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素質教育論文>“輟學”反彈對“雙高普九”的困擾及原因分析

“輟學”反彈對“雙高普九”的困擾及原因分析

時間:2022-08-11 16:27:37 素質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輟學”反彈對“雙高普九”的困擾及原因分析

  【內容提要】自實施義務教育以來,控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輟學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甚至出現(xiàn)反彈現(xiàn)象。輟學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輟學”反彈的主流原因不是貧困,而是受學習困難和新讀書無用論等因素的影響。
【摘  要  題】教育論壇
【關  鍵  詞】小康社會/“輟學”反彈/控輟
  200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5933億元,比1989年增長近兩倍,年均增長9.3%,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六位。[1]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fā)展階段。
  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是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得到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xiàn)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chuàng)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yī)療衛(wèi)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1]十六大報告把“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小康社會發(fā)展目標的根本價值之所在。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目標的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之一,就是報告中提出的繼續(xù)“普九”;A教育階段的“普九”任務有無落實,“雙高”標準是否達到,“控輟”存在哪些問題,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系列問題是我們應直面并亟需解決的。
    一、義務教育階段“控輟”的現(xiàn)狀
  1.實施義務教育以來,輟學問題得到有效控制
  我國有著13億人口,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很不平衡!捌站拧笔钦麄教育的一個難點。1986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正式以法律形式確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短短15年時間,我國教育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鞏固率、畢業(yè)率、普及率都有了明顯提高。1985年,全國小學在校生13370.2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5.9%;2000年,全國小學在校生為12156.7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11%。小學畢業(yè)生升學率由68.4%上升到94.89%,15年提高了26.49個百分點。到2000年底在85%的地區(qū)基本實現(xiàn)了“普九”。“這對一個經濟不夠發(fā)達的人口眾多的大國來說,無疑是一項舉世矚目的成就。”所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過去10年中國的基礎教育對全世界小學入學兒童的比例從80%增加到84%做出了重要貢獻。[2]
  據相關數(shù)據顯示,入學率逐年提高,輟學率逐步降低,升學率穩(wěn)步上升,鞏固率逐步增加,這在小學階段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如:1988年小學入學率為97.15%,1989年為97.44%,比上年增加了0.3個百分點;1990年小學入學率為97.8%,比1989年增加了0.4個百分點。1987-1988年流失率平均為3.3%,1988-1989年流失率平均為3.2%,降低了0.1個百分點。升學率1988年為70.4%,1989年為71.5%,比上一年增長1.1個百分點。1988年鞏固率為96.90%,1989年為97.08%,比上年有所增長。[3]
  從整個發(fā)展趨勢來看,初中入學率逐年上升,增幅較大。據不完全統(tǒng)計,初中入學率1986年為56.86%,1992年為73%,1997年為87.1%,1999年達到88.6%,呈直線上升趨勢。升學率總體上也呈上升態(tài)勢,1988年為38.0%,1992年為43.6%,1995年達到50.3%。[4]
  實施義務教育以后,困擾中小學教育的幾個突出問題,正在向好的方面轉變。大多數(shù)地區(qū)教師的待遇有所改善,少數(shù)地區(qū)有了明顯的改善;中小學教師隊伍基本穩(wěn)定,一度嚴重外流的狀況得到緩解;中小學教師的學歷達標率逐年上升,民辦教師已基本成為歷史名詞;中小學生中途輟學蔓延的勢頭有所控制。我國結束了基礎教育自發(fā)、自流、無人管的狀態(tài)。教育所具有的強制性、義務性特點明顯體現(xiàn)出來,這和教育的發(fā)達程度密切相關。
  2.輟學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在實施“普九”過程中,中小學生入學率逐年增長、升學率逐步上升、輟學率有所降低。但是,學生流失、輟學現(xiàn)象并沒有完全控制住。
  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6年對19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統(tǒng)計,義務教育水平定在9年或9年以上的國家和地區(qū)共136個。當時,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第134位。而實際上,很多國家離所定的目標相差甚遠。在有資料可查的142個國家和地區(qū)中,當年我國中等教育“毛入學率”占世界第66位,與當時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相比,這個位置是不低的。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政府按照各地區(qū)經濟、文化發(fā)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把2000年實施基本“普九”任務的地區(qū)分為三類。即占人口覆蓋率85%的地區(qū)要求達到“普九”目標;占人口覆蓋率10%左右的經濟比較困難的地區(qū),則要求普及初等教育,即“普六”;占人口5%左右經濟很不發(fā)達的特別貧困的地區(qū),只要求普及初小,即“普三”或“普四”。所以,到2000年底,實際上全國還有522個縣(旗、場)沒有達到“普九”。[5]即沒有實現(xiàn)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qū)仍存在著輟學現(xiàn)象。
  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普及初等教育所下的定義,“普及”是要求“凈入學率”達100%。事實上,包括美國在內各國都很難完全達到(發(fā)達國家初等教育的比例為98%,我國在2000年達到99.1%)。如果按這個標準,即使已經有85%的地區(qū)達標,也只能說是“基本”實現(xiàn)了“普九”。我國“普九”是以縣為“人口地區(qū)單位”進行驗收的。驗收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要求該縣初中的“毛入學率”達到一定水平(通常要求在95%以上),如通過驗收,這個地區(qū)(縣)總人口就全部列入已達到“普九”要求,所以事實上這85%的地區(qū)還有一小部分適齡孩子并沒有進入初中就讀,再加上各種原因引起的輟學,使一部分初中生并沒有讀完初中就離開了學校。據有關統(tǒng)計顯示,1997年招收的初一新生為1836.47萬人,到2000年畢業(yè)時為1633.45萬人,也就是說有超過10%的學生中途輟學了。[5]
  另外,還有個別地區(qū)是依靠虛報數(shù)字來突擊通過驗收達標的,如有的農村中學年輟學率高達20%以上,在檢查時卻說控制在2%以內。[6]
  由此可見,我國的“兩基”任務基本實現(xiàn),但“雙高”(高水平、高質量)的教育標準并沒有達到。在向“雙高”目標努力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定數(shù)量、不可忽視的輟學問題,這嚴重影響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
  3.近年來,輟學現(xiàn)象開始出現(xiàn)令人憂慮的反彈
  從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特別是黨的十四大提出到上世紀末“基本‘普九’,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以來,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里,我國“普九”取得了歷史性的成果。我國“普九”的人口覆蓋率已達85%,國民受教育年限達8年左右,青壯年文盲比1990年減少了4100萬人,[7]我國是這個時期全世界人口大國普及全民教育成績最好的國家之一。但是,我們也要從中看到凸顯出來的問題。
  在不少農村地區(qū)特別是邊遠地區(qū),中小學生尤其是初中在校生輟學率又連年回升。1997年輟學率為3.14%,1998年輟學率為3.23%,1999年升至3.28%,農村初中輟學率至2001年已高達5.47%,每年約有100多萬人輟學。[8]這些數(shù)字(實際數(shù)字可能會明顯超過這些)是令人震驚的,但我們必須冷靜地去面對、分析并解決。
  農村是我國教育的重點和難點。農村中小學生占全國總數(shù)的75%!笆濉逼陂g又是我國初中學齡人口入學高峰期。一些教育專家指出,在國家全力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知識經濟方興未艾的時代背景下,輟學率的上升是一股“文化沙塵暴”,其結果必將使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yōu)榫薮笕肆Y源這一世紀工程落實。
    二、輟學問題產生的原因
  1.從總體上說,輟學問題表現(xiàn)出下列情況
  (1)與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有關。經濟是基礎,經濟越是貧困,教育就越是落后。經濟不發(fā)達,就制約了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模、速度,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難度相對也就越大。從我國區(qū)域來看,由東向西,從南向北,沿海到內地,城市到鄉(xiāng)村,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程度不同,學生的流失率也隨之變化。
  2000年以來,西部地區(qū)平均只有75%的人口地區(qū)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大大落后于全國,特別是東部地區(qū)。還有7個省區(qū)未完成掃盲任務。西部未實現(xiàn)“兩基”的391個縣中,有224個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9]
  尤其是在老、少、邊、窮等地,如某山區(qū)初中生一學期費用將近700元。但有些山區(qū)家庭的年收入僅幾百元,無法承受學生每年1400元的費用。而目前當?shù)匦W鞏固率高(鞏固率為95%,但僅僅是普及六年的義務教育的鞏固率),主要得益于寄宿制,學生有補助,否則山區(qū)要流失2/3的學生。[10]那么,可想而知,如果是“普九”的話,流失率又會是多少呢?
  2001年,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寧波為3.8萬名學生減免了1200萬元雜費、代管費和其它費用,使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率降到0.08%。[11]
  我們認為學生輟學問題是與經濟不發(fā)達分不開的。
  (2)與學習者學習狀況有關。輟學現(xiàn)象的日益嚴重,給“普九”帶來極大沖擊。調查發(fā)現(xiàn),隨著“普九”的實施和初中的免試入學,入學后無法消除中考和高考的壓力,初中學習困難的學生的比例明顯加大。這些學生因學習跟不上,逐漸產生厭學畏學情緒,以致于逃學、輟學。
  近年來,輟學率明顯上升,主要表現(xiàn)是輟學的高峰在初中階段,嚴重困擾了“兩基”、“雙高”工作,這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某省的個別輟學生高發(fā)區(qū),2000年初中生保留率僅達94%。一些農村中小學的輟學率呈回升趨勢,初三時的輟學率由以往的15%上升到30%左右,部分鄉(xiāng)鎮(zhèn)甚至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的初三輟學率竟高達50%以上,遠遠高于“普九”驗收規(guī)定的3%底線。在對該省6個鄉(xiāng)的中學進行調查時發(fā)現(xiàn),在3年前入學、2002年畢業(yè)的初中生中,“3年累計輟學率高達37%,其中最重的兩所學校達到46%和49%,較輕的兩所學校是26%和29%,另外兩個鄉(xiāng)中學分別為41%和30%!2000年該省人大執(zhí)法檢查組對其6個市的12個縣(市、區(qū))、24個鄉(xiāng)(鎮(zhèn))進行了實地檢查,從被檢查的情況看,從初中入學到初中畢業(yè)輟學率在10%以上的有12個鄉(xiāng)鎮(zhèn),其中輟學率超過25%的竟有5個鄉(xiāng)鎮(zhèn)。[12]
  輟學高峰在階段分布上有不同特點。據一些初中教師分析,輟學的第一次高峰是在初一下學期,初一新生的學習欲望是很高的,但因為初中課程門類多、難度大,學校缺乏對學生有效和有力的學習指導,使一部分學生因不適應初中學習而輟學。第二次高峰是初二下學期。這一時期,學生成績兩極分化明顯,老師在教學上只注重中、上等學生,對學困生另眼看待,使他們心靈上受到傷害,于是索性棄學。第三次高峰是三年級下學期初。這時學生面臨中考,學校按成績分流,重新編班,被分流的學生承受著難以言狀的心理壓力,不少學生因此輟學回家。
  (3)與家長受教育狀況有關。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負責人馬克·馬洛赫·布朗說:“在實施行之有效的資助政策的同時,必須使父母參與進來,使之懂得孩子的未來是最重要的,懂得他們的付出是有益的!睋(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透露,至少有47%的兒童因家庭壓力而離開學校。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對孩子持續(xù)接受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在非洲和亞洲南部,有50%的女孩從未上學。在人口眾多的國家,如每年有420萬兒童不能入學、35萬兒童過早離開學校的埃及,通過成人基礎教育計劃的實施,父母參與教育獲得了成功。由此可以說明,家長在子女受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家長的受教育程度也直接影響了子女的受教育狀況。家長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對子女的受教育狀況會更加關注,子女輟學的概率會越低。
  (4)與新讀書無用論抬頭有關。據調查,認為讀書出路不大而輟學者占流失者比重較大。單一追求升學的教育目標,使不少學生因升學無望,自暴自棄,以至輟學。這種現(xiàn)象在農村中學尤為嚴重。目前,中專類學校對學生已無太大的吸引力。學生、家長所期望的升學目標就是重點高中,但農村的學習環(huán)境與城市相比存在著很大差距,農村學生很難競爭過城市學生,能考上城市重點高中的學生很少。很多學生看到這樣的現(xiàn)實,便產生放棄學習的想法。而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采取諸如分快慢班、特殊關照所謂“尖子生”等手段,造成對多數(shù)學生的忽視,也極大地減弱了一些學生的學習信心,很多學生索性輟學。
  學費越來越高,令許多學生和家長望而卻步。近年來,對各類學校收費標準做了較大調整,大中專學校收費較高,高昂的學費令一些人難以承受。隨著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制度的改革,學生畢業(yè)后不能統(tǒng)一工作,在一些縣市,返鄉(xiāng)的大中專畢業(yè)生要待相當一段時間才能找到或分配到工作,而且就業(yè)后有的收入也不高,F(xiàn)實與期望反差過大,這種現(xiàn)象對農村學生和家長產生了一定消極影響。加之考不上大學的農村學生中,不乏讀了許多年書卻缺乏起碼的生存技能者。這使不少省吃儉用、把教育當作投資的家長有一種虧本的感覺,同時也使一些農村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據有關資料統(tǒng)計,65%的農村學生存在“學習好不如家庭條件好,成績好不如門路多”的思想。一些地方的調查表明,受“讀書無用論”影響而輟學的初中生占30.7%。[13]
  (5)與管理工作不盡人意有關。許多地方政府和學校管理與監(jiān)督工作不細、不力,使輟學現(xiàn)象得不到應有的控制,也使輟學率不能降到最低點。如一些地方政府對貧困生學雜費的救助比較少,政府拿不出有效的控制流失措施;有的對《義務教育法》宣傳不深入,社會上有法不依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許多農民甚至干部不知道不讓子女完成義務教育是違法的;有的地方忽視流動人口和殘疾學生的入學問題,管理出現(xiàn)“真空地帶”;有的學校以犧牲學生就學、降低普及程度為代價調整中小學布局,以提高辦學規(guī)模和效益;有的地方抓控輟忽緊忽松,在規(guī)范化、制度化、經;矫嬗泻艽笄啡。
  各級政府對控輟做了大量工作,可以用千方百計、千姿百態(tài)、千辛萬苦來形容,但結果不盡人意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2.從影響因素看,主要體現(xiàn)為四方面
  (1)學校的因素。學校留不住學生,原因很復雜。某市曾進行過普遍的調查,發(fā)現(xiàn)因貧困造成的輟學不是第一位的,而非經濟原因失學的學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真正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的學生僅占輟學生的15.3%,原因是厭學畏學,課程偏深偏難,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課業(yè)負擔過重,造成差生增加,學習困難的學生大約占30%;[14]有的因為學校辦學條件差,教育質量低;有的因為師生關系緊張,學校生活對學生缺乏吸引力;有的因為評價體系重成績與名次,使學生對學校、對學習缺乏積極、良好的情感等,以致學校不僅不能解決學困的問題,甚至是學困的始作俑者。
  (2)家庭的因素。由于文化知識、受教育程度、家庭經濟狀況等多種客觀原因,有些家長不愿或不能支持完成義務教育年限。傳統(tǒng)的重男輕女思想仍在起一定作用,尤其是偏遠農村和山區(qū),女孩的輟學率大大高于男孩;小農意識也有一定市場,有的家長只顧眼前利益,讓孩子輟學經商或打工;當子女升學無望時,有的家長就會將對教育的投入轉向對家庭生產和勞動的投入等等,這些都是造成學生輟學的重要原因。
  保障未成年子女接受義務教育,這是家庭功能的重要一環(huán)。而父母的離異使未成年子女的受教育權利受到嚴重沖擊,離異家庭子女輟學及受教育程度低的問題十分突出。有資料表明,離異家庭中子女的輟學率明顯高于正常家庭,而離異家庭中女童的輟學率也明顯高于男童,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15]
  (3)社會的因素。長期以來,我們實行的是“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基礎教育發(fā)展體制,即從財政及管理上來說,基礎教育由省及省以下各級政府負責。應該說這一體制是與當時的財政包干體制相適應的,對于調動地方和群眾辦學的積極性,對迅速改變我們基礎教育的面貌,對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的發(fā)展都起到了十分顯著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根據這一體制,義務教育的實施責任及管理層次也就逐級下放。這樣,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qū)就基本上形成了“村辦小學、鄉(xiāng)辦初中、縣辦高中”的格局。由于相當一部分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還很低,縣、鄉(xiāng)兩級政府財力薄弱,教育事業(yè)經費嚴重不足。雖然2002年在全國各地實施“縣統(tǒng)籌”,這個問題會有所改善,但投入不足的根本問題是窮國辦大教育,因而估計也很難達到所預期的效果。據來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資料統(tǒng)計,1996年國際上平均每一個小學生由政府支出的教育經費(包括教師工資)與該國人均GNP相比所占的比例為12.75%。中國這個比例為6%,全世界127個國家中只有10個國家低于這個比例;[16]社會發(fā)展水平不均衡,像老、少、邊、窮等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緩慢,農民收入增幅不大,有些地方甚至減少或下降,加之各種稅費負擔,使相當一部分農民家庭重新陷入貧困,以至供給學生上學都很困難。
  (4)學生個人的因素。輟學的諸多因素中,學生個人的因素占絕對地位。在輟學生中,因學生個人努力程度、意志力、未來追求問題、學習興趣或者說不良嗜好(厭學而輟學)等因素而輟學的大有人在。在影響人發(fā)展的因素中,內因是主要因素,起決定作用。綜上分析,由學生個人不良嗜好所造成的輟學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由此看來,輟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輟學并非只是貧窮所致,非經濟原因的輟學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在我國實現(xiàn)小康前,貧困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是輟學的主要原因。而基本“普九”、小康社會基本建成、扶困助學等各項工程實施后,我國已經基本解決了“貧困輟學”(極個別的老少邊窮地區(qū)除外)。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貧困不是輟學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輟學率的反彈現(xiàn)象是這些原因所造成的,主要原因不是貧困,而學困、讀書無用論的影響才是主要原因。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普九”任務基本完成。但導致學生輟學現(xiàn)象非常嚴重的因素很多,“雙高普九”標準的實現(xiàn)面臨著許多困擾,任重而道遠!翱剌z”工作還迫切需要我們針對這些原因采取及時、有力的措施,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定期督導與考查、積極宣傳與推行《義務教育法》、實施扶困助學等。這樣,我們才能做好義務“普九”工作。
【參考文獻】
  [1]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N].中國教育報,2002-11-18(1-2).
  [2] 謝國東,杜越.“國際掃盲日”的思考[N].中國教育報,2002-09-02(3).
  [3] 1990年教育年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99年教育年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000年教育年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教育部的《2001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年報》[N].中國教育報,2002-06-14(2).
  [5] 張孝文.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國家任務[N].中國教育報,2002-07-08(2).
  [6] 楊緒霞.別讓造假害了學生[N].中國教育報,2002-09-01(1).
  [7] 翟博.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開創(chuàng)教育工作新局面[N].中國教育報,2002-11-10(1).
  [8] 宗和.數(shù)字[N].中國教育報,2002-06-09(2).
  [9] 范緒鋒,趙廷昌,朱夢聰.抓住機遇,扎實工作,打好西部地區(qū)“兩基”攻堅戰(zhàn)[N].中國教育報,2002-08-22(1).
  [10] 夏倫勤,肖敏.民族地區(qū)呼喚寄宿制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2-02-27(1).
  [11] 不讓經濟貧困戶成為教育貧困戶[N].中國教育報,2002-02-25(1).
  [12] 范春生,葛素紅.“普九”后輟學反彈值得警惕[N].中國教育報,2002-10-22(2).
  [13] 王進業(yè),文遠竹.警惕農村輟學率上升[N].中國教育報,2002-06-07(2).
  [14] 李建平.輟學率為何降到歷史最低點[N].中國教育報,2002-07-02(2).
  [15] 丁慧.淺議父母離異對子女受教育權的影響[N].中國教育報,2001-05-20(2).
  [16] 張孝文.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國家任務[N].中國教育報,2002-07-08(2).

【“輟學”反彈對“雙高普九”的困擾及原因分析】相關文章:

“輟學”反彈對“雙高普九”的困擾及原因分析08-17

中學雙高普九工作匯報08-24

“雙高”普九自查報告08-17

“雙高普九”工作自查報告03-14

參加雙高培訓的心得06-23

一中雙高雙普工作報告08-21

愛說謊的兒童的原因分析08-17

學!捌站拧眳R報材料08-12

農村初中隱性輟學嚴重08-12

“反彈琵琶”作文學...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