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把尺子
【案例】五年級《蟋蟀的住宅》 (學生正在回答“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點”這一問題。) …… 生:蟋蟀的住宅最多不過九寸深,一指寬。 師:你能比劃一下九寸有多深嗎?同學們都伸出手指比劃一下。 (學生紛紛比劃著。) 師:好,別動。我來量一量。(拿起一把木尺,走下講臺,和幾個同學對照了一下。) 師:實際上九寸是這么長,可同學們比劃的長短有很大差異。(對一名比劃得較長的同學)按你原來的理解,你覺得蟋蟀的住宅是深還是淺? 生:挺深的。 師:現在呢? 生:不算深了。 師:看來,如果不搞清楚九寸的實際長度,對課文的理解就會出現偏差。(又來到一名比劃得教準確的同學面前)咦,你怎么比劃得那么準呢? 生:我昨天預習時,找了一把尺子,知道了九寸有多深。 師:啊,我們在學習和科學研究上就需要你這種嚴謹、求實的態(tài)度。 【反思】 我們在教學工作中,的確常常需要這樣一把“尺子”。 案例中的這位老師,利用最簡單不過的實物——一把尺子為教具,引導學生準確感知蟋蟀住宅的深淺,并教育學生養(yǎng)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我為這一把尺子喝彩!我們很多老師會忘記帶這把尺子,因為他們對尺寸的概念太熟悉了,忘了現在的孩子接觸的大多是國際單位,以至于“目中無人”,忽視了學生的認知水平;還有些老師致力于高科技教學手段的運用,不屑于這區(qū)區(qū)一把木尺。這一把尺子,不只量出了“九寸”有多深,也量出了以生為本、以學論教的教育理念,量出了嚴謹、求實的治學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