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學生主動地“做數學”
潛江市園林三小 彭烈宏
有這樣 一個故事:陶行知老先生去外地講學,講學之前從桌子里掏出一只雞來,大家都很驚奇,不知陶老先生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只見陶老先生先是用手按住雞頭讓雞吃米,雞掙扎著就是不吃。正當大家困惑不解時,陶老先生后退幾步讓雞吃米,結果雞很快吃了起來。聯想我們的數學教學,感觸很深。我們常常抱怨學生不肯學,那是因為他們成天在被動地記數學、背數學、練數學、考數學,而不是主動地“做數學”。課標的出臺,指明了我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前進方向。于是,如何組織教學,怎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怎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如何使學生不僅“喜歡數學”而且“會做數學”,真正使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獲得全面發(fā)展,成了擺在數學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我們別無選擇,只有與時俱進。以下談談我們的嘗試。
一、游戲激趣,讓學生樂于“做數學”
一堂課成敗的關鍵問題是學生的學習熱情問題。作為教師,不僅要考慮學生“能不能”學習,更要十分重視學生“樂不樂”學習。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呢?布魯納說得好,“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游戲激趣,正能達到這一目的。
例如,講《分數的初步認識》,設計這樣 一個開頭:
“誰愿意和老師做一個用掌聲表示得數的游戲呢?”學生一聽說要做游戲,立刻興奮起來,一個個都特別來勁!鞍8朵花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幾朵?”“啪!啪!啪!啪!”教室里響起了四聲清脆整齊的掌聲!鞍4朵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幾朵?”又是兩下掌聲!鞍2朵平均分給2個同學?”“啪!”學生十分得意地拍了一下。此時,教師看著學生神秘地說:“把一朵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幾朵?”同學們正準備拍手,聽到這個問題一下子給懵住了,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道怎么辦才好。有學生用手指尖在另一個手掌上輕輕拍了一下,教師笑著問:“拍了一下,表示一個嗎?”學生紛紛搖頭大喊:“不是!我們拍的是半下,半下,表示半個!”“喔!既然不能用掌聲來表示,那能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數來表示半個呢?”學生這一下子可真被難住了,“心求通而末得,口欲言而不能”,由好奇而引發(fā)求知欲。這時的學習則成了學生的內在需求,獲取的知識往往根深蒂固地烙在學生的腦海中。
二、自主探索,讓學生勇于“做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學生主動參與、 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過程。請看“11-5=?”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你是怎樣計算出11-5=?你能給貓弟弟講一講嗎?(本課是從“小貓釣魚”引出的)每個人的想法可能不同,先和你們小組的同學說一說,我們來比一比,誰幫貓弟弟想的辦法多,誰想的辦法貓弟弟學得快?(有的學生在思考,有的學生在擺小棒,有的學生在數手指)
(兩分鐘后,學生小聲討論算法,然后全班交流算法)
生1:我想,以前我們學過5+6=11,那么11-5=6。
生2:我想用擺小棒的方法,從11根里先拿走1根,剩10根再拿走4根,最后剩下6根,所以11-5=6。
生3:我也用擺小棒的方法,我先擺1捆(即10根)和1根棒,先拿走1捆,只要拿5根的,多拿了5根,再放回5根加原來的1根就是6根。
生4:(有點不好意思)我是用數數的方法數出來的,11-5=6 。
生5:不擺小棒也行,用11根里面的10減5得5。再用1加5得6。
生6:11分成10和1,要從1根里拿5根不夠拿,還要從10根里拿再拿4根出來,就是10-4=6。
……
這一片段將知識與情景融為一體,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生動、和諧、有趣的學習氛圍,學生思維活躍、情感積極、交流熱烈、合作愉快。在這個充滿探索和自主體驗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退位減的算法,而且能體驗成功,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能體現“算法多樣化”,“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等新課程理念。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成功愉快的體驗。只有通過教師合理的引、得當的放,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使學生勇于“做數學”。
三、操作實踐,讓學生善于“做數學”
陶行知先生倡導“手腦并用”,他說“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只有手腦并用,加強操作實踐活動,才能使學生正確而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并提高應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北師大教授周玉仁也說:“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闭n堂教學中,教師要設法安排學生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動手做一做,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操作實踐活動主動獲取知識。我校一位教師在教《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先出示了紅領巾、三角板、時鐘、折扇,讓學生看角、指角;再拿出圓形紙片,讓學生折角、摸角;然后讓學生用兩個硬紙條和一個圖釘做活動角、擺弄大小不等的角;又通過圖釘轉換成“點”,兩個硬紙條轉換成用直尺畫成的連接點的兩條線,角的要素躍然紙上;最后把角的描述性定義編成歌謠,“一個角有個尖,一個頂點兩條邊,認真想仔細看,角的特征記心間”,學生邊舞邊唱,主動投入,興趣盎然。
還有,在教學“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有沒有關系”時,教師讓學生拿出活動角,動手操作:
1、使活動角變大,邊是不是也變長?
2、使活動角變小,邊是不是也變短?
3、用剪刀把角兩邊剪短,角的大小變了嗎?
學生在擺弄和剪的過程中,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跟兩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總之,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道路上,我們只有努力按照新的課程標準指導教學,積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引導學生采用新型的數學學習方式,在“玩”中學數學,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知事理,讓學生主動地“做數學”,才能用豐富的內容,創(chuàng)造多彩的課堂,才能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
【讓學生主動地“做數學”】相關文章:
充分發(fā)揮現代信息技術優(yōu)勢——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做數學”“用數學”08-07
如何引導學生“做”數學08-13
讓學生做數學課堂的主人08-05
環(huán) 保 從 我 做 起 主 題 隊 會08-16
從“學數學”到“做數學”08-16
海水的運動地理教案04-24
驚天動地的大事小學作文03-03
當主播作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