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自我反思教育習慣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師生關系?
上課鈴聲響過很久了,科任老師還在喋喋不休地訓導學生,正課卻一直沒有開始。十幾分鐘后,有同學終于忍不住小聲問了句:“老師,還上××課嗎?”
這種利用課前幾分鐘處理班里的事情或者批評某些同學的場景,在中小學的課堂上是司空見慣的,很多如此行事的老師還往往被贊揚為有責任心。但是,12月10日,在北京市東城區(qū)教委和中國教育學會召開的“反思教育習慣,深化尊重教育”的研討會上,北京阜城路中學的英語教師龐春泉對這種以前經(jīng)常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教育行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如果我在上課時間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縮短了教學時間,剝奪了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他們該向誰來討還這失去的光陰?占用上課時間說班級事務,還可能引起學生反感,影響他們聽課情緒。而學生不能積極配合我的教學,又會反過來令我不滿繼而教訓他們,從而形成課堂教學效果的惡性循環(huán)!
“我是一個班主任,管理班級是我的義務,但是我也明白履行義務要有一定場合。鈴聲想起的時候就是下了一道命令……我該上課了,我無權說其他事情。鈴聲響起,我就是任課教師!”
北京市東城區(qū)教委提出的德育教育課題“尊重———基礎道德”的研究已經(jīng)進行了10年。由于其涉及的是基礎道德層面,又給教學一線的教師以很大的研究和發(fā)揮空間,因此,自開題以來,不斷受到同行的關注,參與的教師日漸增多。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個全國性的科研課題。最近提出的研究側(cè)重點是反思教育習慣。
北京東城區(qū)教科院的閆玉雙老師說:實施“尊重”教育,教師是關鍵,教師有什么樣的理念將決定他在教育過程中采取什么樣的行動。反思教育習慣,就是從教師的角度,用“尊重”的理念反思教育教學行為。
學生進教師辦公室要喊“報告”,幾十年來已經(jīng)成為一代又一代教師和學生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習以為常的就是正確的嗎?北京市通州區(qū)運河中學的楊鳳軍老師對此反思了一番。
小學生進辦公室一般會喊“報告”,而高中生極少喊,一般是推門而入。其間的差別在于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在發(fā)展中自我意識逐漸加強,當內(nèi)在自我形成的時候,他們需要平等的人際交往。高中生有強烈的自尊心,要求人格的平等,當遇到問題需要與老師交流時,“報告”對他們來說已經(jīng)難以啟齒,而且有些人喊完“報告”后老師沒有聽見,被“晾”在辦公室外面,他們的自信心遭受了打擊。于是,推門而入成了他們用來抵消這種感覺的外在表現(xiàn)。
楊鳳軍老師對自己班上的學生宣布:以后到辦公室找我不用喊報告,但請敲門。楊鳳軍說,朋友會面一定要敲門,這是禮儀,是進入別人領地時相互尊重的需要。他在自己的辦公室門上很認真地貼上“尊重從敲門開始”。
楊鳳軍說:“學生軍訓時必須喊‘報告’,因為軍事化的管理是純粹上下級關系,是對軍人絕對服從的要求。而師生關系更多的是在平等交流中相互學習。改報告為敲門是教師對學生獨立人格的承認,是一種真正的平等!
北京海淀區(qū)師德標兵李丹路老師是北京阜城路中學初三年級的地理老師,多年的優(yōu)秀班主任,做過校團委書記兼心理咨詢員,平時總愛琢磨和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與學生的關系非常好。這樣受歡迎的年輕教師在教育行為上還有什么需要反思之處嗎?
一天下午,李丹路通知學生放學后留一下?傻人_完會回到班上,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都走了,只剩少數(shù)學生在等他!拔耶敃r非常生氣。特想訓他們一頓?赊D(zhuǎn)念一想,如果我批評了留下來的同學,就等于鼓勵了先走的”。
李丹路把剩下的學生帶到操場的草坪上談心。開始時,學生們不知道說什么好,李丹路就請他們談談事情的來龍去脈,“后來呢?”“結果怎樣?”李丹路不斷地鼓勵學生說,還讓他們自己進行分析!袄蠋熚铱梢哉f真話嗎?說了真話,你不會對我有成見吧!”“不會看不起我吧!”
“我發(fā)現(xiàn),自己以前并沒有給學生說話的權利!崩畹ぢ氛f,以前,我和學生談話,一貫態(tài)度和藹,請他們坐下,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對談話仍舊心有余悸。反思自己,我和學生談話時那種審視的目光,好像要挖出學生身上所有的問題,談話的全過程都是按我的思路和步驟進行。學生除了回答我的問題以外,幾乎全在聽我講解、分析,只有受教育的份兒。這不是平等的談話,而是上級對下級的訓導!我忽視了學生自尊的需要。以前有的學生曾經(jīng)試圖與我爭辯,都被我以嚴密的邏輯、合理的假設、深奧的理論以及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分析各個擊破,按他們的話說,“反正說什么都是我沒理”。出于自我保護,學生開始封閉自我,順從老師。我為此陶醉,而他們卻失掉了真實的內(nèi)心。
通過對自己教育行為的反思,李丹路著手把說話的權利還給學生。他與學生談話有三步曲:第一步———打消戒心。提前預約,并請學生選擇談話地點。第二步———鼓勵說話。他鄭重承諾,“能聽到你們的真心話,是你們對我的信任”。第三步———控制自我。特別是在學生“暴露問題”的時候,要告誡自己師生是平等的。問題和謬論的存在一定有它特定的背景、原因和道理。
李丹路的真誠換來了學生自尊意識的內(nèi)化,F(xiàn)在每天都有學生愿意和他聊上幾句。
原北京市教委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陶西平在談到反思教育習慣時說,我們的多數(shù)教師都是在傳統(tǒng)教育軌道上學慣了、走慣了的。面對基礎教育改革和課程教材的改革,許多人感到了教育理念和知識結構上的不適應。動員教師對多年形成的教育習慣進行思考,分辨哪些是應該繼承的,哪些是需要改變的,這將使我們的教育改革不再空洞。
【自我反思教育習慣】相關文章:
教育反思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08-21
《養(yǎng)成讀報的好習慣》教學反思08-20
關于習慣的幼兒教育論文08-19
習慣養(yǎng)成教育心得10-31
關于教育孩子好習慣的心得02-21
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的教學反思04-02
《反思教育習慣》讀后感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