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走進新課程 扮演新角色
走進新課程 扮演新角色
湖北省武穴市龍坪中學 胡定豐 王秀英
【內容提要】:本文是筆者從當前推行新課程改革教師如何轉換自己的角色這一角度進行思考后得出的淺見。筆者愚見,教師走進課改新天地后,只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態(tài)度,改變教學方法,轉換自身角色,給自己正確定位,才能適應這場改革,為學生的發(fā)展作貢獻。
關鍵詞:走進課程 扮演角色
洋溢著時代氣息的新課程已走向我們。新課程的改革無疑將對中小學的教學帶來重大影響,廣大教師不僅在理念上親近了新課程,而且在教學觀念、教學方式上更是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色彩紛呈、花樣繁多的教學課隨處可見。但當我們靜下心來,仔細地觀察和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為時,卻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態(tài)度,改變教學方法,努力轉換好自己原來在教育舞臺上的角色,給自己定好位,才能適應這場改革。那么,實施新課程改革,作為教師究竟為什么要轉換角色,給自己定好位呢?筆者在此謹呈一管之見,愿就教于各位學者、專家。
一、以服務學生為中心,變指揮者為新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和促進者。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華東師大葉瀾教授有一個精辟的論述,她認為:把復雜的課堂教學過程簡括為特殊的認識活動,把它從整體的生命活動中抽象、隔離出來,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最根本缺陷。簡而言之,傳統(tǒng)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課堂上一切都由教師設計、控制,是授受式的學習方式。學生沒有學習的自主權,始終處于被動位置,而教師始終處于居高臨下的地位,指揮操縱著幾十個不同的面孔。其結果是,學生被磨平了個性,只能從教師的暗示或明確給予中得到一致的答案,由教師的講授中獲得千篇一律的知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未能得到發(fā)揮,個人的能力未能得到開發(fā),很不利于素質教育的開展,F行《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這就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中心,突出了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實施新課程過程中,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改變方式方法。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但以學生為中心并不是讓學生放縱不羈,信馬由韁地在課堂上高談闊論,群龍無首的課堂猶如一盤散沙。教師的指揮棒不要派用上場,取而代之的應該是一雙善于彈拔各條琴弦的巧手,讓它們發(fā)出高低緩急不同但又美妙和諧的旋律。這便是教學的組織者,學習的促進者。舉例說,過去的作文評講課,往往是教師面對全班學生卻視若無人地把自己的評價意見搬給學生,于是列出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等問題,而學生卻往往有自己的見解,甚至是與教師迥異的看法,卻得不到表達的機會。課堂若是以學生為中心,那么教師則應該起組織好課堂,使主旋律明確的作用,并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討論研究,努力促使學生對某篇作文或是某次作文作出評價,甚至可以進行爭鳴。在這過程中,教師應引導他們完成解決問題的活動,監(jiān)測他們有所發(fā)現的反思。要充分尊重他們的個人感受和個性化表達,努力培養(yǎng)他們善于探討,敢于表現的精神,使課堂變得生氣盎然,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必將得到發(fā)展。這樣,教師在組織教學促進學習的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所不能得到的。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當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以調動,課堂教學“活”起來后的尷尬。這些問題不解決,那種有利于學生主體參與的課堂教學過程也很難形成。
總之,要把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付諸實施,從而構建一種全新的教學過程,首先,教師不僅要把學生看作“對象”、“主體”,還要看成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有了這種“資源”意識,教師才會在課前、課堂和課后,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努力放在研究學生、傾聽學生、發(fā)現學生上,才會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看成是課堂教學的共同創(chuàng)造者。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重要的角色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出的信息的“重組促進者”。如果沒有教師這個重組促進角色,也就不可能有學生高質量的、有效的主動,學生將可能變成散沙一團,教學也就會因此失去它的意義。
二、以促進發(fā)展為目的,變守舊者為新課程的開發(fā)者和研究者。
新課程不同于過去的教學要求。傳統(tǒng)教學是以知識傳授為重點,它規(guī)定了學生必須學習什么,將知識和技能分解,要求在某個年級要掌握什么知識點和能力點。語文知識點即語、修、邏、文知識,字、詞、句、篇等常識;能力點即聽、說、讀、寫等的能力。學生在這過程主要是通過傾聽、識記和練習,再現由教師傳授的知識,注重的是記憶和積累,學習有滿足量,有極限。而新課程是基于人的終身需要及和諧發(fā)展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而提出來的。它旨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墩Z文課程標準》也強調:“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應用語文”。它并沒有學生列出應掌握的知識點能力點。也就是說,教學應該根據學生具體需求,從發(fā)展的眼光去培養(yǎng)學生。教學不是有底洞,而是不斷發(fā)展、更新。因此,對教師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教師要改變依靠一本教科書、兩本參考資料而站穩(wěn)講臺或者憑一本陳年教案就用了十幾年的老一套,努力開發(fā)教學資源,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給予知識,培養(yǎng)能力,促進其個性的發(fā)展。而且要根據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探索,設計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內容。這樣,教師便具備不斷更新知識,具有滿足人的需求的適應性,具備研究和開發(fā)課程的能力。并且努力從教法思路的研究轉變到學法的研究上來,以便在研究課程資源的同時,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效果,努力實現從“教書匠”到研究型教師的轉變。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教育教學的探究者,要努力使自己具有組織、使用好教材的能力,運用淵博的知識、透徹理解好教材的內容,運用現代教育科學理論發(fā)展學生知識和智力,根據學生和教材實際,對教材進行分析綜合、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需要教師在工作中去研究和探索,對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形成理論認識。由此可見,要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師就應從守舊型的教書匠漸轉變?yōu)樾抡n程實施的開發(fā)者和研究者,把探究作為診斷自己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此尋覓問題的癥結,實行對癥下藥,提高教學質量,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三、以培養(yǎng)能力為宗旨,變執(zhí)行者為新課程實施的決策者和引導者。
以前,基礎教育的確定性很明顯,它規(guī)定了學習的內容、掌握的知識,甚至連教材、教參、考試、評價標準等都統(tǒng)一。教師只能老老實實的當一個執(zhí)行者,教學的共性很突出,甚至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面對不同的學生的課堂教學都如出一轍。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得不到發(fā)展,獨立受到限制。學生的學習資源也得不到開發(fā)。既嚴重地影響了教師教學水平的發(fā)揮,更嚴重影響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制約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的弊端很多。
新課程與上述情況大不相同。它提出“發(fā)揮課程體系的整體教育功能,既有統(tǒng)一的要求,又具有較大的靈活性”、“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要”。因此,教學增加了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不用統(tǒng)一的內容、規(guī)格、形式、標準來要求學生。這樣,教學便有很強的延展性和多變性,教師有較大的自主性,有廣闊的教學空間。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和需求而準備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案,選擇教學方法。如對于語文人文性的培養(yǎng),既可應用現有的教材進行教學,又可以選用《中學語文閱讀課本》的文章,同時也可增加有深厚文化色彩的鄉(xiāng)土文化作品或其他文學作品。形式可以閱讀、評論、討論、辯論,也可以深入生活,體驗文化情感,進行創(chuàng)作嘗試。
同時教師還要“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jié)、更新、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自我充實。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要有專業(yè)意識,努力使自己從“技工”轉為“工程師”。設計出新穎、活潑的教學活動,營造好班級的學習氣氛,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自己的教學理念得到盡情的展露,使教學質量得到較大的提高,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都得到不斷提高。
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要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的潛能,要求師生間建立“平等、民主、關愛、寬容”的關系。教師作為新課程實施的引導者,就要在幫助解決學生心理困惑的同時,引導他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教育學生愛國愛民、立志立業(yè),德優(yōu)品良,引導他們不斷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四、以尊重學生為前提,變傳授者為新課程實施的對話者和參與者。
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式與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不同。其一,傳統(tǒng)的是接受式學習,教師對學生不區(qū)分對象,只是一味給予,學生只能一味接受。新課程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學生要始終處于主體位置。在學習過程,教師除了要組織并引導學生開展對話之外,自己也應積極參與。比如課堂的閱讀活動,一般地說,作為教材和學生的中介,教師的思想深度、理解能力、審美水平等都要高于學生,可以起向導的作用,但絕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例如先秦歷史散文的閱讀,許多學生由于對歷史文化知識知之甚少,審美水平受到限制,因而讀起來覺得枯燥乏味。過去由教師直接講授,把設計好的結果硬塞給學生,學生興趣不大,仍是一塌糊涂。以對話形式開展,可以讓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增強認識和理解,增進情感的體驗,覺得興趣盎然且扎扎實實。
其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說了算,由教師做主,教師包辦,學生讀書、練習、做習題和考試,新的課程標準則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變傳授者為新課程實施的對話者和參與者。教師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與學生開展直接的、面對面的交流、對話,在學習的實踐中增長知識、增長能力。
在信息交流方面,過去是教師傳遞給學生的單向交流。但處于信息時代的今天,信息的來源渠道很多。語文的外延也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而學生獲得語文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不亞于教師,一個班級幾十位學生集中起來的信息非?捎^。教師絕不能重彈老調,儼然“新聞發(fā)言人”,而應像《語文課程標準》所說的“倡導民主教學,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走下講臺,作為一個教學活動的平等參與者,一方面起組織教學,穿針引線,引導并評價的作用;一方面做學生開展思想和知識交流的朋友。使教學活動始終在生動活潑而又相當和諧的氛圍中進行。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在幾十年前就呼吁把課堂還給學生。新課程的實施正是體現了這一思想。教師要勇于拆除擺設在心靈中居高臨下的講臺,另外架設起與學生平等交流的平臺。那么,雖然角色變了,位置變了,但是所獲得的教學成功的喜悅卻是前所未有的。
總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既洋溢著成功的自信,但也應保持反思的冷靜。我們應用歷史的、全面的、發(fā)展的觀點來看待教育史上和現實中的教育教學現象,在教育規(guī)律的層面上來審視正在實踐的教育教學行為,全面準確地理解、貫徹新課程、實踐新課程,樹立新理念,扮演新角色,去“浮華”之氣,樹“真淳”教風,促進課改的持續(xù)和深化。
參考文獻:
1.《李嵐清教育訪談錄》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作者簡介:胡定豐,男,中共黨員,1962年8月出生,湖北省武穴市人,湖北大學教育管理系畢業(yè),中學語文一級教師。曾任湖北省黃岡市語文組的教學研究會會員、原湖北省《武穴日報》特約通訊員、龍坪鎮(zhèn)五里小學教導主任、校長、原武穴市龍坪教育站干事等職,論文、優(yōu)質課多次在武穴和黃岡市級獲獎;先后被評為武穴市“優(yōu)秀少先隊輔導員”、“模范教師”、“重視美育工作先進個人”等,在《湖北教育》、《班主任之友》和《黃岡日報》等報刊上發(fā)表稿件110多篇,發(fā)表論文16篇,現任教于龍坪中學,并任學校黨支部書記。獻身教育,癡迷教科研是我的不懈追求。)
聯(lián)系電話:0713—6572431(辦)
1397—2715198(手機)
郵政編碼:435402
(王秀英,女,1967年9月出生,湖北省武穴市人。湖北教育學院小教專業(yè)畢業(yè),小學數學一級教師,現任教于龍坪鎮(zhèn)下馮小學。撰寫的《用“五心”營造藝術教育的“五個環(huán)境”》等論文榮獲武穴市級一、二等獎。先后被評為市“三八紅旗手”和“模范教師”。是一名忠實的教育科研實踐者。)
聯(lián)系電話:1397—1719336(手機)
郵政編碼:435402
【走進新課程 扮演新角色】相關文章:
扮演的角色作文06-03
我扮演的角色作文08-22
角色扮演 激情展現08-15
淺談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應扮演的角色08-19
走進新課程08-17
電教媒體在語文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08-17
生物課堂教學與角色扮演的初探08-24
淺談班主任“嚴父慈母”角色的扮演08-17
走進新課程,挑戰(zhàn)新課程論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