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給孩子語言的“時空”,讓孩子做語言的“使者” ——淺談英語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資源的運用
給孩子語言的“時空”,讓孩子做語言的“使者” ——淺談英語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資源的運用 翻開近年小學英語課本,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大量的情景對話和介紹英美國家的課文取代了往日枯燥的句型和單一的漢字譯文,在教師的教參中也越來越多的附有許多文化現(xiàn)象的解釋,這無疑在學生和教師共同的教學過程中注入了更多語言之外的文化知識,拓寬了彼此的視野,尤其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了兩種文化的差異。 文化,從廣義上說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財富和精神財富,而狹義上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機構。從這個意義上語言與文化幾乎密不可分:語言在語音的物質外殼下,在詞匯的建筑堆砌中,在語法的結構規(guī)律包圍的同時更鮮明地反映了該社會的一切文化現(xiàn)象,它是社會文化的產物,人們用其表達、傳承民族悠久的文化和歷史,因而語言是文化真正的載體和結晶,語言的存在是為文化服務的。 “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英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準確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人進行交流,然而僅僅靠掌握語言的“物質”外殼——純正的發(fā)音,大量的詞匯和準確無誤的語法知識,而不對其文化和習俗做深入的了解就往往會令人啼笑皆非,產生許多誤解。因而語言教學不能僅僅拘泥于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而應在教學的一開始就與社會生活緊密聯(lián)系,尤其在英語語言的初級階段,讓語言和文化“齊步走,兩手抓”,使學生清楚地明白他們即將面對的語言來自哪里,哪些人在使用他們,使用這些語言的人又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帶者這些問題到課堂當中去開發(fā)、生成、利用教學中的文化資源,給他們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形成對文化特有洞察力,做語言真正的主人,做最自信的交流。
在英語的習得過程中,英語文化無處不在,教師應有計劃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學生大量地接觸英語國家文化,盡管這很不容易,但對于英語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充分開發(fā)身邊的文化因素,通過多種形式自然生成文化,并巧妙地運用文化資源。
一 以教材為依托,開發(fā)多種文化資源 1 “無聲”的教材 “無聲”卻又豐富多彩的教科書是學生接觸英語的最基本的“來源”,課本里那些精心設計的系統(tǒng)知識循序漸進地向學生傳遞著訊息,他們從這里邁出了學習英語的第一步,并被教材中的每個部分都深深地吸引著去讀,去寫,去和同學交流。教材的作用到此就為止了嗎?不,其中蘊涵著的大量的背景資料還有待于我們去留意和發(fā)現(xiàn),更多的文化背景需要挖掘,更多的社會價值需要補充。(一)尋找與英語國家相關的資料,為學生提供較為清晰的國家概況,地理氣候,國家象征,社會概貌等。(二)針對學生從未有過的生活體驗,盡可能地提供直觀的圖片資料,實物樣品,用以輔助教學,加深印象。 (三)抓住文化的主干資源:如社會約定俗成的習語,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風俗節(jié)日等。舉例來說,在學習不同國家的名稱時,學生會僅僅滿足于“美國”這個詞怎么說嗎?在這個日益縮小的地球村里國與國之間早已打破了由于地理位置而產生的距離,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重新”認識一下美國:找一下地球儀中美國的位置,畫一面美國國旗,勾勒一幅美國國土輪廓,下載一些風景名勝,準備一次國家節(jié)日的小講座,抄寫幾條簡單易懂的成語,一個“鮮活”的美國就在孩子們的心里扎下了根…… 語言的社會價值還體現(xiàn)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同樣一個表達的語句由于使用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而包含了不同的內涵,如果學生能及時地從課堂中汲取經驗,分析不同的語境就將更有助于他們正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于是當詢問他人情況時就不會出現(xiàn)隨意問女士的年齡的情況,當他人稱贊自己時也會很自然地說“Thank you “(謝謝你),而不是 “ where ,where “(哪里,哪里) 2 良好的環(huán)境 充滿英語學習氣息的學習氛圍將極大地提升英語的使用價值,學生看到的是用英文書寫的當日課表,天氣預報和小伙伴制作的精美墻報;聽到的是英文歌曲,新聞廣播及同學間的日常交流;閱讀到的是充滿童趣的英文刊物。在鮮明的環(huán)境烘托下文化得以體現(xiàn),當我們要求孩子用英語國家人們即定的方式去處理日常事物時又何嘗不是一種傳播文化的體現(xiàn)呢? 3 學生的求知欲望 不要忽視學生發(fā)現(xiàn)文化資源的能力,身為特定社會的一員,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是一筆財富,每當新知識開始灌輸時他們總會有意或無意地將自己國家的情況與英語國家做比較,在強烈的學習欲望的驅動下,他們帶著自己的不同的需求去搜集資料,并將其歸納分析和整理,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不同發(fā)現(xiàn)來告訴其他人自己發(fā)現(xiàn)的那一段特殊的文化背景,盡管在開發(fā)的方式上顯得有些間接(indirectly ) , 但同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 以培養(yǎng)對文化的洞察力為目的,生成多元文化 文化生成并逐漸滲透到語言習得的過程中,其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異族文化的一種洞察力。但與較高級的英語學習過程想比較,在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這種洞察力又僅僅是一種“感性”的能力,一般表現(xiàn)為三種不同的層次,因而也就有三種不同的生成方式 (一) 交際中生成 :小學階段六年級的學生具備了初步的語言交流能力,從問候、購物、聚會、問路、人物介紹等各方面的表達中熟悉了英語國家的生活常識,這其中不僅僅掌握了語言的聽說讀寫的基本技巧,更隨著語言知識的豐富了解到一些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語言差異,如電話用語等。潛意識里學生生成了對這些文化現(xiàn)象的正確使用的方法 (二) 角色轉換中生成:漢語里有“身臨其境”這樣一則成語,是說將自己放置于特定的環(huán)境下能感受到特有的氛圍,它同樣適用于英語學習,培養(yǎng)學生逐漸將自己置身于英語國家人的角色中,用他們看待事物的眼光去看待問題,結合一定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進而更好地認識這些國家的風俗和習慣 (三) 思維轉變中生成:形成對文化的洞察力的較高層次表現(xiàn)為結束了“用中文思維”的二度轉換,而直接用英語去考慮英語,這需要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有較熟練的把握,同時擁有一些與說本國語言的人的語言交流經驗。進而在不斷的思維訓練中糾正自己對某一文化的理解,使語言的使用直接建立在對文化熟知的基礎上。 三 以“三適 ”為準則,利用文化資源 綜上所述:英語教學中的語言與文化二者的結合將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和熟悉英語國家的文化,加深對對語言本身的理解與掌握,但同時也要注意文化知識的教學不可喧賓奪主,將文化一味地加入語言教學中,影響語言教學。應遵循“適時,適量,適度”的原則,文化教學應始于外語教學的基礎階段,與語言教學同步進行,并根據(jù)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標有選擇地傳授或要求學生針對主題搜集整理相關資料,使文化資源的利用與語言教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給孩子語言的“時空”,讓孩子做語言的“使者” ——淺談英語語言教學中的文】相關文章:
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能力08-18
淺談語言產業(yè)08-25
淺談語文教學語言藝術08-18
淺談幼兒語言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08-15
淺談網絡語言等新詞新語08-24
面試中的形體語言08-17
淺談信息技術課堂評價教學語言08-23
淺談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08-24
潤物細無聲的英語語言教學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