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學具操作
《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所謂學具操作的教學活動是學生根據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與教師提供的定向指導,通過動手操作學具探究數(shù)學問題,獲得數(shù)學結論,理解數(shù)學知識的教學活動。動手操作是學生參與學生,獲得知識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維的基礎。近期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早期兒童是在動作中思考的,且只能在動作中思考。這種直觀動作思考,也稱作“用手思維”。這種“用手思維”的形式不會隨著更高級的思維形式的發(fā)展而消失。通過“用手思維”的協(xié)助,借助形象思維的支柱,達到邏輯思維的程度,并促進辯證思維的形成,進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那么,如何恰當?shù)亟M織學具操作活動?我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從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著眼,選取學具操作的內容
心理學家認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心靈而手巧,手巧則心靈,“手指尖”、“手巧”就是指的操作技能。在雙手動作時,由手到腦,存在著高速信息雙向傳輸途徑,使手腦同時得到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讓學生運用學具操作是思維的基礎,思維則促進操作能力的發(fā)展,而操作是為了引導學生比較、分析、綜合,是為了在感知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因此,指導學生運用學具操作要從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著眼,不能為操作而操作。
要從促進學生發(fā)展思維能力著眼,恰當?shù)刂笇W生進行學具操作,就必須選擇好操作的內容,為此要注意下面幾點:
1、要根據學生的接受水平。要在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之處強化學具操作活動,把教材中靜態(tài)知識化為動態(tài)知識,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能力。在甲班是重點的,在乙班不一定是重點,一定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
2、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不能搞堂堂操作,題題操作的形式主義,致使教學時間耗費,學生興趣低落,學生數(shù)學能力得不到提高。
3、要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一般來說,推導抽象的法則、公式、理解應用題,辯析易混易錯內容等,都可有計劃地安排學具操作。如小學數(shù)學第一冊中“9加幾”,為了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其口算方法,就要運用學具,讓學生通過擺一擺,算一算,畫一畫,拼一拼等操作活動,看到“一湊,二分,三拼”的湊十法的計算過程。在進行應用題的啟蒙教學時,要通過指導學生操作,讓學生憑借感知形象來分析數(shù)量關系,找出解題的思路和方法。
二、從調動學生思維興趣考慮,把握學具操作時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學具操作中,只有把握恰好的時機,才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興趣,激發(fā)其探索未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學具操作成為引導學生開展積極思維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時機,指的是有利的時間和機會。把握學具操作的時機就是要把握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知識時“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時機。具體來說,要把握住三個火候。
1、進行圖式對照時引導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活動。如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時,通過復習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后,提出:能不能把梯形也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那樣剪拼成一個長方形,或一個平行四邊形,或一個三角形來計算它的面積呢?此時學生欲求解而不能,處于“自我需求”的憤悱狀態(tài),教師把握住這個火候,引導學生用旋轉、平移的方法,采取圖式對照,從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
2、改變要求認識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時,引導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活動。如推導出面積公式后,接著讓學生思考:還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這是學生猶如聽到“沖鋒的號角”和“催戰(zhàn)的鼓聲”,從而奮力進擊,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有的用一個梯形剪拼成三角形(三角形的底為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高不變),推導出求梯形面積的方法等等。學生很有興趣的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中思考。從而知道要求改變了,但實際上仍然是S梯= (a+b)h,只是操作思考的方法變了。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踐,觀察思考,口述自己發(fā)現(xiàn),親自感覺,感到規(guī)律是自己探索出來的,體驗到自己是一個發(fā)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3、在學生感到精神疲倦時進行學具操作。如在教學“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后,讓學生取一張正方形紙片,把它折出面積相等,形狀相同的4份。大家興趣來了,很快得出4種折法。 這時我并沒有告訴學生其他折法,而鼓勵他們再想想還有別的折法嗎?造成了懸念,激起了學生積極思考的欲望,促使他們進一步去思考、嘗試,又得出了3種 折法。這樣就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是對學習過程知識內容產生興趣,消除課中學生的精神疲倦。
這三個火候,包括了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中經常遇到的情況。
三、從遵循學生認識規(guī)律入手,設計學具操作程序
小學數(shù)學教材是按照兒童“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認知規(guī)律進行編寫的,在指導學生學具操作時,我們必須從遵循這一規(guī)律入手,精心設計學具操作程序,使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述相互結合,從而培養(yǎng)學生動作、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學具操作程序大致可分四個步驟:
1、明確要求,作好操作準備。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操作前不善于選擇和取出學具,也不善于傾聽,領會指導語后再動手,操作后不善于保留結果,討論完把學具推向一邊待課后收拾等,一說動手操作,就亂抓一氣,因此在進行學具操作時,首先是要有明確的指導語,使學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其次是根據需要配以教具演示與必要的啟發(fā)、講解,展現(xiàn)操作程序及其內在邏輯性。有時還可以分步定向指導,逐步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實效。
2、動手操作,充分感知表象。表象這個常被人們忽略的,看不見的,頭腦中的影象,是連接感知與抽象的橋梁,使人的感性認識向抽象飛躍,起到承上啟下的中介作用。學生根據要求拿出相應學具后,就要學生按要求動手操作。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是180°”時,讓學生按照使用量角器的要求,分別量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shù),算一算,三角形三個內角和是多少度。再接著讓每個學生用紙片做一個正方形,并沿著對角線折過去,得出一個三角形,然后將這兩個三角形重疊,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讓學生小組討論,每個三角形三個內角和是否都一樣?是否都是180°?最后,讓學生把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拼成一個角,正好拼成一個平角,再想一想說明了什么?這樣把操作與思維,思維與操作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充分感知表象。
3、動口表述,加深對知識及操作的理解。思考,是學生感知表象,進而組織內部語言,認識事物的基礎,這個認識是否正確,還必須讓學生把內部語言轉化成外部語言,并表述出來。因此,在學生每一次動手操作后,必須讓他們說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認識過程,請同學們評議,教師適當點撥糾正,從而使學生加深理解,既能把外部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數(shù)學語言進行口頭表達的能力。
4、動腦思考,形成認知結構。通過動手操作,動口表述,正確理解知識這是起碼要求。但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識結構,則是小學數(shù)學的中心任務。在前三步之后,必須讓學生回過頭來,閉上眼睛想一想所操作的情況,進行分析、比較、綜合,然后概括出規(guī)律性的知識。如上所說的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就讓學生從正方形的對角線折成的三角形,沿長方形對角線剪成的三角形和一般的三角形等,不同的三角形比較中得出任何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的結論。沒有這一步,學生的認識不會深化,良好的認知結構也不能形成。
【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學具操作】相關文章:
中專寫作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練筆08-18
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牛的創(chuàng)新思維08-15
在語文課堂中如何進行愉快教學08-18
如何在數(shù)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08-17
如何進行教學反思08-24
結合課程標準如何進行數(shù)學教學08-20
如何進行數(shù)學混合運算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