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感知——感悟——體驗
感知—感悟 —體驗
—— 語文新課標體會點滴
隨著對新課程理念的不斷學習,以及在運用北師大版語文教材中的實踐,我覺得:敏銳的語感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條件,它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駕馭能力,能發(fā)展學生的認識,并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不斷的得到提高。
一、讓學生有所感知、感悟的重要性
過去的閱讀教學中,我覺得學生是在被動的進行學習,總是等待著教師的灌輸,沒有多少自主鍛煉的時間和機會。這樣的語文教學,雖然從表面上來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出來了,但是卻戳傷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更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而如果讓學生對所學的文章從表象的感知,到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就能使學生由知、而覺、而悟,由漸悟到頓悟,到融會貫通,這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級到高級的認識過程。因而,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充分調動感覺、聯(lián)想、情感等,去觸摸語言材料的整體存在,化語言文字為語感,在語文教學中整體感悟,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
二、使感悟得到具體化的方法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
讀書感悟是學生自己的語言實踐活動,因此,激勵學生的進取心和自信心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真正尊重學生的感受,尊重學生的認識。對教材的感悟能體現學生的個性,對于學生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受,教師不應該也沒有權利輕易否定,這是對學生的學習樂趣的最大保護。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一點,就只能造就學生的唯唯諾諾,只會死搬教材,不會活學活用。這也是新課標中最不允許出現的問題。
(二)為鍛煉學生的語感創(chuàng)設機會。
在語文教改的不斷深入中,朗讀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這個良好的作用逐漸凸現出來了。北師版小語教材中有很多情文并茂的精美文章,可以讓學生運用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誦讀,在形象和感情的融合過程中,加深理解。“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這也說明了朗讀的重要性。對一些優(yōu)美詞句,還可以要求學生反復朗讀,一直到會背誦、會運用為止。 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還可以增進文字鑒賞力,強化語感。在學生有了良好的再現語言表象的能力的基礎上,就可以讓學生對文中語句具體情境化,這就是想象了。這個過程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在對語言文字進行感知的同時,進行必要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這樣,有助于學生語感的形成與提高。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能力的特點,還應重視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進行心理感受。教學實踐也證明:對于一些稍顯深奧的文章,僅靠抽象的分析、綜合,學生還是難以有深刻的理解。如古詩《詠柳》,學生不易理解“二月春風似剪刀”,教師可引導學生畫簡筆畫,使學生有個感性認識,也就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學生再次朗讀詩歌,就能夠有語感。但是,光有還不行,還需要學生在習作的時間中,學習熟練的使用詞句,才能進一步提高掌握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可根據范文,聯(lián)系實際進行小練筆。如第六冊的《山溝里的孩子》中,作者詳盡的描寫了山溝里的孩子上學、放學的過程,在學習課文中,就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上學的經過,并學著寫下來這樣,可以使學生準確的掌握課文內容。這種片斷練習,往往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堅持下去,學生的觀察會變得敏銳,描繪也會變得精彩,駕馭文字的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所以我認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讓知識、能力、情感相統(tǒng)一。在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朗讀、品味的同時,培養(yǎng)語感,并加強學生的實踐。這樣,讓學生即學到知識,又鍛煉了能力,也就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