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文本與人本 ──閱讀教學的基本范型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一方面要以課文為憑借,不脫離具體的語言文字和環(huán)境,即緊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能動性,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來解讀課文,也即抓“人本”。文本與人本統(tǒng)一,就可以收到較好的閱讀教學效果。具體地說,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guān)系:
一、具化形象與理性分析
閱讀以語言文字為憑借,讀者從語言文字中獲取信息后,需要進行兩個層面的信息加工,一是把語言文字具化為形象:二是在形象感悟的基礎(chǔ)上進行理性分析,獲取更深層次的認識,也即透過現(xiàn)象抓本質(zhì)。然而,閱讀教學中,大量存在“上不沾天,下不著地”的現(xiàn)象,即學生既沒有把語言文字具化成形象,又沒透過具體的形象進行理性分析,有的只是對語言文字的一般意義解碼,只知道文章“寫了什么”,沒進入文章所描繪的世界之中,更不知道文章“怎么寫”和“為什么這樣寫”。在閱讀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把“具化形象”與“理性分析”統(tǒng)一起來呢?依我看,要抓好四點:
1.虛實結(jié)合。一篇文章,有虛處,即用簡略的文字概括之,也有實處,即用細膩的筆墨形象地描繪人、事、物。如《只有一個地球》,第一自然段寫地球“是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用筆較實,而最末一自然段寫“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用筆就較虛。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們要虛者實之,實者虛之。如指導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寫地球的句子,可在學生對地球形象有感悟的基礎(chǔ)上,啟發(fā)學生從中領(lǐng)悟到地球的美麗壯觀,指導學生讀上述最末一段的那句話,可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假如地球被破壞了,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景?虛實結(jié)合,學生的理解更為深刻。
2.內(nèi)隱外顯。有的文章,深刻含義藏在語句、段落之中,比較隱晦,有不少“微言大義”之處。在閱讀教學時,要指導學生“內(nèi)隱外顯”,在具化形象與理性分析的雙向閱讀過程中,明其真義。如,《麻雀》中的“老麻雀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一句中的“落”字有著深刻的意蘊。首先要引導學生想象老麻雀飛下來的情景,再啟發(fā)他們理性分析:為什么要用“落”,而不用“飛”?讓學生把隱含其間的深意“挖”出來。
3.形神貫通。一篇好的文章講求形神皆備,指導學生閱讀也要做到形神貫通,即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把從語言文字中具化的形象和理性分析的抽象認識結(jié)合起來,領(lǐng)悟其深層次的形象。
4.反思閱讀。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中隨時審視、反思自己的閱讀,不斷總結(jié)學法,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如:讀《我們家的貓》第一自然段后,反思自己的閱讀過程,不少同學都可以總結(jié)出從貓不同側(cè)面性格(老實與任性、貪玩與盡職)對比來讀的學習方法,接著再讓學生用這種方法讀第二、第三自然段,體會貓溫柔可親與毫不理睬、什么都怕與勇猛的性格,然后用對比的方法說第四自然段,把貓小時候的力氣與長大后的古怪對比,體會貓惹人喜愛。
二、自讀自悟與指導牽引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整個閱讀過程需要他們自己去經(jīng)歷,而不是教師包辦代替。同時,我們也不能因為要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就否認教師的指導作用。當前,最要緊的是實現(xiàn)三個轉(zhuǎn)變:
1.變“預設(shè)框框”為“相機指導”。在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預設(shè)框框”,讓學生往里“鉆”的現(xiàn)象。在學生對課文中的內(nèi)容還沒有初步掌握時,教者就先給學生閱讀定下了框框,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體會文章。一般來說,教師的“導”要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chǔ),應在這幾個方面著力;一是為學生指明思考方向;二是幫助學生拓開思路,引導他們多角度想問題;三是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四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
2.變“講讀串問”為“閱讀對話”。閱讀是對文章進行意義詮釋、語言重組、再造想象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簡單的問答所能達成的。在閱讀教學中,展開師與生、生與生的“閱讀對話”是一種較好的方式,它不但能避免簡單的一問一答,而且有助于讓學生從中學會閱讀。“閱讀對話”的主要形式有:①交流互補。讓學生相互交流閱讀所獲,也包括對閱讀方法的交流與借鑒。②辯論求真。抓住學生中對問題的不同看法,引導學生憑借教材和其它材料進行辯論。③質(zhì)疑問難。讓學生一邊讀一邊發(fā)現(xiàn)問題,再提交同學討論、教師解答,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問題,盡可能分類集中,先易后難,層層破疑。④挑戰(zhàn)權(quán)威。這個權(quán)威可以是書本、教師和其它,不管這種觀點對不對,教師都可以和學生展開平等對話,讓學生在對話中學會閱讀和思考。
3.變“傳播見解”為“引發(fā)研究”。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的著力點不在于讓學生獲得和教師同樣的見解,而是啟發(fā)學生自己去解讀,去研究,在研讀中學會讀書和思考。如:教《豐碑》一文時,不是告訴學生文中的“豐碑”指什么,而是啟發(fā)學生自己去研究。
三、文本示范與互文參照
我們的閱讀教學是憑借課文這些示范文本來教會學生讀寫。所謂互文參照就是指閱讀某篇文章,找出與此相關(guān)的文章來參考、比較,達到更深刻的理解。在閱讀教學中,緊扣示范文本,進行互文參照的方式很多,這里簡述幾種:
1.求證式。如:《只有一個地球》中寫道:“科學家已經(jīng)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四十萬億公里的范圍內(nèi),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真是這樣嗎?可引導學生去找相關(guān)的文章來讀一讀。
2.鋪墊式。如:讀《赤壁之戰(zhàn)》前,讓學生讀一讀三國的歷史,或《三國演義》中相關(guān)的章節(jié),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chǔ)。
3.比較式。如讀古詩《望廬山瀑布》,可找出現(xiàn)代詩《瀑布》來進行比較閱讀。
4.延伸式。如,讀了《新型玻璃》,學生了解了部分新型玻璃,還有哪些呢?可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閱讀。
5.運用式。如,讀了《我們家的貓》,學會了對比閱讀的方法,可引導學生運用這種方法自由選擇課外讀物來閱讀。
一言以蔽之,人和文章是閱讀的兩個基本要素,抓文本,閱讀才有著落;抓人本,閱讀才有意義。我們要抓住這兩個根本,把二者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使閱讀教學務實高效,充滿生機和活力。
(重慶開縣漢豐鎮(zhèn)第一小學 劉云生 《小學教學研究》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