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美國的領土構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種族構成復雜
3.了解美國的地形、氣候及農業(yè)生產的特點和主要農作物帶的分布。
重點:領土構成、民族及種族構成、地形氣候及農業(yè)
難點:地形,氣候及農業(yè)生產的特點
教學過程:
、瘛⒆詫W知識我展示:(5~8分鐘)
1.美國的半球位置: ,海陸位置: ,領土組成:本土部分、兩個外來洲 、 。因此美國是一個地跨 、 、 兩洲的國家。
2.美國人口 億,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國的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200多年間移入美國的。經(jīng)過長期的融合,形成統(tǒng)一的民族。美國人總構成復雜,白種人占 ,黑種人占 。
3.美國華人、華僑約 萬人,在 、 和 華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
4.讀圖說出美國地形區(qū)主要有哪三個?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國為什么被稱為“農業(yè)大國”?
1.小組討論:外來移民的大量移入,尤其是今年科技移民的移入給美國經(jīng)濟帶來什么影響?給移出國帶來哪些影響?你如何看人才外流現(xiàn)象?
2.閱讀第81頁資料,說說華人華僑對美國有哪些貢獻?
3.小組活動:
讀第84頁,完成以下問題。
1.(1)~(5)并說說美國地勢東西方向上的變化有特點?三大地形區(qū)各有什么特點?
2.讀圖說出美國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讀圖完成(1)~(3)
4.小結:美國有哪些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地形、河流、氣候三方面說明)適合發(fā)展農業(yè)?美國農業(yè)生產的.特點有哪些?
5.拓展:比較美國與日本的農業(yè)有何不同?(條件?特點?)結論: 。
Ⅳ、我能掌握我總結。(10-15分鐘)
鞏固練習:填充圖美國部分
檢測反饋:
1.美國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 、 。美國原有居民是 。
美國的兩個海外洲是: 、 。
2.美國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
3.美國的自然條件有哪些優(yōu)越性?
4.美國的農業(yè)有什么特點?美國有哪些著名的農業(yè)帶?
5.自繪美國輪廓圖填注臨海、地形區(qū)、兩個外來洲、河流、湖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了解美國的工業(yè)特點及分布2.認識并理解高新技術產業(yè)對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所起的作用,從而樹立科
教興國的戰(zhàn)略觀念。
重點:美國工業(yè)特點及分布、新技術產業(yè)
難點:美國工業(yè)發(fā)展的借鑒意義
教學過程:
Ⅰ、自學知識我展示:(5~分鐘)
1.讀圖9.12找出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yè)城市和工業(yè)區(qū)?
2.讀圖冊47頁說說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yè)部門?
3.美國工業(yè)的特點:擁有 ,工業(yè)產品種類 ,產量 ,技術 ,是世界上工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
4.美國的硅谷在 ,因生產 而出名。
Ⅱ、明確學習目標(2分鐘)閱讀了解目標
Ⅲ、合作探究我快樂:(20-25分鐘)
1.自學內容交流反饋
2.閱讀材料第86頁說出美國有哪些工業(yè)產品居世界第一二位?從中說明美國是當今世界工業(yè)最 的國家。
3.小組討論:為什么美國能成為世界上工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
4.活動:讀第87頁,完成以下問題。
(1)閱讀4則資料,說說高新技術產業(yè)對美國經(jīng)濟的促進作用。
(2)看圖9.11、9.12,總結高新技術產品的種類。
5.學生討論:中國工業(yè)發(fā)展的方向是什么?我們應如何借鑒美國工業(yè)的發(fā)展的經(jīng)驗?青少年應樹立什么樣的信念?
鞏固練習:完成填充圖美國工業(yè)部分
自繪美國本土示意圖,要求填注臨海、鄰國、五大湖、主要工業(yè)城市等。
知識拓展:
高新技術產業(yè)主要包括:微電子工業(yè)、電腦軟件、機器人、通訊設備、計算機輔助設備、光纖技術、超導研究、生物工程、航天技術等
美國在計算機技術、電子電信、生物工程、化學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術部門居世界首位,在工業(yè)機器人、計算機芯片等方面落后于日本。
目前中國的那些高新技術產業(yè)有較大發(fā)展?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會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說出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并能夠解釋所產生的晝夜更替與時間的差異現(xiàn)象。
2、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3、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說出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并能夠解釋其所產生的季節(jié)變化與熱量差異現(xiàn)象。
4、能夠結合當?shù)丶竟?jié)變化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帶分布圖說出五帶劃分的界線,并能夠舉例說明各帶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帶的名稱和界限
3、公轉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時間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4、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
難點:
1、自轉產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帶的特征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是毛澤東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詩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動,為什么會日行八萬里呢?原來地球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始終在運動著。赤道的周長約4萬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隨地球自轉一周正好是八萬里。從本節(jié)課開始,我們就來學習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及其產生的現(xiàn)象。
活動
【活動】演示地球轉
教師用手輕輕轉動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自轉。
學生觀察分析
提問:地球繞著什么在旋轉?(地球繞地軸旋轉)
再提問:地球自轉是什么方向?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和南極上空看又是怎樣的,北逆南順)
注意:在這里先讓學生明白“東”、“西”的含義。
學生上講臺演示
演示講述:
地球轉一圈需要的時間,也就是自轉的'周期是多長呢?先來看這個演示。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地球時時刻刻都在太陽的照射下。同學們想想陽光照射下的地球會是什么樣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為什么只有半邊是白天呢?(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由此可知形成晝夜現(xiàn)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轉時,轉一圈要經(jīng)過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也就是說地球的自轉周期是多長(一天或約24小時)。
學生讀P11圖1.14晝與夜
晝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圍(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晝半球)。提醒學生注意晝、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經(jīng)過南、北兩極點。
注意觀察晨昏線與太陽光之間的關系。
提問:剛才演示時同學們看地球自轉了嗎?如果地球自轉會產生什么現(xiàn)象呢?
活動
【活動】演示地球自轉,說明自轉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
用手電筒照射自轉的地球儀,在地球儀的球面上選取2個點(北京、紐約)。
轉動地球儀,當太陽照射北京,紐約是白天還是夜晚?轉動180度。再看,哪個是白天?哪個是夜晚?連續(xù)轉動,北京和紐約出現(xiàn)了什么情況?(晝夜更替)
也就是說晝夜更替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轉)
在轉動中觀察北京和烏魯木齊誰先見到日出。當北京是正午時,烏魯木齊也是正午嗎?
指導學生看書P13圖1.17并請學生解釋:
1、北京的暢暢和美國的姨媽在同一時刻電話問候,為什么時間不同?
2、半夜時分,中國球迷觀看NBA球賽
總結:由于地球自轉,東西位置也就是經(jīng)度不同的地方,時間是不同的。
活動
【講授】總結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
請同學們結合活動演示,總結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
教師補充,地球自轉產生了三種地理現(xiàn)象。分別是:1、日月星辰東升西落。2、晝夜更替3、時間的差異。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3
俄羅斯:第 1 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俄羅斯的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俄羅斯的地形、河流、氣候。
3.了解俄羅斯的自然環(huán)境(如礦產分布)對其經(jīng)濟帶來的影響。
4.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布規(guī)律。
5.了解俄羅斯的地方名勝、文化、技術方面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鞏固學習描述一個地區(qū)或國家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2.理解俄羅斯的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認識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布規(guī)律,將這種能力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
情感與價值觀:
俄羅斯有發(fā)達的航天航空工業(yè),這一切是建立在先進技術基礎上的。由此聯(lián)系到我國,我們國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鞏固的地位,必須要發(fā)展科技,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俄羅斯的自然特征和經(jīng)濟特征
教學難點:
1.俄羅斯氣候成因
2.俄羅斯自然與經(jīng)濟的地區(qū)差異
教學準備:
1.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有關俄羅斯風土人情的資料;
2.相關地圖、景觀圖片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哪個國家嗎?(同學回答:俄羅斯)
俄羅斯的面積有1700多萬平方公里,也是與我國接壤的國家中疆界最長的國家。既然地域遼闊,自然環(huán)境就會多種多樣。
設疑:你想了解有關俄羅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學生活動:分組提出問題,把問題進行歸納、篩選,選擇主要的問題。
教師小結:問題歸類,確定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國土遼闊
課件:投影世界政區(qū)圖,并讓學生找出俄羅斯的位置。
教師:先讓學生讀圖說出俄羅斯的緯度位置。
同學回答:50°N~70°N。
教師:前面我們學氣候的時候知道,影響氣候的因素有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我們大家看俄羅斯的緯度位置對其氣候有什么影響?
同學回答:俄羅斯的緯度位置決定了其大范圍是溫帶和寒帶氣候,沒有熱帶氣候。所以總的來說,氣候比較寒冷。
教師:誰能說出俄羅斯的海陸位置。
同學回答: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東臨太平洋,南臨黑海、里海。陸上鄰國有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隔白令海峽與美國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師:讀圖,找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
(同學活動)
教師:大家還記得這是哪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嗎?
同學回答:亞歐分界線。
教師:所以說俄羅斯是一個瀕臨三大洋、地跨兩大洲的國家。
教師:再讀圖,看俄羅斯所跨的`經(jīng)度。
同學回答:20°E~180°E。
教師:俄羅斯從東到西大約跨160°經(jīng)度,實地距離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經(jīng)度最廣的國家。而我國東西距離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國的2倍。
從圖上可以看出: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課件:投影幾大國家的面積,進一步證明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面積:1710:997:960:937:851:768
活動:1.讀圖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貝加爾湖、太平洋、白令海峽。
同學回答:略
2.讀圖,找出俄羅斯主要陸上鄰國:芬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并說出這些國家分別位于俄羅斯的什么方位?
同學回答:略
課件:點擊出俄羅斯的地形、河流圖。
教師提問1:看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出俄羅斯地勢傾向及主要地形區(qū)。
同學回答:南高北低,東高西低是其地勢傾向。自西向東有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提問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學回答: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爾加河,全長3600 km,是俄羅斯最長的內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問3:讀圖,看中俄邊境上還有一條河流,是什么河?
同學回答:阿穆爾河,為中國的黑龍江,向東注入太平洋。
課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羅斯地形、河流:
教師:同學們,以上我們介紹了俄羅斯的位置、范圍、地形、河流等自然概況。下面我們結合以前學過的有關氣候的知識,來分析俄境內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
活動:讀圖7.46
1.看等溫線分布圖,分析俄氣溫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
同學分組討論回答:從南向北,氣溫降低,同一緯度地區(qū),大陸西部氣溫高,東部氣溫低。
2.看降水分布情況,你又能總結出俄羅斯的降水有什么規(guī)律?
同學回答:南多北少,西多東少。
教師:俄羅斯由于所處緯度較高,因此大部分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又由于東西距離長,出現(xiàn)了在東西方向上的差異。東歐平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響,氣候比較溫和。西伯利亞地區(qū)受極地寒冷氣流影響,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時間很長。在俄羅斯北部從亞洲到歐洲,亞寒帶針葉林綿延很廣。北冰洋沿岸是終年嚴寒的極地氣候。
活動:試著描述雅庫茨克?奧伊米亞康一帶——“寒極”的氣候特征。
(同學討論)
教師: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庫茨克、奧伊米亞康一帶,曾達到-71℃的低溫,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極”之稱。西伯利亞的凍土,深度可達幾百米,在短暫的夏季,表面融化變成泥沼,能吞沒貨車、拖拉機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層里的高樁上,以免凍土解凍,建筑物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墻都很厚,都裝有三四層門窗。放在露天的鋼鐵也會失去韌性,變得像冰一樣脆,容易折斷。有人說,新來的人頭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鐘都已凍僵,每吸一口氣你都能感到鼻毛彎腰。你能夠“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夠聽見它變成冰。
所以,俄羅斯的氣候特征是:
活動:閱讀“地跨亞歐兩大洲的歐洲國家”,進一步了解俄羅斯。
日本俄羅斯比較課件內容預覽:
1.自然環(huán)境包括:地理位置、面積和領土組成、地形、氣候、河湖、突出的自然地理現(xiàn)象和自然災害;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日本和俄羅斯自然環(huán)境比較歐洲東部亞洲北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由圖可看出,人口、城市等多分布在一個國家地形較為()的地方。俄羅斯大部分地區(qū)是()氣候,由于所處()較高,冬季氣候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日本是()和()氣候,夏季降水較()(多、少)。
3.比較日俄兩國河流長度、流量、流向等特征,從面積、地形、氣候等方面思考其差異的形成日本俄羅斯比較()氣候,夏季降水較()(多、少)。比較日俄兩國河流長度、流量、流向等特征,
4.從面積、地形、氣候等方面思考其差異的形成原因。你認為日本和俄羅斯有哪些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它們對該國發(fā)展會有哪些影響?(可以從工業(yè)、農業(yè)、人們生活等方面考慮。)思考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4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地理位置的特點;在南極洲地圖上能正確指出南極洲瀕臨的三個大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稱。
2、能力目標:在南極洲地圖上培養(yǎng)學生辨別方向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南極氣候的特點,理解氣候的成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育目標:讓學生理解保護南極環(huán)境的意義,認識到保護南極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環(huán)境意識。
教學重點:南極洲位置特點和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南極洲的'氣候特點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教學難點:南極洲氣候的成因。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請同學說說你了解的歐洲西部。(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兇悍的北極熊,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區(qū)嗎?講述,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自由發(fā)言。
冰天雪地,企鵝成群、冰川深厚,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們就走進這兩個神秘的地區(qū)。
板書:第五節(jié)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
三、講述新課:
、宸秶、位置
學生讀圖、讀書,回答問題。指圖,指導學生從地圖上找到答案。教師最后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
1、北極地區(qū):北極圈以北(學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緯度位置特點(緯度最高的大洋)
。2)幾乎被哪幾個大洲包圍?(注意方位)北美洲、亞洲、歐洲。
。3)我們要講的地區(qū)是否就是北冰洋?不準確。應該是北極圈以內的地區(qū),面積要大于北冰洋。
2.南極地區(qū):
南極大陸及附近島嶼和陸緣冰。
(1)南極洲的緯度位置特點
。2)環(huán)繞三大洋(方位、順時針由東往西各是哪幾個大洋?)
。3)與哪幾個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緯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2頁《南極洲》和64頁《海上浮冰》、《南極冰蓋》。提出問題:想一想,為什么浮冰對海上航運會構成較大的威脅?
、姹睒O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的氣候
教材62頁,閱讀材料,概括南極地區(qū)的氣候特點。學生一條一條的閱讀,討論、總結。
。3)北冰洋跨多少個經(jīng)度?(跨360度,跨經(jīng)度最多的大洋)
1、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烈風、干燥。
2、兩極地區(qū)的氣候特征: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
3、兩極地區(qū)的氣候形成原因㈢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的自然資源
1、淡水資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儲于兩極地區(qū)。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2、礦產資源
南極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220種礦物,煤儲量豐富,查爾斯王子山脈上有是節(jié)上最大的鐵礦床,另外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3、生物資源
請同學們看一下圖片,65頁“兩極地區(qū)的動物”。65頁,活動題。
四、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的科學考察
指導學生閱讀66頁,《南極探險》。了解人類征服南極的過程。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鄉(xiāng)村與城市的差異,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
2.能舉例說明聚落的位置、形態(tài)、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3.了解保護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動手搜集相關圖片,運用圖片說明城市與鄉(xiāng)村的特點和差別,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實際,發(fā)現(xiàn)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分析城市的好處與不足,使學生樹立環(huán)保意識;使學生認識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地協(xié)調發(fā)展的地理環(huán)境觀。
教學重難點
1.城市景觀和鄉(xiāng)村景觀。
2.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
3.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人類可以說是喜歡群居的“高級動物”,在人類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有趣的“居住”景觀。請同學觀察下面幾幅圖,它們分別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觀呢?(邊展示,學生邊回答,教師強調圖片分別反映了城市與鄉(xiāng)村的景觀。)
[承轉]城市與鄉(xiāng)村都是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內容——聚落。
講述新課:
在學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再舉些例子。
[承轉]我們看了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規(guī)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幾十人的村莊,大的可以大到上千萬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與鄉(xiāng)村,它們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們有何差別呢?
讓學生分別展示城市、鄉(xiāng)村景觀圖片:引導、啟發(fā)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討論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處?
[啟發(fā)]教師可先啟發(fā)學生從圖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況、商店、醫(yī)院等的多少,有無農田、果園、魚塘等方面對比,說明城市與鄉(xiāng)村景觀方面的差別。
[討論]讓學生分組討論,結合個人的.所見所聞,教師適當提示城市的學校教育條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娛樂的內容等方面來比較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差別;并由學生課前做好小課件,上講臺當小教師,與其他同學交流小組的討論結果。
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人口規(guī)模、從事的生產勞動等方面來討論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差別。
[講述]: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不難看出,鄉(xiāng)村是人口規(guī)模較小的居民居住地。規(guī)模最小的叫做村莊,大一些的叫做城鎮(zhèn),但我們也把它歸為鄉(xiāng)村聚落。鄉(xiāng)村的周圍有農田分布,居民主要從事農業(yè)活動,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動空間。而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guī)模,從事非農業(yè)產業(y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匯聚了大量的社會經(jīng)濟活動,并對周圍的地區(qū)的發(fā)展起著顯著的帶動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確存在很多的好處。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你我就身在其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哪位同學起來說一說你認為城市存在著哪些問題呢?
教師引導學生從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yè)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業(yè)困難等方面來進行討論。
[小結]隨著城市的發(fā)展,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的改造越來越大,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我們更加要加強城市的綠化,管理與保護。在城市的建設中,要注意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關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環(huán)境來。
[過渡]前面我們了解了聚落的形態(tài),主要包括城市與鄉(xiāng)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處于不斷的發(fā)展與變化中的,城市是在鄉(xiāng)村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將會有更多的鄉(xiāng)村發(fā)展成為城鎮(zhèn)、進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勻,從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識,我們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況。
教師進一步引導:我們當?shù)氐拿窬咏ㄖ泻翁厣?(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shù)氐淖匀坏乩憝h(huán)境,又與社會經(jīng)濟生活關系密切,體現(xiàn)了當?shù)氐奈幕曀椎取?/p>
[承轉]正因為不同地區(qū)、不同時期的聚落建筑風格各異,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
講述“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展示]各類文化遺產的圖片,教師邊介紹邊引導學生欣賞圖片,然后請學生考慮圖片反映的內容有什么共性?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總結: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它體現(xiàn)了不同歷史時期某個城市、某個民族、某個國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制度、民俗風情、經(jīng)濟科技等到的發(fā)展水平以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等。
[教師提問]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寫“X到此一游”,這種做法對嗎?(不對)為什么?(學生討論)
[小結]: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科研價值,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在于:為我們研究人類各個時期的文化精神、社會制度、民族風情等有著重大的意義。特別為我們人類如何去協(xié)調人地關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寶貴的資料!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課堂板書設計,概括本課知識要點:
1.聚落: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為城市與鄉(xiāng)村兩種形式;兩者的差別;
2.聚落的形成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
3.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課堂鞏固]
1.鄉(xiāng)村聚落類型及其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搭配正確的一組是()
A.農村——放牧B.牧場——伐木C.漁村——捕魚D.林場——種植
2.關于鄉(xiāng)村與城市聚落景觀差異的描述,正確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觀改變小、建筑密而高B.鄉(xiāng)村道路縱橫交錯,網(wǎng)線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學校多D.鄉(xiāng)村人們工作節(jié)奏快、文化生活豐富
3.影響聚落形成與發(fā)民的主要因素有……()
、俚匦微谫Y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氣候⑥植被⑦地質⑧交通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6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學會總結歸納兩大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亞洲、北美洲地形特點
難點: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展示“亞洲地形圖”。
2、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圖下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qū),描述一下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活躍氣氛。
3、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jù)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方面考慮,得出亞洲地形特點
板書: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亞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圖)
觀察區(qū)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xiàn)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東西高中間低。
河流是構成自熱環(huán)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長河眾多,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板書: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fā)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北美洲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北美洲地勢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東西部地勢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發(fā)源于兩側高原山地。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
學生看圖回答:說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認識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
為什么亞洲氣候復雜多樣?
引導學生從位置、范圍、地形等方面說明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
分析亞洲氣候特點的成因,亞洲季風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yè)造成的影響
成因: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夏季風弱,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夏季風強,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過多,就可能形成水災。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2、亞洲分布面積最廣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得出另一特點—大陸性氣候分布廣(距海洋遠,深入大洲大陸內部)
3、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氣候類型且分布廣,得出亞洲氣候的又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jié)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
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教育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結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北美洲的氣候類型圖”認識北美洲的氣候分布,主要氣候類型。與亞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緯度范圍稍小些,高山高原貫穿兩部,因山地也呈現(xiàn)出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狹長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課后小結
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學習了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了季風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qū)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qū)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qū)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qū)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fā)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qū)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jīng)濟特區(qū)的工業(yè)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yè)及工業(yè)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后,再叫一、兩名同學試著描述自己家鄉(xiāng)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qū)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jīng)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ò鍟┑谖逭轮袊牡乩聿町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同的地理區(qū)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后總結:它們是根據(jù)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qū)域中找出有關區(qū)域的術語,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匯總:(大屏幕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牧區(qū)
完成P3活動二(1)(2)
。ㄕ故尽皝喼薜姆秶鷪D”)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ㄒ龑W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ㄕ故尽捌叽笾廾娣e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ㄕ故緰|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jù)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ㄍㄟ^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8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1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
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征,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咸海以及亞歐人口問題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理念教育。
四、重點、難點:
亞洲、歐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五、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六、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
請說說你了解西亞。(學生回憶,并回答。)
。ǘ、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地區(qū),它的.面積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被人們稱為“袖珍國”、這個地區(qū)是資本主義工業(yè)化最早的地區(qū),也是目前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這里還曾經(jīng)是歷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策源地。這個地區(qū)的旅游資源聞名遐爾,吸引了無數(shù)的各國游客。這就是歐洲(通過簡單介紹引起學生興趣。)
板書課題:第四節(jié) 歐洲西部
。ㄈ、講授新課
地理位置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說明:緯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間海陸位置——位于歐洲的西部, 北鄰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輪廓、范圍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說明:像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三面環(huán)海海岸線非常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地區(qū)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內海(海灣):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主要國家、首都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提問:請說出各國的首都
英國——倫敦 法國——巴黎 德國——柏林 意大利——羅馬 荷蘭——阿姆斯特丹挪威、 瑞典、芬蘭、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瑞士、希臘、梵蒂岡、摩納哥、圣馬力諾、列支敦士登、馬耳他、安道爾四.
指導學生按照以前所學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
地形特征
通過分析地形圖,著重強調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四個主要地形區(qū)及分布特點。了解歐洲各國。
南北兩側是山脈,中部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主要河流
分析萊茵河、多瑙河
解答書上活動探討
氣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濕潤西風的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四)總結:
利用地圖簡單總結。
。ㄎ澹┳鳂I(yè):
利用填充圖冊15頁,目標檢測上的題目作為練習
板書設計
歐洲西部(1)
地理位置
輪廓范圍
地形特征
主要河流
氣候特征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9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jīng)緯度位置來描述一個區(qū)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qū)域的范圍。
4.了解亞洲的地理分區(qū)。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的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qū)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具
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視頻中展示了亞洲各地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并配以優(yōu)美的音樂。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wǎng)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yōu)美的風景。他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二、出示學習目標。(同上)
三、新授課
(一)亞洲地名的由來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菲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非常高,活躍于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地區(qū)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圍后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之為Eerb,意為西方日落之地,后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
。ǘ﹣喼薜牡乩砦恢煤头秶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教師點撥描述區(qū)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jīng)緯度位置。
。嚎磮D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經(jīng)緯度位置
、僮畋保罕本81度;最南:南緯11度
、谧顤|:西經(jīng)170度;最西:東經(jīng)26度。
3.讀圖6.2《亞洲的范圍》,了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讀圖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jīng)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特點。
。簬熒樱瓿傻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置和范圍差異。
(三)課堂小結
認識區(qū)域首先要認識區(qū)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jīng)緯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四)作業(yè)安排
完成地理點撥練習
1.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A.恒河B.布拉馬普特拉河C.紅河D.印度河
2.下列關于印度自然地理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國都屬于熱帶季
風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C.恒河流人阿拉伯海D.印度東臨阿拉伯海,西臨孟加拉灣
3.印度大部分地區(qū)的氣候是()
A.溫帶大陸性氣候B.熱帶雨林氣候C.亞熱帶季風氣候
D.熱帶季風氣候
4.給印度帶來豐沛降水的季風是()
A.6—9月盛行的西南季風B.6—9月盛行的東南季風
C.10一次年5月盛行的東北季風D.10一次年5月盛行的
西南季風
5.下列情況中,易形成印度水災的原因是()
A.東北季風來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風來得晚或退得早
C.東北季風來得早或結束晚D.西南季風來得早或結束晚
6.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是()
A.小麥、玉米B.水稻、玉米C.小麥、谷子D.水
稻、小麥
7.印度最大的麻紡織中心是()
A.加爾各答B(yǎng).新德里C.孟買D.班加羅爾
8.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A.恒河上游地區(qū)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東北部和恒河中下游地區(qū)
9.印度農產品的產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業(yè)發(fā)達,農業(yè)原料消費多B.畜牧業(yè)發(fā)達,飼料需求大
C.人口眾多,消耗農產品多D.環(huán)境污染嚴重,農產品質量
不合格
10.以下關于印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A.獨立后大量引進國外人才,發(fā)展本國工業(yè)
B.鋼鐵、機械、化學和紡織工業(yè)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
C.印度是世界第一軟件大國
D.印度是個貧窮落后的國家,所以幾乎沒有高科技工業(yè)
二、綜合題
11.讀印度略圖7-8,回答下列
問題:
(1)把圖中代號所表示的地
理事物名稱填在下面相應的空
格上:
鄰國名稱:①②
、邰
河流名稱:⑤
地形區(qū)名稱:⑥首都名稱:⑦海、灣、洋名稱:
⑧⑨
(2)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南部是
12.讀圖7—9,回答下列問題:
(1)該圖所示國家是 。該國人口居世界第 位。
(2)該國最大的棉紡織工業(yè)中心應該是圖中城(填數(shù)字),最大的麻紡織工業(yè)中心是圖中城(填數(shù)字)。
(3)該國的主要礦產有等,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形區(qū))上。
(4)圖中的陰影區(qū)為該國的主要工業(yè)區(qū),試分析該國工業(yè)區(qū)的分別與原料、燃料產地之間的關系?
(5)圖中④是該國的計算機軟件的生產基地
13.讀南亞地區(qū)風向圖7—10”,回答問題:
(1)圖A中的箭頭表示的是(方向)風,此風從吹向,稱為季風。
(2)圖B中的箭頭表示的是(方向)風,此風從吹向,稱為季風。
(3)能給印度帶來豐富降水的是
(4)在這兩種季風的影響下,印度大部分地區(qū)屬于氣候,這種氣候的主要特征是~。
(5)在圖A中季風的影響下,印度大部分地區(qū)進人季,該季節(jié)時間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在圖B中季風的影響下,印度大部分地區(qū)進入季,時間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
(6)請把印度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的變化關系用直線連接起來
A旱災B水災
、賮淼迷纰趤淼猛恝弁说迷纰芡说猛恝蒿L力不足⑥
風力強盛
1.A2.A3.D4.A5.D6.D7.A8.D
9.C10.B
11.(1)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孟加拉國恒河德干高原新德里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灣(2)喜馬拉雅山地南麓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12.(1)印度(2)①③(3)煤鐵錳德干高原(4)工業(yè)區(qū)主要集中分布在工業(yè)原料和燃料產地(5)班加羅爾
13.(1)東北大陸海洋冬季(2)西南海洋大陸夏季
(3)西南季風(或夏季風)(4)熱帶季風全年高溫,一年分明顯的旱、雨兩季(5)旱105雨季69(6)A:②③⑤B:①④⑥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0
課時安排:共2課時
教學目的:
基礎知識與技能
1、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2、根據(jù)地圖和資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點、氣候特點和文化特征。
3、根據(jù)資料和地圖,說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況。
4、根據(jù)教材資料和課外資料,說出日本的交通運輸特點。
5、運用地圖和資料,聯(lián)系日本自然條件特點,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島國多港灣來發(fā)展經(jīng)濟的成功之處。
6、能舉例說明日本與我國在經(jīng)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lián)系密切。
7、運用地圖和資料,能分析日本主要工業(yè)區(qū)的分布及其與城市、港口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盡量給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營造一種和諧、平等、進步的師生關系。
3、通過分析日本經(jīng)濟發(fā)達的原因及與中國的外交關系,樹立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教學方法
1、通過學生讀圖P69頁圖8—1“日本地形”,讓學生自己歸納出日本的領土范圍并相互交換自己總結的結果。
2、通過看日本火山、地震錄像,感受日本多火山、地震,并能分析日本這種情況與板塊的關系。
3、學生分組討論分析日本經(jīng)濟發(fā)達的原因,讓每組代表上講臺來交流該組的討論結果,然后教師做適當點評。
4、讓學生進行日本風光照片、日本習俗、日本飲食資料的收集,作為課前準備工作。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亞洲地形圖》、《日本地形圖》。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導入:讓學生猜謎語:日出之國;櫻花之國。放映歌曲《芭拉芭拉之浪漫櫻花》,這是描述了一種什么景觀?(櫻花飛揚)櫻花是哪個國家的國花?(日本)讓學生了解一下日本的國旗、國徽及日本的概況。
二、講授新課
、鍠|亞島國
學生看多媒體,思考兩個問題:
、磐ㄟ^讀圖,判斷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位置。日本東部瀕臨_______洋,西北部隔_______海與_______、______、_______及韓國相望。首都為______ 。
、迫毡镜念I土構成上有什么特點?其中有幾個島嶼面積比較大?教師總結:日本是一個地狹人稠的島國。
觀看《日本地形圖》,并指導學生認識日本地形的特點。(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嶇,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沒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師講授:日本不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別是活火山,日本領士占全球內也面積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圖]指定學生朗讀圖下的說明,并幫助學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觀特點及其成因。(圓錐形——火山噴發(fā)物堆積而成,溫泉——地下熱能的表現(xiàn),積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氣候溫濕、土壤肥沃。)
、娑嗌降牡匦危ò鍟
分析:為什么日本是一個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指導學生分析“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亞洲東部邊緣,正處在亞歐和太平洋二大板塊的交界處。由于板塊之間相互擠壓,隆起成山,而且地殼很不穩(wěn)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據(jù)測量日本正在向我國沿?拷#
提問:多山的地形給日本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了什么影響?
教師講授: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地形狀況與當?shù)鼐用竦纳a活動密切相關。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對氣候又有什么影響呢?
㈢濕熱的氣候
讀圖:指導學生讀東亞
一、七月氣壓和風向圖,從日本在圖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氣候特點。
從其海陸位置及領土組成看,日本與我國東部相比氣候有什么差異?(日本是島國,四面環(huán)海,受海洋影響大,因此在氣溫上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也更為豐富。)
教師講解:就日本全國來說,受緯度影響南北氣候有一定差異,而多山的地形也會使日本的氣候相對復雜化,不僅表現(xiàn)在山地與平原地區(qū)氣候有所不同,東西方向上也存在明顯差異,但總的說日本是屬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國家。
三、小結:
我們今天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領土、人口等基本概況及地形、氣候等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從上述幾個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多山且多火山,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屬海洋性季風氣候。)
歸納:日本是一個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優(yōu)良港灣多)、三少(國土少、平原少、礦產少)、一海(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島國。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有哪些突出特點?
二、導入新課
教師歸納特點。這些特點對日本經(jīng)濟發(fā)展有什么影響呢?我們現(xiàn)在就來分析這一問題。
三、教授新課
日本從歷史上就重視吸收外來文化。發(fā)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從古代中國水稻、鐵器的傳入,到近代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這一切對日本經(jīng)濟的發(fā)展都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
四、文化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讀課文“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一段思考:日本文化有什么特點?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又有本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可從古代、近代、文化藝術、飲食等幾個方面歸納。)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經(jīng)濟大國,其實力僅次于美國,而且有很多工業(yè)部門已超過美國,很多工業(yè)品占據(jù)了國際市場。從我們身邊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產品。你能說出幾種代表性的產品嗎?(電器、食品、汽車等方面。)
五、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板書)
觀看幻燈:日本的汽車制造聞名遐邇,我們所見到過的豐田、尼桑等小汽車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業(yè)還包括電子工業(yè)、鋼鐵、造船、紡織、化學等工業(yè)。日本依靠什么使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發(fā)展成為經(jīng)濟大國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日本發(fā)展工業(yè)的條件。
讀圖表,回答問題指導學生讀日本主要工業(yè)原料來源示意圖及日本主要工業(yè)原料從國外進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說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業(yè)原料和燃料?(多種礦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氣等燃料。)②它們多從哪些地方進口?(從西亞進口石油,從大洋洲、南美洲等地進口多種金屬礦等。)
教師總結:日本國土狹小,原料、能源嚴重不足,國內市場有限,這些都是不利條件。但是日本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產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優(yōu)良港灣,有利于發(fā)展國際貿易,進口原料、出口產品。成為世界最大的原料進口國和產品輸出國。
想一想,我國有輸出到日本或從日本進口的商品嗎?日本是經(jīng)濟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工業(yè)技術先進,部門齊全,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
讀日本主要工業(yè)區(qū)的分布圖說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業(yè)區(qū)?(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qū)!度毡镜貓D》中找出主要對外貿易港:
神戶、橫濱、大阪等。日本工業(yè)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原因:臨?衫煤I辖煌ǖ谋憷员阌谠系妮斎牒彤a品的輸出。)
六、主要城市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和城市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qū),工農業(yè)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城市化建設獨具特色。
2、能夠利用資料分析巴西的人文特色,說明巴西是一個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3、通過分析巴西自然資源的利用和城市建設布局的變化,認識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和正確處理人地關系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從小樹立環(huán)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學會利用資料描述巴西的人文特色,分析一個國家的自然、社會環(huán)境對民俗的影響;(2)以熱帶雨林為例,分析巴西在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方面的經(jīng)驗和教訓,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資源觀和環(huán)境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我們即將要進行一次“巴西之旅”,為了能夠充分享受這次旅行,我建議同學們先了解一下巴西的基本概況。
教師:多媒體出示8—51圖
學生讀圖分析巴西的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位置特點—緯度位置、海陸信置地形特點—亞馬列孫平原、巴西高原氣候特點—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總結:巴西一個熱帶面積廣大的國家。
教師:巴西不僅是一個熱帶面積廣大的國家,而且還是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和面積居前6位的國家。因此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少數(shù)的幾個大國家之一
教師:圣保羅不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還是巴西最大的工業(yè)中心。出示課本圖8—56。
學生分組探究:巴西的資源狀況和工農業(yè)的發(fā)展變化。工業(yè)組:礦產(鐵礦石)—工業(yè)分布(東南沿海)
農業(yè)組:農作物(咖啡、甘蔗、柑橘)—農產品(咖啡、蔗糖、橘汁)歷史組:單一經(jīng)濟—現(xiàn)代工業(yè)迅速發(fā)展
教師:引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問題,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問題。二戰(zhàn)前:單一經(jīng)濟(農產品、礦產品),現(xiàn)代工業(yè)不發(fā)達;二戰(zhàn)后:加快了工業(yè)發(fā)展步伐,現(xiàn)代工業(yè)躍居前列。 總結:巴西已經(jīng)成為一個發(fā)展中的工農業(yè)大國。
教師提問:同學們在讀圖中是否注意到:巴西的能源礦產不多,那么巴西政府是如何采取措施來解決能源礦產短缺這個問題的呢?
學生1:與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電站。
學生2:巴西利用本國大量生產甘蔗的有利條件,以甘蔗為原料制造酒精。學生3:巴西還加強了海底石油的開采。??
第二課時
“巴西之旅”第二站——巴西利亞
教師:我們一路顛簸終于來到了環(huán)境優(yōu)美、獨具特色的現(xiàn)代化首都城市——巴西利亞。
教師:多媒體出示巴西利亞城市風光片(無條件可用圖片代替)學生:伴隨幕后解說,仿佛置身于綠草如茵的足球場,漫步于繁花似錦的'城市街頭,體驗著巴西的騰飛。
教師:通過欣賞巴西利亞風光,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想到了什么?學生1:為什么巴西利亞位于熱帶,卻四季如春?
學生2:世界著名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區(qū),為什么巴西的首都卻從沿海遷到內陸?
教師:巴西將首都從沿海遷到內陸,不僅體現(xiàn)了對城市環(huán)境問題的考慮,同時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對內陸的開發(fā)和管理請同學們課后討論一下,這與我國的西部大開發(fā)在意義上有什么異同?
教師:我們愉快的“巴西之旅”即將結束,現(xiàn)在是旅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最富有神秘感的一站,希望同學們拿起你的相機,記錄下你在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留下美好的回憶。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2
教學目的
1.了解俄羅斯的疆域、位置和簡要歷史,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及自然資源特征。
2.通過對俄羅斯疆域和自然環(huán)境的分析,引導學生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并做出適當評價。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了解俄羅斯國家變革的過程,引導學生關心國際時事,并能正確認識當前國際形勢。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自然環(huán)境特點,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教學用具
《東西半球圖》、《俄羅斯地圖》教學方法講述法和談話法
教學提綱:俄羅斯
一、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1.地處中高緯,三面臨海
2.面積1700多萬平方千米
3.地跨亞歐兩洲,傳統(tǒng)上的歐洲國家
二、自然環(huán)境1.較平坦的地形2.溫帶大陸性氣候3.主要河流
三、豐富的自然資源
1.森林資源
2.水力資源
3.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煤、鐵礦
教學過程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學習新教材第一節(jié):疆域和自然環(huán)境(板書)
1.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讀圖]指導學生用紅筆描出俄羅斯的陸上疆界,用藍色筆描出海岸線。并在圖上找出它周圍的鄰國。(共12個陸上鄰國與其接壤,與美國隔白令海峽相望。)
[提問]從圖上分析俄羅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俄羅斯大部分處于北緯50°至北緯70°之間,屬中高緯地區(qū)。北部、東部面臨北冰洋和太平洋,西部南北各有一小段海岸線與黑海、波羅的海相鄰。
2.地處中高緯,三面臨海(板書)
[提問]上述地理位置的特點對該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有哪些影響?(提示學生從農業(yè)發(fā)展、海洋運輸?shù)鹊确矫婵紤])
[教師歸納]緯度偏高,熱量不足,對發(fā)展農業(yè)不利。俄羅斯雖有漫長的海岸線,但大部分臨北冰洋,氣溫低,封凍期長,對發(fā)展海洋交通運輸十分不利。
[讀圖]從圖上找出穿過俄羅斯的一條重要緯線,一條重要經(jīng)線。 [提問]這兩條經(jīng)緯線分別說明什么?
[教師歸納]北極圈從俄羅斯北部穿過,北部屬寒帶,有極晝極夜現(xiàn)象。東經(jīng)160°經(jīng)線從東部穿過,俄羅斯地跨東西兩個半球。從上述俄羅斯所跨經(jīng)緯度及海陸位置不難看出,國土之廣大,是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領土東西長達一萬千米,坐火車穿越全境要一個星期,全部面積為1700多萬平方千米,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3.面積1700多萬平方千米(板書)
[讀圖]請一位學生到黑板前指圖(《東西半球圖》),說出亞歐兩洲分界線。 [提問]從亞歐兩洲分界線看,俄羅斯屬于哪一個大洲?(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從上述分析可知,俄羅斯的國土三分之二在亞洲,應屬亞洲國家,但從教科書上看,是做為歐洲的國家介紹給大家的。
[提問]為什么說俄羅斯是歐洲的國家?(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位于歐洲部分,人口集中在歐洲部分,而且歷史上這里一直是俄羅斯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地區(qū),所以我們說俄羅斯是地跨亞歐兩洲,傳統(tǒng)上屬于歐洲的國家。那么它與歐洲其它國家相比,自然環(huán)境有哪些特點呢?
4.地跨亞歐兩洲,傳統(tǒng)上的歐洲國家(板書)
二、自然環(huán)境
[讀圖]指導學生在《俄羅斯地形圖》中找出俄羅斯主要地形區(qū)的分布及各地形區(qū)的分界線,總體看俄羅斯地形有什么特點?
[教師歸納]葉尼塞河以西以平原為主,分別為東歐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二者以烏拉爾山脈為界。葉尼塞河以東為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以東為東西伯利亞高地。總的看地形較平坦,起伏不大。山地集中在南部。
1.較平坦的地形(板書)
俄羅斯的這種地形特點及地理位置特點,對氣候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讀圖]指導學生讀《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圖》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
[提問]俄羅斯氣候有什么特點?(絕大部分地區(qū)年平均溫0℃以下,氣溫較低,年降水量為500毫米以下,降水較少。)
[教師補充]俄羅斯氣候總的看大部分地區(qū)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提問]俄羅斯氣候為什么有這樣的特點?(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俄羅斯大部分位于北緯50°至70°之間,北極圈從北部穿過,較高的緯度是造成俄羅斯氣溫偏低的主要原因。俄羅斯的廣大內陸地區(qū)遠離海洋又是造成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使之形成大部分地區(qū)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2.溫帶大陸性氣候(板書)
但是由于俄羅斯國土遼闊,實際各地氣候并非那么整齊劃一,東西南北有很大差異。
[讀圖]讀課本“俄羅斯氣候圖”,指出俄羅斯各地氣候有什么差異?為什么存在這些差異?(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俄羅斯北部位于北極圈以北,又臨北冰洋,為極地氣候。東部太平洋沿岸受季風影響為溫帶季風氣候。大陸中、西部雖然都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但表現(xiàn)在氣溫、降水上也有很大差異。
[讀圖]指導學生讀《世界年降水分布圖》和《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明亞歐大陸西部、中部氣溫、降水有什么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師歸納]西部為東歐平原,地勢低平,受大西洋影響較大,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使得西部廣大地區(qū)氣候溫和,降水較多,但中部西伯利亞地區(qū),不僅遠離海洋,又受極地寒冷氣流的影響,冬季非常寒冷,而且冷的時間很長。
由此可見,俄羅斯的'氣候是較為復雜的,這一點與其國土廣大是分不開的。但分布最廣、最突出的氣候,仍然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提問]這種氣候特點對俄羅斯的河流有什么影響?(大部分河流封凍期長。)
3.主要河流(板書)
[讀圖]指導學生在《俄羅斯地形圖》中找出俄羅斯的主要河流。并回答問題:從圖中分析這些河流有什么特點?怎么形成的?
[教師歸納]主要河流分別于流經(jīng)歐洲的伏爾加河,流經(jīng)亞洲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這些河流多為世界長河,是俄羅斯遼闊的國土孕育了它。受地勢影響,河流多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造成俄羅斯氣溫較低的北冰洋沿岸,水量卻很豐富,水和熱量的配合有些不盡人意,伏爾加河則因流經(jīng)東歐平原,成為俄羅斯主要的內河航道。
過渡俄羅斯遼闊的國土不僅使各地自然環(huán)境存在明顯差異,使之趨于復雜,而且也為俄羅斯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尤以森林、水力、礦產等資源最為突出。
三、豐富的自然資源(板書)1.森林資源2.水力資源3.礦產資源
[讀圖]在《俄羅斯礦產資源分布圖》上找出俄羅斯主要的石油、煤炭、鐵礦產地。(教師邊講邊在俄羅斯地圖上貼礦產符號)。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亞洲氣候特征
2、能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及相關資料分析亞洲的氣候特征及主要影響因素;
3、理解亞洲東部和南部的餓降水與夏季風的關系以及對農業(yè)的影響。
4、初步學會從位置、河流、氣候等方面歸納一個大洲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情感態(tài)度目標:
1、通過學習亞洲氣候與位置、地形、農業(yè)的關系,分析氣候特征的影響因素,足見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識。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讀圖分析、討論競賽等活動,發(fā)展邏輯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與合作意識。
重難點:
重點是氣候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難點是對比不同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造成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導入:(從今日的天氣等話題導入,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示:冬夏兩季的氣溫差異和降水差別。)
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我們廣東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生: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導:氣候是自然環(huán)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生: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師: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生: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繼續(xù)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ㄕ故尽皝喼逇夂蝾愋蛨D”,并在上面點出孟買和哈爾賓、雅庫茨克、烏蘭巴托的位置)
(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溫,分析上述城市的氣溫和降水季節(jié)變化特點)
學生分析討論
。簻貛Т箨懶詺夂虻奶攸c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過渡:降水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陸地上的淡水來源主要來自于大氣降水。
。ㄕ故尽皝喼逇夂蝾愋蛨D”)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集中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生: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ń處熀唵谓忉尯沃^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jié)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么關系?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xù)啟發(fā):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ㄕ故居嘘P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yè)影響大。
: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qū)內,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fā)生旱澇災害。
引導:根據(jù)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
學生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ㄒ詠喼薜膸讉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引導:用以上分析做練習(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氣候圖
提問:在圖中,非洲的餓氣候分布有什么特點?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
。撼嗟来┻^非洲中部
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
氣候類型南北對稱,以赤道為中心
影響因素:緯度位置,還有地勢高低等
本課要點。
板書設計: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jié)自然環(huán)境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4
教學目標:
1、了解美國的領土構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種族構成復雜
3、了解美國的地形、氣候及農業(yè)生產的特點和主要農作物帶的分布。
重點:領土構成、民族及種族構成、地形氣候及農業(yè)
難點:地形,氣候及農業(yè)生產的特點
教學方法:讀圖法、聯(lián)系法、比較法
Ⅰ、自學知識我展示:(5~8分鐘)
1、美國的半球位置:,海陸位置:,領土組成:本土部分、兩個外來洲、。因此美國是一個地跨、兩洲的國家。
2、美國人口x億,原有居民是,今天居住在美國的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200多年間移入美國的。經(jīng)過長期的融合,形成統(tǒng)一的民族。美國人總構成復雜,白種人占x,黑種人占x 。和x華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4、讀圖說出美國地形區(qū)主要有哪三個?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國為什么被稱為“農業(yè)大國”?讀第90頁,完成以下問題。
1、并說說美國地勢東西方向上的變化有特點?三大地形區(qū)各有什么特
2、讀圖說出美國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小結:美國有哪些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地形、河流、氣候三方面說明)適合發(fā)展農業(yè)?美國農業(yè)生產的特點有哪些?
4、拓展:比較美國與日本的農業(yè)有何不同?(條件?特點?)結論:。
檢測反饋:
1、美國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xx。美國原有居民是xx 。美國的兩個海外洲是:xx。
2、美國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
3、美國的自然條件有哪些優(yōu)越性?
4、美國的農業(yè)有什么特點?美國有哪些著名的農業(yè)帶?
5、自繪美國輪廓圖填注臨海、地形區(qū)、兩個外來洲、河流、湖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了解美國的工業(yè)特點及分布
2、認識并理解高新技術產業(yè)對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所起的作用,從而樹立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觀念。
重點:美國工業(yè)特點及分布、新技術產業(yè)
難點:美國工業(yè)發(fā)展的借鑒意義
教學方法:讀圖法、綜合法、聯(lián)系法相結合自學知識我展示:(5~6分鐘)
1、讀圖8—48找出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yè)城市和工業(yè)區(qū)?
2、讀圖冊47頁說說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yè)部門?
3、美國工業(yè)的特點:擁有,工業(yè)產品種類,產量,技術,是世界上工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
4、美國的硅谷在,因生產而出名。
5、小組討論:為什么美國能成為世界上工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5
教學目標:
1、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
3、通過使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4、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難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氣候和地形特點
學習方法指導:
1.學會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方面描述一個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特證。
2.學會分析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在地里環(huán)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而總結出一個區(qū)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學會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比較區(qū)域之間的差別與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獅城是那座城市嗎?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在哪個國家嗎?
讓我們一起到東南亞去旅游,你就會得到答案!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位置和主要組成
1、說出東南亞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東南亞的主要組成部分
3、總結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讀圖2-3回答:
4、東南亞地區(qū)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探究問題】
為什么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
【教師精講點撥】日本國內需要的石油絕大部分來自于西亞,
油輪必經(jīng)馬六甲海峽
【探究結論】
日本是一個經(jīng)濟大國,資源小國,礦產資源尤其貧乏,要進行
工業(yè)生產,就必須進口石油,沿途經(jīng)過太平洋,馬六甲海峽,
印度洋,最后到達中東。馬六甲海峽位于東南亞的馬來半島
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日本進口石油的必經(jīng)之地,因此馬六甲
海峽就成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學習任務(二)、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分析地形與河流的
關系,回憶東南亞的氣候,分析對農業(yè)的形象
1、中南半島的地勢特征如何?
2、分析總結中南半島的河流特點(流向與流速)
3、分析判斷馬來群島的地形地勢特點和河流特點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總結地形地勢與河流間的關系。
(總結)河流的流向與流速受地形地勢的影響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經(jīng)典)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6-07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01-07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5-16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精選】05-17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02-11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經(jīng)典)06-07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02-13
地理七年級下冊《印度》教案11-06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必備】01-05
(熱)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