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感培養(yǎng)的途徑
張家口 萱兒 yaya13579@tom.com 摘要∶語感是一種主體對言語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了良好的語感能使人感受言語之精妙,洞見言語之精髓,把握言語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豐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諸如文化、審美的熏陶。然而很長時期以來,人們并沒有找到一條有效的語感培養(yǎng)途徑,或是夸大了語感分析,忽略了言語實踐;或是一味地對文章內容進行探究而淡忘了對語言本身的品味。筆者認為要使學生的語感由最初的低層次感性直覺向著全面、深刻、豐富而又靈敏的深層次理性直覺邁進,應從激活生活體驗,加強言語實踐,積淀語文知識三個方面進行突破。 關鍵詞∶ 語感 生活體驗 言語實踐 語文知識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里應當有一種高度的言語素質,有一種對詞的高度敏感的氣氛!盵1]這里所指的“一種高度的言語素質” 想必就是現(xiàn)時所謂的“語感”吧。其實早在四、五十年代,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明確指出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 [2]語言學家呂叔湘也表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 [3]從倡導“開展語文教學應重視語感訓練”起,至今已過去了整整半個世紀。在新舊世紀交替的今天,隨著我們對語文教學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們越來越感受到,語感作為一個人必備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它的培養(yǎng)是何其重要。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其中多次提到了“語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 , [4]總目標之中要求閱讀教學要注意“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5]而后在各階段的目標中,對語感的培養(yǎng)就更見具體、明確了。 一、問題與思考 的確,具備了良好的語感不僅能使人“感受到言語之精妙,洞見言語之精髓,把握言語之理趣,” [6]更能使之步入豐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諸如文化、審美的熏陶。但很長時期以來,許多教師一直在“語感教學”的探索領域之外徘徊,更不敢妄談什么語感的培養(yǎng)。 筆者認為使其望而卻步的原因有兩點: 一是由于語感定義的不確定。 “語感為何物?”不同的人在對語感研究、探討的過程中,賦予了其不同的內涵。最早提倡“語感”的夏丏尊和教育家葉圣陶在《文心、語匯與語感》中說,語感是“對于辭類的感覺力! [7]后來又有人分別從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來認識語感。對于什么是“語感”,人們眾說紛紜,這使從事語文實踐的教育工作者們一片茫然。不知“語感”為何物,語感的培養(yǎng)又從何談起呢?我個人則認為王尚文先生對“什么是語感”的闡釋精辟且全面。他說:“語感是一種言語主體對言語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判斷能力和生成能力。” [8]這就涵蓋了輸出性(說寫)語感和輸入性(聽讀)語感兩個方面,不同于以往哪些只側重于從輸入性語感一個方面來對語感的界定。 二是因為廣大教師認為高品質語感的目標是那么地遙不可及,難以實現(xiàn)。比如有人描述高品質的語感是會“不假思索地判斷詞語的好壞,句子的正誤,表達的優(yōu)劣,文氣的暢滯,在需要表達時,就會如涌泉之水,源源不斷地注入筆端”。[9]又有人認為:“一個具有良好語感能力的人,往往能夠一聽就清,一說就順,一看就懂,一寫就通,而且聽得真,說得好?吹们,寫得美。” [10]很多老師認為達到這種語感境界談何容易呢?“如源泉之水”“一說就順,一寫就通”,只怕是作家也難以做到吧!他們不是也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的時候嗎?更何況對于學生群體而言,則如陽春白雪難以企及。 其實,語感的培養(yǎng)如同樂感、美感的培養(yǎng)一樣,并不是高深莫測、不可琢磨的,更不是只針對少數(shù)悟性高、稟賦好的學生而言的。而且由于人的頭腦中存在著一個先天的“語言習得機制”,這樣它比樂感、美感的培養(yǎng)就更具有了優(yōu)勢。即使是很難達到,如果越來越接近不也是成功的嗎?只要我們能找到一條有效的語感培養(yǎng)途徑 , 不斷的發(fā)揮學生的潛能,高品質語感的達成就一定會成為現(xiàn)實。 但是我們現(xiàn)在還欠缺這樣一條行之有效的語感培養(yǎng)途徑。論述語感的文章不少,但大多數(shù)文章停留在對語感性質、特征的探討上,只有少部分才論及語感教學的具體操作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有“語感分析”法。一些論者認為“語感分析”“是一條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最重要途徑”。[11] “它是對語言材料的內容、形式和感受過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做出分析判斷。重點是分析語言意義的生成機制,分析語言在這里是怎樣使用的。”[12]并強調應以語感分析為輔,以言語實踐為主。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許多老師卻用繁瑣的分析講解,糾纏于課堂內容的訓練,替代了學生的閱讀領悟和言語實踐。“這種重視技術訓練而忽視學生個性和獨特感受的作法” [13]使一篇篇生動、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失去了自身的魅力,變成一堆堆干巴巴的符號。過分偏重“語感分析”,不但學生的語感能力得不到提高,怕是連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失卻了吧。其次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太過關注對課文內容的探究、延伸,忽略了對語言本身的感悟。例如,有的教師在課上拋開書本,讓學生海闊天空地談從網上看到的資料、新聞,以作為對課堂內容的補充。這樣學生投入讀書的時間少了,對文章理解、品味、運用的時間也被擠掉了。這種作法在一味地的強調培養(yǎng)搜集、檢索信息能力同時,又失去了更多。還有不少研究課在廣泛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時地以畫面圖釋文字解讀文本,取代品讀、想象和思考。但是“任何媒體都不能取代‘語言’這個重要媒體,人機對話也不能取代師生情感的交流!盵14]語文教學在脫離文本這個重要的語言環(huán)境之后,又何謂語文教學呢?就更不必談語感的培養(yǎng)了吧。 鑒于以上認識,筆者在尋求語感培養(yǎng)的途徑方面作了一些粗淺的嘗試,論點如下: 二、培養(yǎng)途徑 ( 一 ) 、激活生活體驗 生活有多么寬廣,語文就有多么寬廣。語文作為一門得天獨厚的課程,為學生提供了貼近生活的最大可能;谡Z文與生活有著這樣密切的聯(lián)系,我們認為語感的培養(yǎng),離不開豐富的生活體驗,每個人必須通過自己的生命活動獲得某種對生活的體驗,才能去掌握言語所標示的東西及其背后潛藏的思想與情感。 葉圣陶是這樣表述生活體驗對語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詞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感! [15]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學生用詞混亂,是因為這些詞沒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見、所觀察和所想的東西聯(lián)系起來! [16]是的,過往的體驗才是對語言文字最好的注釋。例如《燕子》一課中寫道“幾對燕子飛倦了,落在電線上。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贊歌!比绻麑W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線譜”,不曾親眼見過,而老師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來彌補這一體驗的空缺,學生在讀到這段文字時,腦海中就不能產生“五線譜”的表象,也無法感受到言語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無法達到“入境始與親”的境地。 所以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yǎng)”是蒼白的。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之上。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善于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于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入前臺。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 激發(fā)生活體驗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潛心摸索,一定會有所發(fā)現(xiàn)。例如:一位教師在講授《游園不值》一課時,是運用了聯(lián)想的方法來激活體驗,培養(yǎng)語感的。 師:同學們,詩人沒能進到朋友的園子里,沒有觀賞到滿園的春色,多令人遺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園里是什么樣的嗎? 生1:我想園子里一定有一個大花壇,里面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花兒上面還飛舞著蝴蝶、蜜蜂。 生2:園中間會有一條石子鋪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還有一個大水塘,里面有魚兒在游來游去。岸邊種著桃樹、杏樹、梨樹,散發(fā)出花的清香,枝頭還傳來鳥的鳴叫。 …… 學生的描述不是憑空虛構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對春天的切身體會。教師在這里巧妙地以聯(lián)想為橋梁,將語言文字與生活體驗連接在一起,使學生融入進詩所描畫的意境,迸發(fā)出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 激活體驗還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比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中寫道:“這個偉大的戰(zhàn)士,在生命的最后一息,沒有挪動一寸地方,沒有發(fā)出一聲呻吟!崩蠋焼枺骸斑@里為什么要用‘挪動’,而不用‘移動’呢?”學生根據(jù)日常經驗很快得出“挪動”是慢慢地,一點一點兒地動,而“移動”要比“挪動”的幅度大。用“挪動”寫出了邱少云為了遵守作戰(zhàn)紀律,為了完成隱蔽任務,在熊熊烈火中連哪怕一點點的掙扎也沒有過,是很了不起的。這是學生在啟動生活體驗后作為讀者的一次發(fā)現(xiàn),一次情感激蕩。這種發(fā)現(xiàn)和激蕩是用老師的告訴代替不了的。 ( 二 ) 、加強言語實踐 加強言語實踐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一個重要手段。因為語感是在反復的言語實踐中,在對言語對象的直接感受中積淀而成的。正如馬克思所言:感覺是在自己的實踐中成為理論家的。培養(yǎng)語感一定要在課堂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真正去動嘴、動手、動腦、動情。一位教師在講古詩《江畔獨步尋花》時,將課上的十五分鐘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作一回詩人,也來“創(chuàng)作”一首描寫春天的詩。學生的熱情很高,寫得非常投入,有的一邊寫一邊竊笑,大概認為自己寫的哪里是詩呀!有的寫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認為通順了再寫下去。學生心中的詩是什么樣子的,就大膽的寫成什么樣子吧!來感受一次“古詩文”創(chuàng)作的喜樂,煥起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向往。從一首首稚嫩的詩行中,我們看到了智慧和創(chuàng)造的靈光在閃亮。 “讀”是在語感習得過程中一個最有效的言語實踐方式。古人早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說,不少教育學者也強調,人在反復的誦讀中,腦海中會貯存豐富的書面語言模式。促進言語主體對言語對象的內化。 讀有多種,如朗讀、精讀、速讀、泛讀等等,類型不同對語感培養(yǎng)的側重也就不同。 朗讀可使語感細膩。它是一種心、眼、口、耳并用的學習方法。學生在朗讀時,能從言語的聲音、語氣、句式等更多個角度體察作品的內蘊,“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17] 美讀使語感美妙。它要求學生在讀文時把作者的情感傳達出來,要讀得抑揚頓挫,感情充沛,“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疤兆碛谧髌访篮玫膬热菖c形式之中”,[18]與作者同悲共喜,實現(xiàn)心靈的交融。美讀應尊重學生對作品的個性化理解,對讀法不宜作統(tǒng)一的要求。如一位教師在指導學生美美地讀《小小的船》一課時,開始學生讀得很平淡,老師微笑著說:“我怎么覺得這個月亮不夠彎,不夠小呢?”學生們一下子領悟了,在第二次讀的時候,有的歪著頭輕輕地讀,有的將“彎彎的”“小小的”兩處拉長聲讀,每一種都讀出了小詩的韻美。學生對作品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情感體驗,這位教師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并沒有生硬地講哪里該輕讀,哪里要重讀,僅僅是稍加點撥而已。 精讀使語感深刻。朱熹說過:“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本x就是要邊讀書邊思考。讀者沉浸在作品中,對關鍵詞語深入品味,對語氣變化細細推敲,從而領會出作者潛詞造句的妙處,發(fā)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蘊和情感。精讀是語感由感性直覺步入理性直覺的關鍵。夏丏尊先生曾說過:“在語感銳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對吧!飯@’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19]這樣敏銳、深刻的語感就是在反復的品讀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精讀時,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會他們一些做批注的方法,如好詞好句可用“OO”來表示,重點句可用“==”來表示,疑點可用“?”來表示,還可在文旁寫下所思所感。 速讀使語感敏銳。速讀即瀏覽,是說一個人能在短暫的時間內,從言語作品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捕捉到文章的要旨。是一種對言語迅速的反應和敏銳的直覺能力。如今社會已步入信息化時代,只有那些對眾多的信息能快速把握,做出準確判斷的人,才可適應社會競爭的需要。在這種情形之下,對學生進行速讀訓練,提高語感的敏感性,就顯得極其重要了。 泛讀使語感豐富。語文能力的提高只局限于課堂四十分鐘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只有在進行了大量的閱讀之后,頭腦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樣的語感模式。所以教師應將學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寬廣的書的世界,讓他們在其中自由呼吸,快樂徜徉,為不同的風格而喝彩,因迥異的情節(jié)而感動。教師要隨時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的欲望,讓讀書成為他們生命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可以將自己精心挑選過的文章拿到課堂上讀給同學們聽,可以在課間與大家交流讀書的感想,還可以做每周一次的“好書導讀” 等。 筆者的作法是在每周一早自習時,為學生讀一兩篇從《讀者文摘》或《青年文摘》中選取的精美文章,并把文中雋永、深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供他們抄誦。每當我深情誦讀時,教室里總是很靜很靜。所有的孩子都在屏息傾聽,語言的魅力讓人心動!斑@世界上沒有哪一艘船,也沒有哪一匹馬可以像書那樣把人帶向那么遙遠。”(狄金森)我們的學生在博覽群書中勢必會語感變得豐富,心靈變得豐富。 值得注意的,是言語實踐特別是課外的言語實踐一定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要以能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有所收獲為原則,切不可以加大學業(yè)負擔為代價;谶@樣的認識,我在進行語感培養(yǎng)的探究中開展了課前三分鐘口語訓練,作文接龍游戲,小小編輯部、辯論會等一系列的言語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在培養(yǎng)學生語感生成能力的同時,亦點燃了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 ( 三 ) 、積淀語文知識 高品質語感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理性在感性中長期沉淀的過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說:“一切語言從實踐中學習比用規(guī)則學習來得容易,但是規(guī)則可以幫助并且強化從實踐中得來的知識! [20]所以強調語感訓練,決不能排斥或輕視理性的語文知識滲透。 在小學語文教學范圍內,語文知識應該是指一些淺顯的閱讀、寫作和口頭表達的技能技巧。如“理清課文的條理”“分清課文的主次”“按一定順序寫”等。此外教師如果能作到深入淺出,“蜻蜓點水”般地向學生介紹一些修辭手法也未嘗不可。修辭,特別其中的對偶、粘連、頂針是中國漢語言文化的精華,體現(xiàn)著中國語言的華美。適度的滲入可以提高學生對言語的鑒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理性的語文知識不能孤立的講解,只有在學生對語言作品的感悟過程中點點滲透,才能更好地為語感的深化服務。否則就會變得抽象、空洞令人難以理解。下面是一位教師在教學中滲透表達技巧的實例,值得借鑒: 師:同學們,“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一句詩描述的是一種什么情形?能說給大家聽嗎? 生1:是講主人家園中的一枝紅杏伸出墻外來了。 師: 伸出墻。來還有更形象的說法嗎? 生1:是高高地竄出墻來。 生2:因為怕主人發(fā)現(xiàn),所以它是悄悄地跑出墻來。 生3:是躍出墻來。急著留住詩人,想安慰他掃興的心情。 …… 師:大家講的多好!同學們,加上了想象你的語言會變得比詩還美呢! 這位教師的可貴之處,在于他不露痕跡地將“想象會使語言生動”這一表達技巧,融進了學生對詩情詩境的感悟中,深化了他們對詩的理解!墩Z文課程標準》也提到“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tǒng)、集中的語法知識教學!盵21] 總之,“語感教學”是語文學科人文性質的最好體現(xiàn)。它的提出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從事語文教學的廣大教師只要在“語感培養(yǎng)”的領域里潛心思考,不斷探求,就一定會為語文教學開辟出新天地。 參考文獻: [1] 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3頁。 [2] 葉圣陶,《葉圣陶論創(chuàng)作-寫作漫談》,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 [3]《學習語法與培養(yǎng)語感—訪呂叔湘先生》,《語文學習》1985年,第一期。 [4]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4頁。 [6] 卞安宇,《語感:閱讀教學的核心》,《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5年,第11期。 [7] 葉圣陶,《葉圣陶集》第十三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78頁。 [8] 王尚文,《語感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頁。 [9] 陳仲圻,《培養(yǎng)語感》,www.wxrb.com/無錫新傳媒.教育頻道,2002年1月29日。 [10]王尚文,《語感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頁。 [11]曹有國,《“語感中心說”獻疑》,《語文學習》1995年,第一期。 [12]趙喬翔 張文海,《試論語感和語感教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6年第八、九期。 [13] [14]楊再隋,《語文課又怎么啦!》,《小學語文教學》2002年,第十期。 [15]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1980年版,第267頁。 [16]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4、45頁。 [17]朱熹,《朱子語錄》。 [18]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頁。 [19]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267頁。 [20]夸美紐斯,《大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70頁。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7頁。【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感培養(yǎng)的途徑】相關文章:
試論數(shù)學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途徑08-07
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感的培養(yǎng)08-15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之策略》08-17
淺談語文教學語感的培養(yǎng)08-17
試論在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08-04
良好的語感語文的命脈——淺談小學生語感培養(yǎng)07-26
探索語感教學的有效途徑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