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部師范司師訓處處長談課改與教師的發(fā)展
教師怎樣對接新課程
記者:為什么說“教師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全面推進課改兩年多來,我們的教師隊伍發(fā)生的最主要的變化是什么? 唐京偉: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是課程的解釋者,通過教師的實施和解釋,課程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所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師對于課程的理解與實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健康成長,也必然成為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 隨著新課程實驗推廣工作的擴大和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的廣泛深入的開展,廣大教師的教育觀念正在逐漸更新,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角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和主體地位日益顯現(xiàn)出來。 廣大教師通過新課程培訓和新課程的親身實踐逐步加深了對課程改革意義的認識,理解了新課程在結構、功能、內容、評價及管理等方面的深刻變革,增強參與課程改革的自覺性和責任感。許多教師都經(jīng)歷了從對新課程的不理解到理解、從理解到熟悉、從熟悉到創(chuàng)造性實施的實質性變化。 目前,全國已有1642個實驗區(qū)、3500萬中小學生使用新課程,有近200萬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教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新課程培訓。 記者:我曾在不同場合聽到老師們有這樣的反映:“課改讓我們天天跟著學生一起做作業(yè),很累!笨梢娦抡n改給廣大教師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您認為我們的教師將面臨什么樣的挑戰(zhàn)? 唐京偉:可以說,新課程改革對廣大教師的教育觀念、知識結構、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 傳統(tǒng)觀點認為,教師是課程的“推行者”,教師的天職就在于教書,在于把課程和教材忠實地傳達給學生。在這種觀點下,教師從來不關心課程問題。而新課程倡導的是一種課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師重新認識自己的角色:首先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學生觀的轉變。教師不能再把學生看做是消極的知識的“容器”,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其次,教師要增強課程意識,要充分意識到,參與課程變革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再次,教師要自覺培養(yǎng)實施綜合課程的能力。新課程倡導課程的綜合化,淡化學科界限,還給學生一個整體性的課程。教師跨學科知識的素養(yǎng)和協(xié)同教學是綜合課程實施的必要條件。 因此,為了適應綜合課程的需要,一方面教師需擁有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具備廣博的知識背景。另一方面,教師之間需要有協(xié)作和合作的意識。教師再也不是一種只知“教書”的匠人。而是一批擁有正確教育觀念、懂得反思技術、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記者:但據(jù)我了解,一線教師普遍有這樣的反映,我們的新課改在實際中操作起來很難,不少地方出現(xiàn)“穿新鞋,走老路”的狀況;有的教師師即使按新課改的要求去做了,也是流于形式,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唐京偉:新課改自然會帶來的一些無法預見的、實踐性的、從未見過的教學情景,這對教師(特別是一些老教師)觀念和教學行為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但是,也不能急于求成,也不應強迫老師簡單去執(zhí)行新課程,“一步到位”,要允許老師有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最終將新課程的理念內化為老師的自覺行動。 從總體看,新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也是一個自上而下逐漸推進的過程,課程改革的真正落實需要包括課程的管理、教師培訓、考試評價制度等方面配套改革推進,這需要一個過程。 目前,中考和高考尚未完全按照新課程配套改革,造成一部分學校和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有些顧慮,或表現(xiàn)出來的“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在某種程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要堅信隨著新課程實驗推廣工作的不斷深入,包括中考和高考在內的考試評價制度必然會發(fā)生重大的變革。這只是個時間問題。事物總是有一個由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據(jù)了解,教育部明年將出臺指導各地中考改革的意見,其中就包括了擬實行綜合素質考試的內容,因此,我們要堅信課程改革的信念,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更不應急功近利。同時,我們的老師也要反思和討論一下,難道實施了新課程就會降低所謂的“升學率”了嗎?我看未必如此,新課程應該使學生學的更好,學的更活,素質更高。 記者:教育部將通過哪些舉措來解決教師在推行新課改中遇到的問題? 唐京偉:在此次新課程改革中,沿用了多年的教學大綱悄然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國家課程標準。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老師可能一開始會不適應,感覺到很困惑,因為新課程給他們傳統(tǒng)的教育習慣帶來了很大的沖擊。怎樣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最終促進教師專業(yè)角色的轉變是新課改實施的關健,正是新課程師資培訓的過程中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教育部即將以“新理念、新課程、新知識、新技術、新教師”為重點,掀起新一輪的教師教育工程。主要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分區(qū)規(guī)劃、分層推進、分步實施,分階段、滾動式地展開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堅持“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二是打造一支數(shù)量充足、相對穩(wěn)定、能勝任新課程培訓的高素質專業(yè)化的各級培訓者隊伍。采取“送教上門”、“送教下鄉(xiāng)”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開展新課程培訓;三是建立激勵機制。將教師繼續(xù)教育制度與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相結合,與教師職務評聘相結合,完善教師繼續(xù)教育制度;四是以“全國教師教育網(wǎng)絡聯(lián)盟”為載體,構建集“天網(wǎng)、地網(wǎng)、人網(wǎng)”有機結合的立體培訓網(wǎng)絡體系,使廣大教師能夠快捷、便利地接受優(yōu)質資源的培訓。 記者:我們的目標是什么? 唐京偉:根據(jù)教育部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部署,到2005年義務教育階段起始年級學生將全部進入新課程。從2004年秋際開始,教育部將組織高中新課程實驗,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中起始年級將全部進入新課程。因此,對擬進入實施新課程的教師,我們將通過多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方式,進行不低于40學時的新課程崗前培訓,凡未經(jīng)新課程崗前培訓的教師不能實施新課程。 今后五年間,我們要通過加強培訓工作,顯著提高廣大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培養(yǎng)和造就數(shù)以千萬計的能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的新型師資隊伍,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路漫漫其修遠兮,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吧。
相關鏈接
“我與新課程同成長”課題 八大看點由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教學與教師成長研究室承擔的“我與新課程同成長”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課題,自2003年1月份正式啟動以來,日前已經(jīng)圓滿地完成了第一輪研討活動。在本次研討中,課題組組織教師從八個方面進行了實戰(zhàn)演練: 看點一,教案撰寫與反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教學活動的主題和關鍵信息、對學習者情況的了解、教學目標的確定及其與課程標準之間的關系、具體教學實施方式及過程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課題組要求教師課備完之后,首先在課題小組內進行交流,由教研員和其他課題組老師共同參與,提出修改建議。 看點二,學科專家與教師討論教案。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下,為了使教師前期做好充分的教案準備,既不在實際操作中原封不動地照搬照用,又根據(jù)教學計劃在實際課堂中的變化進行適當調整。課題組為教師創(chuàng)設條件,組織教材編寫組學科專家與教師面對面逐一討論,進一步完善教案。 看點三,教師熟悉學生、修改教案。新課程提出,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發(fā)展需要而教,而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師自己的理解層面上。因此課題組要求授課教師將熟悉學生作為備課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建議教師在借班上課前不止是相互認識、布置課前準備工作,而要切實通過幾個小游戲或小活動來深入觀察、了解學生的行為特點、認知水平、學習習慣,以便調整教學設計,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看點四,教師說課。說課可以進一步理清教學思路,擁有清晰的思路,授課時才能更好地處理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所以課題組特意組織教師在課前說課。 看點五,教師授課。教師的教學實踐行為是本課題最為重要的部分。在授課過程中,課題組倡導教師把握真實研討的原則,而不是刻意追求精品與完美。課題組為每位教師至少創(chuàng)造了兩次實戰(zhàn)演習的機會,讓教師在實際操練過程中去思考、體會新課程課堂教學的要求。 看點六,教師課后反思。新課程要求反思型的教師,惟有教師勇于質疑自己、挑戰(zhàn)自己,才能逐漸獲得專業(yè)化提高。課題組建議教師結合新課程理念來反思,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具體片斷的教學行為上,并在反思中首先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實際授課過程與事先預設的教學設計之間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看點七,互動點評。同伴交流、自我反思、專家引領是新課程中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三大關鍵要素。因此課題組邀請課程專家、學科專家全程跟蹤,現(xiàn)場點評,與授課教師進行互動交流,不斷啟迪教師智慧,使教師更好地把握新課程理念、把握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 看點八,課題組交流、總結。課題組組織來自不同地區(qū)的教師就教學中的問題展開討論,在質疑、爭論、碰撞中引發(fā)深入思考。
美國教師教育改革 六大看點看點一,教師實現(xiàn)的教學是為了理解的教與學。為了理解的教學對教師教育的要求便是,教師必須精通自己本專業(yè)的知識。新教師的培養(yǎng)中必須加強學科知識的傳授,這要求大學教育嚴格標準,并且在教師資格考試中也應是高要求。 看點二,為了使這種理解的教學能夠順利,把學校建成一個學習的社區(qū)或團體也就成為教師的一大責任。學校要發(fā)展為一個學習的團體,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就是,教師首先是一個學習者,其次,教師能夠理解學生的文化多樣性,并且能夠激發(fā)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 看點三,為每個兒童(不論其種族、膚色、性別、家庭出身)提供平等的教育。在美國這樣一個多文化共存的國家,學校應扮演好文化橋梁的作用,對每種文化都不能忽視,一方面,要使自己的學生能夠融入主流社會,另一方面,又要使他們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征。任何走向兩極的教學都是不成功的。 看點四,學校中的所有人(成年人和兒童)都是學習者,學習的團體是一個人人參與學習、人人都獲得提高的團隊。這些人不僅包括中小學的教師、學生和管理者,也包括大學實習教師、大學的指導教師,甚至包括學生家長和社區(qū)教育工作者。 看點五,新時期的教師應該能夠進行研究,成為研究型教師或反思型教師。傳統(tǒng)的教師只是一個技術人員,是用別人設計好的課程達到別人設計好的目標的知識傳授者,而反思型教師不僅具有課堂教學知識、技巧與技能,而且還具有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教育內容進行反思、研究、改進的能力,以及對教育的社會價值、個人價值等更廣闊的教育問題的探究、處理能力。 看點六,教師教育改革始終是整個教育改革的組成部分,教師素質的提高必須放在教學這個特殊的環(huán)境中來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學校作為一種新的具有很強生命力的教師教育形式,應該予以充分的研究和推廣。
本報記者 雷玲 來源:現(xiàn)代教育的報【教育部師范司師訓處處長談課改與教師的發(fā)展】相關文章:
【教師隨筆】我的課改之路08-25
教師課改工作總結04-13
教師課改工作計劃03-03
教師課改心得體會11-13
教師個人課改工作總結04-03
教師個人課改工作計劃02-20
課改培訓心得08-21
課改培訓體會08-24
芻議課改論文05-31
課改教學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