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探究式學習
探究式學習是一種強調(diào)學生自主積極投身其中的學習方式,各個科目中均應大力提倡。語文課程不僅十分強調(diào)探究,而且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被提到新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條。下面,我結(jié)合語文教學實踐來談談自己是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一、下放爭論焦點,提供探究機會。
在學習課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我讓學生們分析“停止思想”、“永遠睡著”的語言特色,學生們一致認為作者是運用了修辭方法,但對這種修辭方法的名稱,一部分學生認為是“諱飾”,另一部分學生認為是“避諱”。面對這種針鋒相對的爭論場面,我沒有直接告知他們我所準備的現(xiàn)成答案,而是要他們利用當天的課外活動時間到圖書閱覽室或者電子閱覽室去查閱相關(guān)資料,第二天再公布自己的查閱結(jié)果。
第二天課堂上,甲乙兩方各自陳述了自己的答案。甲方認為“諱飾”也叫“諱忌”、“婉曲”,是在與人提到某一件事情的時候,由于忌諱、悲痛等各種原因,不可以直接提出來,而用一種替代的隱語躲避明言,委婉而又含蓄地說出來,收到既不觸忌犯諱,又能表達意愿的效果。如戰(zhàn)場上忌說“負傷”,人們用“掛花”去美飾它;少婦諱言“懷孕”,人們改說“有喜”;祥林嫂死了,短工因魯四老爺忌諱多,而言“老了”。本文作者不直說馬克思逝世?死?了,而說“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恩格斯是馬克思的親密戰(zhàn)友,他用諱飾的手法來這樣敘述,一方面把自己極度悲痛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另一方面,表明馬克思雖死猶生,他將永遠活在革命者心中。
掌聲過后,乙方也說出了自己的答案:說話時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說這種事物,而用別的話來回避掩蓋或裝飾美化,這種手法叫做諱飾,又叫避諱。運用這種修辭手法,可以幫助說明具體情景,增強表達各種思想情感的作用。乙方又拿出一份從《中國歷史之謎》中復印下來的材料——古人避諱之謎。把古人避諱的原因、方法、影響等給同學們讀了一遍。
你看,甲方同學聯(lián)系生活現(xiàn)象把“諱飾”這種修辭方法解釋得生動有趣;乙方同學既明確了“諱飾”就是“避諱”,又詳盡補充了有關(guān)“避諱”的相關(guān)知識,著實讓同學們大開眼界。這一小小的放手,確實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主動探究的機會。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僅是掌握了“諱飾”這一修辭手法的相關(guān)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學習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和提高。
二、自主篩選目標,營造探究氛圍。
每一篇課文都是由若干個信息點組合而成,大到文章的主題立意、結(jié)構(gòu)安排、語言特色,小至字詞的讀音與書寫,不一而足。另外,文章中還有若干個小知識點,尚等待我們慧眼識之,并努力挖掘出來。在有時間限定的課堂上,我們不可能對所有的知識點做到面面俱到。就需要在抓住課文重點、難點進行指導學習的前提下,經(jīng)常指導學生對課文知識點的外延進行主動探究。
在每學完一篇課文后,我經(jīng)常引導學生從中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或幾個方面,然后寫出自己的探究計劃和實施方案進行探究。王靜亦同學在學習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提出要在一周之內(nèi)完成《走進荷》的探究學習。一周后,她的報告交上來了。其中有關(guān)于荷這種植物的翔實解釋,并配有豐富的荷的插圖、與荷有關(guān)的古今詩文和古人對荷的各種品評,此外還有她自己對荷的認識。文中她寫道:“當我真正走進荷時,我才感覺到自己的淺薄與無知。我要學習荷的那種內(nèi)秀外雅和默默無聞,更要學習她那種勇于綻芳吐艷、美麗人間的精神!睆埫餐瑢W在學了《內(nèi)蒙訪古》后,受王昭君的觸動,提交了探究“古代四大美女”的方案。五天后,他的探究報告送來了。報告中,他按照“沉魚”、“落雁”、“閉月”和“羞花”之美四個篇章分別介紹了西施、王昭君、貂禪和楊玉環(huán)。在每一篇章中,又開設了“簡介”、“故事”、“詩詞”、“評述”等欄目,最后還附有自己寫的題為“缺憾也是一種美”的短文。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我要求人人參與,人人有慧眼,人人有命題。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對學生的成長有益的,都可以列為探究的對象。而學生由篩選的探究目標這個點輻射開來,最終形成了一個圍繞目標點的知識網(wǎng)絡。在這樣的探究中,學生既養(yǎng)成了搜集、積累的好習慣,也鍛煉了信息整合、比較、提升、品評的能力。
三、關(guān)注生活現(xiàn)象,拓展探究渠道。
眾所周知,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語文教學中,我還注意積極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這個大課堂,通過關(guān)注生活現(xiàn)象來拓展學生的探究渠道。
在預習《胡同文化》這篇課文時,我先引導學生廣泛關(guān)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xiàn)象,獲得關(guān)于文化的一些直觀認識。學生們通過觀察,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如服飾文化、飲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等近30種。大多數(shù)同學還對自己搜集到的文化現(xiàn)象材料進行了歸類整理。比如于倩同學整理道:中國是一個美食大國,飲食文化特點顯著:(1)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2)烹飪強調(diào)刀工火候;(3)吃的工具多用筷子,還講究輕挑慢夾。而西方人就不同了,牛排鮮奶,刀子叉子,還有雙手一齊上。張樂鵬同學考察了我們本校的文化,對學校的建筑、老師、學習、生活、管理、風格等方面進行了認真的觀察和記錄。這樣從外延方面認識了文化,將有助于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本質(zhì)特征,也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去領(lǐng)悟《胡同文化》的內(nèi)涵。
在學習《鴻門宴》一文時,有的同學對鴻門宴上“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的座次關(guān)系感到不好理解。為此,我就建議學生先來探究一下現(xiàn)實生活中的座次情況。學生深入生活探究后得知:中國人宴飲時,對座次的安排十分講究,室內(nèi)宴飲時,通常以面對門為上座,亂坐就有喧賓奪主,以下犯上之嫌。他們又通過上網(wǎng)查閱資料,知道了宴飲必定要論資排輩,以別尊卑長幼。古人在堂上則以向南為尊,在室內(nèi)以向東為尊。至此,同學們也就理解了《鴻門宴》上座次的關(guān)系:項羽是主位,東向坐,而南面為上,坐的是亞父范增,顯示項羽對范增的尊敬,張良地位最低,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與侍從差不多。通過古今座次的比較,同學們也進一步了解到了座次禮儀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經(jīng)過半個學期的教學實踐,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們的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的發(fā)展、與人溝通與合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關(guān)于探究式學習的進一步探索中,我想,今后不僅要讓學生在目標定位、內(nèi)容選擇上有所側(cè)重,還要注重落實學生參與探究式學習的層次差異,以求課堂教學更大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