的教練,誰人能放棄示范指導這種模式?學校教學中,理、化、生和體育教師 也都非常重視示范指導模式?墒俏覀冋Z文教師肯為學生做示范的卻較少見,讓學生讀書,卻不讓學生“看一 看”教師怎么讀書,讓學生作文,卻不讓學生“看一看”教師怎么作文,那么學生說“不會”,不是順理成章 的么?
語文教師自然也有難處。人的形體動作、各種技能性操作,如唱歌的口型變化、書法練習中握筆的姿勢、 運筆的樣子等等直觀性強的訓練,示范指導都比較容易進行。而思維性的“操作”就難以演示。讀書而悟其理 ,習作而成其章,都是內(nèi)心運作外不顯形之事,如何演示出來讓學生“看一看”呢?
我們無法將閱讀過程與構(gòu)思過程完全直觀化,“演”出來讓學生“看”,卻可以講出來讓學生明了。當然 不是講該怎樣讀,怎樣寫,也不是講我們閱讀分析一篇文章的結(jié)論或是我們寫出來的文章,而是講我們讀文作 文的思維過程。講這些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每一個學習層次的起步期知道如何操作,一開始是“請你像我這樣做 ”,漸至“請你自己設(shè)計怎樣做”,因為我們除了示范式還有其它模式,不必擔心學生會亦步亦趨走入“鬼打 墻”的死圈圈中去。
教師如何用語言來“演示”呢?試舉閱讀秦牧《土地》一文的前幾段為例。開篇三五行,就感覺到了一種 喜悅與振奮,幾段過后,就被作者那種立于新時代潮頭引亢高歌的氣度深深地吸引了。翻看了后文再看開篇這 幾段就明白了,前三段是開頭部分。第一段說的是新時代的人們有著新的聯(lián)想、新的感情。這一段看來還沒入 題,單讀這一段還不能說那聯(lián)想的就局限于標題所示的“土地”二字。第二段又短又平,不像第一段那么充滿 激情,那么溢彩流光,然而它卻直筆點題,片語中的。第一段確立了全文的基調(diào),營造了感情氛圍,入了味兒 ;第二段往上一貼,入了題。形式上是兩段,骨子里卻渾然一體,是新時代人以新的聯(lián)想、新的感情談談土地 。第三段是前兩段意猶未盡之筆,這里讀來讀去,覺得都是圍繞著“遐想”二字寫的。這個詞兒容量大,它縱 橫交織,橫向包容著各種人群、視角、心態(tài),縱向貫穿著歷史;它又廣拓深挖,為下文牽聯(lián)著內(nèi)容的廣度,開 掘著思想的深度。至此才是一個完整的開頭部分。獲得以上感受與認識以后,再讀這幾段,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在語 言和表現(xiàn)方法的運用上都有獨到之處。第一段的排比的作用沒有停留在加強語勢上,而是一下子將那么多物象 收入文中,這些物象,從形態(tài)上、色彩上、動勢上,從人們的情感積淀上,從文化傳統(tǒng)上,都是那么美,那么 富有生機與朝氣,那么意蘊深厚,那么“天然地”顯示著象征意義,這些物象,各自“獨立”,又互相滲透, 方便的組合方式只能是排比。第三段的排比引入文中的是那么多情景,配合上第二人稱的使用,一下子就把眾 多讀者領(lǐng)進了文章。這三段文章的組合,如果從行文節(jié)奏上琢磨一下也是很有味道的。它好比三級跳遠,第一 步要跨得高遠而舒展,第二步就要頓一下,要蓄勢,那最后一跳就是勢不可擋的盡力一擊了。此文的第三段組 織了內(nèi)容那么豐厚的一個單句,縱橫馳騁,將一二兩段入題的功效發(fā)揮得真是淋漓盡至了。
以上是以說話代“演示”,實際教學上還可以再口語化一些。
再舉作文為例。
作文題目:
閱讀《一枚青橄欖》,根據(jù)文意,聯(lián)系實際,自擬標題,寫一篇700字以上的議論文。
“一位媽媽帶著小兒子散步,她把兜兒里唯一的青橄欖遞給小兒子,小兒子放在嘴里一咬,滿嘴苦澀,馬 上把那青果兒吐掉了。一會兒那苦澀竟?jié)u漸化做一股幽香,可惜小兒子再也尋不回那青果兒了。”
這是一個根據(jù)材料引發(fā)聯(lián)想的作文題,我看了題目,覺得這篇小短文很有味兒,那苦澀化幽香的文意,一 下子就吸引了我,激活了我的思趣,我順著這條線兒想了好多。我想起了一個老友的話,他說他家搬遷了,離 別那老屋他落淚了,事后他特地又回去看了一次,正趕上拆屋,住了那么久的家,拆了,心里悶悶的還想哭; 我又想起了剛上講臺那些日子,好幾次我寫好了教案,我很得意,我的指導教師卻三言兩語就否定了它,我很 難過。有些大事也如此,1942年前后,日蔣暗中勾結(jié)封鎖了抗日根據(jù)地,地窄兵多,開明士紳李鼎銘向毛主席 建議實行“精兵簡政”,中央做了決定,中國共產(chǎn)黨千辛萬苦建設(shè)起來的抗日救國的龐大機構(gòu),又親手把它壓 扁了擠瘦了,這苦果兒多難吞咽呀!就說近幾年的事,計劃經(jīng)濟搞了那么多年,一說改革開放,市場經(jīng)濟的大 潮沖過來,幾乎一切都變了樣,還有“大鍋飯”一砸,那感覺實在遠不止于“苦澀”二字。事實上見聞廣博的 人還可以想得更多。以上僅是淺層的聯(lián)想,只有對聯(lián)想所及的材料做一翻認真的篩選與類比加工,才是深層的 聯(lián)想。
篩選是指刪除那些聯(lián)想中竄入的與原材料無類比關(guān)系的材料;類比加工是指用原材料的基本點對聯(lián)想材料 進行類比分析,即:說出聯(lián)想材料中的某一點恰如原材料的某一點(這里,我使用“類比”這一概念是含比喻 的)。思考中,我是把《一枚青橄欖》先做了如下解析的:
1.小兒子是故事的主人公,他犯的錯誤,有警示意義。小兒子不善于發(fā)現(xiàn)某些事物內(nèi)蘊很深的美質(zhì),輕率 地做了否定與拋棄的結(jié)論,造成了無法復得的遺憾。
2.故事的基本點包括:小兒子——青橄欖——苦澀——吐掉了——苦澀化幽香——尋不回。
于是我繼續(xù)自己的思考。我的那位痛惜老屋的老友就有些像故事中的小兒子,他視搬遷拆屋為苦果,幸而 他沒有糊涂到拒遷的地步。當初我把指導教師的意見當成了青果兒,因為我當時確實嘗到了被否定的苦味,假 如我拒絕了指導教師的意見,就不會品味到反復推敲幾經(jīng)修改后的甘甜了。李鼎銘先生的建議是顆苦澀的青橄 欖,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者們卻看到了它內(nèi)蘊很深的美質(zhì),他們?nèi)掏醋晕覕D壓,由此贏得了活力,換取了其后的 大發(fā)展。拋棄搞了幾十年的經(jīng)濟運作模式,砸掉大飯鍋,對于因循守舊的人們來說,這個苦果是夠大了,有不 少人忍痛圖新,沒有犯“小兒子”的錯誤,也有人看不到改革中蘊含的甘甜,或多或少地犯了拋棄青橄欖的錯誤。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