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新課程標準實施的幾個誤區(qū)
一、吃不透新課標理念
小學語文教材上有這樣一個要求學生續(xù)寫的作文練習:一天早晨,我穿著新襯衣去上學,結果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
一個小女孩拿到教師批改完的作文后哭了,成績不好。因為她寫的是她的同桌不小心在她的新襯衣上蹭上了圓珠筆油。老師的評語是:選材沒有積極意義,故事太平淡。班上的高分作文中一個寫的是在公共汽車上與小偷搏斗,結果新襯衣被撕壞了;一個是扶老奶奶過街時,老奶奶吐在她的新襯衣上了。
其實小女孩寫的作文才應該是高分的,因為它才是最真實的。
也許教師的出發(fā)點是好的,按照新課標要求,學生的作文立意要高,但是老師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真實。于是這樣的一個作文題目在老師的引導下變成了一個叫人說謊的題目。教師吃不透新課標理念而把理論強加到學生頭上的行為是很危險的。
二、機械套用理論模式
新課標的評價體系要求評價要全面關注學生的學習歷程,及時給予關注和鼓勵,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于是有一些人就把贊揚變成教育評價鼓勵的惟一方法,毫無原則地在課堂進行“批發(fā)式”的表揚。這就有違贊揚的初衷,不但不會有鼓勵引導的作用,甚至還會影響到學生的積極性和上進心。
曾經有一個老師說過:“陶行知對犯錯誤的學生還獎以糖果呢,我美言學生幾句有什么不該?”其實,那個帶有一定正義感的同學打人后認識了錯誤,陶行知對依囑前來的學生獎以糖果,是以嚴肅的要求為前提,且獎中帶有引導的,不是毫無原則和目標的濫獎勵。教師只是形而上地模仿,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三、缺乏對社會環(huán)境的關注
營造一個讓孩子成長的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培養(yǎng)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很重要。傳統(tǒng)的中國父母忽視了孩子作為社會人的成長過程和孩子獨立人格魅力的培養(yǎng),因此我們的素質教育還應該加強整個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力量的建設和發(fā)掘,繼而充分發(fā)揮這一巨大資源的作用。
四、無充足的優(yōu)秀師資支持
決定新課標能夠很好執(zhí)行的必要因素就是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而一個學校能夠具備這一點又是很不容易的。按照“木桶效應”,新課標執(zhí)行的效果便掌握在了這大部分的教師手里。因此加大全民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和專業(yè)化發(fā)展也就迫在眉睫了。
五、過于急功近利
近來,一個詞“教育過度”經常被人提起,受教育者被迫接受著教育者從功利化設計出發(fā)所提供的教育內容和模式。教學內容上文、理、哲、法、技包羅萬象;教學目標上深、偏、難、怪超大綱;教育方法上看、聽、記、背、練壓抑個性。與其這樣“教育過度”還不如“教育不足”,起碼不會引起教育資源、教育信息、教育行為的浪費。因此課程標準還必須在實踐和反思中不斷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