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多媒體教學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
淺談多媒體教學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長洲鄉(xiāng)百樂小學 羅 警
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信息技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現力,直觀生動地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催化”,將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皵祵W是思維的體操”,只有會思維才能學好數學。在設計計算機如何輔助課堂教學時,應力求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動手、討論、想象等一系列活動,逐步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轉化,使學生的思維具有邏輯性、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等幾大特點,從而提高數學能力。
。ㄒ唬┒嗝襟w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完成思維過渡。
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其直觀性有助于形成鮮明、準確的視覺表象。它可以減輕學生從感知具體事物轉向理解抽象概念這一過程的負擔。那么,僅僅完成感知具體事物這一任務就可以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認為:要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感知只是作用之一,而重中之重在于過渡(又稱轉化)。
在教學《長、正方形的面積》一課時,其主要內容就是如何推導出長、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節(jié)課總的設計思路為:步驟一:先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面積),得出用數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面積的結論;步驟二:建立起每排個數與長,擺的排數與寬之間的對應關系,得出知道長、寬可以求面積的結論;步驟三:把各種不同的擺法列出來,通過對一組數據的研究,得出S長=a×b 的結論。應用這個公式,學生分別計算出幾個長方形的面積,然后把最后一個圖形抽取出來,觀察出它是一個正方形,從而總結出S正=a×a.根據總體的設計思路,我認為: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就在于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在進行了步驟一后,我向全班同學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每個同學的學具袋里都有不同個數的小正方形,每個小正方形的面積都是1平方厘米,請你用袋中所有的小正方形拼擺成一個長方形,并說出這個長方形的長、寬、面積各是多少!边@時,全體學生通過拼、擺等動手活動,獲得了感性的認識。那么,如何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轉化呢?我請相當一部分同學來匯報結果,把大家的答案全部列在黑板上。這樣就輕而易舉地把本節(jié)課的重點由研究圖形過渡到研究數據上。接著,我從中任意選取三組,列在計算機的屏幕上,請同學觀察圖形及面積、長、寬這三組數字的對應閃爍,并提出問題:“通過觀察,你發(fā)現面積與長、寬有什么關系嗎?”學生一眼就看出了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與寬的乘積這一規(guī)律,接著我又提出疑問:“你們發(fā)現的只是這三組數字的規(guī)律,其它的長方形有這樣的規(guī)律嗎?我們一一來驗證黑板上的數據”.通過對這一系列數字的研究,學生推導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然后,我又安排了四個圖形,請同學應用公式計算面積。在計算完最后一個圖形后,很多同學都驚奇地發(fā)現這是一個正方形。我問:“正方形的邊叫什么?它的面積怎樣計算?”,這樣,很自然地推導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通過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比較巧妙地完成了兩個過渡。第一:由對圖形的研究過渡到對數字的研究;第二:由對長方形面積的研究過渡到對正方形面積的研究。這樣設計,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好處:一是從直觀、形象入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層層深入,逐步完成理性的認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特點;二是知識間的銜接自然,在鞏固練習中完成了對正方形面積的研究,學生易于接受;三是在教學中滲透了正方形是長方形的特例這一思想,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成為體系,形成知識網絡。
。ǘ┒嗝襟w教學操作方便,易于學生理解動態(tài)過程。
為了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教師在課上可增加動手操作和分組討論等活動。那么,有了這些形式,就一定能幫助學生完成思維的過渡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著重考慮在哪個環(huán)節(jié)使用多媒體,以及多媒體如何與動手操作、分組討論相結合才能發(fā)揮它的最大功能等一系列問題,使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授《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時,為了能加大課堂教學密度,使電腦演示與學生動手相結合,教師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讓學生在課前作好準備,用兩個任意形狀的同樣大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圖形擺在桌面上,思考這個圖形的底、高與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這個圖形的面積與三角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這兩個問題;第二:在新課部分請同學匯報課前參與的結果,完成學生口述、教師演示的過程(如圖);第三:根據每組圖形的演示與比較,歸納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S=a×b-2.由此可看出:學生拼擺的動態(tài)過程由計算機來模擬演示,發(fā)揮了它快捷、操作方便的特點。
在這節(jié)課中,除了具有上述特點外,我認為,這樣設計還有以下幾點好處:
1. 激發(fā)了學生課前參與的熱情。教師們常講“預習”的重要性,其實,預習就是讓學生課前就參與知識的學習,為課上的學習打基礎,作準備。學生在課前就找到多種答案時,教師應立即豎起大拇指:“你真了不起!”這樣便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一定心理學意義上講,也是完成了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轉化工作。
2. 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使練習更充分。思維需要過程。如果學生在課前就基本上確定了思維的方向,那么課上會避免走一些彎路,從而節(jié)省教學時間。但是,學生在操作基礎上抽象出來的只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需要通過教師的指導完成對知識的整理和歸納。那么,課堂中,利用計算機可以把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較模糊的認識再次形象地展示出來,觀察它的動態(tài)過程,鞏固這一抽象概括的過程,使學生頭腦中的東西變得清晰,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分析,得出結論。這樣,學生有了思考的捷徑,縮短了新授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在練習中就可以多設計一些形式多樣的題目,從多角度訓練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練習更充分。
可見,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科學運用,既為我們優(yōu)化合作學習,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又為在學科中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找到了最佳的結合點。
【淺談多媒體教學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相關文章:
淺談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08-08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數學課堂中的運用08-17
淺談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08-17
淺談多媒體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08-15
淺談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08-18
淺談類比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08-12
發(fā)揮媒體優(yōu)勢 提高教學質量——淺談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08-17
淺談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08-08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