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因地制宜開展教學活動
在新一輪教育改革中,許多教師一談到課堂教學改革,言必“多媒體”,談必“網(wǎng)絡技術”,好象沒有“計算機”就上不成好課,離開“現(xiàn)代技術”就不算是進行教學改革了。其實這是對教學改革的誤解,是一個不愿意放棄舊的教學習慣和思維的借口。筆者在物理教學的實踐中就多次大膽地把家用電器搬到教室里,完成了一些物理實驗教學活動,且效果頗好。 如:初中物理《蒸發(fā)》一課,其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教材﹑教參都認為學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實際經(jīng)驗,故沒有設計任何實驗。如果不做實驗,單憑學生的印象,通過問答式,也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學生理解時可能有困難,而且學生參與不夠。為此,我在課堂上借用“電暖器”和“電風扇”等家用電器設備設計了下面的實驗: 實驗一 將兩塊完全相同的手帕打濕后,分別晾曬在教室的陰涼處和通了電的電暖器旁。 比較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液體溫度對蒸發(fā)的影響。 實驗二 將兩塊完全相同的手帕打濕后,分別晾曬無風處和通了電的電風扇旁。 比較在其他條件相同時,空氣的流動對蒸發(fā)的影響。 實驗三 將兩塊相同的手帕打濕后,將其中一塊手帕折疊,另一塊手帕完全晾開,放置在電暖器旁。 比較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液體表面積大小對蒸發(fā)的影響。 通過上述實驗,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并進行有目的的觀察、觸摸、對比、分析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然后教師提出“加快(或者減慢)蒸發(fā),應該如何辦?”“在生活中有哪些具體應用?”等問題,讓學生思考,分組討論,教師也加入到討論的行列中。 上述是筆者在教學中引入家用電器進行教學的一例,在教學中我還引入了“臺燈”、“熱得快”、“電吹風”、“電冰箱”、“收音機”等家用電器,由于這些家用電器學生家中也有,而且其中也包含著許多學生感興趣的物理知識,容易引起學生高度的注意和興趣。學生在高度的興趣中直觀地感受物理現(xiàn)象,通過觀察,討論,歸納,就容易獲取物理知識。 物理教學的基礎就是“實驗”,作為物理教師,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這個“法寶”,有條件最好,沒有條件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實驗條件,讓學生在“實驗和觀察”中探索﹑研究,獲得物理科學的真知。
【因地制宜開展教學活動】相關文章:
因地制宜確定活動主題08-21
高校安全及法制教育需因地制宜的系統(tǒng)開展08-18
教學活動開展反思01-06
因地制宜,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08-19
開展愛耳日的活動方案03-16
開展愛耳日活動總結04-02
活動開展情況報告11-13
談作文教學中合作修改活動的有效開展08-24
淺談高中英語開展活動教學的策略08-22
開展學創(chuàng)活動的講話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