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滲透
談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滲透 孫嘉敏 摘要: 知識經濟的到來,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為培養(yǎng)出具有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人才,作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長期探索。本文從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兩個方面論述了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 關鍵詞: 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世界物質性;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實驗教學;自然滲透 中學化學教學就其所涉及到的化學基本概念、理論、原理和定律來說,其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因此,通過化學教學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化學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教師可結合物質的結構、分類、性質、化學反應的條件以及變化規(guī)律等內容的講授,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幫助學生破除迷信,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使他們初步具備識別偽科學的能力。 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將有助于學生認識能力和學習質量的提高。它能給學生提供一種科學信念,即客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人們有能力把握自然規(guī)律。有了這種信念,學生的思想就會受到鼓舞和激勵,促使他們解放思想,在探索自然界的奧秘中,敢于披荊斬棘,開拓進取。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地將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寓于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從而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之目的。 一、“世界物質性”和“物質運動的永恒性”教育 (1) 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地球上的一切客觀物體都是由百余種化學元素所組成,即使是生物體的化學成分也僅僅是碳、氫、氧、氮等為數不多的元素。從19世紀開始,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從宏觀深入到微觀,認識到原子也是可分的。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科學工作者不斷發(fā)現了一系列新的微觀粒子,但這些基本粒子仍不是最小的,它們還有其自身的層次結構。同時還認為: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沒有運動的物質和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同樣不可想像的”。任何形式的物質運動都有其主體和運動方式,所以人們認識物質,就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物質的不同運動形式構成了不同學科的研究對象。 初學化學者一般興趣都比較濃厚,求知欲較強。對五彩繽紛的化學變化情趣盎然。然而,當他們遇到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時,又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處理好這個問題,教師可以把抽象的理論與直觀的化學實驗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自然地接受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例如,初三化學第一章千變萬化的化學世界,學生自然最先想知道的就是化學是研究什么的?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演示實驗和分子照片吸引學生并得出結論,即世界是物質的,化學就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以及合成的。這樣,學生很自覺地就接受了世界的物質性這一唯物主義思想。又如,在討論化學變化的實質時,通過實驗中的發(fā)光、放熱、產生氣體、生成沉淀等現象,揭示了分子破裂,原子重排而生成新的物質?偨Y出世界上的物質都是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著、運動著。通過分子、原子總是在不停運動這一性質,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任何物質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總是在發(fā)展、變化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這一辯證思想。 (2)質量互變教育 眾所周知,事物的變化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為了使學生認識這一理論,筆者在講分子一節(jié)時,對這一觀點進行了有意滲透。分子的定義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為了幫助學生掌握這一比較抽象的理論,筆者用一根粉筆,設想把它無限分割,同時指出,當我們把它分割到最后一個分子時,它還保持著原物質的化學性質。假如我們繼續(xù)分割,破壞了最后一個分子時,是否還保持原物質的化學性質呢?學生會很快答出,這時就不能保持原來物質的化學性質了。通過這個形象的比喻,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了分子定義,又從中向學生進行了由量變到質變的辯證思想。同時指出,任何事物都可能由量的變化達到質的飛躍。使學生對事物的質變上升到理論性的認識。 又如,在講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時,在向學生揭示元素的性質,尤其是化學性質與它們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的關系時,筆者也采用了從量變到質變這一辯證思想作為基礎。強調指出,正是由于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的改變,導致其化學性質發(fā)生改變。通過講述這些知識,使學生懂得了物質的量變達到一定限度,就會引起質變,沒有量變也就沒有質變這一辯證法則。 二、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觀點教育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最根本的規(guī)律。對立與統(tǒng)一是矛盾雙方相互關系的兩方面的不同傾向。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普遍存在于一切物質、現象、和過程的本身之中。教師的任務在于能通過化學教學向學生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使學生會用矛盾的觀點觀察一切、分析一切,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在初中化學教材中, 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可以說俯拾皆是,如化合與分解、溶解與結晶、得電子與失電子、陰離子與陽離子、化學反應的吸熱與放熱、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等。這些內容都生動地揭示了自然界中對立統(tǒng)一的基本觀點。 例如:講原子結構時,強調原子是原子核和電子的對立統(tǒng)一體。原子核與核外電子之間相互吸引,這是原子內部的吸引因素, 原子內部的排斥作用,有來自電子之間的靜電斥力,也有電子高速繞核運動的離心力。 又如:在講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時,運用了“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觀點,使初中學生從得氧和失氧的初步認識中,上升到生動的辯證認識的方法,指出,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是矛盾的雙方,又構成一個整體。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同時發(fā)生,雙方各以對方作為自已存在的前題。沒有氧化,也就無還原,二者既對立,又統(tǒng)一,并在一定的條件下又可以相互轉化。這樣,不僅使學生對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又使學生樹立了全面地、辯證地看待一切事物的觀點。從而使他們增強了用矛盾的觀點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檢驗真理的標準教育 (1) 重視學生分組實驗的實踐活動 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的,所以說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人們在對自然界的性質和規(guī)律的逐步認識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性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了各門自然科學,科學就是在實踐需要的推動下發(fā)展起來的。 初中化學實驗,基本上是驗證性的實驗。因此,組織好學生的分組實驗,是對學生進行實踐是檢驗真理教育的重要內容。例如:講了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學生去實驗室做實驗的興趣非常濃厚,作為教師要積極呵護學生的積極性,并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教育,使學生懂得,科學上的一個重要定理或結論,都是前人通過多次的實踐活動,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再到實踐,多次反復甚致多次失敗,最后才得出的結果。如氧氣的發(fā)現。人們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產生認識,才能對研究的對象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由片面到全面。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將認識事物的可能性變?yōu)楝F實,感知其現象,揭示其本質。從而使學生樹立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唯物主義思想。 (2) 做好演示實驗 教師的演示實驗是學生獲得知識,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最好時機。例如:在講“質量守恒定律”一節(jié)內容時,教師先向學生提出問題。物質能量守恒,而在發(fā)生化學變化前后的總質量是否守恒?想要探索這個問題必須通過實驗來得出結論。這時,教師的演示實驗是學生最關注的。因此,可同學生共同設計實驗方案,除教材上的兩個實驗之外,還應補充實驗,如蠟燭燃燒。通過實驗結果的分析歸納,使學生認識到參加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總質量相等的結論。而有些化學反應由于產生的氣體散逸,(蠟燭燃燒)造成質量不守恒的假象,要學會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用科學的頭腦去思考問題。這樣,使學生懂得認識是從實踐中來,而得到的認識必須通過分析、歸納辯別真?zhèn)紊仙嚼碚。再通過正確的理論去指導實踐。 綜上所述,初中化學是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也正是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教育的最好時機,而化學教材本身包含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內容。作為教師,不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同時也擔負著培養(yǎng)和造就21世紀人材的神圣使命。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自覺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去分析化學教材,并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去指導學生。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這是教師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的前提。 在化學教學中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必須抓好“雙基”這個基礎,處理好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與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只有打好“雙基”這個基礎,才有利于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教學中,針對教材進行思想教育,不能生搬硬套、顧此失彼。應寓思想教育于科學教學之中,通過教學中的自然滲透,使學生易于接受,學之有趣,品之有味。從而達到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2]教育部, 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化學教學大綱[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 [3]南開大學,哲學學習問答[M],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4 2003.3.9 談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 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滲透 開灤十中 孫嘉敏 200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