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考生答卷失誤給備考者的啟示
山東省日照市教研室 閻豐坡“堅持歷史學科主體知識與歷史學科能力相結合的考查方向,加強對考生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區(qū)分”,是高考命題的重要指導思想。掌握主體知識,具備歷史學科能力是高考備考者的奮斗目標,分析高考歷史答卷情,吸取經驗教訓,揚長避短,將有利于目標的實現。本文結合1999年山東省高考歷史學科考生答卷失誤情況分析,給備考者以借鑒。
考生失誤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
一、基礎知識掌握久牢固、準確。
在37道選擇題中,考查“牢固”、“準確”掌握歷史基礎的試題占近1/3。在這些題目中難度低于0.45(含0.45)的共有4題,依次是第2(0.42)、6(0.42)、12(0.28)、18(0.45)題。識記性題目考查出現高難度的原因并不是試題命制偏頗,而是由于考生對歷史知識記憶頁“牢固”、“準確”的緣故。如第2(韓、趙、魏三國的都城)第6(女真族換鐵的用途)、和12(袁世凱借款的目的)、第18(《中國土地法大綱》的規(guī)定)小題考查的內容,都在教材中有直接而又清楚的表述。第41題是考查考生概括歸納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表達能力,考生失誤的主要表現是:第一,遺漏史實。如唐太宗調整統(tǒng)治政策,唐玄宗重視官員選用考核,完善科舉制;第二是史實混淆。如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倒置,安史之亂寫成七國之亂、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統(tǒng)治政策的混淆不清等。第42題中的“積極作用”,標準答案雖基本照搬教材內容,但考生的答案仍遺漏了很多知識點。第43題形成圖一的原因分析,因對凡爾賽和約的規(guī)定記憶不清,造成大量失分。
二、缺乏將再現的知識通過一定的技能技巧轉化為正確的解題能力。
在選擇題中,因考生比較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異同的能力低下,使這類題成為選擇題中難度最高的題型。如第29(巴黎工人六月起義與巴黎公社起義的異同)、第33(俄國十月革命與德國十一月革命的共同點)、第36(南斯拉夫、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共同點)題,難度依次是0.44、0.14、0.39。在材料題中,考生的比較判斷、歸納演繹、定量定性分析能力欠缺。如第39題沒有對西漢、東晉、唐代、北宋三個時期的情況進行定量定性分析;第40題對背景和措施的回答不能充分運用材料的有效信息進行演繹歸納,造成答案要點缺漏,整頓背景中沒有提及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整頓措施概括不全,遺漏了許多要點。在問答題中,考生的分析、歸納、概括能力低下。如第43題,一部分考生把握不住三幅圖的基本特征,也沒有抓住“德國自身及歐洲大國政策對德國政策的變化”的兩條主線來分析原因和歸納概括出答案。
三、缺乏在新情境中運用知識進行創(chuàng)新的能力。
在材料解析題的第40題中,對意義的回答多數考生只答了對當時經濟恢復的作用,答案沒能作延伸和創(chuàng)新,指出整頓的深遠意義——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在問答題第42題中,一些考生不能結合所學知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洋務運動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而是拘泥于洋務運動的內容作答,不能通過這些內容深刻、辨證地分析積極和消極作用,更難得出創(chuàng)造性的結論——“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開了缺口”。在第43題中,很多考生難以打破思維定勢,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主要表現是:第一,不能利用三幅圖形成歷史空間概念。第二,不能從宏觀上審視和抽象概括歐美在此歷史空間范圍的對德政策。第三,對歐美大國的理解受思維定勢的影響認為歐美大國即歐美資本主義大國,不包括蘇聯社會主義國家。
從總體上看,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不能運用主體知識才取正確處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不能做到在新情境中獨運用知識,獲得創(chuàng)新能力。
歷史知識具有“過去性和現實性、具體性和規(guī)律性、科學性和思想性、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時間性和空間性等十大特性”,高考歷史學科能力考查要求的“四項十條”實際上主要是針對這些特性規(guī)定的。歷史知識的特性和“四項十條”要求決定著備考者的復習方向,從目前考生答卷存在的問題上看,要想取得高考理想的成績除針對歷史知識特性和學科能力考查要求,采用科學的方法復習外,還應吸取考生答卷的經驗教訓,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復習方略。
一、要切實注重歷史主體知識的掌握。
高考考查的主要內容是歷史主體知識,對歷史主體知識掌握的質量和運用的程度能夠反映其歷史學科能力的高低。為此,在學習中應提高歷史基礎知識掌握的質量,做到牢固、準確、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深化鞏固教學內容是掌握歷史主體知識的重要途徑。學會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備考者成績的優(yōu)劣,關鍵是是否學會了學習。高考命題依托的是高中教材,圍繞歷史知識特性研究教材構成,設計掌握學習的模式就顯的尤為重要。
第一, 以系統(tǒng)理論為指導采用系統(tǒng)的方法進行復習。
在復習過程中我們實際上在自覺或不自覺的運用系統(tǒng)論對歷史知識進行感知、領會、記憶、再現、運用和創(chuàng)新。系統(tǒng)論認為:任何一個客體既是一個由若干要素構成的系統(tǒng),又是構成系統(tǒng)的一個要素。同時任何一個客體即是一個大的系統(tǒng),這個大系統(tǒng)又可分為子系統(tǒng),而子系統(tǒng)又有小系統(tǒng)構成,中學歷史學科系統(tǒng)是由單元構成;單元由章節(jié)構成;章節(jié)由正文、補充文、緒論文、史科文等要素構成。我們復習的過程實際上是由整體到局部再回到整體的過程,也是利用系統(tǒng)的觀點形成知識網絡的過程。形成知識網絡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有利于知識的保存,較長時間不能被遺忘;二是系統(tǒng)化的知識網絡結構,有利于知識被準確、快速提取和遷移;三是這種知識間有機聯系和網絡結構,在解決問題時,只要觸及一點,就能迅速的反映聯想,組成一個相關的知識群,有利于問題的分析解決。形成知識結構網絡,備考者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識之間的內在的邏輯性、系統(tǒng)性的理解把握上。復習的目的是在于復習者頭腦中形成知識結構網絡,其結構網絡的形成應立足于章節(jié),著眼于單元和教科書整體,通過結構網絡模型確認知識在系統(tǒng)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 從不同跨度和不同角度確認專題知識內容。
在高考命題的各類題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對專題知識的考查。歷史復習教學中往往重視大專題(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外交、國際關系、國別)的知識羅列,忽視小專題的確認和把握,小專題應從不同跨度和不同角度中隨時確立。對專題知識內容的復習也應運用系統(tǒng)的方法形成網絡結構,并確認重要知識的坐標。掌握專題內容首先應確認構成專題內容的知識要素,其次是揭示要素間的邏輯關系和實質,明確知識坐標的基本特征,最終在頭腦中固定高質量的知識。
第三, 增強對歷史知識和歷史概念的比較學習的意識。
分析比較題在高考中占有一定比例,并且散見于各類題型中,是提高命題難度的重要題型。在復習中應對網絡結構系統(tǒng)中的相同、相近和相反的歷史概念進行比較,特別是對專題階段性知識內容和專題階段性特征的比較,提高對歷史概念掌握的層次和質量,增強辨別能力,達到對歷史概念深刻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第四, 重視歷史地圖的學習與運用,直觀準確的再認再現歷史史實,強化空間思維能力。
高考命題對歷史地圖的考察呈日趨增加的趨勢,但由于考生忽視歷史地圖的學習及學習方法不當,出現得分偏低的現象。高考命題的主要考查角度是位置、形勢和路線,考查空間歷史知識的確認和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在復習時應研究歷史地圖,挖掘隱性知識,研究圖例,記清重要位置,重要名稱;比較不同時期的地圖發(fā)現隱性知識;還應特別重視地理因素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這樣依托教材的重要內容,再造歷史地圖就顯的尤為重要?傊瑲v史地圖含蓋的知識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在學習中努力挖掘力爭全面準確牢固地掌握每一幅地圖的顯性和隱性知識,并且再造歷史地圖,達到遷移歷史知識的目的。
一、進行強化訓練,使知識、技能、技巧轉化為具有心理定勢的能力。
有人認為:“學科能力的提高和訓練數量的關系是一個類似正態(tài)函數關系”,但這里只是強調訓練數量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形成能力的質量還必須注重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 明確各類題型中的命題題型、命題角度。
目前高考命題采用三大題型。選擇題題型主要有最佳選擇、材料選擇、組合選擇、排序選擇、填圖識圖選擇、逆向選擇等;其命題的考查角度主要是對主體歷史知識的背景、原因、條件、經過、性質、特點、影響和結果的考查,其次是考查利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認證歷史的能力。如原因與結果、現象與本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材料解析題從設問的不同形式上可分為傳統(tǒng)型、開放型兩類,其材料選取多為原始資料、數據圖表、前人對某一歷史事件的評述材料等。兩類題型作答雖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實質上考查的能力角度基本相同,無非是分析認證、概括提煉、抽象延伸和理論升華。問答題的命題題型較多,命題角度多樣,但近幾年來高考命題的主要題型是概括說明、分析比較、觀點評述與論證等。分析、概括、評價成為主要題型。深入研究各類題型的特點,掌握解答問題的基本方法,探尋答題規(guī)律,使知識、技能、技巧轉化為能力。
第二, 審明題意,提高解題的技能技巧。
審明題意是解題的先導,審題要仔細反復地閱讀推敲題目,從題目的要求中攝取有效信息,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在訓練時應注意如下步驟:①審題型。②審主次。③審范圍。④審關鍵詞。任何類型的問答題,其要求回答的內容和觀點都主要來源于教材,必須根據題意對原有知識結構網絡進行迅速回憶,然后擬好答題提綱,根據命題意圖,把握問答題的基本結構,體現問答題所涉及的理論觀點,進行理論分析,做到史論結合。概括性問答題,必須以教材為依托,以史實作支撐,運用適當方法和抽象思維概括答案。主要方法有:①選取概括法。②提煉概括法。③時序概括法。④邏輯關系概括法。作答時抓住本質性問題,切重要害概括是關鍵,做到精煉、準確、全面。分析比較題的關鍵在于把握可比點,題干上給出可比點的,注意審題時突破限定語加以把握;題干未給可比點的,可根據題目的具體環(huán)境,分析其知識類別,找出大的比較對象,確立可比點,在此基礎上聯系教材上的知識加以立意、組材、擬綱、成文。論證題目首先應明確論證觀點的正確如否,然后確立論點,尋找論據支持論證觀點。論證時論點要明確、論證要全面,論據要有代表性,答案要有嚴密的邏輯性。
從知識與能力的關系上看,能力依賴于知識、技能和技巧。知識是技能、技巧和能力的基礎,能力、技能和技巧是在掌握知識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的。知識、技能、技巧是發(fā)展能力的必要基礎,能力則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前提條件
【考生答卷失誤給備考者的啟示】相關文章:
1999年英語答卷失誤分析08-08
高考生物備考提升復習建議08-10
答卷技巧08-17
答卷的作文09-13
答卷的作文06-03
中外機構投資者比較及啟示08-07
人生如答卷08-17
答卷優(yōu)秀作文08-24
答卷的優(yōu)秀作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