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心理發(fā)展談少兒運動指導
廣東鶴山市鶴華中學 劉 竹1.前言
現(xiàn)代社會對人的素質,特別是人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對他們的培養(yǎng)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多年來許多體育工作者在對少年、兒童的運動指導方面進行了種各樣的嘗試,取得了許多經驗,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少年、兒童運動成人化問題:指導過程中指導者不可撼動的權威對兒童個性心理影響等。為了克服指導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差,促進少年、兒童身心正常發(fā)展,本文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探討,旨在更好地完成指導的目的與任務、培養(yǎng)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下一代。
。玻煌愋瓦\動指導的比較分析對于人們來說,運動具有的意義不是始終不變的。這就是說,人們能夠掌握的運動和人們從運動中所受到的影響是隨著人們不同的發(fā)展狀態(tài)而變化的。因此,把什么作為運動的內容和如何進行指導,必須根據(jù)對象的發(fā)展狀態(tài)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在指導運動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對象的發(fā)展階段及特點。
隨著少年兒童周圍社會環(huán)境的急劇變化,多年來對他們運動指導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引入重視,許多體育工作者在對少年兒童的運動指導方面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嘗試;
2.1“從成人到少年兒童“型的運動指導。根據(jù)《健與美》雜志調查,做為健身運動,經常做得最好的散步、體操;在學校體育中,也經?匆娦W生們?yōu)樘岣哌\動成績進行大強度、大運動量練習;在電視中也常有介紹小學生甚至幼兒園的孩子進行足球、游泳,或帶著面具和手套進行拳擊的畫面等。這些都是把成人用以增強體質的運動讓兒童去做,而不是作為游戲從兒童那里自發(fā)產生出來的運動行為。我們把這種形式的運動指導稱為“從成人到少年兒童”型的指導。這樣的運動指導從心理學角度看,的確存在著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把成人和兒童的不同僅僅歸結為量的不同,把兒童看成是小型化的成人,是能力低下的成人。誠然,成人和少年、兒童在量的方面是有很大差異的。例如少年、兒童身體小、力量弱,都是成人和少年、兒童的不同,但是,成人與少年、兒童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在于質的不同。自從被稱為“孩子的發(fā)現(xiàn)者”的盧棱提出這一觀點以來,已經被長期的心理學發(fā)展歷史所證實了。
一般情況對于運動發(fā)展的研究側重量的方面比較多,對質的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充分。事實上,人們的運動能力、對運動的興趣和感情、以及思考的方法等,都是隨著人們的發(fā)展、發(fā)育過程而產生著質的變化。少年、兒童通過與環(huán)境的各種各樣的相互作用的同時,他們的經驗逐漸滲透到身心,并不斷發(fā)生質變而成為成人,這種“從孩子到成人”的觀點就是發(fā)展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因此,把作為成人鍛煉而發(fā)展起來的運動和健身手段,為了適合少年、兒童而使小型化的這種方法,只是從量的方面去考慮,進而變成“從成人到少年、兒童”而不是“從少年、兒童到成人”這樣一種顛倒的觀點是和發(fā)展心理學不相容的。
“從成人到少年、兒童”型的運動指導,在增強體力方面存在著哪些問題呢?
第一,在幼兒期取得多種經驗是必要的。然而,反復練習特別規(guī)定的運動,就會使兒童、少年的運動經驗減少。少年兒童時期運動發(fā)展的特征,在于學習多種多樣的運動類型。在這個時期掌握了多種運動將有助于成人后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各種高級、復雜的運動技能,有助于切。調性的發(fā)展。
第二,適合成人的運動未必同樣適合少年、兒童。況且,在增強體力方面,體力因素分化的成人和未分化的孩子,體力練習的內容有著本質的差異。因此,提高體力而采用的方法與手段理應有所不同。少年、兒童時期重要提高的不是耐力與力量而應該是運動技巧。例如,我在大學時有位練中長跑的女同學,小學時為了提高運動成績,每天老師都讓她跑5000米,有時要跑10000米距離。在市小學生運動會上取得了1500米第一,成績是5’9”。當時這成績相當不錯了,但后來到中學、升大學成績一路下滑。最好只有5’25”。相反當時有些看起來練得很“雜”的同學,升大學后成績卻突飛猛進,有的還參加了大學生運動會。
第三,“從成人到少年、兒童”的運動指導,往往是以指導者的教導為中心。由此而衍生出諸如“保姆式”“專制式”的指導方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對少年兒童的個性發(fā)展存在著許多不利的影響。
①保姆式的運動指導
由于少年兒童練習的內容與手段不是由他們自發(fā)產生出來的,而是由大人們安排的,所以很多練習內容及方法是孩子們不理解的。這時指導者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不得不象保姆帶養(yǎng)嬰兒一樣從各個方面給予包辦。具體表現(xiàn)在從鍛煉前的準備、進行到結束整個過程都是憑著指導者的個人意志完成。完全忽視了已經成長起來的有別于嬰兒與成人的少年、兒童的心理需要與感受。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需要層次論”認為,當?shù)蛯哟蔚男枰玫綕M足時,高層次的需要就會出現(xiàn),其中尊重的需要與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為最高層次。而“保姆式”的運動指導恰恰在于限制了少年、兒童對以上二個方面的追求。學生在這樣的指導下鍛煉心情是不開朗的,情緒是低落的。反應的速度是遲鈍的,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能力得不到發(fā)揮與確認,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依賴性強。而平時在許多場合我們見到少年、兒童沒有大人在場進行自己的游戲時是那樣專心投入、情緒高漲、對抗激烈…這正是因為活動的內容與形式滿足了他們的需要,孩子們在活動過程中積極的思考,努力創(chuàng)造,能力得以發(fā)展。
②“專制式”的運動指導
“專制式”與“保姆式”的指導,相同的地方都是由指導者為中心。所不同的是“專制式”的運動指導帶有諸如強迫、高壓、說一不二等特點。學生活動時技術錯誤或不能完成指導者安排的內容時得到的不是和善的講解與指導,而是大聲的訓斥、指責或懲罰。在這樣的氣氛中鍛煉孩子的心理是恐懼、不安與膽怯的。培訓出的孩子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往往會變得不自信,對待事物消極、退縮,自卑感也會大大增強。調查了解某初中一年級的體育課類似上述情況。有42.5%學生上體育課就有某種緊張感,害伯做不好動作被老師責備與懲罰。68%的學生是帶著否定自我的心理上體育課的。
由此可見,孩子的運動都要根據(jù)指導者的命令進行,這是對孩子們個性發(fā)展的扼殺。完全按照大人所說的那樣被動地進行運動,容易助長學生無能感,形成否定自我的觀念,妨礙孩子們的積極性與自主性。
在指導少年、兒童運動時必須充分地考慮其發(fā)展的階段性及特點,合理地選擇方法與手段,在指導其運動中盡量地減少成人包辦與權威,這樣不僅可以使少年、兒童打下良好的基礎,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提高自立性和積極性,更重要的還在于對孩子們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