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發(fā)揮課堂教學的德育功能
這些都是塑造教師良好的表層講臺形象的要素。教師良好的深層次講臺形象,則是通過教師表層的講臺形象及其課外的思想行為所體現的教師個人尊嚴、價值觀和道德品質的總和,是一種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影響力和輻射力的人格力量。教師一旦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就可以使學生從教師身上受到“人格美”的感染和熏陶。
其次,教師必須發(fā)掘教材的德育內容。廣義地講,學校開設的所有課程中,都包含著德育的因素和德育的要求。教師備課,一定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深入鉆研大綱和教材,把教材中那些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內容充分發(fā)掘出來。以語文課為例,欣賞“景物記,教師要讓學生領略到祖國河山的壯美,激發(fā)他們身為炎黃子孫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誦讀“英烈傳”,教師要讓學生受到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感染和鼓舞,使他們從小就樹立起愛我中華、衛(wèi)我中華、興我中華的理想信念;講解“名言錄”,教師要讓學生在批判與繼承中受到哲理的啟迪;傳授“道德篇”,教師要讓學生受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美德的熏陶;評析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要啟發(fā)學生認識封建社會腐朽沒落、必然滅亡的客觀規(guī)律;學習資產階級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世界文學的窗口,了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史,識破資產階級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的本質,等等。
第三,教師必須講究德育方法。文化專業(yè)課教學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教師往往是更多地在對某些專業(yè)知識、理論和技能的講授中,暗示某種結論,傳遞某種道理,寄寓某種思想,滲透某種觀念。雖然施教者也有明確的德育動機,但這個動機一般是隱含的。施教者愈體現出教育的無意識性,那么教育的層次就愈高,收到的效果就愈好。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育規(guī)律、學科特點及其學生實際,自然而貼切地滲透德育因素。盡管不同的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講授不同的文化專業(yè)課程,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因素的具體方法各不相同,但是,下述一些基本原則卻是共同的,不能違背的。一、是要準確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沒有發(fā)掘盡,十分可惜;生硬聯系,隨意發(fā)揮,又不免牽強附會。二、是要使專業(yè)教學與德育滲透自然結合,有機統(tǒng)一。即在傳授專業(yè)知識、理論和技能的同時,結合專業(yè)課特點、自然而然地、機智巧妙地、適時適量地滲透德育因素。過重過輕都不恰當;機械切割更不可齲(山西韓士生)""如何加強新形勢下的中學德育工作""如何加強新形勢下的中學德育工作現在的中學生是下個世紀的棟梁之材,愛默森曾說:“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不僅要看它創(chuàng)造了多少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看它培養(yǎng)了什么樣的人,”初中階段是人處于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個時期的德育工作尤其重要。探索育人新途徑,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輸送優(yōu)秀的人材是學校工作的首要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傳統(tǒng)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下,加強適應新形勢于所需人才的培養(yǎng),應重點培養(yǎng)以下幾種能力和意識。
一、在學生中迫切需要競爭意識。
競爭可以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能動性,保證、促進了教育的高水平,也使教育過程充滿了生機,我們在教學中,通過對班干部的選拔培養(yǎng),對學習成績進行名次排列等等,使學生樹立強烈的競爭感,實踐證明競爭世市場機制是經濟現代化的共同經驗,不論是課外競賽還是班干部、課代表的選拔,成績排名都是樹立學生的競爭意識、自強心理,這樣才能使他們將來能更好、更快地步入社會打下堅實過硬的思想基礎。
二、樹立學生在科學上勇于向前人挑戰(zhàn)的意識。
當今的科學日新月異,知識不能僅僅停留在單純繼承前人的基礎上。要培養(yǎng)學生生動活潑的思想,一題多解,一問多思,培養(yǎng)他們敢于在科學上向前人挑戰(zhàn),敢于標新立異,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小發(fā)明活動,充分挖掘學生的吝方面才智,以嚴謹的態(tài)度來進行學習。對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在解題的找最佳途徑,在實際生活中注重觀察找到事物中的不足.設法加以改進,對所學知識中的疑點深入研究,敢于提出不妥之處。許多有名的科學家正是有這種向前人挑戰(zhàn)意識,科學才不斷發(fā)展,社會才不斷進步,這樣培養(yǎng)出的人才不再是墨守陳規(guī)、毫不創(chuàng)新的“本本主義’,而是能促進科學技術發(fā)展、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飛躍的有用之材。
三、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
對社會公德的注重,反映了一種正確的價值觀,當前社會呈現價值多元化的格局,但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是新形勢下價值觀的主旋律,強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必須強調社會公德。當前社會上一些人拜金主義、讀書無用是非不辯,主要是社會公德意識差,我們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一日養(yǎng)成行為規(guī)范教育,講文明話,做文明事、向雷鋒同志學習,愛集體、愛人民、關心同學。對物質崇拜主義,青少年缺乏歷史責任感和民族責任感傳統(tǒng)道德淪喪,精神空虛和行為中的反社會傾向都不利于學生健康發(fā)展。我們需要通過多種渠道,運用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滲透和熏陶,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以法制、法規(guī)約束學生行為,并努力創(chuàng)造崇尚文明,自我約束的道德習慣,只有這樣社會才能進步,民族才有凝聚力向心力。
總之,中學德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喊口號、擺架子上,而應通過各門功課中知識點,能力培養(yǎng)逐漸滲透,積極改進課時結構,不斷探索出更高、更好了方法來培養(yǎng)出更多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人材。
【如何發(fā)揮課堂教學的德育功能】相關文章:
充分發(fā)揮管理育人功能08-17
發(fā)揮館藏潛在功能 激發(fā)學生閱讀熱情05-11
發(fā)揮語文課程的潛質生轉化功能08-23
思想政治課教學如何強化德育功能08-18
有效課堂中的德育功能初探08-20
強化內部管理發(fā)揮整體功能積極做好辦公室工作08-17
淺談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