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學生敢答、敢問、善問
【摘要】 由于各方面原因,到了初中階段,《語文》的課堂氣氛一直難以得到提高,學生的發(fā)問精神很難得到良好的發(fā)展。沒有良好的學習氣氛,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分散注意力,久而久之感覺《語文》枯燥無味,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教師事倍功半且不易達到目標。針對當前存在的普遍情況,眾多教師也是思慮質疑,本文就這焦點問題作了較深的分析,并提出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性,以及為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問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讓學生從敢答到敢問善問列出了其引導步驟,從而能為現代《語文》教育改革另辟新徑。 【關鍵詞】 敢答 陷阱 問題意識 善問 筆者參加工作近三年了,聽了不少的語文公開課,也觀摩了許多的優(yōu)質課比賽,令筆者詫異的是:小學生在課堂上能勇躍發(fā)言,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各種問題,還提出了這是為什么,那是為什么,而初中生的一堂語文課卻是鴉雀無聲。難道是人長大了就沒有什么問題了嗎?筆者最近接手了一屆初一的學生,帶著這個問題作了細致深入的調查,并得出了些淺顯的理論。 剖析原因 學生剛進入初中,面對新的同學以及新的班集體,有一種內在的拘謹,不敢在公開場合表現自我。另外,教師也不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學生如不能回答,總以“我不會”來替自己解脫。眾多教師一直按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教學,認為初中生是大人了,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通過講述——練習式的將知識“滿堂灌”。其實剛進入初中的學生內在的心理與小學生相差無幾,也充滿著表現自我的欲望。如果教師開頭不注意方法,一開始便把學生的自我表現的意識壓抑了,久而久之,學生在學習語文中,總持一種旁觀式的學習態(tài)度,很難參與自主、創(chuàng)新的學習中去。即使后來有時教師關心式地問,學生們沒有積極參與的意識而一片茫然。在學生心里逐漸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坎,總以一種害羞的心理回答,甚至就是一句“不知道”,因而語文課成為教師的一言堂也就不足為奇了。 《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學科,有其工具性、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但如長期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學生就有:依賴性、被動性、保守性、個體性①。況且沒有良好的學習氣氛,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分散注意力,久而久之感覺《語文》枯燥無味,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教師事倍功半,不易達到目標。 對 癥 下 藥 既然知道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其后果,那么就應當從開始抓起,從根本上抓起,循序漸進。 一、敢于回答是開端 讓學生敢問得先使學生敢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對于眾多農村中學生來講,一開始是有一定的難度,不過只要注意方法,定會有所突破。 首先應與學生關系靠近,走進教室總是面持微笑,溫文而雅,平等善待每一個學生,剛開始便給學生留下和藹可親的印象。 第二步便循循善誘,鼓勵他們敢于回答問題,講述其重要性。沒有人主動回答那是筆者常遇之事,開始提些易于回答的問題,挑一些平時膽大的后進生回答,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后進生的回答得到肯定后,那些成績好的心中自然有一股壓力,正是這一股壓力使他們躍躍欲試的心得以爆發(fā)。 第三步促使學生自己敢于舉手,當然這需要教師良好的引導,包括課外與學生談心,課堂上與學生進行眼神交流,鼓勵個別舉手,以點帶面,使學生逐漸形成敢于舉手的風氣。 學生敢于自覺地舉手回答問題只是一個起點,這充分表明學生能夠和教師一起參與到學習中去,只有如此,學生才有可能講出自己的觀點,創(chuàng)新能力才能得到繼續(xù)培養(yǎng)和發(fā)展。 二、勇于挑戰(zhàn)是關鍵 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學生已習慣于教師的提問并敢于回答,這并未達到目標。學生只是量力而行,容易的問題敢回答,而難一點的問題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卻不敢舉手,為此教師應給學生設置“陷阱”。 具體的方法是在提問之前讓學生舉手,學生并不知道教師要提的問題,所以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當然這種“陷阱”學生開始是不愿意鉆的,這也需要一定的教育藝術與方法。 首先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關系,筆者是這樣做的。面對全體學生說:“我有一個相當容易的問題,任何人都能答得出,誰能自愿站起來。”學生個個詫異,面面相覷。有的提出來問是什么問題,但還是沒有人敢答。經過再三的誘導,請學生相信老師,此時有一些學生忍耐不住試探性地舉起了手,得到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簡單,如“今天我們學的這篇課文是什么”等之類的問題,使學生恍然大悟。這時便反問“我說的話你們信不信呀?”學生們皆笑著點了頭。反復幾次,師生之間逐步建立了信任關系。 第二步就是提出與課堂相關的問題,教師請學生舉手之前闡明這個問題的難易程度,由易到難,讓那些有能力的同學挑戰(zhàn)了容易的試試難點的,讓學生自愿鉆進“陷阱”中去,闡述自己的觀點。如上《最后一課》時,有的同學便講出韓麥爾先生不應當上那最后一課,國家將要滅亡了,要討論的是救國之道而不能是順應天命。當然這不能說是錯誤的說法,也有學生的道理。 學生逐漸在一種充滿懸念的氣氛下學習,學生也明白了這種提問方式對學生自己自身發(fā)展的好處,教師激勵學生敢于挑戰(zhàn),勇于挑戰(zhàn)。雖然在同學老師面前答錯而“出了丑”,但人卻變“油”了,臉皮也變“厚”了。原來心中那難以逾越的坎終于跨過去了,學生嘗到了敢于挑戰(zhàn)后的成功滋味。整個課堂氣氛時而緊張,時而活躍,總是讓學生帶著新鮮感學完一堂語文課,這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邁上關鍵的一步。 三、敢問善問是成果 一直以來,課堂上的提問是教師才有的“專利”。而教師的提問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來設計的,在這種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失去了提問的權利,也失去了質疑和深層次的思考,最終失去了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更說不上創(chuàng)新能力了。在培養(yǎng)了學生敢答敢于挑戰(zhàn)之后就得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什么是問題意識?它表現為學生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感到疑惑的實際問題,并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而這種心理狀態(tài)又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問題意識,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碧釂柺菍W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一種難能可貴的能力。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營造氛圍,讓學生敢問 教師與學生角色平等,與學生距離拉近,師生互動;允許學生“出錯”,例如:教師對學生的提問采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 拓展渠道,讓學生會問 當學生還未養(yǎng)成提問的習慣或者所學知識較難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進行討論,在小組內提問題。例如,筆者開始組織各小組進行比賽,看誰的問題提的好且又能難得住對方,因此同桌或前后間的學生進行討論,深挖課文內涵,總是要以難住對方為目的,開始有一些不會提問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偏,有的甚至問“朱自清為什么不去寫他的母親而是寫他的父親!庇行﹩栴}又好笑又不知如何回答,因此筆者自己設計好問題,引導學生模仿老師提問。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學生初步掌握了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后,不再只是以非難倒對方不可為目的了。后來又“抓典型、樹榜樣”,通過開展評選“最佳問題”和“最佳提問人”等活動,在學生中形成良好風氣,使學生由被動提問逐步轉向主動提問,并養(yǎng)成習慣。集體的智慧是強大的,說真的,有很多問題連教師都無法考慮到,而學生卻想到了。 精心組織,讓學生善問 為了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讓他們在解決新問題中再提出實際問題,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供豐富的問題和情境。課后再給予指導,讓他們用自己的思維去思索。 例如:在《木蘭詩》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有的同學提出木蘭肯定在打仗中老是躲著,不然那么多的戰(zhàn)爭,一個拿針線的少女怎不會被打死,加之十二年中,真的木蘭不會被發(fā)現為女的嗎?通過探討,有的同學回答當時少數民族可能沒有漢族的男耕女織的生活,男女都能騎馬打仗,也有的同學說本文主要的目的只是為了表現木蘭心系祖國、體諒父母以及不貪功名利碌的品質。還有的同學說,這只是一個民歌,運用了夸張的寫法,虛實結合,木蘭理所當然不會被發(fā)現是女的了。通過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給學生自主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總之,教育的實踐關鍵在課堂教學,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問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應從小抓緊,從現在抓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學生多動、多說、多看、多問、多表現、多思考,讓他們自己“跳起來摘果子”,盡量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和活動的余地,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 【注釋】 ①《中學語文教學研究》52頁,蘇立康主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編寫組編:《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
【讓學生敢答、敢問、善問】相關文章:
讓學生敢問善問08-24
答自己問作文03-05
一問一答的套路語錄09-21
一問一答套路語錄01-24
一問一答的套路語錄6篇11-07
一問一答套路語錄6篇01-24
一問一答的套路語錄(6篇)01-21
敢問,何所共享作文05-05
課堂教學應“巧問善導”,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08-24
敢與不敢作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