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課文”試說(下)——關于“課文”功能的發(fā)揮
不管教材用什么樣的形式編定課文,也不管編定的課文是如何的多樣化;不管課文是高品位的還是低品位 的,也不管課文處于哪一層位置,我想,關鍵的還是要看教師的處理是否藝術化,是否有創(chuàng)造性。換言之,就 是看教師能否正確、充分地發(fā)揮“課文”的教學功能。這是從教師這一方來說的。
從教材這一方說,教材編定的“課文”也應該具有讓教師順利發(fā)揮其功能的條件,一張破報紙也能上好一 堂課,對于少數(shù)教師來說,也許不算難事,而就大多數(shù)教師而言,絕非易事。這個例子也許偏了一些,常見的 情形是,教材中編入的課文,第一線教師不甚滿意,有的隨便翻過去,略微點一點算是;有的干脆發(fā)怒了:“ 干脆就應當撕掉!”教材編寫者和教材處理者想不到一塊去或者想法有較大距離,都不利于教學。因此,編課 文的要為用課文的著想,用課文的也應揣摩編課文的意圖,雙方認識統(tǒng)一,行動協(xié)調,事情就好辦了。
我以為,要讓教師能夠發(fā)揮“課文”功能,首先就應使“課文”有“功能”和條件,課文的條件是什么呢 ?是文質兼美嗎?不是。文質兼美僅僅是選文的標準。我想,還是要從“例子說”上考慮,要使“例子”確實 具有“例子”的特性。前文說過,語文課的“例子”不同于數(shù)學等其它學科的“例子”,數(shù)學等學科的“例子 ”主要是應有典型性、論證性,而語文課的“例子”特性應有以下三點:
(1)典型性。這是“例子”的共有特性,否則就不算是真正的“例子”。這不用多說。
(2)典范性。這是對選文的要求,應該把思想典范、語言典范的文章選進教材,這一點已成共識,也不用多 說。
(3)引發(fā)性。引發(fā),引而發(fā)之;引,引子,引動,引導;發(fā),發(fā)揮,擴展,發(fā)散!罢n文”的引發(fā)應有幾層 含義:①課文只是些例子,是“從青年現(xiàn)在或將來需要讀的同類的書中舉出來的例子;其意是說你如果能夠了 解語文教本里的這些篇章,也就能夠大概閱讀同類的書,不至于摸不著頭腦”(葉圣陶《談語文教本》)。由 此可見,“課文”是學習的起點而不是終點,學生的學習由“課文”引發(fā)開來,再向“課文”以外的語文內(nèi)容 探索。②“課文”的引發(fā)性來自它的基礎性,或者說,只有基礎性的語言材料才具有引發(fā)性。對于這一點,葉 老也說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話:“學習圖畫,先要描寫耳目手足的石膏像,叫做基本練習。學生閱讀與寫作,從 普通文入手,意思正相同。普通文易于剖析、理解,也容易仿效,從此立定基本,才可以進一步弄文學……我 也知道有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的說法,而且知道古今專習文學而有很深的造詣的不乏其人,可是我料 想古今專習文學而碰壁的,就是說一輩子讀不通寫不好的,一定更多!瓘默F(xiàn)代教育的觀點說,人人要做基 本練習,而且必須練習到家。說明白點,就是對于普通文字的閱讀與寫作,人人要得到應有的成績,絕不容有 一個人讀不通寫不好!保ā秶慕虒W的兩個基本觀點》)應該指出的是,基礎性不等于低品位,普通文也不 等于低品位的文章,葉老的《蘇州園林》、《景泰藍的制作》;朱自清的《綠》、《春》以及毛澤東的政論文 等,能說是低品位的東西嗎?當然,要寫出這樣的文章,必須憑借更高的思想文化修養(yǎng),站得高,修養(yǎng)深,寫 普通文就駕輕就熟了;但是,從學習過程說,總得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普通到不普通,由基礎到高精尖。 所以葉老說:“不先作基礎練習而徑與接觸,就不免迷離惝避恍。”(同上引)全面地完整地看葉老的話,我 想應該是基礎訓練和“取法乎上”結合起來,正如前文所舉的例子,學“片斷”是基礎訓練,學“全文”(當 然是佳作)是取法乎上。偏于一邊,都有所傷。③引發(fā)性還是擴散性,這就是說,選用的“例子”要具備足可 以使學生進行發(fā)散的條件。我們很欣賞“舉一反三”,往往是欣賞“反三”的結果。其實,之所以能“反三” ,“舉一”是功不可沒的;不是隨便舉個什么例子就能收到“反三”之效;學生能“反三”,往往是因為舉的 “一”很典型,很適時,很有啟發(fā)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所以孔子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為什 么“不復”呢?顯然,不是埋怨學生笨,教師生氣了,不愿再講了,而是有兩個原因:或者是時機未到,還沒 有形成“憤悱”之境;或者就是指舉的“一”不合適,不恰當,應該換舉“一隅”。在教學中,這種情況很常 見,教師舉A例,學生很迷糊,教師換舉B例,學生就豁然開朗了。
以上是就“課文”說,下邊再說說教師應該發(fā)揮“課文”的哪些功能。
(1)解讀化悟功能。課文,特別是那些文質兼美之作,都是對自然人事及其內(nèi)在機理上最成功的解讀化悟。 創(chuàng)作者把自己解讀化悟所得用語言文字形式表達出來,目的是期待并贏得更多的人來解讀化悟;學生在教師指 導下學習課文,目的之一就是憑借作者的解讀化悟來取得新的解讀化悟,并把取得的結果變成積淀在內(nèi)心的心 理事實。所謂讀書使人充實,道理就在這里。這種雙主體雙客體關系,如下圖所示:
(附圖 {圖})
①“自然人事”是客體,用藝術手段反映“自然人事”的作者是主體;主體創(chuàng)作出的成果——作品又成為 第二客體,而學習作品的讀者(學生)便就是第二主體。②兩個主體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主體意在用自己的 眼光來認識自然人事,并參與主觀感情來反映它,目的是求得一個認識的結果;第二主體既認識作品,又認識 作者的“認識過程”、“認識方法”和“認識角度”,簡言之,即認識作者的“認識”。認識的目的是學習思 想,接受熏陶,借鑒藝術,學會方法,最后把作者的“認識”化解為自己的血肉,簡言之,就是積累。③從這 個角度說,課文的“例子”功能就是解讀化悟,一方面把作者是怎樣解讀化悟自然人事的情況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 ,一方面又提示學生,既要記住這個“結果”,又要學會作者解讀化悟自然人事的藝術方法。教師教學生學“ 課文”就得在這方面花功夫。
(2)憑借功能。自然人事,是客觀存在,人們可以憑借不同的形式來解讀它、化悟它,比如春天之景、秋夜 之境,音樂家可以用音樂語言來表現(xiàn);美術家可以憑繪畫語言來表現(xiàn);攝影家則用攝像工具與載體來表現(xiàn);而 文學家則靠的是語言文字工具來表現(xiàn)。既然作者憑借語言文字來狀物寫形、表達心志、傳遞情感,那么,我們 指導學生學“課文”,就必須圍繞作者的憑借對象——語言文字——來研究、來揣摩。離開語言文字,不光是 要犯架空分析之病,而且置作者的憑借對象于不顧,也就不可能真正達到解讀化悟的目的。葉老在說明《國文 百八課》時說,“所選取的文章雖也顧到內(nèi)容的純正和性質的變化,但文章的處置全從形式上著眼”,他舉了 一個例子:“在國文科里讀《項羽本紀》,所當著眼的不應只是故事的開端、發(fā)展和結局,應是生字難句的理 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睂Υ,葉老還有所強調:“不論國文、英文,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 ,只在內(nèi)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保ā蛾P于國文百八課》)圍繞語言文字讀“課文”,就是處 處從語言文字入手,認識作者是怎樣運用形式來反映客觀事物的。我們通常說某某文章傳神寫照,極富表現(xiàn)力 ,何以見得呢?還不是從語言文字上看出來的?我們通常還說某某字句用得準,何以見得呢?還不是把客觀情 況和表現(xiàn)客觀情況的語言文字作了比較而后才得到的結果?道理是明白了,但我們做的時候往往不見得很出色 。比如教《牽牛花》,就“生之力”問題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問法:第一種,①為什么說牽;ň哂小吧Α ?②作者是怎樣寫“生之力”的?第二種的①哪些語句生動地描寫了牽牛花的“生之力”?②作者還從哪些方 面表現(xiàn)了“生之力”?第一種的①,意在讓人說道理,問②則顯得大而空;第二種的①,讓學生直逼有關語句 ,問②讓學生再找相關內(nèi)容。比較起來,第一種是架空分析,第二種才是扣住了語言文字。又如,教《記一輛 紡車》,就文章的思路,也可有兩種不同的問法,做出兩種不同形式的處理。第一種,粗線條地問“這篇課文 怎樣提出了要說的事物,怎樣從不同方面展開記敘,怎樣從甲事說到乙事,怎樣把各樣內(nèi)容圍繞中心組織到一 起的?”第二種問法如下:
第二段說:“那是一輛普通的紡車!弊髡邔τ凇捌胀ā眱勺值暮x是怎樣解釋的?“一來”、“二來” 這兩層意思能不能顛倒過來說?
第三段引用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話,但接下去卻先說“足食”后說“豐衣”,為什么不按“豐衣 足食”這句話的本來順序寫下去?
第四段是圍繞穿衣來寫的,五、六、七、八、九這幾段是圍繞另外一個內(nèi)容來寫的。第四段到第五段這個 地方,有沒有既足以承接上文,又總領以下各段內(nèi)容的話?試找出這樣的話來?
第五段說紡線是“很有興趣的生活”。對這個“很有興趣”的豐富含義,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展開了具體的 記敘?
寫到什么地方,文章里又有一句話和“很有興趣的生活”這句相呼應?
第十一段開頭,作者說的“這些”指什么?這兒說的“旅伴和戰(zhàn)友”是和什么地方呼應的?這里說“心里 充滿著深切的懷念”,懷念的是些什么?
作者圍繞一輛紡車的記敘,充分肯定了它在經(jīng)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更充分表現(xiàn)了延安無限豐富的精神生 活。試結合文章的層次結構,說說作者是怎樣寫出這兩方面的內(nèi)容的。
第一種問法同于嚴師在課堂上發(fā)出考問,催促學生在總體上作出推斷;第二種問法同于親切的學習指導者 在指導學生研究問題該從何處入手,從這里如何“讀”到那里,開口小,都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上找答案。從語 言文字入手,大概可從這第二種問法上見到“一斑”。
(3)中介功能。中介功能與上述兩種功能是有聯(lián)系的,也有其特殊之處。學生學習語文連著兩頭,一頭是“ 原先是這樣用語言形式的,是這樣來思考世界、認識生活的”;一頭是“將來在生活、工作中,更好地運用語 言形式,更好地思考世界、認識生活”。而“看文章是這樣運用語言形式,是這樣思考世界、認識生活”正處 于這“兩頭”中間。既然是這樣的關系,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就不能只顧“中間”這一段。視野過窄,考慮問 題的范圍較小是不利于做好“中間”這一段工作的。張志公先生曾經(jīng)批評過“小學不知道幼兒園干了些什么, 初中不知道小學干了些什么,高中不知道初中干了些什么”的語文教學現(xiàn)狀,指出“這種鐵路警察,各管一段 的情況是不能許可的”(《關于改革語文課程、語文教材、語文教學的一些初步設想》)。由此看來,考慮中 介功能要想到:①中學語文“課文”對中學以前的小學“課文”要有承接,同時對下一階段的語文學習又有鋪 墊、傳遞作用。②中學語文“課文”還要對學生已有的語文學習實際有所承接,同時對中學學業(yè)完成以后走向 社會生活或進行語文深造的語文運用的高要求、高標準有所預想與推斷。學生已有的語文學習實際是可以測量 到的,因為這已成為既定的事實,通過調查分析、實踐考核,能求得一個基本的判斷;未來的要求與標準能不 能做出科學的預想呢?回答也是肯定的。因為未來的變化總是與現(xiàn)實相通的,現(xiàn)實總是閃現(xiàn)著未來的圖影。張 志公先生有一個科學的判斷:“處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的敏捷準確的高效率的口頭和書面語言能力,將 成為每個人的需要!保ㄍ弦┢鋵,這一點,現(xiàn)在就已經(jīng)明顯地體現(xiàn)出來了。③“課文”教學還要想到“ 鄰居”學科的情況,比如,語文與數(shù)學,語文與物理,語文與外語,語文與政史地,語文與音體美等等。前① ②條是想“課文”的前與后,叫“瞻前顧后”,這一條是想“課文”與“鄰居”,叫“左顧右盼”,這八個字 總結了語文“課文”與前與后,與左與右的復雜關系。依此八個字來處理“課文”,來發(fā)揮“課文”的中介功 能,就必須做好以下三點:
第一,依據(jù)事實,對“課文”的處理要有所省略。課文,特別是完整的佳作,含量極豐,涉及面很廣;字 詞句篇,語修邏文,思想感情,觀點態(tài)度等幾乎是一應俱全。這些“內(nèi)容”,有些是學生知道的,有些是下一 階段所安排的訓練內(nèi)容,對此,教“課文”時應當省略。只有省略了一部分,才可以使應該立即訓練的“這一 部分”真正凸現(xiàn)出來,也才能真正依照單元規(guī)定的訓練要點組織教學。這個道理很明白,但做起來并不見得好 ,具體表現(xiàn)是:教師常有一種擔心,總覺得依照規(guī)定的訓練要點教學有遺珠之憾。正如前文提到的,例如教《 荷塘月色》,情感、語言、心態(tài)、描寫、結構等,丟掉哪一樣都不好,于是,教師花上三四節(jié)課教學本文也不 過癮。如果教師想一想(瞻前顧后),看看情感、語言、心態(tài)、描寫、結構這五樣(姑且這樣說),是不是有 的在前面訓練過了,是不是有的在后面靠別的“課文”來完成任務,那么,擔心就大可不必了。有些訓練本子 通行以后,教師看安排的“要求”和“練習”很生氣,覺得“該練的不練,不該練的卻大練”,辨析一下,這 “該與不該”大約是從某一具體選文提出來的,如果瞻前顧后,恐怕想法就不同。
第二,看旁的學科,主動與之聯(lián)系。語文教師是不是有這樣一種狹隘之見?覺得在各學科中,語文課最最 重要。不錯,語文課是重要,因為它是基礎,是工具,且又包涵豐厚的人文精神,但又不能過于夸大重要性, 不能排斥其它學科的重要價值。正確的態(tài)度應是,在看重語文課的特殊性、重要性的時候,與其它學科主動配 合,求得合力。比如思維訓練,中學各學科都分擔著思維訓練的任務。有人說,語文科重形象思維力的培養(yǎng), 數(shù)理科重邏輯思維力的培養(yǎng),從側重點說,是可以的。從思維力本身說,未必正確。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是思 維力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當需要用形象思維時就側重于用形象思維;當需要用邏輯思維時就側重于用邏輯思維。 而作為思維能力的根本內(nèi)容,不論哪一學科都要考慮到,并以此作為教學目標之一。思維力的培養(yǎng)是需要認知 基礎的,知識越豐富,思維的張力與活力就越強,中學各學科都把擴大認知范圍、提高認知程度、增加認知含 量作為教學目標之一。思維力的培養(yǎng)是相互貫通的,語文的聯(lián)想與想象和音樂美術的聯(lián)想與想象并沒有多少不 同;學議論文的論證過程與學幾何三角的論證形式也沒有多少差異,因此說,中學各學科在思維力培養(yǎng)方面天 生就有聯(lián)系。語文教師教語文,數(shù)學教師教數(shù)學,看起來是各教各的,實際上,他們都涉及同一個人——學生 ,他們的教學都要在學生這里交匯,如果兩方教師主動配合,注重聯(lián)系,那么學生所得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相反的例子是,語文教師搞改革,其它學科則守舊,這守舊的雙手必然要拉住改革的后腿。
第三,不僅使“課文”成為“跳板”,而且使“課文”成為學習的比照系(或稱參照系)。跳板,有兩層 含義:一是通過課文的學習獲取知識、鞏固知識。現(xiàn)在有些訓練教材在提出單元要求的時候,還講到了一些系 統(tǒng)的為訓練服務的知識,這是非常必要的;給知識,完全是為了幫助學生較快地求得學習結果,但是,要防止 用課文來驗證知識并停留于此的錯誤傾向。二是要用獲得的知識作為進軍的手杖去學習“課文”以外的語言材 料,“課文”具有“例子”的品性,只要引導得法,是完全可以做到這一條的。比照,是什么意思呢?所謂比 照就是用“課文”來檢查、比較自己在生活、學習中的語用實況。“課文”是學習過了的,存留在心中,學生 自己在生活中、在表達時的情況如何呢?通過比照就知道了,不足之處,加以彌補;有了進步,繼續(xù)提高。比 照,是一種學習習慣,一方面靠歷練,一方面也要靠教師的點撥。
【“課文”試說下——“課文”功能的發(fā)揮】相關文章:
課文注釋功能簡說08-17
語文教學論文:課文標題的教學功能08-08
《縮寫課文》08-16
發(fā)揮例題功能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08-08
課文“教學”之我見08-07
《師生自薦課文》08-16
《棗兒》課文研討08-16
《公輸》課文研討08-16
隨課文識字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