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圣陶杯獲獎論文選--控制論與語文教學
控制論原本是關于生物系統(tǒng)和機器系統(tǒng)的控制和通訊的科學,近二三十年來,一些教育家把控制論引進教 育領域,用以研究教學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因而使教學過程更富有科學性。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把控制論 引進語文教學具體表現(xiàn)在定向控制、定度控制、定量控制、定序控制、定勢控制五個方面,下面即從這五個方 面談談控制論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的問題。
定向控制
所謂定向控制,就是指每一階段的教學都應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具有把教學要求系統(tǒng)化、具體化 的功能,具有對教學過程定向和控制的作用。要能進行有效的定向控制,就必須根據教材實際、學生實際制定 好教學目標。一個好的教學目標應當是合理的,是多元化的、組合式的。對教學內容來說,它考慮到教學目標 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所訂教學目標成“塊狀結構”;對學生的智能活動來說,又有充分的思維區(qū)間和思維量。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把教學目標通過具體的教學內容體現(xiàn)出來,教師可以把教學目標化為問題情境,事先 編制由若干問題組成的自學提綱,讓學生根據提綱閱讀、思考、解答;也可以把教學目標轉化為活動情境,即 在課堂上安排學生的智能活動,把教學目標隱含其中,通過某項智能活動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還可以把教學目標 轉化為練習操作情境,將教學目標所要求的內容編制成練習卷,讓學生通過練習或操作完成教學目標。
由于教學目標規(guī)定某一階段教學之后,學生明確了將學到什么,何種能力得到培養(yǎng)。這樣,教的內容即是 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就會指向明確,而不會茫然。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 開展定向活動,所依據的即是教學目標的定向作用。魏老師認為:有些學生智力活動差,并不是說他們沒有智 力活動,而是缺少具備一定指向性的活動。要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必須使他們的智力活動具有較強的指向性。他 引導學生畫語文知識樹,使他們理清語文知識結構。學生按照從干到枝到杈的順序學習知識,進行定向的智力 活動。這樣,語文知識學了多少,還剩多少,哪些已掌握牢固,哪些還認識模糊,學生一看語文知識結構圖, 就能一目了然。
對于教師來說,教學目標是把教學過程變成可操縱的“把手”。有的老師也許看過錢夢龍老師教《雷雨前 》的錄像。對課文的分析,錢老師所用時間不到一節(jié)課,而就在這不多的時間里,錢老師用一定的時間聽寫文 章寫作的時代背景,為什么?因為錢老師對這一節(jié)課所定的教學目標是教給學生通過了解時代背景來理解文章 思想內容。時代背景清楚了,文中所寫景物的象征義也就容易理解了。為了增強教學效果,錢老師采用了聽寫 的方法,而不是進行一般的時代背景介紹,對課文的其他知識,錢老師只是簡單帶過,或刪去不教。也就是說 ,這一節(jié)課錢老師所用的一切方法,都是為了達到使學生掌握象征手法這一目標。這充分說明教學目標帶有定 向和控制的作用。
定向控制根據控制方向的不同可分為正向控制、反向控制、縱向控制和橫向控制。中學語文教育是基礎教 育,是以傳習性教育為主的教育,因此,正向控制是中學語文教育中經常運用的手段,知識和方法的傳授、能 力的遷移大多是在正向控制下進行的。例如教文言句“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告訴學生“黠”是狡猾的意思,“頃刻”是短時間的意思,“變詐”是欺騙手段的意思,等等,這是正向 傳授知識;例如教師告訴學生,記敘文劃分段落的原則有:按時間順序劃分,按空間順序劃分,按事件發(fā)展的 情節(jié)變化來分,按表達方式來分等,并結合具體課文進行講解,這是正向傳授方法;如果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 ,能用所學過的知識、方法去解決另一個語言環(huán)境中的問題,也就做到了正向遷移。
與正向控制相反,反向控制是對正向思維進行限制的控制。教學中,教師設置重重障礙,把學生的思維之 水逼到絕壁上,讓它從天而降化為壯觀的瀑布,這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反向控制。例如教《驛路梨花》一文,要 學生領會該文明寫與暗寫相結合的手法,單從正面去講,學生理解不深;如果能讓學生根據課文把暗寫的部分 改為明寫,改寫之后,再讓學生討論,使學生明白:明寫不易充分表現(xiàn)梨花姑娘做了好事不留名,不能充分反 映“驛路梨花處處開”的主題思想,只有明寫與暗寫相結合才是表現(xiàn)這一主題的最好方法。同樣,在作文教學 中也可以進行反向控制,教師可以改變平常采用的要求學生怎么寫的作法,而要求學生不應該怎么寫,促使學 生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定向控制還要處理好縱向控制與橫向控制的關系。所謂縱向控制就是按著既定的教學步驟、環(huán)節(jié),節(jié)節(jié)推 進,逐層深入。所謂橫向控制就是在某一教學步驟、環(huán)節(jié)上,對某一知識加以鋪陳,向它的外延擴展。語文教 學要富有連貫性、靈活性,就必須處理好縱向控制與橫向控制的關系,以縱向為主,保持教學的連貫性,同時 進行必要的橫向穿插,以開拓教學內容。切不可以過多的穿插擾亂學生的縱向思路,破壞課堂教學氣氛,使學 生對教學內容缺乏整體感。
定度控制
定度控制,其實就是如何遵循量力性原則的問題。量力性原則告訴我們:教學必須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水 平和特點,處在一定年齡階段的青少年學生,其身心發(fā)展既有共同的發(fā)展水平和特點,也有不同的發(fā)展水平和 特點。教育既要符合其共同的發(fā)展水平和特點,又要符合各自不同的發(fā)展水平和特點;既要照顧到大多數學生 的知識、智力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難度、深度與跨度。教師要善于在已知與未知之間架設橋梁,不斷激起學生 “跳起摘果子”的熱情與欲望?傊,只有進行有效的定度控制,才能促進學生身心向更高的水平發(fā)展。
要進行有效的定度控制,必須處理好難與易、密與疏、扶與放的關系。三個關系中,難與易的關系是最基 本的,它是處理后兩個關系的基礎。
關于難與易的關系。處理難與易的關系應根據量力性原則,對自己的教學對象做實事求是的分析。教師講 授的內容、所提的問題、所布置的作業(yè)都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特點。但必須知道,量力性原則并不是只講 消極地適應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征,而是既講適應又講一定的難度,要使學生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掌握一 定的知識。這就是量力性原則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只有既講適應,又講發(fā)展,才是對量力性原則的正確 理解。因此,一些行家提出:教學要有相對的難度。認為:教學中所設置的障礙難度要有分寸,接近“最近發(fā) 展區(qū)”,又適合于大多數學生。例如錢夢龍老師執(zhí)教《愚公移山》,他不問:“孀妻”解釋為什么?而是問: 小孩子七八歲就跟老愚公去移山,他父親會同意嗎?后一種問法接近“最近發(fā)展區(qū)”,能給學生在克服障礙中 帶來喜悅;相反,如果錢老師改用平直的問法,就激不起學生的興趣。
在處理難易關系時,教師還須善于做好化難為易和化易為難的工作。語文教學主要是篇章教學,對一個篇 章來說,所需傳授的知識是多方面的,教學目標也是多方面的,這些知識未必都恰好在一個水平上,適合于全 體學生,或許這篇文章的思想內容適合于某一年齡段學生,而語文知識卻又偏深或偏淺,或許語文知識的深淺 度適合于某一年齡段學生,而思想內容又偏深或偏淺。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難易的轉化工作,做 到淺中求深,深中求淺,使所教內容適合于大多數學生,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初中課文《人民的勤務員 》文字通俗易懂,但正因其淺,學生對課文往往不假思索,一掠而過,對課文內容和寫作技巧的理解很膚淺。 那么怎樣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層呢?這就要做好化易為難的工作。有一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把 “他利用機會為人民服務”這句話與課文的原句對照,看看有什么不同?課文的原句是“他尋找一切機會為人 民服務”,聯(lián)系課文,把兩個句子一比較,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利用”是等待時機的出現(xiàn),含有被動的意義,“ 尋找”則是主動的、積極的、自覺的,用“尋找”一詞可以表現(xiàn)出雷鋒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課文 中關于雷鋒同志的五個小故事是從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氣候條件、不同的服務形式緊扣“一切” 來寫的;“他尋找一切機會為人民服務”一句統(tǒng)領全文,一字一詞改動不得。這就是淺中求深。但這種“深” 是學生經過努力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教師不做這種轉化工作,就不能加深學生對課文遣詞布局和思想內容的 理解。與化易為難相反,處理難易關系的另一種方法是化難為易。例如《為了忘卻的記念》中有“這是怎樣的 世界呢”一句,句尾不用問號,也不用感嘆號,而是用句號,這是什么原因?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有一定難 度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一個教師讓學生細讀高中第一冊課文《記念劉和珍君》的第一部分,然后提問:“ 文中哪些話表達了魯迅先生對他眼前世界的看法?”學生很快找到了這樣的句子:“我只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 ”,“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教師據此指出:從這些句子,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這是怎樣的世 界”是早有明確的答案了,無須發(fā)問,更不要求讀者回答。正是因為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參讀法”,運用已學 過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注腳,原先學生撓頭的問題也就變得明白易懂了。有的教師常常把“啟而不發(fā)”的原因 歸結于學生的“笨嘴笨舌”。但如果我們教師能反躬自責,就會發(fā)現(xiàn)難易關系處理不當,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如果我們教師善于處理難易的關系,并注意調動學生解答問題的積極性,就不會出現(xiàn)“啟而不發(fā)”的現(xiàn)象了。
關于疏與密的關系。課堂教學的密度就是一堂課里所包括的內容。一篇課文的內容是多方面的,要在有限 的課時里容納多方面的內容,就必須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的密度,處理好疏與密的關系。何謂密?密就是細膩、 稠密;何謂疏?疏就是粗略、稀疏。正如縫制衣服,有的地方要細針密線,有的地方要稀針疏線。語文課堂教 學也要有疏有密,疏密相間。如果只密不疏,處處做過細的分析,結果欲密不密,教學重點不突出,效果并不 見佳。如果只疏不密,處處只做蜻蜓點水式的敘述、分析,就顯得空泛,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就膚淺。至 于何處該疏,何處宜密,全仗執(zhí)教者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目的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造。一般說來,凡 是教學的重點難點,要教得細些、密些,非重點難點教得粗些、疏些。如課文《分馬》寫了兩個場面:一是分 馬的歡樂場面,包括分馬前的歡樂氣氛,分馬的經過,依次寫了趙大嫂子、郭全海、老初和老孫頭四人在分到 牲口時的表現(xiàn),補敘了白大嫂子和張景瑞后娘、老田頭夫婦、李大個子和李毛驢分到牲口時的情景。二是積極 分子同老王太太換馬的場面,以郭全海的活動為線索,寫郭全海院子里提議換馬、草垛子前動員換馬、老王太 太換得好馬、郭全海上門要求換馬。對這些內容,何處細講,何處略講,都應看這些內容與主題的關系,看它 是不是教學的重點難點。郭全海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他的活動與文章主題關系密切,毫無疑問,文中有關郭全 海的文字應是教學的“密針點”,而對其他人物一般可用“疏針”帶過;同是次要人物,也要有區(qū)別,由于作 者刻意用老孫頭的自私自利來襯托郭全海的大公無私,因此在教學中對老孫頭形象也應做適當的分析。總之, 疏與密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襯托的關系,處理疏與密的關系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目的來決定 。
關于扶與放的關系。處理扶與放關系的問題,其實就是如何教會學生學的問題!胺觥本褪墙處熛鄼C誘導 ,適當點撥,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但又不包辦代替;“放”就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揣摩、理解,自求解釋,不 依賴老師。“扶”是“放”的基礎,“放”是“扶”的目的。葉圣陶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師之教, 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乃為善教也!保ㄒ姟度~圣陶語文教學論集》 721頁)他曾以扶小孩子走路為喻闡明這個道理,說:扶小孩子走路,立足點要放在小孩子學會走路上,大人的 扶是為了最終放手不扶。我們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應以將來學生不需要教自能讀書作文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學生對 文章中的思想內容、藝術技巧、語言材料不理解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講解、指點。當學生在自學中通過“奮 其才智”可以理解文章內容、藝術技巧,以至漸進佳境時,教師的“扶”就是多余的了。
處理扶與放的關系,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由于知識、能力、閱歷上的原因,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一般 不如教師深刻,思考問題也缺少方法,教師應通過具體實例對學生進行指導。如果教師誘導有方,由扶到放的 過程就可縮短,反之就要延長。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斷:《鞠躬盡瘁》一文中,在記敘焦裕祿與省地領導同志談 話之后,有一小段議論:“這就是他,一個堅強的共產黨員,在生命最后時刻的遺言!苯處焼枌W生:焦裕祿 同志是黨的縣委書記,當然是共產黨員,這是無需交代的。既然如此,為什么課文寫到最后,卻指明這一點? 這里是不是交代焦裕祿同志的政治面貌呢?學生通過鉆研懂得了:課文在最后部分出現(xiàn)“共產黨員”四個字, 絕非交代焦裕祿同志的政治面目,而是對他多方面的高貴品質的高度評價。就是說,他有共產黨員的崇高黨性 ,是共產黨員的楷模。緊接著,教師向學生揭示了自己發(fā)現(xiàn)并提出這個問題的思路!拔蚁虢乖5撏臼枪伯a 黨員,這是無需說明的,即使要交代,也應該放在開頭部分,而不應放在結尾。這說明,這四個字是異常用法 ,有特殊用意,我是用查尋異常的方法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實例,不但傳授知識 ,而且傳授獲取知識的方法,對學生進行了分析問題思路的指導。如果教師都能像這樣能扶善導,那么學生很 快就會不扶自走了。
定量控制
現(xiàn)在,隨著社會信息量增大,人們心理上對
[1] [2] 下一頁
信息量的承受能力越來越大,增大課堂教學容量也成了語文課 堂教學所追求的目標,但課堂容量并非越大越好,它也應該有適當的控制。量次不足,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教 學任務;量次過于頻繁,學生不勝負擔,同樣也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語文教學定量控制包括三個方面內容:課時量的控制、課堂教學容量的控制及各種訓練量的控制。在課時 的分配上,教讀課文與自讀課文,深文與淺文,長文與短文,應有所區(qū)別。如《故鄉(xiāng)》所用的課時自然要比《 一件小事》、《人民的勤務員》所用的課時多。對于課堂教學容量,應根據學生的語文水平,心理上對信息量 的承受程度來安排。如于漪老師上《祖沖之》和《晉祠》時,認為課文的信息量對她的學生來說顯得太少,于 是她在課前布置學生看有關中外科學家和我國名勝古跡的文章,上《祖沖之》時,請多名學生介紹中外著名科 學家的事跡,上《晉祠》時請多名學生介紹我國的名勝古跡,增加課堂信息量。而她的這種作法對于語文基礎 較差對理解課文還有一定困難的學生來說是不適宜的。
現(xiàn)在在定量控制上分歧最大的是訓練量的控制。有的老師常常說要“精講多練”,“多讀多寫”。但講多 少為精,練(讀寫)多少為多,缺乏一定的標準,缺乏量的依據。還有“題海戰(zhàn)術”,到底做多少題才成其為 “!,也不得而知,或者你認為是題海,而他認為只是一條小小的題河?傊S多語文教師對訓練量的控 制還缺乏科學的標準。
中外許多教育家都很注意訓練的定量分析,力圖通過數據來揭示能力訓練的客觀規(guī)律。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 蘇霍姆林斯基曾專門花了十五年時間對學生的讀寫量進行研究,得到的數據是:要使兒童學會有表情地、流利 地、有理解地閱讀,就必須在小學的前四年朗讀200小時、小聲默讀200小時以上。這400小時朗讀訓練量,是經 過科學驗證過的數據。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對語文教學的定量控制進行了一番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認 為:一些學生智力活動的一個弱點就是活動無規(guī)則,不能把訓練內容和時間緊密聯(lián)系起來,猶如轉數失控的車 床,忽緊忽慢,有時已超過記憶區(qū)域負荷的時間限度,還在拚命記憶,有時任思維的駿馬無目的地馳騁,大腦 處于消極的抑制狀態(tài)。要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就要教學生把訓練內容和時間聯(lián)系起來。他給學生規(guī)定了某一階段 里應達到的一般效率標準:默寫每分鐘30字,謄寫每分鐘25字,背誦課文每分鐘20字,朗讀每分鐘200字,寫作 每小時800字,督促學生完成,結果學生語文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可見定量控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很重要 手段。
定序控制
所謂定序控制,就是指對進入流動過程的信息在程序上進行科學組合,它是優(yōu)化學生思維流程的重要手段 。語文教學主要是課文教學,課文是作者對生活素材加工的結果,反映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課文教學要引導學 生欣賞領會文章的內容,學習其加工生活素材的本領,就要引導學生追蹤作者的思路。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 學生實際制定教學的序,使所制定的教學程序兼顧到作者、學生、教師的思路。
按照運籌學的觀點,對事物運動的程序安排有個科學的線性規(guī)劃,才會取得良好效果。如果程序規(guī)劃不當 ,即使構成事物的內容相同,也會導致事物整體結構及其性質的改變。常常有這樣一種情形:三四個教師備同 一教材的同一節(jié)課,共同確定了某一課的教學目的、重點、難點、作業(yè),但教學效果卻大不相同。這里除了執(zhí) 教者本身的素質和各人對教材熟悉程度的差異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執(zhí)教者安排教學內容的順序不相同。例 如教《故鄉(xiāng)》一文,對作者創(chuàng)作此文時的思想狀況進行介紹是必要的。一教師在課文教學起始即做介紹,但由 于這時學生還沒有接受這些知識的需求,所以興趣不濃,記憶自然就不深刻;另一位教師不是這樣,而是在學 生對課文中“這不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一句理解困難時,才適當地介紹了作者當時“荷戟獨彷徨”的思想 狀況,此時由于有了解開疑團的迫切愿望,有了了解作者當時思想狀況的需求,學生精神專注,通過背景材料 很快就解決了疑難問題。又如教《中國石拱橋》,如果告訴學生要把事物說明得準確,就要注意用詞的準確, 然后再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一些例子加以證明,這自然是指導閱讀的一種方法。但一位特級教師在指導閱讀時 技高一籌,他先要求學生不看課文,用一句話說明掛圖上三個拱的位置。學生躍躍欲試,爭相回答,有的說“ 大拱兩邊有兩個小拱”,有的說“大拱的上邊有兩個小拱”等等,都不能達意,這時老師才叫學生翻書看課文 ,使他們理解課文“大拱的兩肩各有兩個小拱”一句表達的準確。此后教師再讓學生到課文中尋找用詞準確的 例子,這時學生閱讀課文倍加認真,完成這道練習也就不感到困難了?梢,教學中進行定序控制,合理安排 教學步驟,與教學效果關系很大。
近些年來,我國語文教學工作者對語文教學的序做了積極的探索,其中“三分法”與“四分法”即是對閱 讀教學序的探索最有影響的兩種觀點。“三分法”的具體過程是:第一階段,預習課文,即指導學生泛讀課文 形成表象;第二階段,講讀課文,主要是指導學生通過精讀課文達到理解;第三階段,練習與運用,指導學生 鞏固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八姆址ā睂㈤喿x教學過程分為預習、講讀、復習、練習四個步驟。這兩種觀 點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們的實踐經驗,對閱讀教學起過重大的指導作用,F(xiàn)在,隨著對閱讀教學研究的深入, 人們認識到語文閱讀的一般過程應包括定向準備、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復習鞏固和深化運用五個環(huán)節(jié),這五 個環(huán)節(jié)是比較符合閱讀教學的規(guī)律的。武漢師范學院黎世法老師提出的“最優(yōu)中學教學方式”和遼寧魏書生老 師的“六步教學法”都包括了閱讀教學的以上五個環(huán)節(jié),教學效果顯著,因此都受到了語文教學界的認可。
對中學作文教學序的探索,近此年來,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于漪、陸繼椿、蔡澄清、常青等優(yōu)秀語文教 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學有序化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中學作文教學要走科學化的道路,要根據學生掌握知識 和發(fā)展能力的客觀規(guī)律,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按照中學生的認識發(fā)展過程,構成一個科學的訓練序列,對他們進 行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的寫作訓練,從而逐步豐富他們的寫作知識,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作文教學的序 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知識的序;二是能力的序;三是訓練的序。所謂知識的序主要是指記敘、說明、 議論三大文體的寫作知識的序;所謂能力的序主要是指積累、思考、表達三大能力發(fā)展的序;所謂訓練的序主 要是指教師為傳授上述知識,培養(yǎng)學生上述能力所安排的教學步驟,運用的教學方法,以及訓練的發(fā)展進程。 單有宏觀上的大序還不夠,還要有微觀上的小序,例如記敘文的寫作訓練,從掌握知識和發(fā)展能力的要求出發(fā) ,組成這樣一個訓練序列:一、觀察周圍生活;二打開記憶大門;三、由復述到獨立敘述;四、由寫實到適當 進行虛構;五、加強敘述、描寫技能訓練。而其中的某一點又可含有小的序列。如敘述、描寫技能訓練中的景 物描寫訓練,即可分為如下十個步驟:一、景物中形狀、方位、距離的描寫;二、景物中色彩、光澤、亮度的 描寫;三景物中音色、音量、音質的描寫;四、景物中軟硬、冷熱、干濕的描寫;五、景物中速度、運動狀態(tài) 的描寫;六、概括描寫與細致描寫;七、定點描寫與移步換景;八、觀察和描寫的順序;九、觸景生情——聯(lián) 想與想象;十、融情于景——用景物烘托氣氛,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感情。建立科學的訓練的序是作文教學科學化 的核心問題。如果我們的作文教學能有一個科學訓練的序,這個序既能把知識、能力、訓練三者有機地結合在 一起,又能把宏觀規(guī)劃與微觀安排結合在一起,那么我們的作文教學就可脫離盲目狀態(tài),做到有序可循,從而 提高訓練的效率,加快學生寫作能力的發(fā)展。
定勢控制
所謂定勢控制,就是對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實現(xiàn)教學目的過程中思維趨勢、思想感情的控制。當學生的思想 情緒與教學內容不協(xié)調時,教師要加以誘導,使之與教學內容相協(xié)調;當學生思維不是處于積極狀態(tài)時,教師 應通過口頭語言、態(tài)勢語言以及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使之興奮,從而形成一個適合于學生理解、掌握教學內容的氛圍 。語文教學主要是課文教學,每篇課文的內容都有其情感基調,它們或激昂高亢,催人奮進;或深沉悲壯,引 人思索;或輕松愉快,逗人發(fā)笑;……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的情感基調來控制學生的情感,通過字詞句篇知 識、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把學生導入課文特定的情境中,通過學生進入情境的內心感受和情緒來理解文章的內 容,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并與之共鳴,從而有效地完成語文教學所肩負的“文”、“道”兩方面的任務,促 進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例如《最后一次講演》是一篇滿懷悲壯,嚴正控訴劊子手血腥罪行的檄 文,要使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就必須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學生慷慨激昂之情。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學生對教材內容 也就容易理解了。相反,如果不顧課文內容的情感,隨心所欲地設置一種與課文內容不相協(xié)調的情感基調進行 教學,勢必影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正確理解。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孔乙己》時,整堂課笑聲不斷,學生只從取 笑的角度來看孔乙己,并未認識到課文中對孔乙己的取笑發(fā)出的是“含淚的笑聲”,孔乙己是一個值得同情的 悲劇人物。學生的這種感情及課堂教學氣氛與教學內容的情感顯然是不協(xié)調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學生的情 感調動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上來。
閱讀教學講究定勢控制,作文教學也應講究定勢控制。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說過:“文之思也,其神遠矣 。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 理之致乎?”就是說,文思是不受時空限制的。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靈感,開通學生的思路,就要用一定的手段 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寫作。學生在寫作文之前,他們的思想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往往藏某種情感 于胸中,當他們置身于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之中時,就會勾起情思,觸發(fā)文思。如布置寫贊頌家鄉(xiāng)的作文,教師 可引導學生觀察家鄉(xiāng)東升的紅日、滿天的朝霞、秋天的田野、湖中的漣漪、夏夜的月光、巍峨的樓房?梢越M 織學生欣賞悅耳的音樂、迷人的圖畫、奇巧的工藝品,還可以帶領學生去拾落葉、尋蟬蛻、采蘑菇……有意識 地讓學生身臨其境,接受家鄉(xiāng)美景的熏陶。當學生陶醉在家鄉(xiāng)美景之中時,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也就化為觸手可摸 的形象了。有的老師常說:學生寫托物言志的文章,感情往往上不去,主題不能進一步升華。究其原因,就是 對學生的情感激發(fā)不夠,如果老師善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體驗生活、觀察景物、 移情于景,那么學生寫此類文章也就不感到困難了。例如教過楊朔的《茶花賦》后,一教師拿出一枚紅透了的 楓葉,讓學生聞過,問他們香不香,學生回答是“不香”,老師給學生講了一個退休老工人熱心為他人服務的 事跡,再叫學生聞,有人覺得有香氣并且會心地笑了。由于教師善于激發(fā)感情,并引導學生把這種感情遷移到 某個物體上,因此學生所言之志與所托之物也就能融為一體了。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控制論作為新的科學方法論,它對語文教學的任務、內容、方法、手段都有著重大 的影響,它給語文教改注入了蓬勃生機,顯示了它的理論指導作用。我們完全可以充滿信心地斷言:隨著科學 技術的發(fā)展與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深入,控制論將會在教學研究與實踐中愈來愈充分地顯示出它的作用。
上一頁 [1] [2]
【圣陶杯獲獎論文選--控制論與語文教學】相關文章:
控制論與語文教學方法08-07
用控制論指導高考語文復習08-08
游陶祖圣境作文04-22
論小學語文中的識字教學08-23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獲獎08-08
論中學語文教學的誤區(qū)08-17
語文 -論求知08-16
語文 -論美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