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中學生文學社建設在素質教育中的功能
[作者] 湖南桃江縣教研室
[內容]
我們經過多年的實踐,深深認識到在中學生中組建文學社,開展文學社活動是語文教學加強素質教育的一個好途徑。對于大面積提高語文教育質量,培養(yǎng)適應新世紀要求的高素質、高品位的人才,具有積極作用。
一、文學社活動能夠充分激發(fā)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誘發(fā)學生的素質潛能。
現代教學論認為:只有當教師施加的教育影響與學生的特點相符時,才能克服學生的消極態(tài)度或厭惡抵觸情緒,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迷戀,誘發(fā)出學習的潛能。中學生文學社是由一批有語文愛好,有一定寫作、書法、美術等特長的學生為骨干組織起來的。他們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下,帶動全體同學,在課內可以配合教師教學組織有關的討論,可以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議;在課外可以配合教學內容組織全體同學出墻報、辦手抄報,舉行演講、作文、書法等競賽活動;可以結合新聞、報告文學、調查報告等的寫作到工礦企業(yè)、農村鄉(xiāng)鎮(zhèn)、旅游景點、革命紀念地去考察、采訪。學生在采訪中寫成的文章能在校園、縣級以上報刊雜志發(fā)表,又可讓學生領略到創(chuàng)造成功的樂趣。同時,文學社這些活動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了中學生那種日益增長的自主意識,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適合他們的生理、心理特征。再加上文學社活動把中學生語文學習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由課堂擴展到了社會,學生在這廣闊的天地里可以直接了解到社會和生活對語文知識與能力的要求,可以認識到自己在這些方面的缺陷,故而產生一種補救意識,主動地去尋求自己的發(fā)展。這使學生由原來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變?yōu)榱俗杂X探求知識的主人翁,使學習中的苦惱變?yōu)榱藰啡,使老師的影響與學生的身心特征達到了和諧統一。
二、文學社活動可以使中學生開拓視野,發(fā)展智力,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語文課“在教學過程中開拓學生的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倍鴤鹘y的單純應試教育使語文教學在空間上把學生局限于教室里,在知識上把學生束縛在書本中,在能力上把學生困在死記硬背上,形成了一種僵死的,封閉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單靠小打小鬧的改進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只有通過文學社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才有可能產生根本性的突破。
如前所述,中學生利用文學社這個園地,在課堂上可以組織討論,讓學生自主地深鉆教材內容;在“活動課”和課余時間可以配合課堂教學內容辦“三報”(墻報、黑板報、手抄報),布置“兩廊”(語文知識走廊、作文走廊),開展“三賽”(語基知識競賽、作文競賽、書法競賽),召開“兩會”(演講辯論會、故事會);可以利用節(jié)假日到工礦、農村、革命紀念地和旅游景點考察學習,而這些活動都是按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教學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組織完成的。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的視野得到開拓,他們的組織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學生參與這些活動,都必須親自動腦、動口、動手、動耳,因而他們的讀、寫、聽、說能力得到了綜合性訓練。他們要想辦法解決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此,他們的智力能力得到發(fā)展。再加上學生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在校園、在縣以上報刊雜志發(fā)表,更使學生們受到成功的鼓舞,消除了語文難學,發(fā)表文章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增強了學好語文的自信心。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在這點點滴滴的成功中得到激發(fā),從而有效地提高了他們的智力與身心素質。
三、文學社通過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直接為社會、為發(fā)展當地經濟服務,培養(yǎng)學生早日適應社會、適應未來需要的能力。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跨世紀的時代,是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二步、第三步戰(zhàn)略目標而努力奮斗的時代,也是世界范圍內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大競爭的時代。我國要在這場國際性的大競爭中實現自己的戰(zhàn)略目標,需要造就數以億計的具有強烈競爭意識的適應未來發(fā)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但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所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大多高分低能,面對紛繁復雜的客觀世界,往往顯得無所適從。
文學社在保證學生學好各科基礎知識、完成好語文課堂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的學習潛能,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收集本地內容健康的民間故事傳說,弘揚傳統文化;組織學生整理當地革命英烈的事跡,采訪當地改革開放中涌現的先進廠礦企業(yè)、個體戶、專業(yè)戶以及特困企業(yè)中敢于搏風擊浪的英豪,編寫革命英烈傳記和當代風流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動。學生不僅運用他們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直接為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為當地經濟的發(fā)展服務,更重要的是通過貼近生活,了解社會,體驗競爭的風險,懂得了生活的韻味,目睹了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鍛煉了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文學社活動可以優(yōu)化校園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文學社辦有自己的社刊、墻報或作文走廊,學生的才華有了顯露的機會與場所,因而凡是開展文學社活動的學校,學生在校園內墻壁、桌椅上亂涂、亂刻、亂寫、亂畫的現象,以及低級趣味的“食堂文學”“寢室文學”“廁所文學”都近乎絕跡,無形中使校園文化得到了優(yōu)化。
另外,文學社組織學生到工礦、農村、革命英烈家鄉(xiāng)、先進模范所在地、旅游景點參觀采訪,使他們親身了解到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來之不易,了解到祖國河山的壯麗可愛,因而在思想上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更加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激發(fā)出熱愛祖國的感情。
再加上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在社刊、作文走廊甚至在報刊雜志公開發(fā)表后,同學們都要利用課余時間饒有興味地去閱讀欣賞,于是休息時間學生互相追趕、打鬧的現象和放學后進“三室二廳”的現象大為減少,特別是一些在報刊上發(fā)表了文章的同學想再發(fā)表新作,而未發(fā)表文章的同學也想能有作品變“鉛字”,因此他們都千方百計利用課余時間到學校圖書室借書刊閱讀,以提高寫作能力。這又使學生提高了審美情趣,豐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促進了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五、文學社活動有利于教師端正教育思想,落實“兩全”,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長,促進“教學相長”。
單純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正確的教育思想,使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只把眼睛盯在少數幾個“尖子”上,因而忽略了素質教育所要求的面向全體學生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忽視了學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
針對這種情況,現代教育專家強調:只有促進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文學社活動則正是這樣一種“促進自我的教育”。它的民主性、集體性、開放性、顯效性促使老師端正教育思想,相信每個學生的發(fā)展?jié)撃,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改革教法,做到教與學、知識與能力、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統一,真正做到調動全體同學的學習積極性,讓后進生、中等生得到優(yōu)化,優(yōu)等生得到提高,個性特長得到發(fā)展。這既有利于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素質,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促進教師思想業(yè)務素質的提高,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另一方面,文學社活動的一個重要成果告訴我們:文學社社員的習作能在市、省以上級別的報刊發(fā)表,除了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外,也有助于提高教師和學校的聲譽,增強學生、社會對老師和學校的信賴感。
【試論中學生文學社建設在素質教育中的功能】相關文章:
試論素質教育中的小學語文教學08-17
試論美育的經濟功能08-07
試論中學英語教學中的素質教育08-17
試論素質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及審美教育08-17
試論英語學科的素質教育08-17
試論素質教育評價的若干特點08-17
試論實施素質教育的障礙及對策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