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程教育發(fā)展的十大趨勢
丁新: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畢業(yè),獲工學碩士學位。曾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遠程教育研究所所長,F任華南師范大學現代遠程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副院長、網絡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我國最早開設《遠程教育》學位課程和指導培養(yǎng)遠程教育方向研究生的導師之一。長期從事遠程教育的研究與教學工作,較為系統地引進國際遠程教育基礎理論;實際主持完成國家“八五”、“九五”遠程教育領域唯一的國家級研究……
教學模式 個性化、協作式
試點的核心任務是探索網絡環(huán)境下具有中國特色的遠程教育學習模式和教學模式。從試點情況看,各個院校和學習中心的條件不同,技術模式不同,學習和教學模式也不同。學生在媒體支持和網絡環(huán)境下采取自主學習、合作與協作學習、集體學習(包括集中面授)等多種方式學習。由于學生的分布和個體之間的差異,學生采用的媒體組合不同,學習模式呈現多樣化和多元化特點。另一方面,遠程教育師生之間,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處于一種“準永久性的分離”狀態(tài),遠程教育的這一本質特征決定了學習模式在多元化中有趨同,適應“分離狀態(tài)”的個性化學習和“再度綜合”的協作式學習正脫穎而出;同時這種趨同中又呈現出新的多元化,多元化與趨同的交叉作用與結合是推動現代遠程教育教與學模式發(fā)展的動力。
個性化學習首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自我調控(Self-regulate),能主動運用和調控元認知、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實現遠程教育中“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學習”的理想。其次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自我導向(Self-direct),自主地為自己選擇學習進度、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等,使學習彰顯出個性化色彩。
協作式學習,技術不是難題,學生也有結識學習伙伴的需求,關鍵在于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法的改革;诰W絡的協作式學習,有利于克服遠程學習的孤獨感,培養(yǎng)學生利用網絡進行交互、協商、溝通,形成共識,分享成果的能力,形成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與學模式探索阻力還很大。阻力主要來自習慣,來自人們對面對面集體教學的依賴。因此局部地區(qū)出現向傳統式教學回歸是不足為奇的。學生尚未體會網絡學習的優(yōu)越性,沒有好好利用網絡資源學習,致使遠程教育的潛在優(yōu)勢得不到發(fā)揮。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個性化和協作式學習,結合了東西方學習文化的優(yōu)勢,有利于解決遠程教育發(fā)展中的許多問題,有利于實現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遠程學習模式的變革。因此,試點更應該在教與學模式多元化和趨同的背景下,著重個性化與協作式學習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
學習支持服務 多元化、多功能化
學習支持服務系統是遠程教學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子系統,是遠程教育區(qū)別于傳統教育的關鍵之一。
遠程學習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在不能經常與老師當面接觸的情況下,如何得到周到的服務和及時的解決?一方面需要依賴于網絡學院和學習中心提供的人際間面對面的咨詢服務,一方面要依賴于學校通過網絡等技術提供的服務。試點以來,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已經突破了原有的電大系統框架,社會各界紛紛通過學習中心這個層面介入了遠程教育;其系統結構也由原來電大系統的5級減少到網院和學習中心兩個層級。系統層級的縮短,利于信息暢通,減少信息損失。一所網院在各地的學習中心,可能分屬不同的教育形式,而同一學習中心可以同時為多所網院提供服務。加上企業(yè)、公司的介入,現代遠程教育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已經出現了多樣化和多元化的傾向。
從理論上講,多元化帶來競爭,使學生有了更多的可選擇性。但是,過度的競爭會嚴重地影響服務質量,個別院校的學習中心甚至出現了失控現象。因此規(guī)范管理和服務的問題就成為了重要問題。多元化中的趨同,以及規(guī)范服務需求都要求建立公共服務體系。怎樣建立公共服務體系:是完全依托電大系統,還是有條件的都可以建設?依托電大系統,是由中央集中控制還是建設一些地域性平臺?一般而言,地域性的學習服務體系容易得到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容易與終身教育體系的基層組織—社區(qū)學習中心接軌。這樣,公共服務體系也可能出現多元化的局面。如果出現這一局面,那么學習中心和公共服務體系之間,競爭的就是服務的意識、質量和特色,比較的就是服務的科技含量和人文關懷。受益的是學生。
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科技含量的提升,將促使智能化的技術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浮出水面。無論系統多么復雜,對學生來說,他只要在當地的終端接觸這個網絡,就能享受這個網絡提供的服務。因此,趨同的公共服務體系一定有地方特色和品牌多元化的問題和趨向。
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更加重視人文關懷,提供人文氛圍。遠程教育的全過程都伴隨著人文精神和人文環(huán)境。除提供學習方面的問題解答外,還為學生提供有關心理方面,如知、情、意等問題和困擾的咨詢,以盡可能地彌補遠程學習者缺乏師生面對面情感交流、校園人文環(huán)境熏陶等方面的不足。隨著現代遠程教育實踐探索和科學研究的深入,中國遠程教育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將在規(guī)范服務和特色服務的壓力下,向多元化和多功能化方向發(fā)展。
管理 質量效益型
教育部制定了“統籌規(guī)劃,需求推動、擴大開放、提高質量”發(fā)展現代遠程教育的指導方針,將管理列入了“全國現代遠程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并審慎地決定試點從重點大學做起。政府對試點的管理主要采取了雙重“準入”、年報年檢、質量認證和評估等制度。所謂“準入”,教育部對重點高校試點實行了“準入”制,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對地方遠程學習中心也實行了“準入”制度。2002年7月教育部更明確提出“積極發(fā)展、規(guī)范管理”的要求。
目前,試點高校的管理有從高校分散的各自為政的管理向橫向聯合、行業(yè)自律方向轉變,從階段式的對重點環(huán)節(jié)的管理向建立完整的質量保證體系方向發(fā)展的趨勢。一方面,實踐呼吁實施橫向聯合認證制度,從行業(yè)角度來規(guī)范各遠程教育機構的服務行為,建立一種有序的橫向聯合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在縱向上正在形成一個注重教學反饋,抓教學全過程管理的質量保證管理體系。
上述管理及其改革和發(fā)展,都是以質量為核心的質量控制型的管理。隨著試點的深入,在遠程教育基本規(guī)律的支配下,尤其是市場經濟杠桿的作用下,這種以質量控制為中心的管理必然要向質量效益型的管理轉移。可以認為,質量控制型的管理具有計劃經濟的色彩,而質量效益型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筆者在1996年就曾論述過,遠程教育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和條件是“其質量與普通面授教育可比,而在效益上必須有明顯的優(yōu)勢!标P于質量的可比性,一些研究認為,遠程教育對象與普通面授高等教育對象的基礎差異太大,即使是在教育過程完成后,比較兩者的相對提高幅度也是不公平的,但是達到同層次教育的基本合格標準應該是無疑的。這一點遠程教育已經做到了。關于效益,多項研究表明,遠程教育在前兩代具有固定成本大,而可變成本或邊際成本小的經濟學特點,到了網絡時代,這一規(guī)律是否仍然存在需深入研究。有專家認為,可變成本有可能不隨學生人數的增
加而降低,特別是對學生個人分攤的費用來說。但就遠程教育機構(網院)而言,生均成本仍然具有隨學生人數的增長而下降的性質。也就是說,網絡時代的遠程教育仍然有“規(guī)模效益”,同樣可以推理有一個“適度規(guī)!钡膯栴}。
所謂適度規(guī)模,是指在一定教學條件下,可以保證教育質量的注冊學生的最大規(guī)模。在這個點上,質量和效益雙贏;規(guī)模偏小,質量是有保證,但效益會受損失;規(guī)模過大,質量無從保證,效益就是負效益。當然,適度規(guī)模是一個隨教學條件變化的動態(tài)的概念。
遠程教育的發(fā)展目標,就是逼近適度規(guī)模辦學。值得慶幸的是,遠程教育重視效益的同時,并未偏廢質量。多項研究表明,遠程學習的學習效果與傳統面授方式并無顯著的差異。英國開放大學在全英大學排行中,無論是教學質量還是科研水平一直位居前列,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該校前校長、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總干事約翰.丹尼爾在1998年上海國際遠程教育研討會上的報告中表明,遠程教育把一些由于種種原因不能進入普通高校學習的人培養(yǎng)成為合格的大學層次的專門人才,這本身就是質量上有把握的證明,更何況遠程教育是以低于普通高校的成本完成這一培養(yǎng)過程的。
決策 法制化、科學化
從中國遠程教育發(fā)展的歷史看,遠程教育政策和法規(guī)的穩(wěn)定性,政策和法規(guī)制定的科學化與法制化是決定遠程教育成敗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人類進入后工業(yè)社會以來,決策已經從少數政治家個人決策,或集團首腦個人決策向領導集體與專家系統決策轉移!爸悄覉F”和“參謀班子”應運而生。作為具有晚現代性遷移重構機制的遠程教育更應重視專家系統的作用。
決策系統的另一變化是講究科學依據,制訂政策的先決條件是充分的調研(大樣本的調研),有意識地開展課題研究,以研究結論為決策基礎。在決策前還需要有試行或試點的過程。在取得試點經驗后,再形成正式的政策和法規(guī)。一旦以政策和法規(guī)的形式確定,無論領導層是否發(fā)生變動,都要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在執(zhí)行中取得充分依據后可以進行局部的修訂和調整。決策的科學化與法制化是相輔相成的。
教育部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決策過程中,從一開始就比較重視專家組的作用,并立項抓了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等課題研究。在調研的基礎上,出臺了以2000年10號文件等為代表的有影響的政策,使決策逐步走向科學化的軌道。但是在專家系統的運作機制和結構組成上,在課題的支持力度和研究成果的應用以及在政策的連續(xù)和穩(wěn)定性上仍有許多值得重視和研究的問題。特別是對整個試點工作的部署,合理地分配試點任務,以及在發(fā)展遠程教育與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聯系上,應做全面的、高屋建瓴的規(guī)劃,重點扶持一些重大課題的研究,使遠程教育決策在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法制化方面起表率和示范作用。
合作 多方位、集團化
試點初期,教育部對試點院校的試點工作并無明確分工;67所進行試點的院校各具特色;資源建設和共享有一定難度;各校校內外網絡教學和資源建設的結合也不夠緊密。
隨著試點的深入,試點院校共同認識到,許多制約遠程教育發(fā)展的重大問題,不是依靠高校自己的力量能夠解決的,需要國家統籌規(guī)劃、研究,提出科學決策;試點共同任務的驅動要求試點院校協作攻關;國內其他教育形式和境外遠程教育的競爭,要求各校優(yōu)勢互補,聯合辦學;資源的共建、共享首先要從校內外網絡教學的統籌做起;集中優(yōu)勢力量,最重要的是整合教育信息化、教育技術和網絡教育這三支隊伍的力量。上述共識推動遠程教育出現了多邊合作的趨勢和集團化的傾向。
高等學校發(fā)展遠程教育所必需的技術、資金和靈活的機制都是企業(yè)所具有的優(yōu)勢。亞洲開發(fā)銀行2000年的一份報告就呼吁高等學校要與企業(yè)聯合共同發(fā)展遠程教育。我國遠程教育界從試點伊始就已經出現了校企之間聯合與共建的萌芽。相當多的院校與公司已經開始合作,有的還實現了公司化或公司化運作。這種合作或企業(yè)化最終會成為遠程教育大的發(fā)展趨勢。
在這一大趨勢下,出現了一些可喜的現象:67所試點高校成立了協作組;農林,師范等行業(yè)院校之間或成立聯盟或籌建協作組;上海六校聯合招生;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學以教育部“遠程教育關鍵技術與支撐服務系統和天地網結合項目”為紐帶,開展遠程教育技術的協作攻關和技術應用試點聯合辦學,強強合作,為遠程教育實現真正的互聯互通、高水平資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學服務管理標準化等都起到了開創(chuàng)和示范的作用;上海遠程教育集團,整合教育信息化(教育電視臺)、教育技術(電教館)和網絡教育(電大和網院)三支隊伍,實行公司化、產業(yè)化運作等都是值得關注的多邊合作動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共同任務驅動和競爭壓力下,我國遠程教育多邊合作與集團化的趨勢將日漸明顯。
運作 市場化、產業(yè)化
在國內關于教育是不是產業(yè)的爭論尚未有定論之前,國際上已經有遠程教育產業(yè)化的論述。O.Petes將遠程教育與工業(yè)化生產過程類比,提出遠程教育工業(yè)化教學的基礎理論。隨后,他和其他一些專家,又論述了在后工業(yè)化社會遠程教育的服務屬性和產業(yè)屬性,即第三產業(yè)屬性,論述了遠程教育的商品化、市場化、競爭性與全球化的特征和必然發(fā)展趨勢。現在國內關于教育產業(yè)已形成共識,但能否產業(yè)化還有爭論。在諸多教育形式中,遠程教育有望脫穎而出率先實現產業(yè)化。
遠程教育產業(yè)化,將使遠程教育院校成為真正的法人實體,公平競爭,講求質量,講求信譽,講求規(guī)模效益。競爭和創(chuàng)新將給遠程教育的發(fā)展不斷地注入活力。
試點已將遠程教育推向了市場,遠程教育已經在為自己的商品作廣告。而買主(學生)不僅希望了解他們學習的性質,而且要知道他們要花多少時間,交多少作業(yè),付多少學費,以及他們在完成學業(yè)后將獲得含金量多大的文憑。試點以來,有些院校在引入資金、技術和運行機制,在公司化和公司化運作方面取得了寶貴的經驗。即使沒有與公司合作的網絡學院也已經置身于遠程教育市場。因此從高等學歷教育入手開展試點,的確是一種資金、技術和經驗(包括運作機制)的原始積累。遠程教育產業(yè)也可能與其他IT產業(yè)一樣,有時會出現泡沫現象,那也無傷大雅。產業(yè)化的車輪將伴隨這一朝陽事業(yè)的發(fā)展?jié)L滾向前。
戰(zhàn)略 全國化、本土化、全球化
我國正在實施科教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在三大發(fā)展戰(zhàn)略的背景下,教育部強調通過試點,推動優(yōu)秀教育資源向西部輸送,促進西部教育質量提高,并指出支持西部教育是所有試點高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就為遠程教育的全國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科技和教育的全球化。而西方正在利用其經濟、科技和語言的優(yōu)勢,通過遠程教育的快速傳播,加速西方文化的東擴,這就帶來了東西方文化的沖突。面對這一沖突,在《服務貿易總協定》中,我國做出了有限開放教育市場的承諾。“有限開放”很可能就是以網絡為媒體的遠程教育市場。在遠程教育國際化這一背景下,更引人注目的是本土化的趨勢。我們一方面要順應全球化的大趨勢,實現遠程教育國際化,一方面要努力實現境外遠程教育的本土化,在保持我國上下五千年燦爛文化歷史底蘊的同時,根據國情和民族特點,借鑒別人的經驗和研究成果,吸收和應用國外優(yōu)秀文化。只有本土化,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全球化,而不是全盤西化;也只
有本土化,世界才能豐富多彩。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有重要的位置,通過現代遠程教育把這些文化帶到世界各地,比其他教育形式更具優(yōu)勢。中國的遠程教育完全可以以華語教學作為開拓國際遠程教育市場的重炮。
遠程教育的全國化、本土化和全球化是中國改革開放走向更深層次的必然結果,也是信息技術推動下全球一體化的產物,三者緊密關聯,互相促進,在保持我國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推動遠程教育走向世界。
對策和建議
遠程教育具有事業(yè)、產業(yè)和專業(yè)等多重屬性。在三業(yè)協調發(fā)展的進程中,專業(yè)和學科建設處于領頭羊的地位。為此,建議教育部從發(fā)展現代遠程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高度重視遠程教育的理論和學科建設,與教育技術學重點學科的建設相結合,重點扶持華南師范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兩個教育技術學國家重點學科的建設,通過“十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中“現代遠程教育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研究”這一凝煉學科方向的建設,取得標志性的成果-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遠程教育理論體系、建設好華師等網絡學院示范工程。
遵從遠程教育從高等學歷教育向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轉化的趨勢,重視遠程高等學歷教育在經驗、資本和技術等方面的原始積累,包括試點初期示范班的經驗積累,重點研究終身教育體系和現代遠程教育的聯系,研究試點結束后發(fā)展中國遠程教育的戰(zhàn)略部署,為真正實現國家發(fā)展現代遠程教育的初衷,鋪墊理論和實踐基礎。
支持試點院校開展基于網絡的教與學模式的實踐探索和課題研究。既要遵循遠程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借鑒國內外學與教模式的研究成果和經驗,又強調發(fā)揮各校的優(yōu)勢和特色,進行模式創(chuàng)新,特別注重和推動個性化學習和網絡環(huán)境下協作學習的研究和探索。
有意識地研究教學需求,以此帶動技術發(fā)展。同時,跟蹤基礎技術和知識媒體的前沿發(fā)展,重點抓好前沿技術和知識媒體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基于網絡的教學設計,重視常規(guī)媒體的交互設計,為學生提供多種媒體的選擇余地,并研究執(zhí)行遠程教育標準,實現平臺互操作和資源共享的實際問題。
研究學習中心的現狀,以提供完善周到的學習服務為目標,規(guī)范學習中心的行為;樹立學習服務意識,把創(chuàng)建樣板和智能學習中心,建設公共服務體系與扶持特色學習中心相結合,建設規(guī)范服務與特色服務相結合、適應不同地域和條件的多功能、多元化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
開展遠程教育質量監(jiān)控系統模型的研究,研究網絡教育認證、評估和構建質量保障體系等問題;組織專家研究中國現代遠程教育的經濟學規(guī)律,討論“適度規(guī)!鞭k學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為實現中國現代遠程教育質量和效益的“雙贏”提供依據。
建立一支中國遠程教育真正的專家隊伍,以遠程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工作者為主,兼收教育技術和教育信息化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專家。教育部要加強試點的總體部署,明確各試點單位的任務和責任,研究現代遠程教育的政策法規(guī)問題,保持政策的穩(wěn)定性和決策的科學化。根據試點的實際情況,考慮是否延長試點周期,并有效組織重大課題的攻關和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
支持試點院校的聯合辦學和協作攻關,研究高校和企業(yè)合作的各種問題。建議教育部牽頭組織同行業(yè)的網絡學院聯合共創(chuàng)若干國家級的虛擬大學,使中國現代遠程教育的規(guī)模和效應得到重大提升,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和學分互認,并在這方面為普通高等教育做出示范。
著力研究遠程教育產業(yè)性質和市場規(guī)律,扶植遠程教育產業(yè),探討中國遠程教育產業(yè)化的途徑。
研究通過遠程教育縮小東西部教育差距,為西部大開發(fā)提供智力支持的問題。重點研究中國加入WTO后遠程教育的新格局。重視開放中國遠程教育市場后的本土化對策研究,研究抓住機遇,通過華文教育和中國文化的傳播,促進中國遠程教育走向世界的問題。
我們深信,假以時日,遠程教育的發(fā)展不僅會鞏固其生存和發(fā)展“在質量上可比、在效益上有明顯的優(yōu)勢”的基礎,發(fā)揮其在教育觀念、教學法、教育技術和教育經濟學等方面的優(yōu)勢,更要將現代遠程教育交互性強、資源豐富、時空靈活和理念創(chuàng)新等理論上的特點,轉變成教育實踐和教育競爭的優(yōu)勢。實現遠程教育事業(yè)、產業(yè)和專業(yè)的協調發(fā)展,開拓中國遠程教育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為國際遠程教育的繁榮做出中國遠程教育工作者新的貢獻。
誠然,遠程教育是一種新生的事物。對這一新生事物尚有許多未知的領域需要我們深入探索和持續(xù)研究。此外在我們掌握的現象和事實中,難免有一些未必反映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假象和煙霧,有一些特定環(huán)境和條件下并無推廣意義的突發(fā)事件,這些都會干擾我們對規(guī)律的認識。特別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地理和大教育的發(fā)展變化,都會左右遠程教育的發(fā)展,都會使遠程教育這樣一種新型教育形式的發(fā)展產生波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遠程教育注定要走一條風雨兼程、曲折多舛的發(fā)展道路,真的是任重而道遠。
作者并不是預言家,再加上作者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對趨勢的推斷未必句句言中。但是通過本文的分析,旨在闡釋作者對遠程教育的理解、認識和研究成果,與同行共勉,供讀者參考。
感謝華南師范大學現代遠程教育研究所的訪問學者、研究生和教師,他們?yōu)楸疚淖珜懱峁┝藷o私的幫助。
【參考文獻】
1、丁新等譯,《遠距離教育理論原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2、丁新等譯,《遠距離教育基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
3、丁新、孫綠怡,“論廣播電視大學的開放性與教學現代化”,《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
4、James R.Lindner,Kim E.Dooley,and Tim H.Murphy,Differences in competencies between Doctoral Students On-campus and at a Distanc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VOLUME 15,NUMBER 2.20 01
5、O.Thirunarayanan and Aixa Perez-Prado ,Comparing Web-Based and Classroom-Based Learning:A Quantitative Study,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Winter2001-2002:VOLUME 34,NUMBER2
6、丁新,“遠程教育觀念、教學法和教育技術”,《中國遠程教育》2001年第4期
7、丁新、任為民,“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的分析與思考”,《中國遠程教育》2000年第6期
8、丁新,“遠程教育媒體觀”,《中國電化教育》2001年第11-12期
9、劉海峰,“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本土化”,《中國高等教育》,2001年第2期
10、丁新,“現代遠程教育-從廣播電視教育到網絡教育”,《信息時代的傳播學》,新華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中國遠程教育發(fā)展的十大趨勢】相關文章:
中國遠程教育發(fā)展的十大趨勢08-09
我國區(qū)域發(fā)展的十大趨勢08-07
發(fā)展中國的體育遠程教育發(fā)展中國的體育遠程教育08-06
中國消費市場十大趨勢08-12
移動電子商務發(fā)展的十大趨勢08-05
移動電子商務發(fā)展十大趨勢08-05
事物發(fā)展的趨勢08-17
中國社會多階層的形成及其發(fā)展趨勢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