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常識教學的目標設置
一、整體思考,明確目標生物知識的教學,作為常識學科教學系統(tǒng)的一部分,必然與其它知識的教學相聯系。如環(huán)境方面的知識、 觀察、比較、概括、分析等能力的培養(yǎng)等都是互相影響的,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同時在生物知識內部也 存在著分工合作。
如關于飼養(yǎng)動物方面,有第一冊《家養(yǎng)動物》,第三冊《養(yǎng)魚》,第四冊《飼養(yǎng)小動物》,第六冊《養(yǎng)兔 》等內容。這些內容在熱愛生命,愛護小動物,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方面當然相通,然而在其余的內容上 卻各有分工:第一冊《家養(yǎng)動物》主要是讓學生籠統(tǒng)了解有哪些家養(yǎng)動物;第三冊《養(yǎng)魚》則是在除了讓學生 初步學會養(yǎng)魚外,還要讓學生對魚的運動,魚的外部形態(tài)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為以后形成“魚”的概念作準備 ;第四冊《飼養(yǎng)小動物》則除了能力訓練外,還要讓學生對蠶的一生形成一個初步的概念,為以后教學“昆蟲 ”、“完全變態(tài)”等概念作準備;第六冊《養(yǎng)兔》則是要讓學生對哺乳動物的外部形態(tài)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為 日后教學“哺乳動物”的概念作準備。可見其傾向性各不相同。
又如,關于植物的結構、功能方面,第一冊《家鄉(xiāng)的樹》、第二冊《春天的花》、《夏天的瓜》、第三冊 《秋天的果實》,第四冊《木質莖和草質莖》,分別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了植物的葉、花、果實、莖等內容。但 系統(tǒng)地看整個小學階段的內容,會發(fā)現真正要求學生了解植物的構造和功能的,是在第七冊(根、莖、果實) 和第八冊(葉、花、種子)。這樣也就可以確定低年級對植物各器官的認識,應該只要求表面、直觀地了解一 下,形成初步的概念,知道一些簡單的的知識,能為以后相關內容的教學作一些知識和技能上的初步鋪墊即可 。我在制定《木質莖和草質莖》的相關教學目標時,為了給第七冊《植物莖》教學作準備,曾確定“能區(qū)分木 質莖和草質莖,并初步注意到莖的多樣性”這一目標,在準備這一課的材料時,把直立莖、匍匐莖、攀援莖各 種形態(tài)的莖都作了準備。課堂上學生在探究、探討時,我又提了一下,希望學生能簡單地注意一下莖的不同形 態(tài)。結果卻導致很多學生開始猜測我的意圖,不敢大膽討論,并且逐漸偏離原先的教學目標。這是因為學生遇 到了超越他們能力的問題,分散了注意力,也干擾了他們的思維,所準備的材料也相應失去了典型性。
綜上所述,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有整體意識,各內容間互相協調、分工合作,仔細分析每個具體內容在 整個系統(tǒng)中的地位、作用,避免提出過高、過低或者重復乃至矛盾的要求,是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根本保證。
二、普遍聯系,互相協調
教學的目標主要是使學生的知識得到積累,能力得到發(fā)展,情感得到培養(yǎng)。因此,常識教學內容必然存在 著一種縱向的聯系。如在上例中,第一、二、三、四冊關于植物器官方面的內容,與第七、八冊的內容認識對 象相同,可以認為是為第七、八冊內容打基礎的,同時相應第七、八冊內容又是前面內容的提高、深化。這就 是一種縱向的聯系。
另一方面是橫向的聯系,由于教學的對象,也就是學習的主體是同一的,因此,學生在學習一些相對并列 的內容時,其能力的發(fā)展必然會互相影響,并進一步影響這些內容的學習。如第七冊中動物方面的《昆蟲》、 《軟體動物》、《魚》、《爬行動物》和植物方面的《植物的根》、《植物的莖》、《植物的果實》,都要求 學生通過細致的觀察,深入的討論,得出它們的基本特征或通過實驗,驗證它們的功能,因此,它們之間的聯 系也是非常緊密的。在引導學生“探究”時,也要注意這一點,可以逐步地增加學生的主動程度。
我在教學這些內容時,在完成認知目標的同時,針對這些橫向聯系,在技能目標中加入了要求學生歸納出 自己的觀察、概括的方法(但并不強求一律),這樣學生經過兩課內容的探究、研討后,初步養(yǎng)成了隨時概括 自己學習方法的習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外部聯系主要反映教學內容與自然界的聯系以及與其它學科的聯系。教師設置教學目標時,應盡可能結合 本地區(qū)的優(yōu)勢、特點,提供實在的事物,供學生或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不應強求學生掌握那些脫離學生實 際的東西,而與其它學科的聯系是指盡管其它學科與常識科的教學內容,教學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其知識、能 力、情感方面還是有所聯系,如數學教學中的邏輯推理能力,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語文中的語言文字,甚至一些 具體內容,如第十一冊《冬眠》一課中涉及的刺猬的生活習性,冬眠的概念,刨根究底的態(tài)度,以及熱愛生命 的思想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直接的聯系。在組織“探究—研討”時,其目標的高度也應考慮到這些因素。
綜上所述,常識作為一個系統(tǒng),其聯系是廣泛的,不但內部聯系錯綜復雜,外部聯系也千絲萬縷,制定其 教學目標時,充分考慮到這方方面面的聯系,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能使學生獲得最大發(fā)展的教學目標,以 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三、動態(tài)平衡,不斷修正
小學生所形成的概念,所具有的能力是不斷發(fā)展的。比如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昆蟲”這個概念的形成, 在第二冊《周圍的小動物》中,小學生僅僅能通過觀察知道周圍有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包括一種和小魚、小老 鼠不同的“蟲子”;第四冊《會飛的動物》中,開始發(fā)現這些“蟲子”的翅膀和鳥的翅膀不同,而且也會在潛 意識里注意到這種“蟲子”的身體也和鳥類不同,但還不能表述出來;第五冊的《蚯蚓》、《瓢蟲和蜻蜓》、 《蜘蛛》三課后,知道了“蟲子”也分好幾類,其中一類是六條腿的;而他們的觀察能力從學習第六冊的《蝴 蝶和蛾》開始發(fā)生了質的飛躍,能通過仔細的觀察找出蝴蝶和蛾的一些細微的差別,并能概括出相同點;到七 冊《昆蟲》這一課后,“昆蟲”概念形成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發(fā)展過程,而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學生的觀察、概 括能力同時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
另一方面,系統(tǒng)與外界的聯系雖然可以表現為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但這種穩(wěn)定狀態(tài)同樣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一 種動態(tài)的平衡,如周圍的小動物的種類、數量,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等都發(fā)生著或大或小的變化,在每 一段時間內,由于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比如污染等,必須根據這些因素的變化相應調整教學目標,使目標與環(huán) 境達到平衡。
比如,我在農村小學第一次教《兩棲動物》一課時,確定的目標主要是認識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初步了 解青蛙、蟾蜍等與人類的關系等。根據這個目標和農村實際,我采用看標本、看實物、然后組織學生研討的方 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幾年后,由于環(huán)境污染,人類捕捉等原因,農村青蛙、蟾蜍的數量大為減少。根據這 一現象,我有意識地在教學目標中加入環(huán)境保護的內容。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一現象的認識,進行環(huán)保教育,我 先帶領學生去田間捕捉青蛙,讓學生通過與前幾年的現象比較,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生態(tài)平衡的影響的嚴重性, 然后是養(yǎng)青蛙,觀察青蛙的生長過程,生活習性,完成教學目標。接著,是放青蛙,使學生的思想受到了一次 愛護生命、關心環(huán)境意識的洗禮。最后又發(fā)動學生寫倡議書,號召大家都來保護青蛙。這一系列活動取得了較 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我們在制定目標時,要充分注意到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變化,外部相關的變化等因素,并相 應地作出調整,不斷修正,切不可一勞永逸,以不變應萬變,方能使學生適應現代生活,不致落伍。
四、有序發(fā)展,遵循規(guī)律
常識教學作為一系統(tǒng),它的聯系并非雜亂無章,而是一個有序的結構。這個有序性同樣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常識教學內容安排的有序性,二是學生能力發(fā)展的有序性,以生物知識為例:
第一學年
△內容:了解常見植物,觀察莖、葉、花、果實或種子的顯著特征。了解常見的動物,觀察動物的體形和 活動。
△能力:具有初步的觀察、表述能力,能說出某一具體事物外在的、顯著的特征。
第二學年
△內容:了解常見植物,觀察、比較不同種類的植物,觀察不同環(huán)境中生活的植物,注意到植物的多樣性 。了解常見的動物,觀察、比較不同種類的動物,觀察、比較不同環(huán)境中生活的動物,注意到動物的多樣性。 知道動、植物都是生物,能區(qū)分一般的生物和非生物。
△能力:觀察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能較全面地說出某一種事物的外在、顯著的特征,并初步具有比較能力 。對兩種具體事物之間的特定方面進行比較,并說出不同點。
第三學年
△內容:了解一些常見的動、植物,了解動、植物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能力:觀察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能較全面地說出某一具體事物的特征,并能從動物、植物的結構中聯系 生活實際,說出該生物的一些簡單的生活習性。比較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不但能較全面地比較出具體事物間的 不同點,而且能初步概括出具體事物間的一些顯著的相同點。
第四學年
△內容:了解家鄉(xiāng)的植物、家鄉(xiāng)的栽培植物、家鄉(xiāng)的野生植物。了解植物的構造和功能——植物的器官根 、莖、葉、花、果實、種子的主要構造和功能。了解家鄉(xiāng)的動物——家鄉(xiāng)的飼養(yǎng)動物,家鄉(xiāng)的野生動物。了解 各類動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動物,鳥、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昆蟲、節(jié)肢動物和軟體動物。了解動物的 構造和功能——動物的運動,動物的攝食,動物的自我保護。
△能力:觀察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不僅知道具體事物的外部特征,還初步學會用實驗的方法探索事物的結 構和功能,初步學會根據生物的結構推想出它的生活環(huán)境或生活習性。
概括能力的發(fā)展,能概括出某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能進行初步的考察、調查工作。
第五學年
△內容:了解植物生長跟水、空氣、光、溫度之間的關系;動物生活跟水、空氣、食物、光、溫度的關系 ;動、植物生長的基本條件;比較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植物和動物;了解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和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 應。認識生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知道植樹造林和種草的好處。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物質循環(huán),知道生物間的食物聯 系,知道一些生物群落和生態(tài)平衡的知識。
△能力:能突破空間限制,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并初步學會從事物現象間的聯系中找到客觀規(guī)律;并能 初步學會根據這些客觀規(guī)律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判斷某些行為的對錯。
第六學年
△內容:了解一些動、植物的生長和繁殖情況,知道一些生物進化的知識。
△能力:能突破時間限制,根據所提供的典型材料,總結出一些淺顯的客觀規(guī)律。
由上可見,小學常識教學內容的編排是有序的,認知范圍是從身邊的事物開始,逐步拓寬開去的,認識的 程度是逐漸加深的;小學生能力的發(fā)展也是有序的,通過系統(tǒng)訓練逐步得以提高的,目標確定也必須依據有序 性這一原則。
【常識教學的目標設置】相關文章:
淺談教學目標的設置08-09
淺談教學目標的設置08-17
小學數學目標教學中的目標展示08-07
公民課教學的情境設置08-07
公民課教學的情境設置08-08
《PPT動畫效果的設置》教學反思08-25
公民課教學的情境設置08-17
淺析地理目標教學08-07
語文 -蜜蜂教學目標: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