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整。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化學教案1
一、教學設計思路
。ㄒ唬┙滩姆治
本課題包括氧氣的性質和化學反應兩部分。
第一部分從介紹氧氣的物理性質入手,通過帶火星的木條、硫、鋁等幾種物質在氧氣中反應所發(fā)生的現(xiàn)象,總結出氧氣的化學性質。
第二部分通過實驗和討論,學習了化學反應中的一些常見類型: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教材還介紹了緩慢氧化,以區(qū)別通常的燃燒。
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題分兩課時:第一課時講授氧氣的性質,第二課時講授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處理達標練習,掌握和鞏固本課題的內(nèi)容,交流和討論──生活中的化學反應。
(二)學生分析
第一,本課題是學生第一次系統(tǒng)地學習物質,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學會認識物質的一般方法。
第二,學生對實驗探究還剛起步,所以,學生對實驗探究的意識、信心及方法步驟,需要在老師的不斷引導下,逐步增強、提高和掌握。
第三,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還剛剛開始,還處于盲目階段,所以讓學生通過觀察程序,對實驗的觀察和描述做到系統(tǒng)、準確,是需要老師引導的。
第四,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學以致用。
根據(jù)學生認識上的特點,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突出了實驗,讓學生有了感性認識,為增強效果,并對實驗作了一定的改進;教學中,多采用了多媒體手段,充分利用圖片、影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知欲。通過實驗探索和討論交流,認識氧氣的化學性質;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信息的分析,認識化學變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時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學會觀察實驗和實驗探索方法,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二、教案
課 題 氧氣
授課人
學 校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氧氣能與許多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氧氣的化學性質較活潑。
2.認識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及一些化學反應現(xiàn)象。
3.認識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知道緩慢氧化這一生活中的化學現(xiàn)象。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及動手實驗能力。
2.學會觀察實驗現(xiàn)象,會分析實驗信息并從中歸納得出結論。
3.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描述及表達能力。
情感價值觀
1.學習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
2.養(yǎng)成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尊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
3.逐步樹立“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xiàn)性質”的辯證觀點。
重點 氧氣的化學性質
難點
1.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主動觀察、思維、動手實驗能力、語言表達的完整和準確性。
3.培養(yǎng)學生由淺到深,由簡單到復雜逐步認識物質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意識。
教學方法
啟發(fā)引導,討論歸納,科學實驗探究方法
儀器、藥品
多媒體課件、視頻展示臺、燃燒匙、集氣瓶、酒精燈、滴瓶;硫、鋁箔、鋅粒、稀鹽酸、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先播放影片,然后將幾段不同內(nèi)容的影片作為圖片陳列并定格。 問:看了這段影片,大家聯(lián)想到什么物質 影片介紹的`是有關氧氣用途,其用途是由性質決定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氧氣的性質。 [電子板書]課題2 氧氣 | 紛紛帶著好奇心觀看,思考并回答:氧氣。 | 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走進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
活動一 如何區(qū)別空氣和氧氣? | ||
問:你們桌面上沒有標簽的兩瓶氣體,一瓶是空氣,一瓶是氧氣,你如何區(qū)別呢 用眼看、用鼻子聞能區(qū)分嗎 講述:在剛才的實驗中,氧氣可使帶火星木條復燃,但它在空氣中則會熄滅,而將在空氣中正在燃燒的木條插在氧氣瓶中又會怎么樣呢 下面你們就用帶火星的木條和燃著的木條來檢驗氧氣。 [電子板書] 實驗方案:1.用兩支帶火星木條分別插入兩瓶中;2.用兩支燃著木條分別插入兩瓶中。 結論:1.氧氣可使帶火星木條復燃;2.木條燃燒越旺,說明氧氣越多。 講述:我們就用這瓶氧氣來研究它的性質;首先我們來研究它的物理性質。 | 思考得出結果:不能。 自己實驗,并得出結論:使帶火星木條復燃的是氧氣或使木條燃燒更旺的是氧氣。 | 學生通過自身感受,激起對氧氣性質探究的欲望。 |
活動二 觀察并描述氧氣的物理性質 | ||
提問:物理性質包括哪些方面呢 講述:這些都是不經(jīng)過化學變化而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現(xiàn)在你們一起先來描述氧氣的色、態(tài)、味。 [電子板書]一、氧氣的性質 1.物理性質(通常狀態(tài)下) 顏色(無色)、狀態(tài)(氣體)、氣味(無味)、密度(1.429g/L)、熔點(-218 ℃)、沸點(-183 ℃)、溶水性(?) [多媒體]展示氧氣的三態(tài)圖及氧氣瓶 提問:氧氣能不能溶于水 肯定:能,并加以分析,然后設問:這樣描述你們是不是覺得范圍太大,不太確切 我們可不可以用是否易溶于水來描述它 | 回憶并回答:色、態(tài)、味、密度、熔、沸點和溶水性。 描述:無色、無味的氣體。 觀看并對氧氣物理性質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學生各抒己見:能,因為魚兒要生存需要氧氣。 學生思考并認同。 | 引導學生研究物質從物理性質入手,從簡單開始,讓學生逐步形成認識物質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樹立科學研究的嚴謹態(tài)度。 |
活動三 氧氣是否易溶于水 | ||
從學生中選擇一個設計方案(上次探究活動已布置了的探究題) [電子板書]探究程序 1.氧氣是否易溶于水 (提出問題) 2.氧氣不易溶于水 氧氣易溶于水(作出假設) 3.將大量水倒入氧氣瓶中并振蕩,用帶火星木條插入瓶中,看是否復燃。(設計方案,進行探究) 4.復燃──不易溶;不復燃──易溶(得出結論) 演示實驗,并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分析以得出結論。 [電子板書]氧氣不易溶于水 補充說明:氧氣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絕對不溶于水,在室溫下,1 L水中只能溶解30 mL氧氣,這對水中動物生存有著重要意義。 | 學生初步掌握科學的實驗探究步驟。 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得出結果: 現(xiàn)象:復燃 結論:氧氣不易溶于水。 | 使學生加深對實驗探究的意識,熟悉探究程序,使學生養(yǎng)成從實驗到分析再到結論的習慣。 |
活動四 硫在空氣中、氧中燃燒現(xiàn)象 | ||
設問:氧氣能不能支持其他物質燃燒 [電子板書]實驗:硫加熱后在空氣中、純氧中反應的現(xiàn)象。 [多媒體]以木炭燃燒實驗的視頻為例介紹觀察程序。 [電子板書]觀察程序:反應物質的色、態(tài)、味,反應條件和操作,反應生成的物質的色、態(tài)、味及伴隨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特殊生成物質的檢驗。 使用視頻展示臺(請一位學生上臺與老師一起配合演示實驗以作對比)演示實驗:硫在空氣中、純氧中反應的現(xiàn)象。 [電子板書]打出實驗的具體內(nèi)容及步驟,并激勵學生,看誰收集的實驗信息多 肯定并講解:硫燃燒生成的氣作叫二氧化硫(化學式為SO2),它是污染空氣的主要氣體之一,燃放煙花爆竹會產(chǎn)生二氧化硫,請同學們最好不要燃放它。 [電子板書]現(xiàn)象:硫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微弱的淡蘭色火焰,在純氧中發(fā)生明亮藍紫色火焰,同時生成一種有剌激氣味氣體,放出熱量。講述:面我們學了文字表達式表達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我們同樣可寫出硫燃燒的文字表達式。[電子板書]反應物是硫、氧氣,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文字表達式:硫+氧氣點燃二氧化硫,左邊是反應物,右邊是生成物,中間用箭頭連接,并注意條件是點燃。 [電子板書]為什么木條、硫分別在空氣里和氧氣里燃燒的現(xiàn)象不同 它說明了什么 (提示:可從氧氣含量去分析),,總結并打出電子板書。 [電子板書]物質在空氣中燃燒,實際上是物質與空氣中氧氣反應,由于空氣中氧氣含量較少,所以在空氣中燃燒不如在氧氣中劇烈。 1.它說明了氧氣含量越高,燃燒越劇烈。 2.也說明了氮氣不支持燃燒。 | 學生被激起探究欲望。 學生初步掌握觀察實驗的程序。 學生代表上講臺,與老師一起配合做實驗。 學生通過觀察后,積極描述實驗現(xiàn)象。 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一起敘述反應物、生成物及硫燃燒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開動腦筋回憶并思考,可能的回答:空氣中氧氣含量低,氧氣支持物質燃燒,氮氣不支持燃燒。 | 通過實例讓學生初步掌握觀察實驗的程序,并掌握實驗探究的方法步驟。 |
活動五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 ||
展示鐵絲并設問:你見過鐵絲在空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嗎 鐵絲在氧氣中也能燃燒嗎 [電子板書]鐵絲加熱后在空氣中、氧氣中現(xiàn)象。 [電子板書]實驗具體內(nèi)容及步驟(使用視頻展示臺)演示實驗:鐵絲加熱后在空氣中、氧氣中現(xiàn)象。 補充說明:鐵絲燃燒生成的物質叫四氧化三鐵(化學式為Fe3O4)。 [電子板書]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反應生成一種黑色固體物質。 問:一起說說反應前、后物質及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問:為什么要放一些細沙呢 肯定并總結:為了防止燃燒過程中濺落下來的熔渣把集氣瓶炸裂。 問:為什么硫燃燒不需要鋪細沙呢 問:通過帶火星木條、硫、鐵在氧氣中反應,我們可總結出氧氣有哪些性質呢 總結并打出電子板書[電子板書]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較活潑的氣體,它可支持燃燒,氧氣含量越高,燃燒越劇烈。 請同學們說說你所知道的氧氣支持燃燒的例子。 過渡:氧氣的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xiàn)氧氣的性質,再次播放有關氧氣用途的影片。 | 學生代表上講臺與老師一起做對比演示實驗。 參照實驗具體內(nèi)容來觀察、分析。 并描述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 然后一起回答,教師打出電子板書]反應前物質:鐵、氧氣反應后的物質:四氧化三鐵,文字表達式:鐵+氧氣點燃四氧化三鐵。 思考,各抒己見。 回答: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氣體。 學生間相互討論,并得出可能的結果。 討論并積極發(fā)言。 討論,回答:航天航空、氣焊、氣割等。 | 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和描述做到系統(tǒng)、全面和深入。 |
【板書設計】
課題2 氧氣
一、氧氣的性質
1.氧氣的物理性質(通常狀況下)
顏色 狀態(tài) 氣味 密度 熔點 沸點 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
無色 氣體 無味 1.429g/L -218 ℃ -183 ℃ 不易溶于水
2.氧氣的化學性質
氧氣化學性質比較活潑,能支持燃燒,氧氣含量越高,物質燃燒得越劇烈
點評
本課題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結合教學目標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是以氧氣的性質為核心,通過氧氣所能發(fā)生的化學反應,介紹了化學反應的基本概念。
該課對教材進行了很好地分析,在設計上體現(xiàn)了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科學探究的設計和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不但知識與技能目標得到較好的落實,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而且在教學過程及方法上,情感價值觀目標也得到較好體現(xiàn)。
本節(jié)課突出了氧氣的化學性質這一重點,在對學生正確進行分析后,能較好的把握教學難點,并在教學過程中較好地解決。
本節(jié)課的特點是能從學生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根據(jù)九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能力,充分利用實驗、投影等教學手段,精心設計教學情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象在各個知識點的學習上,也多用實驗、討論等方法加以落實,在練習、復習上也采用了投影并結合實驗及生活例子來加以鞏固提高。
初中化學教案2
以上幾類安拆雖然所用的儀器、節(jié)制反當?shù)氖侄胃鞑徊划惓踔谢瘜W教案,但它們的根基本理是不異的,考試考試室制取某類氣體,選用哪類安拆,次如果從本料特點,反當前提、需要氣體的量等幾方面考慮,無樂趣的同窗,可以或許選擇不合儀器,本人設想一類制取氫氣的安拆,初中化學教案初外化學教案大全(外。
本堂課外用本女、分女論分析化學反當,引出化學反當除了量的變化外,還無量的變化。通過設問,轉入新的課題研究,使教學形成師生同步。以演示考試考試和學生考試考試架設橋梁,邊察看,邊思慮,組織學生處置問題,從而過渡到本課的課題──量量守恒定律。又通過提出問題和學生會商,把學問利用于新的情景,讓學生加深理解量量守恒定律的寄義。
[引言]品類無限的元素形成數(shù)不清的物量,你們曉得哪類元素形成的物量品類最多嗎?那類元素是第六號元素──碳,碳和碳的化合物不只同我們的日常糊口無滅慎密的聯(lián)系,并且它們正在國平易近經(jīng)濟外也擁無相當主要的地位。為此本章將進修碳和碳的化合物。
【教師勾當】采用例如的體例,把碳本女例如成建建用的磚,把金剛石、石墨例如成用磚蓋成的建建物,指出兩類建外形不合,平穩(wěn)程度也具無差同,并繪出簡單的圖形。通過籠統(tǒng)的例如,協(xié)幫學心理解金剛褪鍰莢擁吶帕脅煌那句話外的環(huán)節(jié)詞語。
[講解]正在鼓風處碳和氧氣充實反當生成二氧化碳,正在兩頭層里,二氧化碳和火熱的碳反當生成一氧化碳,發(fā)生的藍色火焰是一氧化碳燃燒發(fā)生的;鹧嫱鷷r火焰呈紅色,碳和氧氣反當后間接生成二氧化碳。加新煤后,爐溫降低,火焰呈藍色,碳和氧氣反當生成一氧化碳。也就是說,碳和氧氣反當無兩類情況,教案《初中化學教案初外化學教案大全(外》。
本章次如果較為全面、完零地進修碳及其化合物的學問,內(nèi)容包羅物量的構成、結構、性量、制法、用途和辨別等方面。從進修研究物量的角度看,本章具無典型性;從本章正在全書外的地位看,具無承先啟后的做用,擁無主要的地位。
【投影】會商:1.量量守恒定律是化學外的根基紀律,也是天然界外的遍及紀律。它認為,物量只能彼此轉化,而不能肆意覆滅或創(chuàng)生?墒牵斎藗冋谫潥灎T高尚量量的時候常說:照亮別人倜鵒俗約,那里所說的撲滅本人,可否指物量肆意的覆滅呢?若何注釋?
"↑""↓"號的利用范圍:正在反當物外無氣態(tài)物量加入反當,若是生成物外無氣體,則正在氣體物量的化學式左邊要注"↑"號;正在溶液外進行的`化學反當,反當物無難溶性物量加入反當,若是生成物外無固體難溶性物量生成,正在固體物量的化學式左邊要注"↓"號。(強調要防行隨便亂標)
[引言]從考試考試可見,鉛筆芯的次要成份──石墨取玻璃刀上的金剛石不但長相不合,它們的⑵也不一樣,概況上看石墨和金剛石是兩類不相關的物量,然而它們的構成元素卻是不異的,都是由碳元素構成的單量。
[講解]我們曉得結構決定性量,性量不合結構較著不合,它們正在結構上的不合,是因為碳本女陳列的體例不合,就比如用同樣的磚塊可以或許建建不合氣概的建建物。至于碳本女如何陳列形成的就是金剛石,如何陳列就形成石墨將正在此后的進修外再研究。
【講述】意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提出:在巒瓜攏寤鈉逵邢嗤姆腫郵考試考試測得電解時發(fā)生的氫氣和氧氣,體積比約為2∶1,可以或許認為水電解時發(fā)生的氫氣和氧氣的分女數(shù)目約為2W初中化學教案初外化學教案大全(外58;1。氫和氧的分女都是雙本女分女,所以可猜測1個水分女外氫、氧本女個數(shù)比也約為2∶1。
從碳的本女結構可以或許看出,最外層只要4個電女,正在化學反當外既不容難得電女,也不容難掉電女。所以正在凡是情況下,碳的化學性量很不變。把持阿誰性量,可以或許用墨汁或碳素墨水書寫或繪制字畫,年深日久都不會褪色。但隨滅溫度的升高,碳的化學勾當性大大加強。
初外化學教案[講述]點燃前,紙筒內(nèi)是純凈的氫氣。拿掉小孔上的紙團,點燃。此時是純凈的氫氣正在空氣外燃燒。但隨滅反當?shù)睦^續(xù),氫氣越來越少,筒內(nèi)壓強降低,空氣便進入筒內(nèi)。此時筒內(nèi)是氫氣和氧氣的同化氣。因為大量氫氣分女和氧氣分女接觸,反其時正在短時間內(nèi)放出大量熱。若是是一個廣口容器,那么氣體沖出容器、發(fā)生爆鳴。若是是一個密閉或小口容器,就會發(fā)生爆炸。
初中化學教案初外化學教案大全(外,【小結】那節(jié)課進修了水的構成。水是人類貴重的天然資流,它是維持生物保留、營制協(xié)調生態(tài)情況必不成少的物量。水能制福于人類,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我們既要充實合理把持、開辟和庇護水資流,初中化學教案又要防止果水而惹起的天災人禍。
初中化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鐵的物理性質。
2、要求學生初步掌握鐵跟氧氣、酸及硫酸銅溶液發(fā)生反應的實驗現(xiàn)象和相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使學生知道鐵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金屬。
3、使學生對鐵及鐵制品銹蝕的原理和一般防銹方法有一些常識性的認識。
4、通過我國鋼鐵工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的歷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鐵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
1、對“鐵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金屬”的理解。
2、鐵與其他物質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教學方法:
設疑、實驗引探法
媒體選擇:
實物,演示實驗,投影儀,錄像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本節(jié)課,我們將重點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用途最廣泛的金屬。鋼鐵是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鋼鐵的發(fā)展和使用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國是最早使用鐵的國家之一,1996年,我國的鋼產(chǎn)量超過一億噸,躍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鐵制品一般不是純鐵,我們研究的是純鐵的性質。
講授新課:
一、鐵的物理性質
展示:鐵錠
觀察:鍛面的顏色
講解:1、銀白色,有金屬光澤
演示實驗:請學生將鐵絲和鐵片彎曲,并用鉗子將鐵絲剪斷
設疑:從這個實驗,說明鐵的硬度如何?
學生討論后小結:2、質軟
設疑:將鐵“抽絲”、“打片”,可做出各種規(guī)格的鐵板,各種型號的鐵絲、鋼筋,說明鐵的延性和展性如何?
講解:3、鐵有良好的延展性
設疑:用鐵鍋炒菜,手會感到鍋很燙;用鐵做導線,手一碰就有可能觸電;這兩個實驗說明鐵的什么性質?
講解:4、鐵有良好的導電和導熱性能
設疑:將鐵塊放在水中會下沉,說明鐵的什么性質?
講解:5、鐵的密度比水大,約是7.86g/cm3
講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態(tài):固態(tài)冰、液體水和水蒸氣。鐵也一樣,當溫度達到目的535℃以上時,固態(tài)的鐵就會熔化成鐵水,成為流動的液體。再升溫到場2750℃以上時,液態(tài)的鐵也會氣化,成為氣態(tài)的鐵。
(投影儀)練習:
填空:1、色、澤、硬度( ) 2、密度、熔沸點( )
3、延性、展性( ) 4、導電、傳熱性( )
(學生閱讀課文填空后小結)
我們學習任何一種金屬都可按金屬的色澤、硬度、密度、延展性、導電和導熱性能、熔點和沸點的順序去思考、記憶是十分有益的。
(過渡):以上我們探索了鐵的物理性質,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索鐵的化學性質。
二、鐵的'化學性質
(講解)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學過鐵的一些化學性質,如鐵可以在純氧中燃燒。
1、鐵跟氧氣的反應
(提問)回憶鐵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xiàn)象并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請學生回答)
(提問)鎂條在空氣中能劇烈燃燒,鐵絲在空氣中能燃燒嗎?
(學生討論后小結,以反應條件不同來說明鐵的活動性不如鎂)
(小結)鐵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金屬。
(拿出十天前組織學生做的課外實驗)
(圖像略)
(觀察):三只試管中鐵釘?shù)淖兓闆r
(設疑):第一只試管中鐵釘生銹,第二只試管中鐵釘沒有生銹,說明鐵在什么條件下容易生銹。
(小結)(1)在含水分的空氣中鐵與水、氧氣反應,生成鐵銹。
(2)在隔絕空氣的情況下,鐵不易與水反應。
(3)在常溫下,干燥的空氣中,鐵很難跟氧氣反應。
實驗二、三、四中鐵生銹,同時試管中水位上升至試管的1/5處。
(提問)如何防止鐵生銹呢?
(閱讀)課文第120~121頁。
2、鐵跟酸反應
3、演示實驗6~1
(觀察)有氣泡放出,溶液由無色變?yōu)闇\綠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淺綠色)
Fe+H2SO4=FeSO4+H2
(淺綠色)
(投影儀上比較以下實驗)Mg、Zn、Fe、Cu分別和硫酸反應的速度和劇烈程度。
(討論)比較金屬活動性不同,Mg>Zn>Fe>Cu
(小結)鐵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金屬。
(錄像)從離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擬反應的變化過程。
4、鐵跟硫酸銅溶液的反應
演示實驗6~2魔術:“魔刀殺血”,將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銅溶液中,一會兒抽出。
(觀察)鐵釘表面覆蓋著一層紅色的銅,溶液顏色變成淺綠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淺綠色) (紅色)
(講解)早在西汗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jīng)發(fā)明鐵能從某些含銅化合物中置換出銅,在宋朝已將這個方法應用于生產(chǎn),成為現(xiàn)代濕法冶金的先驅。
(討論)如果將5.6g鐵投入足量的硫酸銅溶液中,完全反應后,溶液質量增加還是減少?為什么?
本節(jié)小結:
鐵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金屬。
作業(yè)布置:
課本習題1、2、4
板書設計
初中化學教案4
第一章 第一節(jié) 空氣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空氣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
2.通過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通過人類認識空氣的簡史介紹,使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探索,必須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
重點和難點
了解空氣的組成;了解空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以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教學方法
談話、研討、講解相結合的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過程
〔引言〕在我們?nèi)祟惿娴沫h(huán)境當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著一種“看不到又摸不著”的天然物質,它跟我們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動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價的自然資源,它就是我們在小學自然課上已經(jīng)學到,今天將要進一步學習的空氣。
〔板書〕 空 氣
〔提問〕空氣就在我們的周圍,你對它已有哪些了解?
。ㄌ崾荆核且环N單一的物質嗎?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組成?)
〔小結〕空氣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它不是一種單一物質,是由多種氣體物質組成的。人們已經(jīng)測知它的成分有:
〔板書〕 一、空氣的組成
1.空氣的成分及其體積分數(shù)(大約):
〔講述〕 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約占總體積的4/5,氧氣約占1/5。
〔提問〕 你知道氮氣和氧氣在性質上主要的不同嗎?
。ㄑ鯕庵С秩紵,氮氣不支持燃燒。)
〔講解并提問〕實驗可以證明:紅磷能在空氣中燃燒,實質上只是紅磷跟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種白色固體,且極易溶于水。
根據(jù)上述知識,你能設計一套實驗裝置用來證明空氣中含有大約1/5體積的氧氣嗎?
。ńo學生一定時間的思考和議論)
〔演示實驗〕①展示如圖裝置
、诮榻B儀器名稱、裝置原理和紅磷燃燒的位置
、厶崾緦W生注意觀察操作方法和實驗現(xiàn)象后,教師操作。
〔提問〕①你看到了哪些現(xiàn)象?
、跒槭裁醇t磷燃燒會生成大量白煙?白煙是什么物質?
、蹫槭裁创蜷_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會進入集氣瓶(或稱反應容器)中?又為什么進入集氣瓶中的水,只占集氣瓶體積的約1/5?
、苁S嗟4/5體積的氣體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證明?
⑤你認為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小結〕根據(jù)學生回答情況進行小結。
〔講述〕人類對空氣的研究和認識,經(jīng)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期間許多科學家都做過類似的實驗,但都未能取得明顯的成果。直到18世紀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得出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他所以能獲得突出的成果,關鍵是他敢于破除當時傳統(tǒng)的錯誤理論(燃素說)的束縛,能夠尊重實驗事實,并做出了嚴謹?shù)摹嵤虑笫堑姆治龊团袛唷?/p>
在19世紀末以前,人們還深信空氣中含有氧氣和氮氣。后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fā)展,科學家才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稀有氣體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們簡單的了解一下稀有氣體。
〔板書〕2.稀有氣體
稀有氣體是氦、氖、氬、氪、氙等氣體的總稱。
〔講述〕 稀有氣體因在空氣中含量極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氣體,這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它們不跟其它物質發(fā)生反應的緣故。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發(fā)現(xiàn)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也能跟某些物質反應,生成其它物質,故改稱為稀有氣體。
由此可見,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因此把稀有氣體稱為惰性氣體是不科學的。
〔閱讀〕課本使學生了解稀有氣體的特性和用途
〔講述〕大家對空氣的組成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一般來說,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但是隨著現(xiàn)代化工業(yè)的發(fā)展,若不重視工業(yè)廢氣,特別是有害氣體的回收和處理,任其進入空氣,就會帶來空氣污染,嚴重損害人體的健康,影響作物生長,形成對自然資源的破壞。
〔簡介〕英國倫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國洛杉磯等空氣污染事件,以說明空氣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書〕 二、空氣的污染與防止
1.污染空氣的物質
(1)粉塵:水泥粉塵、煤煙粉塵、各種礦塵等。
(2)氣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1)礦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燒
(2)化工廠的廢氣
(3)水泥廠的粉塵
(4)燃放煙花爆竹
(5)焚燒枯枝野草樹葉等
 
;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1)工廠做到廢氣回收與處理
(2)發(fā)展民用煤氣生產(chǎn)
(3)嚴禁燃放煙花爆竹
(4)禁止焚燒樹葉、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小結〕防止空氣與環(huán)境污染,保護人類生存環(huán)境,是每個人都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練習〕(投影出示練習題)
在相同條件下:
、俜蛛x100L空氣,大約可得氧氣______L,可得氮氣______L。
、诜蛛x______L空氣,可獲得42L氧氣。
、鄯蛛x空氣獲得氧氣63m3時,同時可獲得氮氣______m3。
〔作業(yè)〕略
初中化學教案5
一、本節(jié)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酸和堿之間發(fā)生的中和反應。
2.了解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nóng)作物的影響,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3.了解pH的變化范圍與溶液酸堿度的關系。
4.會用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度,了解溶液的酸堿度在實際中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酸與堿的反應認識中和反應的特征,通過生活實例了解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和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有廣泛應用。
2、通過測定酸和堿溶液的pH,認識到了解溶液的pH有重要意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應用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價值。
2、通過pH的測定,讓學生認識到了解溶液的酸堿度在生活中有重要意義。
3、通過本課題的探究實驗,讓學生體會學習化學的過程,形成化學學習的持久興趣。
二、本節(jié)教材分析
酸和堿之間能發(fā)生中和反應,而且,中和反應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所以,教材沒有簡單將它作為酸或堿的性質來介紹,而是專門編成一個課題來說明。
本課題從實驗入手來介紹中和反應。為了說明中和反應的產(chǎn)物,簡單介紹了鹽的概念。關于中和反應的應用,教材從酸堿性的角度說明了它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堿度──pH及其應用。
本課題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和生產(chǎn)有密切的聯(lián)系,教材安排了2個活動與探究,目的是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增強對這部分知識的認識。
三、教學設計思路
元素化合物課要以實驗為基礎,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操作實驗、分析實驗和設計實驗來感受、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的過程,初步學會化學思維方法。本課題的教學設計精心改進課本上的一些實驗,讓實驗的設計與組合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化學事實,揭示反應規(guī)律。通過實驗設置情景,使實驗內(nèi)容具有更多的思考性和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動他們的思維欲望。設計與實驗同步的問題組,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難點,有效地訓練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本課題的設計面向社會,緊密聯(lián)系生活和生產(chǎn)實際,聯(lián)系環(huán)境保護。培養(yǎng)學生逐步學會用化學的視角發(fā)現(xiàn)、解釋和解決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一些與化學有關的實際問題,啟迪學生的思維和培育學生品德。
四、分課時的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中和反應及其在實際中的應用
教學目標:
1.知道酸和堿之間發(fā)生的中和反應。
2.了解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nóng)作物的影響,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酸和堿之間發(fā)生的中和反應。
教學難點:中和反應原理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景】演示實驗:用少量氫氧化鈉溶液和稀硫酸反應,觀察現(xiàn)象,并觸摸試管。(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反應產(chǎn)生的熱量觸摸試管不明顯,故改為用氫氧化鈉溶液和稀硫酸反應)
【提出問題】滴入試管中的氫氧化鈉和硫酸有沒有發(fā)生反應。
【學生討論】可能有以下情況:
1、無反應,因為無現(xiàn)象。
2、已經(jīng)反應,試管發(fā)熱。(物質溶解也可以放熱,不一定反應)。
【引發(fā)探究】試管發(fā)熱證明反應發(fā)生,這一證據(jù)不太充分,有無更好的辦法證明確實已發(fā)生反應。
【設計實驗】氫氧化鈉是堿、硫酸是酸,可用酸堿指示劑變色來指示反應是否完成。
【實驗探究】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滴酚酞試液,再滴硫酸,直到變?yōu)闊o色為止。繼續(xù)演示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的反應。并寫出反應方程式。
【學生討論】上述幾個反應有什么共同特點?
【師生歸納】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
【學生討論】討論下列生活中利用中和反應的實例,歸納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1)一塊稻田土壤酸性太強,不利于水稻生長,怎樣降低土壤的酸性?
。2)硫酸廠的污水中含有硫酸雜質,可以用熟石灰進行中和處理,請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有些胃藥中含有氫氧化鋁,它在人的胃內(nèi)起什么作用?試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被蚊蟲叮咬后,叮咬處很快腫成大包,這是因為蚊蟲能在人的皮膚內(nèi)分泌出蟻酸,從而使皮膚腫痛。用什么溶液涂抹可以消除腫痛?
【師生歸納】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1、改變土壤的酸堿性
2、處理工廠廢水
3、用于醫(yī)藥
【板書設計】課題2 酸和堿之間會發(fā)生什么反應
一、中和反應: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
H2SO4+2NaOH═Na2SO4+2H2O
HCl+ NaOH═NaCl+H2O
二、中和反應的應用:
1、改變土壤的酸堿性
2、處理工廠廢水 :H2SO4+Ca (OH)2═CaSO4+2H2O
3、用于醫(yī)藥:2HCl+Mg(OH)2═MgCl2+2H2O
3HCl+Al(OH)3═AlCl3+3H2O
【課堂練習】
1、⑴用鹽酸可以將鋁壺內(nèi)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原理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 ;但所用鹽酸不能過量,否則,鋁壺將被腐蝕,其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
、莆杆徇^多(主要是鹽酸)的病人常常服用含氫氧化鋁[Al(OH)3]的藥物,其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筛姆肗aOH溶液嗎? (填“可以”或“不可以”)
、怯檬焓摇⒄惩梁秃由盎旌现啤叭贤痢钡脑蚴牵ㄓ没瘜W方程式表示) 。
2、在一張潔白干燥的濾紙上,依次噴灑A、B、C三種無色液體,當噴灑A時,濾紙上無明顯變化;再噴灑B時,濾紙上出現(xiàn)一只紅色小貓;最后噴灑C時,小貓逐漸消失。回答下列問題:
濾紙上的小貓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畫的。
第二課時 溶液酸堿度的表示法——pH
教學目標:
會用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度,了解溶液的酸堿度在實際中的意義。
教學重點:pH和溶液酸堿性的關系
教學難點:pH和溶液酸堿性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上課始把幾束頭發(fā)分別放入不pH溶液的燒杯中)
【創(chuàng)設情景】用試管取少量較濃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較稀的'氫氧化鈉溶液,分別滴入酚酞溶液,都顯紅色。
【提出問題】利用酸堿指示劑,只能試驗溶液是酸性還是堿性,但不能試驗溶液酸堿性的強弱程度。在生活、生產(chǎn)和科學研究中,有時僅知道溶液是酸性還是堿性是不夠的,經(jīng)常還需要知道溶液的酸堿性強弱程度,即溶液的酸堿度,哪么怎樣表示和測定溶液的酸堿度呢?溶液的酸堿度常用pH來表示,pH的范圍通常在0—14之間: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它與溶液的酸堿度是什么關系呢?下面我們通過實驗進行探究。
【實驗探究】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試紙,將被測液滴到試紙上,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即可得出被測液的pH。
酸 pH 酸 pH 堿 pH 鹽和水 pH
較稀
硫酸 較稀
鹽酸 較稀氫氧化鈉 水
較濃
硫酸 較濃
鹽酸 較濃氫氧化鈉 氯化鈉溶液
。ㄗⅲ狠^稀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在50mL的水中滴一滴較濃溶液配制而成,現(xiàn)象區(qū)分明顯。)
【提出問題】根據(jù)實驗結果討論溶液的酸堿度與pH的關系?
【學生討論】1、酸的pH小于7,酸的濃度越大,酸性越強,pH越小
2、堿的pH大于7,堿的濃度越大,堿性越強,pH越大
3、中性溶液的pH=7,鹽和水的pH=7
【師生歸納】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強,pH越小
堿性溶液的pH>7 堿性越強,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實驗探究】測定生活中一些物質的pH,并填寫表格。
【學處閱讀】了解溶液酸堿度的重要意義
【學生活動】觀察溶液酸堿度對頭發(fā)的影響。
【板書設計】一、酸堿度:溶液酸堿性的強弱程度。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強,pH越小
堿性溶液的pH>7 堿性越強,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二、了解溶液酸堿度的意義
【課堂練習】
1、棉花、小麥、玉米等農(nóng)作物適宜生長在偏酸性的土壤中,而大豆不論在弱堿性或弱酸性的土壤中均適宜生長,F(xiàn)測得某塊田地的pH約為7.5,此地適宜種植( )
A、小麥 B、棉花 C、大豆 D、玉米
2、下表為家庭中一些常見物質的PH:
物質 食醋 牙膏 食鹽水 肥皂水 火堿溶液
pH 3 9 7 10 13
蚊子、蜂、螞蟻等昆蟲叮咬人時,會向人體注入一種叫蟻酸(具有酸的性質)的物質,使皮膚紅腫、癢痛。要消除這種癥狀,可在叮咬處涂抹一些家庭中的常見物。它是下列中的( )
A、牙膏或肥皂水 B、食鹽水 C、火堿溶液 D、食醋
3、下表為一些食物PH,對于胃酸過多的病人,空腹時最適宜使用的食物是( )
食物 蘋果 葡萄 玉米 牛奶
pH 2.9~3.3 3.5~4.5 6.8~8.0 6.3~6.6
A、蘋果 B、葡萄 C、玉米 D、牛奶
4、土壤的酸堿度會影響農(nóng)作物的生長,某地區(qū)土壤顯微酸性,參照下表,從土壤酸堿性考慮,在該地區(qū)不適宜種植的作物是( )
作物 茶 油菜 西瓜 甘草
最適宜的pH范圍 4.5~5.5 5.8~6.7 6.0~7.0 7.2~8.5
A.西瓜 B.茶 C.油菜 D.甘草
5、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漸滴入稀鹽酸至過量,下面敘述正確的是( )
A、溶液由紅色變?yōu)闊o色,PH逐漸增大
B、溶液由無色變?yōu)榧t色,pH逐漸減小
C、溶液由紅色變?yōu)闊o色,PH逐漸減小
D、溶液顏色不變,PH逐漸增大
6、下列溶液中,pH最大的是( )
A.使酚酞試液變紅的溶液 B.使石蕊試液變紅的溶液
C.不能使酚酞試液變色的溶液 D.pH等于7的溶液
7、對酸堿指示劑與pH試紙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都可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B.都可檢驗溶液的酸堿度
C.兩者只能檢驗酸堿溶液 D.測試的意義相同,但測試方法不同
8.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pH為零的溶液既不顯酸性又不顯堿性
B.打開盛濃硫酸的試劑瓶塞,就可以看到白霧
C.金屬氧化物能與酸發(fā)生中和反應
D.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溶液是酸性溶液
9、現(xiàn)有50 mLpH=8的溶液,若想使pH變?yōu)?,應加入下列哪種溶液( )
A.pH=0的溶液 B.pH=7的溶液 C.pH=14的溶液 D.pH=5的溶液
初中化學教案6
一、說教材
。ㄒ唬┙滩牡牡匚慌c作用
《化學式與化合價》是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4的內(nèi)容。本節(jié)課主要講述了化學式、化合價和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三部分內(nèi)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質化學式的寫法,這位過渡到本課題起到了鋪墊作用。為之后學習第五章《化學方程式》的內(nèi)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課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ǘ┙虒W目標
根據(jù)本教材的結構和內(nèi)容分析,結合九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化學式的涵義;知道一些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能用化學是表示某些物質的組成,并能利用化合價求化學式;了解相對分子質量的含義,并能利用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來計算物質的組成;能看懂某些標簽或說明書上標示的物質成分和含量。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討論交流,活動探究,培養(yǎng)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化學,激發(fā)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感情。
。ㄈ┙虒W重難點
1.了解化學式,知道元素、原子團的化合價。
2.用化學是表示某些物質的組成,利用化合價求化學式。
3.了解相對分子質量的含義,并會應用解決問題。
二、說學情
對于九年級的學生來說,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對元素的概念和物質的微觀構成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對數(shù)字的基本運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這為化學式的有關知識學習打下了基礎。但學生在化學學科中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直觀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三、說教法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采用談話法與講解法。采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面向全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問不同難度的問題,有效的開發(fā)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啟發(fā)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shù)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
四、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xiàn)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jié)課內(nèi)容,我將本節(jié)課的學法確定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
由前面學過的一些物質的化學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號來表示,那么我們前面學習的氧氣、二氧化碳這些由元素組成的各種單質和化合物怎樣來表示呢?把教學內(nèi)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ǘ┬率
1.化學式的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課本81頁相關內(nèi)容,對于化學式的定義有一個初步認識。然后以H2O為例,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該化學式的意義,教師進行指導并及時指出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并講解,得出化學式的定義及其意義。
講解結束后,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化學式前面的數(shù)字與化學式中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shù)字意義是否相同?為什么?并組織學生討論符號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義?在學生有初步認知的基礎上,我進行歸納總結:化學式前面的數(shù)字與化學式中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shù)字意義不同,因為化學式前面的數(shù)字表示分子個數(shù),右下角的數(shù)字表示一個分子中含該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
在此基礎上,通過多媒體呈現(xiàn)練習題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練習過程中,學生會出現(xiàn)一些錯誤,針對這些錯誤我進行指導并歸納總結,從而引出書寫化合物的化學式時需要注意
的事項。
2.化學式的學習
學生學習了化學式,為化學價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實驗測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個數(shù)比,如不是這個數(shù)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穩(wěn)定的化合物。在化學上,就用“化合價”來表示原子之間相互化合的數(shù)目。引導學生看課本83頁表4-6“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針對表格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討論,問題如下:
。1)化合價有幾種?是哪幾種?(讓學生明白元素化合價有下負之分)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顯多少價?氫元素通常顯幾價?金屬元素通常顯什么價?非金屬元素通常顯什么價?
(3)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shù)和為多少?
。4)在單質分子里,元素的化合價為多少?
在此基礎上,組織兩個活動;顒右唬阂孕〗M為單位進行化合價記憶比賽,看誰記得多,記得準,評出“記憶之星”;活動二:讓學生編寫能幫助記憶的的化合價韻語、歌謠。活動結束后,展示同學們的化合價韻語、歌謠或快板。通過活動,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及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學習了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之后,應用化合價來推求實際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學式。通過學生小組討論練習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識的學習。練習如下:根據(jù)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shù)和為0的原則,已知氧元素為-2價,計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價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價。練習結束之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名稱,一般讀作某化某,如:NaCl讀作氯化鈉。有時還要讀出化學式中各種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如:CO2讀作二氧化碳。
3.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
引導學生復習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了解相對分子質量跟相對原子質量一樣,也是相對質量。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引發(fā)學生討論,從而引出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相關內(nèi)容。由于計算比較簡單,啟發(fā)學生自己學習,并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糾正錯誤。
在有關相對分子質量計算教學完成之后,可讓學生傳看幾種商品(如醫(yī)藥、化學試劑、洗滌劑、食品等)的標簽或說明書,教給學生如何查看它們的成分、含量或純度,并適當講解化學試劑按純度分級的情況。
初中化學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 1.知識目標:a常識性介紹化學研究的對象,化學教案-緒言。
b初步理解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qū)別;并能運用概念會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的能力,啟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知覺性和積極性。
3. 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永恒運動的,是不可消滅的,
只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應用科學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教育。
4.美育滲透點:以化學實驗為載體,向學生展示化學實驗中的儀器美,化學實驗現(xiàn)象美,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科學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區(qū)別)及其應用。
難點:如何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疑點:物質變化與物質性質的區(qū)別。
解決辦法:(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列表記錄實驗現(xiàn)象,由學生討論而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qū)別。
。2)通過學生討論而歸納出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的變化的區(qū)別。
三、實驗及教具準備:
試管,帶彎管的單空橡皮塞,酒精燈,玻璃片,燒杯,坩堝鉗,石棉網(wǎng),鐵架臺(帶鐵夾),研缽,火柴,藥匙,膽礬,堿式碳酸銅,鎂帶,澄清石灰水,水。
四、學法引導
1. 學會概念辨別,注意概念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如,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就可以從概念、特征、伴隨的現(xiàn)象等方面加以區(qū)別;從變化發(fā)生過程中兩者的相互關系尋找它們的聯(lián)系。
2.學會觀察化學實驗。
首先要觀察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tài);再注意觀察變化中的現(xiàn)象,如變色、發(fā)光、放熱、放出氣體、發(fā)出聲音……等;反應停止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等。學會觀察實驗,將有助于我們思考變化的原因,推測變化的原理,總結變化的規(guī)律。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可看錄像“走向化學世界”、“漫游化學世界”;表演小魔術:會變色的“水”(稀氫氧化鈉溶液、酚酞試液、稀鹽酸);看課本中的彩圖:小貓烤火、水中的鳥籠,引入新課。
新課講授:
一、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學生討論] 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
構成物體的材料叫做物質。區(qū)別兩個概念:物質與物體。如鐵這種物質能制成鐵釘、鐵錘等物體。
化學研究物質,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學)組成?水由什么構成?(第三章學)構成水的粒子結構怎樣?(第三章學)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質的性質外還有哪些性質?這都是化學要研究的內(nèi)容;瘜W還是一門研究物質變化規(guī)律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
板書: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化學概念、化學基礎知識都是通過實驗形成的,因此必須學會觀察實驗的方法。
教師講解觀察實驗的方法。
學習化學必須重視實驗,注意培養(yǎng)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積極培養(yǎng)學習化學的興趣。觀察實驗現(xiàn)象的程序:
投影: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
變化中:物質發(fā)生的主要現(xiàn)象,如是否發(fā)光、放熱、顏色怎樣變化、是否有氣泡產(chǎn)生,產(chǎn)生的氣體是否有氣味,有什么顏色的沉淀產(chǎn)生等。
變化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
描述實驗時應注意語言清晰、準確,只說現(xiàn)象不說結論。
下面請大家觀察幾個演示物質變化的實驗,主要觀察變化前后物質的顏色、狀態(tài)、并列表記錄。分別由學生描述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演示[實驗1]水的沸騰
[實驗2]膽礬的研碎
實驗編號
變化前的物質
變化時發(fā)生的現(xiàn)象
變化后產(chǎn)生的物質
1
液態(tài)的水
沸騰時生成的.水蒸氣遇玻璃
又凝結成液體
液態(tài)的水
2
藍色塊狀的膽礬
塊狀固體被粉碎
藍色粉末狀的膽礬
[實驗3]鎂帶的燃燒
[實驗4]加熱堿式碳酸銅
3
銀白色的鎂帶
燃燒,放出大量的熱,同時
發(fā)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鎂粉末
4
綠色粉末狀的
堿式碳酸銅
加熱后,綠色粉末變成黑色,
管壁出現(xiàn)小水滴,石灰水變
渾濁
三種其他物質:氧
化銅(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提問]實驗1、2有什么共同特征?實驗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這兩個實驗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物質的形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物質發(fā)生物理變化的依據(jù)。
3、4這兩個變化的共同特征是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jù)。
引導學生小結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概念。
板書: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化學教案《化學教案-緒言》。
化學變化: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化學反應)
[討論]這兩種變化有什么本質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質外,還伴隨發(fā)生一些現(xiàn)象,如放熱、發(fā)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等。這些現(xiàn)象常?梢詭椭覀兣袛嘤袥]有化學變化發(fā)生,但不能作為判斷一個變化是不是化學變化的依據(jù)。
[討論]判斷一個變化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應依據(jù)什么?
[練習]口答課本第5頁習題1、2。
[討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發(fā)光放熱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B、固體變成氣體一定是物理變化
C、化學變化過程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 D、物理變化過程一定伴隨著化學變化
解答此類題要熟悉下列要點: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
概念
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現(xiàn)象
物質的狀態(tài)、形狀等發(fā)生
變化
放熱、發(fā)光、變色、生成氣體、生成沉淀
等等
實例
冰→水→水蒸氣,汽油揮發(fā),
木材制成桌椅
鐵生銹、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爛
根本區(qū)別
。ㄅ袛嘁罁(jù))
是否生成其他物質
關系
化學變化的過程中一定伴隨物理變化
物理變化的過程中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通過四個實驗,我們知道水沸騰時能變成水蒸氣,而水蒸氣遇冷又能凝結成小水滴,膽礬是藍色的晶體,鎂帶在空氣中能燃燒,堿式碳酸銅受熱能轉化成三種物質,這些都是物質本身特有的屬性,即物質的性質,引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
[講述]物質的性質,無論是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均指物質的特有屬性,物質不同,其性質也不同。下表有助區(qū)別兩種概念。
[投影]
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概念
物質不需要發(fā)生化學變化就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
性質確定
由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或由儀器測知
通過化學變化可知
性質內(nèi)容
顏色、狀態(tài)、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揮發(fā)性等
可燃性、還原性、氧化性、穩(wěn)定性等
[討論]
1、下列哪種性質屬于化學性質?( )
A. 導電性 B.揮發(fā)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組物質能根據(jù)在水中的溶解性區(qū)別開的一組是 (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鐵塊和鋁塊 D.面粉和白糖
3、判斷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變化?哪些是化學變化?哪些是物理性質?哪些是化學性質?
A、 銅綠受熱時會分解;
B、 純凈的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
C、 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了氧化鎂;
D、氧氣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氣重;
E、 木棒受力折斷。
[小結]物質的變化和物質的性質的區(qū)別。
我們應把握住一點,即變化是一個過程,是動態(tài)的;而性質是物質內(nèi)在的屬性,有時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讓其表現(xiàn)出來,而有時只需用感觀和儀器感知測量即可。
四、為什么要學習化學?
學生閱讀課本第3、4頁內(nèi)容,討論:為什么要學習化學?
學生閱讀課本第4頁內(nèi)容,了解化學工業(yè)的過去和現(xiàn)狀。
五、如何學好初中化學?
[小結]注意學習化學的方法(抓好預習、聽講、復習、作業(yè)四個環(huán)節(jié)),重視并做好化學實驗。
預習指導:做到初步了解重點、難點、畫出不懂的問題。
聽講:邊聽、邊觀察、邊思維、邊記憶,爭取在課堂學會。
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隨堂練習:
布置作業(yè)
復習課本1-4頁,畫出概念和記憶要點
板書設計
緒言
一、 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觀察實驗的方法:
[投影] 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
變化中:物質發(fā)生的主要現(xiàn)象,如是否發(fā)光、放熱、顏色怎樣變化、是否有氣泡產(chǎn)生,產(chǎn)生的氣體是否有氣味,有什么顏色的沉淀產(chǎn)生等。
變化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化學變化: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化學反應)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四、化學史
化學教案-緒言
初中化學教案8
一、教學設計思路
如果把掌握知識的過程比喻為建筑一幢大樓,那么教師應當提供給學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真正的建筑師應該是學生自己,而不是教師。為此,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把教學活動設計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課前,師生利用生活廢品自制教具,使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解決大額班實驗儀器不足的問題,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課堂中,讓學生收集、整合實驗室制取O2的有關信息,推理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設計思路,再結合思路設計CO2的實驗室制法,然后讓學生用自己設計的裝置制取、驗證、驗滿CO2,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探究知識,享受成功的喜悅;課后,讓學生利用本節(jié)所學知識再設計一套實驗室制取CO2的裝置,參加班級展覽,將探究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達到學以致用的學習效果。這樣才能真正使教師成為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者,教學過程的參與者。
二、教案
課 題 CO2制取的研究
授課人
學 校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討論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設計思路,進行CO2制取的探究實驗;
2、通過探究,初步掌握實驗室制取CO2的藥品、原理、裝置和操作;
3、了解CO2的部分物理性質,學會收集、檢驗和驗滿CO2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分析、推理、解決問題;
2、通過分組實驗,培養(yǎng)學生合作、表達與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增強學生對自然界中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從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實踐創(chuàng)新的科學品質。
重點
1、討論和歸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設計思路;
2、實驗室制取CO2的化學反應原理、裝置及收集、檢驗CO2的方法。
難點
根據(jù)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設計CO2的實驗室制取方法。
教法
對比法、分組實驗法、實驗探究法。
儀器藥品
儀器:錐形瓶(或廣口瓶、大試管)、長頸漏斗,帶導管的雙孔橡皮塞、集氣瓶、玻璃片、導氣管、注射器、膠頭滴管、火柴等。
藥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碳酸鈉、稀鹽酸、稀硫酸、澄清石灰水。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創(chuàng)設情境 “大家從空氣中吸進了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O2,請問:能否以空氣為原料制取O2?為什么?實驗室制取O2的方法有哪些?” | 做一次深呼吸。 【回答】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 | 調整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激活思維,為問題的引出做好鋪墊。 |
整理舊知,引領思路,獲取新知 【請?zhí)畋怼?/p> 【請選擇】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發(fā)生裝置為,用雙氧水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制取氧氣的發(fā)生裝置為;收集裝置為。 【問】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裝置適合于用雙氧水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制取氧氣嗎?為什么?能改嗎?怎樣改? 【問】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過渡 “吸進O2,呼出了CO2,如果需要一定量的CO2,能否以空氣為原料制得?” 【設問】在實驗室如何制取CO2呢?(揭開本節(jié)課的探究主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 學生練習、討論、回答。 推理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選擇理想藥品;2、確定合適的實驗裝置;3、驗證氣體。 再做一次深呼吸。 | 讓學生在鞏固舊知的基礎上分析、推理、引發(fā)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設計思路。達到輕松突破難點的學習效果。 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 |
分組實驗,探究理想藥品 【提供給學生藥品】石灰石(或大理石)、碳酸鈉、稀鹽酸、稀硫酸。 【說明】從反應速率,生成的氣體是否易于收集等方面考慮。 【小結】 實驗室制取CO2的化學反應 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 分組試驗:觀察、記錄。 通過比較,選出實驗室制取CO2的理想藥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 | 讓學生通過操作,更直觀地理解實驗室制取CO2應選擇的理想藥品。初步認識實驗室制取氣體時理想藥品的選擇依據(jù)。 |
開動腦筋,設計實驗裝置 【問】用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做催化劑的條件下制取氧氣的實驗裝置適合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嗎? 【激勵】相信你能當一個小設計師,根據(jù)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設計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 【屏幕顯示】可供設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裝置的儀器(也可另選或自制儀器,還可利用代用品)。 【展示學生作品】實驗裝置。請學生說出每種裝置的優(yōu)缺點,選出最佳方案。 【小結】實驗室制取CO2的實驗裝置。 1、制;2、收集。 | 分析、討論、設計實驗室制取CO2的實驗裝置,然后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 發(fā)生裝置:固液反應不需加熱;收集:向上排空氣法。 | 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及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同伴間的合作、交流與表達。 使學生對本知識點有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認識。 |
展示自我 【請你告訴大家】用自己設計的裝置如何制取CO2? 【動畫】實驗室制取、驗證、驗滿CO2。 | 表達、交流、自查。 | 培養(yǎng)學生自我表達、自查自糾的能力。 |
自制二氧化碳 請用自制儀器制取、驗證、驗滿CO2,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 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1、現(xiàn)象;2、驗證方法;3驗滿方法。 | 讓學生從探究中獲取成功的喜悅,增強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
鞏固新知,自我檢測,拓展思維 【請讓我來告訴你】1、根據(jù)下圖所示實驗裝置回答:(填代號) ⑴寫出標有編號儀器的名稱: ①;② ;③ ;④ 。 ⑵實驗室制取氧氣時,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收集裝置是。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可選用的收集裝置是。 ⑶實驗室用固體氯化銨(NH4Cl)與固體氫氧化鈉在加熱的條件下制取氨氣(NH3),化學方程式為NH4Cl+NaOH NaCl+NH3↑+H2O,氨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小,能溶于水形成氨水。根據(jù)以上知識推斷:實驗室制取NH3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收集裝置是。 2、【趣味實驗】雞蛋在醋酸中潛水。 問:你能解釋其中的奧秘嗎? | 學生搶答。 觀察,討論。 | 當堂訓練,及時反饋,檢測學生掌握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化學教學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真正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 |
談收獲體會 1、本課題研究什么內(nèi)容? 2、有哪些收獲? 3、從這些知識中你想到了什么? 4、運用這些知識你想做點什么? | 自由發(fā)言,相互補充。 | 澄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模糊點、疏漏點。 |
【課外探究】 1、小發(fā)明:就地取材,選用你家中現(xiàn)有的物品(墨水瓶、塑料瓶、圓珠筆芯等),自制一套制取CO2的裝置,參加班級展覽、討論,并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試驗。 2、社會實踐:通過社會調查或查閱資料,了解工業(yè)制取CO2的原理和方法。 | 學生自制儀器,開展社會調查。 | 培養(yǎng)學生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科學品質;強化收集、整理、處理信息的能力。 |
初中化學教案9
第六單元 金剛石、石墨 C6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⑴了解幾種碳的性質和用途。
、屏私饨饎偸、石墨、C60的微觀結構。
、钦莆諉钨|碳的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學生辨別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到同一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初步認識物質組成的多樣性。
3.情感目標:通過物質的結構影響其性質,性質又決定用途,增強學生對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認識。
教學重點: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教學方法:演示實驗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的不同元素可以組成物質,不同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物質,那么同幾種元素是可以組成不同物質嗎?同學們請討論一下并將其結果匯報好嗎?
。ǘ┲v授新課:
一、碳的單質]⑴金剛石: ⑵ 石墨: ⑶C60
觀看科利華軟件(1)上述三種單質有哪些物理性質?(2)它們的性質和用途之間有什么關系?
二、碳的化學性質:
用墨(用碳黑制成)書寫或繪制的字畫能保存很長時間而不變色,木樁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溫下化學性質穩(wěn)定
。1)冬天生煤爐能引起煤氣中毒,為什么?(2)氧氣的有哪些化學性質?
2、碳跟氧氣的反應 可燃性
。1)反應現(xiàn)象:
(2)反應方程式:碳完全燃燒: 碳不完全燃燒:
木炭與氧化銅的反應。
(1)觀察實驗現(xiàn)象,(2)共同分析反應原理,(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還原性(1)反應現(xiàn)象: (2)反應方程式:
這個反應的特點:在這個反應中,氧化銅(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變成單質銅;木炭得到氧化銅中的氧而使氧化銅還原為銅,導出:a還原反應,b.氧化反應c.木炭具有還原性
木炭的還原性在冶金工業(yè)上的應用
。ㄈ 課堂練習:
。ㄋ模 小結:(師生共同完成)
。ㄎ澹 布置作業(yè):書P109習題1-6
課后記:本節(jié)內(nèi)容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初中化學教案10
學習目標: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物質由微粒構成的,微粒不斷運動,微粒之間有間隔,微粒間有作用力。
2.了解物質性質與微粒之間的關系:微粒的性質決定了物質的化學性質。
能力目標:
1.能夠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xiàn)象。
2.能夠設計或完成某些說明物質微粒性的簡單實驗。
3.能夠運用有關物質的微觀知識來進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性質是由微粒的結構性質決定的。
2.使學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識對周圍的一些現(xiàn)象作出合理的解釋。
教學重點:
物質的微粒性與物質變化的聯(lián)系。
教學設計:
引入:在前一段時間,我們學習一些氧氣、二氧化碳、水等物質的性質,它們各自都有著不同的性質。我們是否會提出這些問題:物質間為什么可以發(fā)生那么多的反應?氧氣和二氧化碳等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性質,原因是什么?物質到底由什么構成的?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那么各種物質是否有相同的構成?……這些問題將會在我們本章逐步為你解決。
引入:既然要開始研究物質構成的奧秘,那么我們學會用微觀的觀點來觀察和解釋宏觀的物質或現(xiàn)象。
一、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
實驗:探究物質的可分性
1.將高錳酸鉀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缽將高錳酸鉀再研碎,成為小顆粒。
2.將研磨的高錳酸鉀粉末放入試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發(fā)現(xiàn)試管中的固體顆粒逐漸變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錳酸鉀溶液中,逐漸加入水,溶液的紫紅色逐漸變淺,直至無色。
分析:1.固體顆粒為什么消失?
答:高錳酸鉀顆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顏色由深到淺,直至無色,這是為什么?
答:變淺直至無色,并不是高錳酸鉀消失,而是構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們看不見了。也就是能說明高錳酸鉀固體是由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
3.同樣是高錳酸鉀溶液,有的顏色深,有的顏色淺,甚至無色。那么我們是否能說同種物質的微粒的物理性質不同?
答:不能。對于一個微粒而言,毫無物理性質之說。也就是說,一種物質的物理性質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現(xiàn)出來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鹽水是咸的,這個現(xiàn)象又能說明什么問題?
答:在水的作用下,構成蔗糖和食鹽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樣是微粒,一種是甜的,一種是咸的,說明不同物質是由不同微粒構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學性質。
總結: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
1.物質可以再分;
2.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微粒構成的;
3.不同的物質由不同的微粒構成,具有不同的化學性質,即:構成物質的微粒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4.構成物質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物理性質是由大量微粒體現(xiàn)的。
舉例:除了課本上的實驗,我們?nèi)粘I钪羞有那些現(xiàn)象能夠說明物質是由大量微粒構成的?
回答:如過濾時水能夠從濾紙中滲過,
補充實驗: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燒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鋇,慢慢將硝酸鋇溶液滴入小燒杯中,不斷攪拌,“乳白色固體”從無到有,并且不斷增多。
說明:生成物硫酸鋇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顆粒被人的視覺察覺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濁液,靜置后小顆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實驗:探究微粒運動的實驗
步驟:實驗1:向盛有少量蒸餾水的小燒杯中滴入2~3滴酚酞試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濃氨水。
現(xiàn)象:滴入濃氨水后,溶液由無色變?yōu)榧t色
說明:酚酞試液遇蒸餾水不能變色,而酚酞試液遇濃氨水后變紅。
實驗2:重新配制酚酞與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燒杯B中加入3~5mL的濃氨水,用大燒杯罩在一起。
現(xiàn)象:溶液A逐漸變紅
原因:構成氨氣的微粒擴散在大燒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無色酚酞試劑變紅。
假設實驗3:為了使實驗結論準確可靠,用一杯純凈水來代替濃氨水來做對比實驗,有無必要性?
回答:沒有必要。因為在實驗一開始,已經(jīng)證明了蒸餾水不能使無色酚酞變紅。
結論:構成物質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無規(guī)則運動。
提問:氨水中的氨氣的微粒在不斷的運動,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斷的運動。我想問:為什么不會是酚酞從燒杯中揮發(fā),擴散到濃氨水與蒸餾水的混合物中,使之變色?你又能用什么實驗來證明,并不是酚酞擴散?這個實驗又能說明什么問題?
回答:我們可以用氫氧化鈉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擴散的話,它也會使堿性的氫氧化鈉溶液變紅,但實驗事實可以證明,并沒有變色,所以假設是錯誤的。這個實驗可以說明,各種微粒運動的情況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擴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些物質容易揮發(fā),有些物質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質卻不易揮發(fā),不易溶解。
提問:我們?yōu)榱思涌煳镔|的溶解,我們一般可以用加熱的方法。我們發(fā)現(xiàn)相同質量的白糖在熱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樣多的冷水中快,這是為什么?這又能說明什么問題?
回答:溫度高,構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擴散到水中。說明微粒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速率越大。
總結:
1.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2.不同微粒的運動情況有所不同;
3.微粒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成正比。
舉例:那些現(xiàn)象又能夠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呢?
討論:如聞到花香,濕衣服曬干,氯化氫與氨氣生煙實驗。
三、微粒之間有空隙
閱讀實驗:水和空氣的壓縮實驗
現(xiàn)象:水不容易被壓縮,而空氣容易被壓縮
說明:1.構成物質的微粒之間具有間隙;
2.構成水的微粒間隙很小,構成空氣的微粒很大。
閱讀實驗:水與酒精的混合實驗
1.50mL水+50mL水 2.50mL酒精+50mL酒精 3.50mL水+50mL酒精
結果: 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說明:同種微粒之間的間隙相同;不同種微粒間隙不同
總結:1.構成物質的微粒間具有間隙
2.不同種物質的微粒間隙有所不同
3.同種物質時,液體、固體微粒間隙小,而氣體間隙大提問:有水能夠運用微粒的知識來解釋物質三態(tài)變化的原因?
解釋:有關物質構成的知識主要有物質是很小的微粒構成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微粒間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運動受溫度的影響,溫度越高,微粒運動越快,微粒間的空隙就越大。當微粒間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時,成為固體,大到一定程度時,成為液體,微粒間的空隙繼續(xù)增大,就會成為氣體。
提問:我們在一量筒中,現(xiàn)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兩塊冰糖,觀察液面情況。待全部溶解后,再觀察液面,試解釋。
回答:未溶解時,冰糖固體的體積占據(jù)了水的一部分體積,使液面上升;當冰糖全部溶解后,構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構成水的微粒的間隙中,使總體積減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舉例:還有那些事例能夠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間有一定的間隙
注意:與海綿結構中間隙相區(qū)別
提問:在壓縮空氣的時候,發(fā)現(xiàn)體積被壓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氣不能被壓縮到體積為零,為什么?說明什么問題?
回答:空氣中的確存在微粒。微粒之間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講述:物質的微粒在不斷的運動,固體和液體的微粒不會散開,而保持一定的體積,這就是因為一切微粒之間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題解析
1.用構成物質的微粒的特性解釋夏天空氣潮濕,而冬天空氣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氣溫高,地面上構成水的微粒運動快,每天擴散到空氣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氣變得很潮濕;冬天氣溫低,構成水的微粒運動慢,每天擴散到空氣中的水的微粒較少,空氣顯得干燥。
2.裝開水的保溫瓶有時候會跳出來,為什么?
答:保溫瓶該有時會跳起來的原因之一是,瓶內(nèi)開水沒有裝滿,瓶內(nèi)留有空氣,受熱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開水時,有冷空氣進入瓶中,蓋上瓶蓋,空氣受熱,氣體微?障对龃,體積膨脹,瓶內(nèi)壓強增大,使瓶蓋跳起來。
3.0℃的水繼續(xù)冷卻,結成冰后,分子間的間隔:( )
A.不變 B.增大 C.減小 D.不能確定
答案:B。宏觀上水變成冰后,體積增大。為什么溫度降低,水分子之間的間隙就增大了?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一個滿意的答案。比較流行的是“假晶體”的存在。
初中化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蒸餾水與天然水區(qū)別,會用簡單的方法區(qū)分硬水與軟水。
(2)觀察和操作凈化水的實驗,通過與同學交流合作,了解凈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過濾、吸附、蒸餾,能把簡單凈化水的方法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3)設計并完成簡單的探究實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過對水凈化過程的初步探究,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水污染的了解和對凈化過程的參與,教育學生關心、愛護、珍惜水資源。
(2)通過學生親自參與水凈化過程的實驗探究,感受化學對生活、對社會的積極意義,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進而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探究欲。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解決簡單的水凈化處理問題。
【教學難點】
探究水凈化的一般過程。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為主結合其他形式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設置情景 導入課題 設問過渡 設問過渡 活動與探究 教師引導 學生動手 制作過濾器 學生討論 設問過渡 活動與探究 預留問題 設問過渡 投影 設問過渡 活動與探究 閱讀探究 預留問題 閱讀探究 教師提問 投影練習 設問過渡 學生討論 學生思考 學生深思 總結教育 布置作業(yè) | 同學們,自然界的水是否都是無色無味,澄清透明呢?展示三杯水樣:井水、河水、污水,請大家看一看。請前面的學生聞一聞自備的玉帶河水,能否嘗一嘗,為什么? 我們怎樣把這些渾濁的水變得較為純凈呢?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來探討一下水凈化的一般過程。投影課題。 同學們,你們家在沒有用上自來水之前,飲用的是河水,還是井水?你們家是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對水進行簡單凈化的? 教師見機提問: 這些白色物質是否有凈水作用呢? 同學們,我們?nèi)绾伟堰@些沉淀和水分開?請大家舉出日常生活生產(chǎn)中把固體和液體分開的實例。教師先舉例,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 實例:用濾布把豆腐漿和豆腐渣分離;用沙層濾水等 (教師表揚學生,夸獎他們是生活有心人) 這些分開固體和液體的 實例,有什么共同點? 教師傾聽、總結 實驗室通常用過濾裝置(展示事物)把不溶于水的物質和水分開。 教師示范 投影:操作提示,并進行指導 同學們比較過濾前后的水,清澈程度如何?山泉水為何總是很澄清? 教師傾聽 大家再聞一聞、看一看過濾后的水,和過濾前相比哪些性質基本無變化? 如何把水中的顏色、氣味也除掉呢? 大家參看教材p57~58,用自己準備的材料自制簡易活性炭凈水器 教師展示制作較好的簡易凈水器,表揚肯定學生。 請大家看一看,聞一聞濾后的水,和處理前有什么不同? 借助活性炭凈水器示意圖(課件投影),簡介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掉水中一些溶解性的雜質。如:去色去嗅。 活性炭凈水器的進水口為何在下面? 同學們知道我們所用的`自來水的水源來自于何處?自來水廠是如何把渾濁的長江水凈化為我們能飲用的自來水呢? 播放自來水廠的凈水過程影片。 經(jīng)過上述處理過的水,澄清透明,比較潔凈,是不是純凈物? 若水量不同,肥皂的量不同,現(xiàn)象又有何不同;用不同硬度的水洗衣服時,產(chǎn)生肥皂泡沫是否相同。 請同學們回憶日常生活,長時間燒開水的茶壺內(nèi)壁有什么物質?這些物質如何形成?生活中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一杯是加明礬并過濾后的井水,一杯是純凈水,你能采取什么樣的簡單方法加以區(qū)分。 剛才經(jīng)過靜置沉淀、過濾、吸附這些操作凈化后的水能否用作醫(yī)療上的注射用水? 在實驗室,我們可以使用裝置(投影蒸餾裝置,并展示實物),采取蒸餾的方法制得凈化程度較高的水—蒸餾水。請同學們說出蒸餾凈水的原理,其中包含了水的哪些物態(tài)變化。 通過水的汽化和液化,可以使水得到較高程度的凈化。事實上,得到凈化程度較高的水的方法還有很多,同學們可以上網(wǎng),查資料等作一下了解。 同學們,我們要使被污染了的河水,得到初步凈化,要經(jīng)過哪些操作? 由此我們看到,若使污染的河水變得更清更藍,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我們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水的凈化很復雜,潔凈的水來之不易,我們要愛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節(jié)約用水,防止水污染。我們都要為身邊的水資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相信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讓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更美好。 社會調查:請同學們調查,了解當?shù)卣扇×四男┡e措來治理污染的水。 | 一位學生用透明的杯子盛接一瓶教室里的飲用純凈水,展示。大家看一看,該學生聞一聞,嘗一嘗。同學們說一說這種潔凈的水的有關物 理性質。 學生回答: 井水、河水……加明礬…… 把明礬加入盛井水的杯中攪拌、靜置,觀察并記錄現(xiàn)象,交流…… (有白色物質生成) 閱讀教材p55,回答。(明礬溶于水后形成的白色物質,能夠吸附懸浮于水中的不溶性雜質,使它們從小顆粒變?yōu)榇箢w粒,從水中沉降出來。) 學生激烈討論…… 學生甲:用漏勺子將煮熟的餃子和湯分開;學生已:用地漏蓋子將固體垃圾和水分開…… 學生思考,歸納。 回答:都是用一種液體能通過,固體不能通過的物品,把固體和液體分開。 同桌之間合作,動手制作過濾器,并過濾加明礬靜置后的井水。 學生回答: 過濾后的水較澄清。當山泉水通過山上的小石塊、沙層時,小石塊、沙層起到了過濾的作用。 學生回答: 仍有臭味、仍顯黃色。 動手制作簡易活性炭凈水器,互相評價,取長補短。把過濾后的玉帶河水通過簡易凈水器凈化處理。 學生回答: 基本無氣味,無顏色。 課后討論探究,解答。 學生回答:長江水,東城河水…… 欣賞觀看?春蠛喴f出自來水廠的凈水過程。 兩位學生分別用硬水(準備的井水),軟水(教室里的純凈水)(用水槽盛裝)加肥皂水洗滌毛巾(水量同,肥皂的量同),其他學生觀察現(xiàn)象有何不同。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p56內(nèi)容回答。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p54內(nèi)容,了解硬水有哪些危害。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不能,因為凈化程度不高。 學生回答:汽化和液化。 學生集體回答…… 寫調查報告。 | 通過熟悉的事物進入課題。 發(fā)揮學生的語言智能。 借助課件告知目標。 發(fā)揮學生運動智能。 發(fā)揮學生語言智能, 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遷移到課堂,以建構知識。 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展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運動、人際關系智能。 通過親自動手實驗,激發(fā)學生興趣 ,并體現(xiàn)運動智能。 。通過評價他人制作的簡易凈水器,展現(xiàn)和發(fā)展自我認知智能。 拓展課堂知識,延伸課堂內(nèi)涵。 通過影片,讓學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比較實用的知識。 拓展課堂知識,延伸課堂內(nèi)涵。 培養(yǎng)學生自學探究能力, 借助熟悉的生活知識,學生自然得出結論,體現(xiàn)建構知識。 及時鞏固,加深印象。 教育學生關心、愛護、珍惜水資源。 |
初中化學教案12
一 、指導思想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在本節(jié)我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利用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二、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是學生學會判斷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發(fā)生了質的改變的基礎上而展開的。開始從生成何種物質向生成多少物質的方向過度,能使學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的研究化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步從量的方向來研究化學反應的客觀規(guī)律;為學好化學方程式的教學做好理論準備,同時也完善了化學用語的教學,更關鍵的是為以后學習化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依據(jù)。
三、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經(jīng)過前面的學習,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化學知識;具備一定的實驗能力和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能力。學生有學好化學的愿望,對該課題有著濃厚的興趣,愿意動手實驗,有較強的參與意識。相信他們完全可以過探究,解決問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應用過程中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科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及生成物的質量的實驗測定,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培養(yǎng)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對化學反應的實質分析,認識在化學反應中各反應物質量總和與生成物質量總和相等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 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2、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史實資料,學習科學家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3、產(chǎn)生學習的成功體驗,享受學習、享受科學。
五、教學重點:理解和運用質量守恒定律
教學難點:微觀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六、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七、教學策略
1.對于質量守恒定律,設計并安排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引導學生從觀察實驗入手,啟發(fā)學生分析產(chǎn)生現(xiàn)象的因果關系和本質聯(lián)系,利用Flash制作動畫—電解水的微觀分析,不但讓學生突破難點,同時使學生又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化學反應的實質及分子與原子的根本區(qū)別。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和研究化學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思維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從感性到理性上探索事物變化的本質,發(fā)現(xiàn)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強化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今后學習《酸 堿 鹽》奠定了基礎。
2.通過一個個真實的生活中的化學反應,把化學知識和日常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讓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所學的知識是如此貼近生活,因而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會得到進一步激發(fā)。采用以實驗為先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分層次自主式教學法,根據(jù)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個體差異,從實際出發(fā),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在教學中分層要求、分層質疑、分層指導、分層練習,讓學生自主選擇,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自信造就一個人,自卑毀掉一個人,通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讓每位學生都充滿自信,形成對學習的持久興趣和求知欲望。
八、教學準備:
儀器:托盤天平、燒杯、試管、錐形瓶、玻璃棒、酒精燈等。
藥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 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多媒體課件:動畫
九、教學流程:
總結演示
十、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演示實驗】展示一瓶變質的牛奶
提問:這是什么?
解釋:但這瓶牛奶已變質,不能再飲用。
追問:它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問題引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著許多的化學變化,反應前、后物質的種類發(fā)生了變化。如果我們轉換一下思路,是否會有同學從量的角度對這些化學反應提出問題呢?
【提出問題】 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之和會不會發(fā)生改變?
學生觀察并回答--牛奶
化學變化
同學經(jīng)過思考后提出一些問題。傾聽思考、產(chǎn)生學習興趣從學生生活實例入手,激發(fā)興趣停頓,期待。引導學生能把研究化學的思路從定性拓展到定量精心設疑,激發(fā)求知欲。
學生大膽猜想與假設:
1: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2: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3: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學生討論、分組交流 1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2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啟迪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過教師活動
過渡: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從討論的情況來看,有三種不同的意見,那么哪一種是正確的呢?我們下面用實驗來探究。 學生活動聆聽 教學意圖程
【演示實驗1】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實驗1結論: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與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的關系是() 。
【演示實驗2】氯化鈉溶液與硝酸銀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
實驗2結論: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與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的關系是( )。 稱量記錄:
反應前的總質量(錐形瓶+空氣+白磷)是( ) 克。反應后的`總質量是( ) 克。
稱量記錄:
反應前的總質量(燒杯+試管+兩種溶液)是( ) 克。反應后的總質量是( )克。
初步學習定量研究問題的方法。
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記錄實驗的方法。
【問題討論】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這一結論是否具有普遍的意義呢? 思考 激疑、探索
【分組實驗】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檢查糾正學生實驗操作中的問題。
反應名稱 實驗現(xiàn)象 反應后
質量和 結論
BaCl2+Na2SO4
CuSO4+NaOH
NaOH+FeCl3
分組:把學生分成三組
1:設計方案
2:實驗探究
3:匯報結果
結論: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與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相等。
帶著上述問題做實驗,并記錄本組實驗測定的數(shù)據(jù)(操作方法同演示實驗2)。
1: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資料與實驗用品,自行設計實驗方案
2:能積極分工、協(xié)作、觀察并記錄。
3:代表匯報,其他同學可以提出質疑。
。矗好枋鰧嶒灛F(xiàn)象,歸納實驗事實,試著總結規(guī)律。 1: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實驗進行探索,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2:培養(yǎng)操作能力以及研究問題的科學態(tài)度3:體現(xiàn)合作精神
4:初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
5: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
【板書】一、質量守恒定律
1、定律內(nèi)容(略) 記憶定律內(nèi)容 初步記住定律。
教 學 過 程 【講述】科學家也是沿著我們剛才所走過的研究路線,發(fā)現(xiàn)并一次次的驗證了這條定律。該定律的最早發(fā)現(xiàn)要歸功于羅蒙諾索夫和拉瓦錫。
【投影】史實資料--《質量守恒定律的發(fā)現(xiàn)》
閱讀材料 滲透化學史的教育,讓學生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產(chǎn)生過程,重溫歷史,學習科學家敢于質疑、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把學生的認識引向深入。引導學生體會沒有經(jīng)過科學理論的證明的經(jīng)驗歸納,不能稱之為定律,只有經(jīng)過科學理論證明的經(jīng)驗歸納才可以成為定律。
【提問】我們做了很多的實驗都看到天平是平衡的,哪怕是一萬次實驗都是平衡的,但有沒有‘萬一’呢?
思考
【學生實驗】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
師生交流: 實驗記錄:
反應前、后質量 加深對定律的理解教 【問題討論】(1)鐵生銹后質量大于鐵的質量,能否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2)蠟燭燃燒后無影無蹤,是否符合質量守恒守律? 聯(lián)系實際,討論、體會定律中關鍵字的涵義,初步運用定律解釋一些實際問題。 初步理解定律中關鍵字的涵義。
【板書】2、幾點說明:
。1)參加化學反應
。2)總質量(沉淀或氣體)
。3)審題時要注意關鍵的字,如“充分反應”、“恰好完全反應”、“足量反應”等字所表示的意義。 領會定律中關鍵字的意義。 強化對定律的理解和認識。
學
【問題討論】為什么參加化學反應前各物質質量總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質量總和呢? 思考 再次設疑,啟發(fā)思考,將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過 【多媒體課件】
電解水微觀過程演示,通過教師的講解,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認識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的原因。
學生在觀察基礎上,認識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的本質原因。 引導學生從化學的微觀認識質量守恒定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從宏觀到微觀,從現(xiàn)象到本質,產(chǎn)生質的飛躍。
【板書】二、質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種類、數(shù)目和質量均不改變。
。ㄈ齻不變) 學生歸納并記錄 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
【遷移與應用】投影 思考并回答 知識的運用
程 【反思評價】 通過本課題,你獲得了哪些知識?認識有什么提高?能力有什么長進?學的快樂嗎?把你的認識和體會與大家共享。 學生自由發(fā)言 學習的反思是一個知識內(nèi)化、認識提高、情感升華的過程。
布置作業(yè):
。ㄒ祝┰诜磻狝+B C+D中,5克A和4克B恰好完全反應生成3克C,則生成D的質量為 克
。ㄖ校┰诜磻
3A+2O2點燃H2O+CO2中,A的化學式為 。
。y)1克H2和9克O2混合后,點火爆炸后生成水的質量是 克 。 記錄 分層作業(yè),利于學生智力開發(fā)
課外提高:你還想知道什么?你還想了解什么?請你帶著問題走出課堂,上網(wǎng)去查詢 自愿
開拓學生視野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 質量守恒定律
一、質量守恒定律內(nèi)容: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
等于反應后生的各物質質量總和
二、質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種類、數(shù)目、質量均不變
三、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
十一、教學反思: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教學中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本節(jié)的知識將貫穿學生學習化學的始終。因此學生的學習與教學顯得猶為重要。學習這一定律應注意三點。
第一點要重視實驗。從觀察白磷燃燒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實驗前后物質的質量關系出發(fā),通過思考去“發(fā)現(xiàn)”質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記硬背。
第二點正確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定律強調“參加反應的各物質”“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
第三點從本質上理解質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是因為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變,原子的數(shù)目沒變,原子的質量沒變;瘜W反應的實質就是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原子重新組合而生成其它物質(生成物)的過程。
現(xiàn)在回想起這節(jié)課,我覺得自己說的并不多,我把許多空間留給了學生,學生發(fā)揮的余地較廣,從練習的情況看學生的學習效果還不錯。于是我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不是可以把這節(jié)課的形式推廣應用到其它章節(jié)的教學中呢?我還會努力嘗試。
初中化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認識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驗,初步學會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觀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學習書寫探究活動(或實驗)報告的方法。
2質的性質、變化、變化過程及其現(xiàn)象。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情趣。
【實驗準備】
教師準備:燒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蠟燭、水等。
學生準備:蠟燭、火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設計】
引入燭及其燃燒的探究來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實驗探究:
點燃蠟燭“前”
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點燃蠟燭“中”
教師巡回指導
11s后取出,觀察火柴梗燃燒的情況。
外焰最先碳化,內(nèi)焰燃燒不充分,說明外焰溫度最高,內(nèi)焰溫度較
學生觀察
結論:石蠟可以氣化〔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
熄滅蠟燭“后”
教師指導
學生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
學生合作去點燃剛熄滅時的白煙,看能否燃燒。
初中化學教案14
一、教學設計思路
《質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個課題。從本課題起,學生對化學反應的學習將由生成何種物質向生成多少物質方面展開。本課題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從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學反應的客觀規(guī)律,它為化學方程式的學習作好理論準備,是學好化學的基礎。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結合課程教學開展教學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使課程價值面向全體學生,是每個教師所關心的問題。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我設計本課題時,做到了四個轉變:
。ㄒ唬┯伞罢辗阶ニ帯毕颉皩嶒灨倪M”轉變。
以往的演示實驗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藥”展示給學生,今天我大膽改進了“白磷燃燒前后質量測定”的實驗裝置,如圖:
此裝置的優(yōu)點有三個:1.現(xiàn)象明顯;2.節(jié)約時間;3.實驗過程中不需要打開橡皮塞,防止了空氣的進入和白煙的逸出,減小實驗誤差。
。ǘ┯伞膀炞C性實驗”向“探究性實驗”轉變。
通過實驗探究不僅能讓學生獲得知識,學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科學方法和受到科學思維的訓練,養(yǎng)成科學精神和科學品德,發(fā)展學習興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兩次實驗探究活動,一方面加深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讓學生體驗、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豐富學生探究活動的親身經(jīng)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ㄈ┯伞办o止對照”向“互動交流”轉變。
在實驗設計上,改變過去“你問我答”的教學方式。學生自己將觀察的現(xiàn)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結論進行相互交流討論,對產(chǎn)生的錯誤和偏差進行分析總結。培養(yǎng)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ㄋ模┯伞皩W科內(nèi)容”向“貼近生活”轉變。
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發(fā)揮學科自身的優(yōu)勢,通過化學實驗,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實用價值。在這節(jié)課中我讓學生“口吹石灰水”,實驗中用到雞蛋殼等日常用品,另外還提出對“水能變成油”這種言論的看法。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身邊,要相信科學,會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案
課題 | 質量守恒定律 | 授課人 | 學校 | ||||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測定,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初步培養(yǎng)學生應用實驗方法來定量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方法。 | ||||||
重點 | 對質量守恒定律涵義的理解和運用。 | ||||||
難點 | 對質量守恒定律涵義的理解和運用。 | ||||||
教學方法 | 設疑,以實驗為導向,講練結合。 | ||||||
儀器、藥品 | 儀器:托盤天平、燒杯、廣口瓶、玻璃棒、酒精燈、氣球、吸管等。 藥品:白磷、NaOH溶液、CuSO4溶液、鐵釘、碎雞蛋殼、稀鹽酸、石灰水等。 |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問題導入 提問 演示實驗(白磷燃燒前后質量測定)如圖改進: 提出問題 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總質量等于生成物的'總質量”的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意義呢?巡回檢查、指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校正。 組織學生交流匯報實驗結論,給予適當?shù)墓膭詈捅頁P。 組織第二次活動與探究 設置課堂練習題如下:(1)2體積的氫氣和1體積的氧氣反應,生成3體積的水。 (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為1:1,那么5 g硫和5 g氧氣完全反應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5 g硫和8 g氧氣充分反應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 提問:為什么各反應物的質量總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質量總和呢? 展示多媒體課件 磷、碳、硫燃燒的本質。 設置“能力拓展”習題 | 寫出紅磷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文字表達式能告訴我們反應物、生成物的種類,但反應物的質量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呢? 觀察實驗現(xiàn)象,總結實驗結論:反應物總質量(=)生成物總質量。 分組實驗探究 探究實驗名稱: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測定。 實驗步驟:1、將幾根鐵釘與燒杯中的硫酸銅溶液一起放在托盤天平上,共同稱量。2、將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中(砝碼不用取下),靜置1~2分鐘,觀察天平是否平衡。 探究實驗名稱: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前后質量測定。 實驗步驟:1、將盛有少量硫酸銅溶液并帶有膠頭滴管(事先裝入少量氫氧化鈉溶液)的錐形瓶放在托盤天平上稱量。2、擠壓膠頭滴管,觀察天平是否平衡。 描述實驗現(xiàn)象及實驗結論。 質量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活動與探究 探究實驗名稱: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氣前后質量測定。 實驗步驟:1、將盛有石灰水的小燒杯放在托盤天平上,使其平衡。2、取下燒杯,向其中吹氣,一段時間后,再放到托盤天平上,觀察。 探究實驗名稱:雞蛋殼和稀鹽酸反應前后質量測定。 實驗步驟:1、將盛有稀鹽酸的小燒杯和幾顆雞蛋殼一起放到天平上,使其平衡。2、將雞蛋殼和稀鹽酸混合,一段時間后,放回天平,觀察。 交流討論,并選出代表發(fā)言。 交流、談看法。 思考。 觀看動畫演示,總結化學反應的實質。 一切化學反應遵守質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shù)目和質量均沒有改變。 (1)蠟燭燃燒后的產(chǎn)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該物質的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有( )元素。 (2)鎂條燃燒后,生成物的質量比原來鎂條的質量大,能否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 | 復習舊知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求知欲。 學習定量研究問題的方法。 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在活動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科學品德。 體驗成功,學生產(chǎn)生成就感。 讓學生體驗、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豐富學生探究活動的親身經(jīng)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為理性。并且會用一般規(guī)律解決個別問題,提高學生能力。 了解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情況,及時更正錯誤的認識及看法。 質疑,激思。 化微觀為宏觀、化抽象為具體,激發(fā)學習興趣。 反饋診測 | |||||
[板書設計] 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 一、內(nèi)容: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二、原因: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shù)目和質量均沒有改變。 |
初中化學教案15
第一節(jié)氧化還原反應
教學目的:
1、在復習四種基本類型的反應以及從得氧、失氧的角度劃分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各種分類方法由于劃分的依據(jù)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圍。
2、初步掌握根據(jù)化合價的變化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用化合價升降的觀點理解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教學過程:
。ò鍟┑诙禄瘜W物質及其變化
第三節(jié)氧化還原反應
一、化學反應的類型
。ㄖv述)對初中學習的化學反應基本類型回顧一下,具體的類型以及表達式。
。ò鍟┗绢愋头磻
。ㄖv述)主要有化合、置換、分解、復分解四種,這種分類的依據(jù)是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以及反應前后物質種類的多少。
。ò鍟┓磻愋捅磉_式
化合反應A+B=AB
分解反應AB=A+B
置換反應A+BC=AC+B
復分解反應AB+CD=AD+CB
。ㄓ懻摚〧e2O3+3CO=2Fe+3CO2屬于哪種反應類型?
CuSO4+Fe=Cu+FeSO4從初中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判斷是氧化還原反應嗎?(分析)Fe2O3+3CO=2Fe+3CO2,該反應是由兩種化合物生成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它不屬于四種基本類型的反應中的任何一種?梢姡姆N基本反應類型的分類方法只能從形式上劃分,不能反映化學反應的本質,也不能包括所有化學反應。
通過CuSO4+Fe=Cu+FeSO4的反應說明初中所學的氧化還原反應比較片面,不能真實地反映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ò鍟┒⒀趸原反應
。ǚ治觯1、從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在初中化學,我們曾經(jīng)學習過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反應:
2
通過上述反應方程式可以看出,C奪取CuO中的氧變成二氧化碳,而發(fā)生氧化反應;CuO失去氧,變成銅單質而發(fā)生還原反應。所以一種物質被氧化,同時另一種物質被還原的反應,就叫氧化還原反應。
。ㄕf明)“氧化”與“還原”盡管表現(xiàn)不同,彼此對立,但它們相伴而生,同時進行,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
2、從元素化合價的升降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ㄔO問)請分析下列氧化還原反應中各種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后有無變化,討論氧化還原反應和元素化合價的'升降有什么關系?
。ǚ治觯
同時介紹一下,用化合價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雙線橋法。
書寫步驟:1、標出變化了的元素的化合價。
2、箭頭總是從反應物指向生成物。
3、箭頭指向同種元素。
4、升價在上,降價在下。
從上面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可以看出,CuO中Cu的化合價由+2價變成Cu單質中的0價,Cu的化合價降低了,我們說Cu被還原了;同時H元素化合價升高了,我們說H被氧化了。因此凡是有元素化合價變化的反應就是氧化還原反應。
。ò鍟┭趸原反應的特征:反應前后物質化合價發(fā)生變化(也是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依據(jù))氧化反應: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升高,被氧化,為氧化反應。
還原反應: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為還原反應。
。▽W生活動)同理請分析:H2O+C高溫==H2+CO
Fe+CuSO4=FeSO4+Cu
。ńY論)通過Fe和CuSO4的反應可知,并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應才是氧化還原反應,因此凡是有元素化合價升降的化學反應就是氧化還原反應。
(鞏固練習1)分析下列各反應中判斷下列反應哪些是氧化還原反應,哪些是非氧化還原反應?哪個元素被氧化,哪個元素被還原?
1、CaCO3+2HCl=CaCl2+H2O+CO2↑
2、2H2O通電==2H2↑+O2↑
3、NaOH+HCl==NaCl+H2O
(鞏固練習2)在3Cu2S+22HNO3=6Cu(NO3)2+10NO↑+3H2SO4+8H2O反應中,被氧化的元素是(C)A、CuB、NC、Cu和SD、O和S
總結:通過化合價變化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關鍵:
1、正確判斷各反應和生成物各元素的化合價及其變化。
2、凡是有化合價升價的化學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3、用雙線橋法表示氧化還原反應的各種關系。
【初中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教案02-21
初中化學教案(精選)07-03
【經(jīng)典】初中化學教案11-21
初中化學教案[實用]06-07
【精】初中化學教案06-20
[優(yōu)秀]初中化學教案06-09
(熱)初中化學教案05-23
初中化學教案優(yōu)秀05-07
初中化學教案(合集)05-17
初中化學教案【推薦】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