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
[作者] 錢夢龍
[內(nèi)容]
改無所謂;有的教師為難,想改卻無從下手。文言文教學的現(xiàn)狀到底需不需要改革?怎么改革?以此為中心,我們將在“大家談”專欄開展“怎樣教好文言文”的專題討論。本期首先發(fā)表的兩篇文章,思想觀點并不一致,卻都發(fā)人深思,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熱誠歡迎廣大教師參與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交流嘗試改革的經(jīng)驗,共同把討論引向深入。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的荒涼景象。多少年來,基本的教學模式始終是老師逐字逐句串講,加上一點古漢語知識的介紹;學生則忙于記詞義、記譯文。這種教法,有人總結(jié)出一個“八字真經(jīng)”,叫做“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由于長期以來文言文考試也主要考詞義和翻譯,“八字真經(jīng)”更被語文教師奉為圭臬,以致使人誤以為教文言文就該這樣教,考文言文就該這樣考,舍此別無他途。這就是文言文教學為什么會成為改革死角的癥結(jié)所在。
所謂“八字真經(jīng)”,無非就是由老師一字一句“嚼爛了喂”,以應付考試(文言文考試也必須相應改革,這應該另寫文章討論)。其結(jié)果必然是肢解課文,而且其肢解的細碎程度,比之現(xiàn)代文教學中的肢解課文更甚更慘,說它“碎尸萬段”也不算夸張。文言文事實上已經(jīng)不再是飽含思想情感的“文”,即便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佳作,無論“韓海”“蘇潮”,一到語文課上,都只是一組組按刻板的語法規(guī)則組合起來的實詞和虛詞而已,再也激不起絲毫情感的微瀾。文言文教學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成了一件最索然無味,但為了應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于是,幾位很權(quán)威的專家曾主張取消中學的文言文教學,理由是:像現(xiàn)在這樣蜻蜓點水式地教一點文言文,教學效果又差,與其如此,倒不如干脆不教,以便集中力量教好現(xiàn)代文。這個主張不能說沒有道理,但真要實行的話,恐怕很難得到大家贊同;國家教委近年新頒的初中和高中的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教學也還有一定的要求。我認為,我們可以不贊成取消文言文教學的主張,卻不能不正視主張取消的同志所根據(jù)的事實。
我主張中學里不但要教文言文,而且要適量多教一些,但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的教法。
為什么語文課上要適量多教一些文言文?理由很簡單:經(jīng)過千百年時間淘洗而流傳下來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詩歌),是詩文中的極品,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表現(xiàn)在這些作品中的先哲們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們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財富;這些作品千錘百煉的語言,斐然可觀的文采,匠心經(jīng)營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為我們?nèi)≈槐M的寶藏。當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從這個寶藏中汲取過豐富的養(yǎng)料,這是不爭的事實,不管他們本人愿不愿意承認。我們的中學生,作為正在接受中等教育的現(xiàn)代人,適量多讀一些古代的詩文佳作,培養(yǎng)一點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對他們提高文化素養(yǎng)、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個拒絕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熏陶的現(xiàn)代人,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現(xiàn)代人,正如一件缺乏民族性的藝術(shù)品談不上世界性一樣。
當然,所謂“適量多教”,主要是針對目前教得太少的狀況而說的,并非多多益善。“適量”者,就是說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的教學量應該保持一個適當?shù)谋壤。就現(xiàn)行“人教版”初、高中語文課本所收的文言文數(shù)量看,初中6冊共26篇,高中6冊為40篇,兩套相加總共66篇,以6年平均計,每年教11篇,算下來學生每個月讀1篇還不到。這樣的閱讀量確實嫌少些,如果單計初中,那就更少得可憐了。教得太少,加以教學不甚得法,目前中學(尤其是初中)的文言文教學實在不過是“聊備一格”而已。我的意見是,既然規(guī)定中學語文課有文言文教學的內(nèi)容,那就要教得像個樣子,適當多教一些。至于文言文課文以增加多少為宜,抑或不增課文而另編文言文(包括古代詩歌)課外讀本,都是可以討論的。
下面談文言文教學方法的改革。
教學方法是受教學觀念支配的。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必然會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因此,談文言文教學方法的改革,不能不涉及有關(guān)文言文教學的某些觀念。
我認為,我們在指導學生讀文言文之前,先要樹立一個觀念:文言文中的古代書面語,對本國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母語,而不是外國語。這個認識,對文言文教學中選擇什么方法,關(guān)系甚大。如果教的是外國語,就得從ABC教起,學生每走一步都得靠教師扶著拽著,F(xiàn)在文言文教學中那種一字一句“嚼爛了喂”的教法,正是把古代漢語當作外國語來教的辦法,有的老師就戲稱上文言文課是教“第二外語”。如果是教母語,就完全不必如此。古今漢語雖然變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語言畢竟是有繼承性的,現(xiàn)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fā)展,現(xiàn)代漢語的詞匯、句法和修辭手段都不可能割斷和古代文學語言的血緣關(guān)系;很多古代漢語常用詞的詞義、句子的結(jié)構(gòu)方式,不僅古今沒有多少變化,而且還常常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漢語里,尤其是現(xiàn)代的書面語言里。就是說,學生閱讀文言文雖然有一定的語言障礙,但絕不像學習外國語那樣毫無根基,一切要從零開始。
不妨舉短文《陋室銘》為例。全文81字,除少數(shù)雙音詞外,大多是單音詞,可以說其中絕大部分的詞古今完全同義,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談笑、往來,等等;少數(shù)詞雖然用法有些變化,但仍可以看出變化的脈絡,如“有仙則名”的“名”,本是“名聲”的意思,屬名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出名”講,學生只要細心揣摩,是不難意會的?赡艹蔀殚喿x障礙的,實際上只有少數(shù)幾個詞(如“鴻儒”“白丁”)以及結(jié)尾處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難解決。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詞序有些特別外,其余都和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沒有什么兩樣;叵胱约簞傔M初中讀書的時候,初次接觸文言文,就在《古文觀止》里讀到這篇文章,借助極簡單的注解,居然也能大體讀懂,而且對篇首兩個精警的句子以及整篇文章的音調(diào)和諧之美,都能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欣賞。由此我想,教這樣淺近的文言文,也應該可以像教現(xiàn)代文那樣,凡老師可以放手的地方,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自求理解,老師只在關(guān)鍵處作些指導、點撥,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當然,同是文言文也有深淺難易之分,但從目前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文言文看,過于簡古難讀的文章基本沒有,即便文字略深一些,只要老師指導得當,學生也是能夠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讀懂、消化的。
文言文教學還必須樹立一個觀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當然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但理解詞句的著眼點在于更準確、深入地把握文意;反過來說,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詞句。凡會讀文章的人,閱讀大體都要經(jīng)歷一個由表(文字)及里(內(nèi)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復、理解逐步深化的過程,讀文言文也不例外。目前文言文教學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無“文”。這是“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嚼爛了喂的必然結(jié)果。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評價、文化素養(yǎng)、審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塊”,是一個活的整體,而不是各種語言材料的“堆積物”。文章語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載體;如果只著眼于詞句本身的學習,而忽視甚至舍棄了它所承載的豐富的內(nèi)容,那叫“買櫝還珠”,結(jié)果必然連語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學好。把文言文作為文章(它本來就是文章)來教,就要遵循教讀文章的一般規(guī)律,處理好詞句和文章整體的關(guān)系,這不僅是學習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詞句的需要。學生閱讀文章的能力,靠老師字字句句嚼爛了“喂”,是無論如何“喂”不出來的。
我經(jīng)常在琢磨一個問題:現(xiàn)在年齡稍大一些的讀書人,比如我這樣65歲以上的人,在中學讀書的時候,國文老師教文言文絕對不像現(xiàn)在這樣教得精細,但為什么我們當時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反而比現(xiàn)在的中學生要高呢?當時國文課內(nèi)文言文教得多些(也教白話文),是一個原因,但老師比較擅長教文言文,因而教得比較得法,肯定也有很大關(guān)系。我有幸遇到過兩位很有學問的國文老師,一位是莊老師,他教文言文一般不逐句串講,但在文章的緊要處或疑難處,則盡情發(fā)揮,酣暢淋漓,講得令人動容;同時又結(jié)合講解指導我們評點,何處加點,何處加圈,都有些講究;圈點以后,總要拉長了聲調(diào)領我們誦讀,凡讀到加密圈的詞句,往往眉飛色舞,讀得格外聲情并茂,就像三味書屋里的壽老先生讀“鐵如意,指揮倜儻……”那樣,感染得我們也都陶醉在文章優(yōu)美的詞句里。后來又遇到一位周老師,他特別喜歡教學生吟唱詩詞,我至今還記得他教我們唱李后主詞“簾外雨潺潺”時那種搖曳生情的聲調(diào)。就在這樣的老師的影響下,不少同學都對古典詩文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都在課外自動地找些選本來讀,如《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不少同學還能用文言寫寫東西。
上面舉我的老師教文言文的例子,并不是認為今天的文言文教學必須以我的老師為范例,我想,即使在當時,國文老師也未必都這樣教。但我從自己閱讀文言文能力提高的過程中,的確看到了這種教法中某些合理的成分。至少以下兩點是值得重視的:一、由于教學中不是死摳詞句,嚼得過細,這就留下了較多的“空白”,便于學生自己去感知和領悟;有的地方老師又重點暢講,并指導評點,這就突出了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學生印入更深。教學中這樣疏密相間,略其所當略,詳其所當詳?shù)慕谭,是符合學生讀文、認知的規(guī)律的;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確實可以受到很好的鍛煉。二、老師特別重視誦讀的指導,這非常有利于學生形成對古漢語的語感;熟讀和背誦又使學生逐步積累起比較豐富的感性材料,對古漢語的用詞、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達習慣也逐漸熟悉,這就為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凡行之有效的教法,其中必定蘊含著某種規(guī)律,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的。
我同意不少同志提出的語文教學要歸真返璞的主張,作為語文教學一個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學,自然也應該歸真返璞。但歸真返璞不是否定語文教學改革已經(jīng)取得的成果,不是回過頭去走老路!罢妗焙汀拌薄闭,事物固有的樸素規(guī)律也,“歸真返璞”就是要在認真總結(jié)傳統(tǒng)經(jīng)驗的基礎上,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一切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語文能力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法,不搞花架子,不趕浪頭,不對考試口徑,樸樸素素、實實在在地教。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又是一個“文章大國”,千百年來積累了豐富的寫文章、讀文章和教文章的寶貴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是我國語文教育理論寶庫中一筆巨大的財富,尤其是文言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自得、自悟和語感培養(yǎng)的經(jīng)驗。因此,認真總結(jié)、繼承和發(fā)揚這些寶貴的經(jīng)驗,并把它提到理論認識的高度,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應該成為當前文言文教學改革首先要好好研究的一個課題。
【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相關(guān)文章:
作文教學改革芻議08-17
作文教學改革芻議08-05
思品課教學改革芻議08-17
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芻議08-17
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改革芻議08-07
[思品論文]思品課教學改革芻議08-17
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芻議08-17
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芻議08-07
[思品論文]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芻議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