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識字寫字教學的創(chuàng)新
一、時下識字寫字教學存在的兩種傾向
1.方法陳舊死板,缺少創(chuàng)新意識。
小學1~6年級均有識字寫字教學任務。在非公開的隨堂教學中,不少教師仍習慣先教拼音,再逐個分析字形,然后給每個生字組幾個詞語(學生不理解字的基本意義,混用同音字、音近字形象嚴重),最后布置抄寫生字等練習。也有讓學生拼音、分析字形、組詞語的(照《字詞句篇》等資料讀詞的并不少見)。只是字字如此、課課如此、期期如此,似乎都少不了識字教學環(huán)節(jié)!袄蠋熤v,學生聽;老師說,學生記”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學生除了課本就是學習資料,連一年級學生也背著沉重的書包。學生日復一日,周而復始地“上學(聽課)──回家(做作業(yè))”被動思考、被動學習,創(chuàng)新意識幾乎扼殺。
究其原因,教師受多年來應試教育和傳統(tǒng)教法影響太深,采用的仍是應試教育思想支配下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意識淡薄,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在師生關系上缺乏民主精神。一句話,無視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這種只重知識傳授而忽略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及全面發(fā)展教育的結果,使學生思維方式固化了。加之照本宣科、閉門教學的弊端,不照顧學生的實際,也嚴重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學習失去興趣,視學習為負擔,成績就上不去,教師再罰讀罰寫,這樣就更會使學生厭學,甚至逃學、棄學,又何談“面向全體學生”,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呢?
2.盲目追求形式,識字寫字訓練落空。
此現象多為公開課上所見。為了“改革創(chuàng)新”進行“思維訓練”,執(zhí)教者標新立異,將課上得花里胡哨。本為學生熟悉或基本理解的內容,甚至已達到師生“對答如流”程度了,還要組織熱熱鬧鬧的討論(有的一節(jié)課讓學生討論兩三次);或做些與課程內容聯系并不緊密的游戲;或讓事先打扮得漂漂亮亮,穿戴整齊的學生上臺“即興”載歌載舞──“做課”現象明顯。而作為1—2年級教學重點的識字寫字教學卻一晃而過。學生張冠李戴,將這個字讀成那個音,而執(zhí)筆、寫字姿勢更糟。有的人認為田字格只是學生寫字中的一種形式,學生把字寫小些或大得出格了也無妨;不按筆順規(guī)則,學生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只要本子上的字形對了就行,根本不重視寫字習慣的培養(yǎng)和基本功訓練,以致學生作業(yè)馬虎,字跡潦草,近視率也不斷上升。
有此傾向的人,起碼對創(chuàng)新能力與基礎知識的關系認識模糊,對課程標準似懂非懂,并未領會其精神實質。眾所周知,創(chuàng)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離不開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智力的必要前提,可見夯實基礎至關重要,切不可把基礎知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若是“談基礎知識教學而色變”,只盲目地隨意地追求形式上的熱鬧,那么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成了空中樓閣或沙上石塔了。說穿了,這是從只重知識傳授的極端走到了忽視基礎知識教學的另一個極端。
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更是現代社會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和能力。
二、對識字寫字教學如何創(chuàng)新的意見
1.抓住主要渠道,促進有效學習。
現代教學,本質上是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小學階段的學習以學習間接經驗和知識為主,課堂學習仍然是主要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理應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過程,也應是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的實踐活動,還應該有周密的設計,使教學井然有序。目前使用的教科書文質兼美、圖文并茂,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有利于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fā)展需要,對此要靈活運用,不要隨意處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如何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有效學習,才是值得研究的。對學生的基礎、學習方式、學習遇到的困難、學習收獲與不足、最終效果,教師都要始終關注,了然于心。只有這樣,才能根據教材制定出有針對性、有實際意義的教學目標,才不至于出現盲目性或隨心所欲現象。
2.遵循教學規(guī)律,提高識字效率。
基礎知識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必要前提,而創(chuàng)新能力又是基礎之上的升華、飛躍。就識字寫字教學而言,我們不是要讓學生去發(fā)明創(chuàng)造一些新字,而是讓學生遵循規(guī)律,從自身實際出發(fā)去探究、摸索一些行之有效的識字寫字方法,盡快提高識字寫字能力,從而達到自主識字的目的。
比如,根據漢字自身特點,將音、形、義有機結合,對不同學段的兒童,按生理心理特點采用不同方法教學。初入學的兒童、用生動形象的方法把漢語拼音教扎實,學生有此基礎,就可自學字音,1節(jié)課教數個乃至10多個生字,就用不著逐個拼讀了。與方言出入大的字音,引導學生找規(guī)律,達到一一掌握的目的。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除了教師的輔導外,還可發(fā)揮“小先生”的作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式教學,有利于全體學生有效學習。
小學階段,特別是第一、二學段識字量大,要有重點地解決問題。80%左右的字義學生理解,不用費時過多,只引導學生辨析同音字的形、義,分辨形近字、音近字的音、形、義,聯系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理解一字多義,不常見的字可讓學生查字典、在字典中選擇恰當的義項即可。漢字量大,且形體復雜,要找出學生自學有困難的字,進行重點突破。字形字義教學也有規(guī)律可循,利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法知識可幫助學生理解形音義,還可啟發(fā)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以熟帶生、偏旁帶字,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分解部件、編歌謠、順口溜、謎語、小組合作等,采用多種方法記住字的音、形、義。
多識少寫,并非意味降低寫的要求。寫的少了,應寫得更好。剛學習寫字的一年級新生,開始時要一筆一畫地教,讓學生知道所寫的字由哪些筆畫組成,各種筆畫如何寫,整個字的筆畫如何排列寫起來才端正、美觀,使其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這一關必須把好,因為這一關對今后提高識字寫字質量、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都十分重要。
待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識字、寫字知識,尤其是進入第二學段以后,學生對漢字的組成、間架結構、書寫規(guī)則已基本了解,就不一定再安排識字教學環(huán)節(jié),可逐步通過自學解決識字問題。第三學段也有識字寫字教學任務,也不容忽略,只是方法要適合該學段該班實際。各學段識字教學各有側重,每課生字不平均使用力量。
3.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倡導學以致用。
在學生學好課本的同時,教師應重視拓寬學生視野,注意利用課外資源密切聯系生活,讓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并且學以致用。如讓識了一點字的一年級學生關注身邊的“語文”,在招牌、廣告、宣傳標語、商標、布告、電影、電視、電腦中主動識字,在校園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從自家門牌上學寫自己的“住址”,學習認寫家長姓名和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名稱等。第二、三學段,學生已有相當的識字基礎,應指導多看課外書報,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習給旅游景點寫解說詞,收集記錄當地民間故事,書寫名人生平及事跡介紹、校史等,也可自辦小報,給報刊雜志社投稿、糾正不規(guī)范的社會用字等,把識字當成一種樂趣,一種生活之需要。只有這樣,學生才學得活,記得牢,用得當。
4.提高教師素養(yǎng),落實課程標準。
作為教師起碼應具備以下三種素質:(1)良好的思想品德;(2)堅實的專業(yè)及科學文化知識;(3)良好的身心素質。不管其他素質如何,沒有一口正確流利的普通話,不會寫一手好字,就不能算作一個合格教師,更不是一個好教師。盡管經過各種考核,獲得教師資格證的已為數不少,但勉強過關的也不乏其人,特別是在書寫方面。現在不少學生沒有良好的寫字習慣,字跡潦草、錯別字多,與教師不重視寫字教學或教不得法有關,更與某些教師自身業(yè)務素質不高有關。他們板書、批改作業(yè)、書寫評語字跡就不工整。有的在公開課上講得頭頭是道,可一回到日常教學板書就不注意了,字跡歪歪斜斜,大小不均,行款不齊。
“字無百日之功!泵髦堑膶W校領導會布置并敦促教師練字,有緊迫感、責任心的教師也會主動練字,迅速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給學生以良好示范。只有這樣,學生的寫字水平才有望提高。
教師時時處處要起好表率作用,這種作用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染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將課程標準的精神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