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數學教案1
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的知識內容主要是以前一單元中的求根公式為基礎的。教材通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2= 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以及以數x1、x2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是通過4個例題介紹了利用根與系數的關系簡化一些計算的知識。例如,求方程中的特定系數,求含有方程根的一些代數式的值等問題,由方程的根確定方程的系數的方法等等。
根與系數的關系也稱為韋達定理(韋達是法國數學家)。韋達定理是初中代數中的一個重要定理。這是因為通過韋達定理的學習,把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推向了高級階段,運用韋達定理可以進一步研究數學中的許多問題,如二次三項式的因式分解,解二元二次方程組;韋達定理對后面函數的學習研究也是作用非凡。
通過近些年的中考數學試卷的分析可以得出:韋達定理及其應用是各地市中考數學命題的熱點之一。出現(xiàn)的題型有選擇題、填空題和解答題,有的將其與三角函數、幾何、二次函數等內容綜合起來,形成難度系數較大的壓軸題。
通過韋達定理的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綜合分析數學問題的'能力,也為學生今后學習方程理論打下基礎。
(二)重點、難點
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是重點,讓學生從具體方程的根發(fā)現(xiàn)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之間的關系,并用語言表述,以及由一個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與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種關系,比較抽象,學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難度,是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式,能運用根與系數的關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個根求出另一個根與未知數,會求一元二次方程兩個根的倒數和與平方數,兩根之差。
八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 掌握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及其推論;
2. 弄清三角形按角的分類, 會按角的大小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3.通過對三角形分類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數學分類的基本思想,并會用方程思想去解決一些圖形中求角的問題。
4.通過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證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
5. 通過對定理及推論的分析與討論,發(fā)展學生的求同和求異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與轉化的辯證思想。
教學重點: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及其推論。
教學難點: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證明
教學用具:
直尺、微機
教學方法:
互動式,談話法
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自然引入
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為發(fā)現(xiàn)新知識創(chuàng)造一個最佳的心理和認知環(huán)境。
問題1 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我們已經明確了,而且利用上述關系解決了一些幾何問題,那么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有何關系呢?
問題2 你能用幾何推理來論證得到的關系嗎?
對于問題1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回答出來(小學學過的),問題2學生會感到困難,因為這個證明需添加輔助線,這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的新知識―――“輔助線 ”。教師可以趁機告訴學生這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板書課題)
新課引入的好壞在某種程度上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本節(jié)課從舊知識切入,特別是從知識體系考慮引入,“學習了三角形邊的關系,自然想到三角形角的關系怎樣呢?”使學生感覺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自然合理。
2、設問質疑,探究嘗試
(1)求證: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
讓學生剪一個三角形,并把它的三個內角分別剪下來,再拼成一個平面圖形。這里教師設計了電腦動畫顯示具體情景。然后,圍繞問題設計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問題1 觀察:三個內角拼成了一個
什么角?問題2 此實驗給我們一個什么啟示?
(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和轉化為一個平角)
問題3 由圖中AB與CD的關系,啟發(fā)我們畫一條什么樣的線,作為解決問題的橋梁?
其中問題2是解決本題的關鍵,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對于問題3學生經過思考會畫出此線的。這里教師要重點講解“輔助線”的有關知識。比如:為什么要畫這條線?畫這條線有什么作用?要讓學生知道“輔助線”是以后解決幾何問題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條件;恰當轉化條件;恰當轉化結論;充分提示題目中各元素間的一些不明顯的關系,達到化難為易解決問題的目的。
(2)通過類比“三角形按邊分類”,三角形按角怎樣分類呢?
學生回答后,電腦顯示圖表。
(3)三角形中三個內角之和為定值
,那么對三角形的其它角還有哪些特殊的關系呢?問題1 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與其它兩個銳角有何關系?
問題2 三角形一個外角與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有何關系?
問題3 三角形一個外角與其中的一個不相鄰內角有何關系?
其中問題1學生很容易得出,提出問題2之后,先給出三角形外角的定義,然后讓學生經過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并書寫證明過程。
這樣安排的目的有三點:第一,理解定理之后的延伸――推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二,模仿定理的證明書寫格式,加強學生書寫能力。第三,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3、三角形三個內角關系的定理及推論
引導學生分析并嚴格書寫解題過程
八年級數學教案3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標系
11。1平面上點的坐標
第1課時平面上點的坐標(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有序實數對的概念,認識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相關知識,如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構成:橫軸、縱軸、原點等。
2。理解坐標平面內的點與有序實數對的一一對應關系,能寫出給定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某一點的坐標。已知點的坐標,能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描出點。
3。能在方格紙中建立適當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來描述點的位置。
【過程與方法】
1。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表示物體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實數對和平面直角坐標系的作用。
2。學會用有序實數對和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點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入有序實數對、平面直角坐標系讓學生體會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的解決與數學的發(fā)展之間有聯(lián)系,感受到數學的價值。
重點難點
【重點】
認識平面直角坐標系,寫出坐標平面內點的坐標,已知坐標能在坐標平面內描出點。
【難點】
理解坐標系中的坐標與坐標軸上的數字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知
師:如果讓你描述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你會怎么說?
生甲:我在第3排第5個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師:很好!我們買的電影票上寫著幾排幾號,是對應某一個座位,也就是這個座位可以用排號和列號兩個數字確定下來。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師:在以上幾個問題中,我們根據一個物體在兩個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數量來表示這個物體
的位置,這兩個數量我們可以用一個實數對來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號的話,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號。
師:對,它們對應的不是同一個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體位置的這個實數對是有序的。誰來說說我們應該怎樣表示一個物體的位置呢?
生:用一個有序的實數對來表示。
師:對。我們學過實數與數軸上的點是一一對應的,有序實數對是不是也可以和一個點對應起來呢?
生:可以。
教師在黑板上作圖:
我們可以在平面內畫兩條互相垂直、原點重合的數軸。水平的數軸叫做x軸或橫軸,取向右為
正方向;豎直的數軸叫做y軸或縱軸,取向上為正方向;兩軸交點為原點。這樣就構成了平面直角坐標系,這個平面叫做坐標平面。
師:有了平面直角坐標系,平面內的.點就可以用一個有序實數對來表示了。現(xiàn)在請大家自己動手畫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教師指正學生易犯的錯誤。
教師邊操作邊講解:
如圖,由點P分別向x軸和y軸作垂線,垂足M在x軸上的坐標是3,垂足N在y軸上的坐標是5,我們就說P點的橫坐標是3,縱坐標是5,我們把橫坐標寫在前,縱坐標寫在后,(3,5)就是點P的坐標。在x軸上的點,過這點向y軸作垂線,對應的坐標是0,所以它的縱坐標就是0;在y軸上的點,過這點向x軸作垂線,對應的坐標是0,所以它的橫坐標就是0;原點的橫坐標和縱坐標都是0,即原點的坐標是(0,0)。
教師多媒體出示:
師:如圖,請同學們寫出A、B、C、D這四點的坐標。
生甲:A點的坐標是(—5,4)。
生乙:B點的坐標是(—3,—2)。
生丙:C點的坐標是(4,0)。
生。篋點的坐標是(0,—6)。
師:很好!我們已經知道了怎樣寫出點的坐標,如果已知一點的坐標為(3,—2),怎樣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找到這個點呢?
教師邊操作邊講解:
在x軸上找出橫坐標是3的點,過這一點向x軸作垂線,橫坐標是3的點都在這條直線上;在y軸上找出縱坐標是—2的點,過這一點向y軸作垂線,縱坐標是—2的點都在這條直線上;這兩條直線交于一點,這一點既滿足橫坐標為3,又滿足縱坐標為—2,所以這就是坐標為(3,—2)的點。下面請同學們在方格紙中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并描出A(2,—4),B(0,5),C(—2,—3),D(—5,6)這幾個點。
學生動手作圖,教師巡視指導。
三、深入探究,層層推進
師:兩個坐標軸把坐標平面劃分為四個區(qū)域,從x軸正半軸開始,按逆時針方向,把這四個區(qū)域分別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注意:坐標軸不屬于任何一個象限。在同一象限內的點,它們的橫坐標的符號一樣嗎?縱坐標的符號一樣嗎?
生:都一樣。
師:對,由作垂線求坐標的過程,我們知道第一象限內的點的橫坐標的符號為+,縱坐標的符號也為+。你能說出其他象限內點的坐標的符號嗎?
生:能。第二象限內的點的坐標的符號為(—,+),第三象限內的點的坐標的符號為(—,—),第四象限內的點的坐標的符號為(+,—)。
師:很好!我們知道了一點所在的象限,就能知道它的坐標的符號。同樣的,我們由點的坐標也能知道它所在的象限。一點的坐標的符號為(—,+),你能判斷這點是在哪個象限嗎?
生:能,在第二象限。
四、練習新知
師:現(xiàn)在我給出幾個點,你們判斷一下它們分別在哪個象限。
教師寫出四個點的坐標:A(—5,—4),B(3,—1),C(0,4),D(5,0)。
生甲:A點在第三象限。
生乙:B點在第四象限。
生丙:C點不屬于任何一個象限,它在y軸上。
生。篋點不屬于任何一個象限,它在x軸上。
師:很好!現(xiàn)在請大家在方格紙上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在上面描出這些點。
學生作圖,教師巡視,并予以指導。
五、課堂小結
師: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
生:認識了平面直角坐標系,會寫出坐標平面內點的坐標,已知坐標能描點,知道了四個象限以及四個象限內點的符號特征。
教師補充完善。
教學反思
物體位置的說法和表述物體的位置等問題,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但可能沒有想到這些問題與數學的聯(lián)系。教師在這節(jié)課上引導學生去想到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來表示物體的位置,讓學生參與到探索獲取新知的活動中,主動學習思考,感受數學的魅力。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由生活中的實例與坐標的聯(lián)系感受坐標的實用性,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2課時平面上點的坐標(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進一步學習和應用平面直角坐標系,認識坐標系中的圖形。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索平面上的點連接成的圖形,形成二維平面圖形的概念,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體驗通過二維坐標來描述圖形頂點,從而描述圖形的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平面上的點連接成的圖形,計算圍成的圖形的面積。
【難點】
不規(guī)則圖形面積的求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知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概念,也學習了已知點的坐標,怎樣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把這個點表示出來。下面請大家在方格紙上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并在上面標出A(5,1),B(2,1),C(2,—3)這三個點。
學生作圖。
教師邊操作邊講解: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師:現(xiàn)在我們把這三個點用線段連接起來,看一下得到的是什么圖形?
生甲:三角形。
生乙:直角三角形。
師:你能計算出它的面積嗎?
生:能。
教師挑一名學生:你是怎樣算的呢?
生:AB的長是5—2=3,BC的長是1—(—3)=4,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積是×3×4=6。
師:很好!
教師邊操作邊講解:
大家再描出四個點:A(—1,2),B(—2,—1),C(2,—1),D(3,2),并將它們依次連接起來看看形成的是什么
圖形?
學生完成操作后回答:平行四邊形。
師:你能計算它的面積嗎?
生:能。
教師挑一名學生:你是怎么計算的呢?
生:以BC為底,A到BC的垂線段AE為高,BC的長為4,AE的長為3,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4×3=12。師:很好!剛才是已知點,我們將它們順次連接形成圖形,下面我們來看這樣一個連接成的圖形:
教師多媒體出示下圖:
八年級數學教案4
《正方形》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艑W習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正方形,它的特殊的性質和判定。
、魄懊鎸W習了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類比他們的性質與判斷,有利于對正方形的研究。
、菍Ρ竟(jié)的學習,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分類研究的思想,并且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類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梳理知識,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學生分析:
⑴學生在小學初步認識了正方形,并且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又學習了幾種平行四邊形,已經具備了觀察研究平行四邊形的經驗與知識基礎。
、茖W生在上幾節(jié)已有了推理的經歷,但是對于證明,學生的思維能力還不成熟,有待于提高。
教學目標:
、胖R與技能: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掌握它的性質和判定,會利用性質與判定進行簡單的說理。
⑵過程與方法:通過類比前邊的四邊形的研究,探索并歸納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通過運用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乔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在學習中體會正方形的完美性,通過活動獲得成功的喜悅與自信。
重點:掌握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并進行簡單的推理。
難點:探索正方形的判定,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
教學方法:類比與探究
教具準備:可以活動的四邊形模型。
一、教學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教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九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本課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
《中心對稱圖形》是新人教版九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十三章第二單元第二節(jié)課的內容。本節(jié)教材屬于圖形變換的內容,是在學習了“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旋轉和中心對稱”后的一種對稱圖形,因此涉及歸納、類比等思想方法,對激發(fā)學生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3.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重點分析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的特點
本節(jié)課主要介紹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中心對稱圖形的識別、中心對稱圖形與軸對稱圖形與中心對稱的比較、中心對稱圖形的性質。為使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我將通過:(1)例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旋轉對稱圖形引出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2)引導學生觀察、猜想、實驗、歸納、類比等方法探究中心對稱圖形的性質,(3)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中心對稱圖形的性質有直觀的表象。我認為這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循序漸進的活動過程,符合新課程標準理念和學生建構知識的規(guī)律,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
(二)教學對象分析
1.學生所在地區(qū)、學校及班級的特色
我授課的班級是西安市閻良區(qū)振興中學九年級一班,作為九年級的學生,在圖形的對稱方面已經積累一些經驗,已經具有一定的觀察、猜想、實驗、歸納、類比等研究圖形對稱變換的能力;班級學生具有個性活潑,思維活躍,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學習情緒易于調動,學習積極性高的特點,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個體差異較大,并且班級中已出現(xiàn)分化現(xiàn)象。
2.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班級學生的年齡大多在15歲到17歲間。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表現(xiàn)欲望較為強烈,喜好發(fā)表個人見解并且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討的意識與經驗,因此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中,適當地創(chuàng)設一些具有一定思維深度的問題,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緊密結合,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更多地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學習思考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建立聯(lián)系。
【教師活動】
問題設置:①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各有哪些性質?
②()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的四邊形是矩形。()的四邊形是菱形。
【學生活動】
學生回憶,并舉手回答,對于填空題,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說出更多的答案。
【教師活動】
評析學生的結果,給予表揚。
總結性質從邊角對角線考慮,在填空時也考慮這幾方面之外,還應該考慮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演示平行四邊形變?yōu)榫匦瘟庑蔚倪^程。
二:動手操作,探索發(fā)現(xiàn)。
活動一:拿出一張矩形紙片,拉起一角,使其寬AB落在長AD邊上,如下圖所示,沿著B′E剪下,能得到什么圖形?
【學生活動】
學生拿出自備矩形紙片,動手操作,不難發(fā)現(xiàn)它是正方形。
設置問題:①什么是正方形?
觀察發(fā)現(xiàn),從活動中體會。
【教師活動】:演示矩形變?yōu)檎叫蔚倪^程,菱形變?yōu)檎叫蔚倪^程。
【學生活動】認真觀察變化過程,思考之間的聯(lián)系,舉手回答設置問題。
設置問題②正方形是矩形嗎,是菱形嗎?是平行四邊形嗎?為什么?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分組回答。
【教師活動】
總結板書:㈠(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設置問題③正方形有那些性質?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舉手搶答。
【教師活動】
表揚學生發(fā)言,板書學生發(fā)現(xiàn),㈡正方形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活動二:拿出活動一得到的正方形折一折,正方形是軸對稱圖形嗎?有幾條對稱軸?
學生活動
折紙發(fā)現(xiàn),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得到正方形的又一性質。正方形是軸對稱圖形。
教師活動
演示從平行四邊形變?yōu)檎叫蔚倪^程,擦去板書㈠中的括號內容,出示一下問題:你還可以怎樣填空?
()的菱形是正方形,()的矩形是正方形,()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的四邊形是正方形。
學生活動
小組充分交流,表達不同的意見。
教師活動
評析活動,總結發(fā)現(xiàn):
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的矩形是正方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對角線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有一組鄰邊相等且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
四邊相等且有一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正方形,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四邊形是正方形。
以上是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正方形是一個多么完美的平行四邊形呀?大家互相說一說,它的完美體現(xiàn)在哪里?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正方形的例子?
學生交流,感受正方形
三,應用體驗,推理證明。
出示例一:正方形ABCD的兩條對角線AC,BD交與O,AB長4cm,求AC,AO長,及的度數。
方法一解:∵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ABC=90°(正方形的四個角是直角)
BC=AB=4cm(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
∴=45°(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角是45°)
∴利用勾股定理可知,AC===4cm
∵AO=AC(正方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AO=×4=2cm
方法二:證明△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證。
學生活動
獨立思考,寫出推理過程,再進行小組討論,并且各小組指派代表寫在黑板上,共同交流。
教師活動
總結解題方法,從正方形的性質全面考慮,準確利用條件,減少麻煩。評析解題步驟,表揚突出學生。
出示例二:在正方形ABCD中,E、F、G、H分別在它的四條邊上,且AE=BF=CG=DH,四邊形EFGH是什么特殊的四邊形,你是如何判斷的?
學生活動
小組交流,分析題意,整理思路,指名口答。
教師活動
說明思路,從已知出發(fā)或者從已有的判定加以選擇。
四,歸納新知,梳理知識。
這一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舉手談論自己的收獲。
請把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分別填寫在下圖的ABCDC處,說明它們的關系。
發(fā)表評論
教學目標:
情意目標: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體驗探究成功的樂趣。
能力目標: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質解簡單的幾何計算、證明題;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
認知目標: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類;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質。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等腰梯形性質的探索;
難點:梯形中輔助線的添加。
教學課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學方法:啟發(fā)法、
學習方法:討論法、合作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ㄒ唬⿲
1、出示圖片,說出每輛汽車車窗形狀(投影)
2、板書課題:5梯形
3、練習:下列圖形中哪些圖形是梯形?(投影)
結梯形概念:只有4、總結梯形概念:一組對邊平行另以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
5、指出圖形中各部位的名稱:上底、下底、腰、高、對角線。(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類:(投影)
。ǘ┑妊菪涡再|的探究
【探究性質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將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樣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內角有什么樣的性質?(學生操作、討論、作答)
如圖,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證:∠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與∠D是否相等?為什么?
等腰梯形性質:等腰梯形的同一條底邊上的兩個內角相等。
【操練】
。1)如圖,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則腰AB=cm。(投影)
。2)如圖,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長線于點E,CA平分∠BCD,求證:∠B=2∠E.(投影)
【探究性質二】
如果連接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圖中有哪幾對全等三角形?哪些線段相等?(學生操作、討論、作答)
如上圖,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證: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質: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探究性質三】
問題一:延長等腰梯形的兩腰,哪些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為什么?對稱軸呢?(學生操作、作答)
問題二:等腰梯是否軸對稱圖形?為什么?對稱軸是什么?(重點討論)
等腰梯形性質:同以底上的兩個內角相等,對角線相等
。ㄈ┵|疑反思、小結
讓學生回顧本課教學內容,并提出尚存問題;
學生小結,教師視具體情況給予提示:性質(從邊、角、對角線、對稱性等角度總結)、解題方法(化梯形問題為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問題)、梯形中輔助線的添加方法。
八年級數學教案5
第一步:情景創(chuàng)設
乒乓球的標準直徑為40mm,質檢部門從A、B兩廠生產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對這些乒乓球的直徑了進行檢測。結果如下(單位:mm):
A廠:40.0,39.9,40.0,40.1,40.2,39.8,40.0,39.9,40.0,40.1;
B廠: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40.2.
你認為哪廠生產的乒乓球的直徑與標準的誤差更小呢?
。1)請你算一算它們的平均數和極差。
。2)是否由此就斷定兩廠生產的乒乓球直徑同樣標準?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這個問題。
探索活動
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極差只能反映一組數據中兩個極值之間的大小情況,而對其他數據的`波動情況不敏感。讓我們一起來做下列的數學活動
算一算
把所有差相加,把所有差取絕對值相加,把這些差的平方相加。
想一想
你認為哪種方法更能明顯反映數據的波動情況?
第二步:講授新知:
。ㄒ唬┓讲
定義:設有n個數據,各數據與它們的平均數的差的平方分別是,…,我們用它們的平均數,即用
來衡量這組數據的波動大小,并把它叫做這組數據的方差(variance),記作。
意義:用來衡量一批數據的波動大小
在樣本容量相同的情況下,方差越大,說明數據的波動越大,越不穩(wěn)定
歸納:(1)研究離散程度可用(2)方差應用更廣泛衡量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
。3)方差主要應用在平均數相等或接近時
。4)方差大波動大,方差小波動小,一般選波動小的
方差的簡便公式:
推導:以3個數為例
(二)標準差:
方差的算術平方根,即④
并把它叫做這組數據的標準差.它也是一個用來衡量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的重要的量.
注意:波動大小指的是與平均數之間差異,那么用每個數據與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個數據的波動大小,整體的波動大小可以通過對每個數據的波動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夠反映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的一個統(tǒng)計量,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程度和課堂時間決定是否介紹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數據波動大小的其他統(tǒng)計量。
八年級數學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熟練掌握簡單圖形的移動規(guī)律,能按要求作出簡單平面圖形平移后的圖形,能夠探索圖形之間的平移關系;
2、能力目標:
、,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逐步探索圖形之間的平移關系;
②,對組合圖形要找到一個或者幾個“基本圖案”,并能通過對“基本圖案”的平移,復制所求的'圖形;
3、情感目標:經歷對圖形進行觀察、分析、欣賞和動手操作、畫圖等過程,發(fā)展初步的審美能力,增強對圖形欣賞的意識。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圖形連續(xù)變化的特點;
難點:圖形的劃分。
三、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磁性板,若干小正六邊形,“工”字的磚,組合圖形。
五、教學設計:
創(chuàng)設情景,探究新知:
(演示課件):教材上小狗的圖案。提問:
(1)這個圖案有什么特點?
(2)它可以通過什么“基本圖案”,經過怎樣的平移而形成?
(3)在平移過程中,“基本圖案”的大小、形狀、位置是否發(fā)生了變化?
小組討論,派代表回答。(答案可以多種)
讓學生充分討論,歸納總結,老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并對每種答案都要肯定。
看磁性黑板,展示教材64頁圖3-9,提問:左圖是一個正六邊形,它經過怎樣的平移能得到右圖?誰到黑板做做看?
小組討論,派代表到臺上給大家講解。
氣氛要熱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掘他們的想象力。
暢所欲言,互相補充。
課堂小結: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并啟發(fā)學生在我們周圍尋找平移的例子。
課堂練習:
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完成。
例子一定要和大家接觸緊密、典型。
答案不惟一,對于每種答案,教師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
六、教學反思:
本節(jié)的內容并不是很復雜,借助多媒體進行直觀、形象,內容貼近生活,學生興致較高,課堂氣氛活躍,參與意識較強,學生一般都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美學思想,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八年級數學教案7
復習第一步::
勾股定理的有關計算
例1:(20xx年甘肅省定西市中考題)下圖陰影部分是一個正方形,則此正方形的面積為.
析解:圖中陰影是一個正方形,面積正好是直角三角形一條直角邊的平方,因此由勾股定理得正方形邊長平方為:172-152=64,故正方形面積為6
勾股定理解實際問題
例2.(20xx年吉林省中考試題)圖①是一面矩形彩旗完全展平時的尺寸圖(單位:cm).其中矩形ABCD是由雙層白布縫制的穿旗桿用的旗褲,陰影部分DCEF為矩形綢緞旗面,將穿好彩旗的旗桿垂直插在操場上,旗桿旗頂到地面的高度為220cm.在無風的天氣里,彩旗自然下垂,如圖②.求彩旗下垂時最低處離地面的最小高度h.
析解:彩旗自然下垂的長度就是矩形DCEF
的對角線DE的長度,連接DE,在Rt△DEF中,根據勾股定理,
得DE=h=220-150=70(cm)
所以彩旗下垂時的最低處離地面的最小高度h為70cm
與展開圖有關的計算
例3、(20xx年青島市中考試題)如圖,在棱長為1的正方體ABCD—A’B’C’D’的表面上,求從頂點A到頂點C’的最短距離.
析解:正方體是由平面圖形折疊而成,反之,一個正方體也可以把它展開成平面圖形,如圖是正方體展開成平面圖形的一部分,在矩形ACC’A’中,線段AC’是點A到點C’的最短距離.而在正方體中,線段AC’變成了折線,但長度沒有改變,所以頂點A到頂點C’的最短距離就是在圖2中線段AC’的長度.
在矩形ACC’A’中,因為AC=2,CC’=1
所以由勾股定理得AC’=.
∴從頂點A到頂點C’的.最短距離為
復習第二步:
1.易錯點:本節(jié)同學們的易錯點是:在用勾股定理求第三邊時,分不清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和直角邊;另外不論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就用勾股定理;為了避免這些錯誤的出現(xiàn),在解題中,同學們一定要找準直角邊和斜邊,同時要弄清楚解題中的三角形是否為直角三角形.
例4:在Rt△ABC中,a,b,c分別是三條邊,∠B=90°,已知a=6,b=10,求邊長c.
錯解:因為a=6,b=10,根據勾股定理得c=剖析:上面解法,由于審題不仔細,忽視了∠B=90°,這一條件而導致沒有分清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和直角邊,錯把c當成了斜邊.
正解:因為a=6,b=10,根據勾股定理得,c=溫馨提示:運用勾股定理時,一定分清斜邊和直角邊,不能機械套用c2=a2+b2
例5:已知一個Rt△ABC的兩邊長分別為3和4,則第三邊長的平方是
錯解:因為Rt△ABC的兩邊長分別為3和4,根據勾股定理得:第三邊長的平方是32+42=25
剖析:此題并沒有告訴我們已知的邊長4一定是直角邊,而4有可能是斜邊,因此要分類討論.
正解:當4為直角邊時,根據勾股定理第三邊長的平方是25;當4為斜邊時,第三邊長的平方為:42-32=7,因此第三邊長的平方為:25或7.
溫馨提示:在用勾股定理時,當斜邊沒有確定時,應進行分類討論.
例6:已知a,b,c為⊿ABC三邊,a=6,b=8,bc,且c為整數,則c=.
錯解:由勾股定理得c=剖析:此題并沒有告訴你⊿ABC為直角三角形
八年級數學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方差的定義和計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
3.會用方差計算公式來比較兩組數據的波動大小。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的突破方法:
1.重點:方差產生的必要性和應用方差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理解方差公式
3.難點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 = [( - ) +( - ) +…+( - )]比較復雜,學生理解和記憶這個公式都會有一定困難,以致應用時常常出現(xiàn)計算的錯誤,為突破這一難點,我安排了幾個環(huán)節(jié),將難點化解。
(1)首先應使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確學生很難對本節(jié)課內容產生興趣和求知欲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多舉幾個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選擇儀仗隊隊員、選擇運動員、選擇質量穩(wěn)定的電器等。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到生活中為了更好的做出選擇判斷經常要去了解一組數據的波動程度,僅僅知道平均數是不夠的。
(2)波動性可以通過什么方式表現(xiàn)出來?第一環(huán)節(jié)中點明了為什么去了解數據的波動性,第二環(huán)節(jié)則主要使學生知道描述數據,波動性的方法?梢援嬚劬圖方法來反映這種波動大小,可是當波動大小區(qū)別不大時,僅用畫折線圖方法去描述恐怕不會準確,這自然希望可以出現(xiàn)一種數量來描述數據波動大小,這就引出方差產生的必要性。
(3)第三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直接對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釋,波動大小指的是與平均數之間差異,那么用每個數據與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個數據的波動大小,整體的.波動大小可以通過對每個數據的波動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夠反映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的一個統(tǒng)計量,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程度和課堂時間決定是否介紹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數據波動大小的其他統(tǒng)計量。
三.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1.教材P125的討論問題的意圖: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2).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計算公式作鋪墊。
(3).介紹了一種比較直觀的衡量數據波動大小的方法——畫折線法。
(4).客觀上反映了在解決某些實際問題時,求平均數或求極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方差的意義和目的。
2.教材P154例1的設計意圖:
(1).例1放在方差計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數據波動大小的規(guī)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時復習,鞏固對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題步驟也為學生做了一個示范,學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決其他類似的實際問題。
四.課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選擇一些更時代氣息、更有現(xiàn)實意義的引例。例如,通過學生觀看2004年奧運會劉翔勇奪110米欄冠軍的錄像,進而引導教練員根據平時比賽成績選擇參賽隊員這樣的實際問題上,這樣引入自然而又真實,學生也更感興趣一些。
五.例題的分析:
教材P154例1在分析過程中應抓住以下幾點:
1.題目中“整齊”的含義是什么?說明在這個問題中要研究一組數據的什么?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齊即波動小,所以要研究兩組數據波動大小,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明確題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個統(tǒng)計量,為什么?學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數,因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這個問題可以使學生明確利用方差計算步驟。
3.方差怎樣去體現(xiàn)波動大小?
這一問題的提出主要復習鞏固方差,反映數據波動大小的規(guī)律。
六.隨堂練習:
1.從甲、乙兩種農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別測得它的苗高如下:(單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問:(1)哪種農作物的苗長的比較高?
(2)哪種農作物的苗長得比較整齊?
2.段巍和金志強兩人參加體育項目訓練,近期的5次測試成績如下表所示,誰的成績比較穩(wěn)定?為什么?
測試次數1 2 3 4 5
段巍13 14 13 12 13
金志強10 13 16 14 12
參考答案:1.(1)甲、乙兩種農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齊
2.段巍的成績比金志強的成績要穩(wěn)定。
七.課后練習:
1.已知一組數據為2、0、-1、3、-4,則這組數據的方差為。
2.甲、乙兩名學生在相同的條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環(huán)數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經過計算,兩人射擊環(huán)數的平均數相同,但S S,所以確定去參加比賽。
3.甲、乙兩臺機床生產同種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別是( )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別計算出兩個樣本的平均數和方差,根據你的計算判斷哪臺機床的性能較好?
4.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練習中成績如表所示:(單位:秒)
小爽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兵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如果根據這幾次成績選拔一人參加比賽,你會選誰呢?
答案:1. 6 2. >、乙;3. =1.5、S =0.975、 =1. 5、S =0.425,乙機床性能好
4. =10.9、S =0.02;
=10.9、S =0.008
選擇小兵參加比賽。
八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在探索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條件中,理解并掌握用邊、對角線來判定平行四邊形的方法.
2.會綜合運用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質來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及應用
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與性質定理的靈活應用
一.引
小明的父親手中有一些木條,他想通過適當的測量、割剪,釘制一個平行四邊形框架,你能幫他想出一些辦法來嗎?
二.探
閱讀教材P44至P45
利用手中的學具——硬紙板條,通過觀察、測量、猜想、驗證、探索構成平行四邊形的條件,思考并探討:
(1)你能適當選擇手中的'硬紙板條搭建一個平行四邊形嗎?
(2)你怎樣驗證你搭建的四邊形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3)你能說出你的做法及其道理嗎?
(4)能否將你的探索結論作為平行四邊形的一種判別方法?你能用文字語言表述出來嗎?
(5)你還能找出其他方法嗎?
從探究中得到:
平行四邊形判定方法1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判定方法2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證一證
平行四邊形判定方法1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證明:(畫出圖形)
平行四邊形判定方法2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八年級數學教案10
平方差公式
學習目標:
1、能推導平方差公式,并會用幾何圖形解釋公式;
2、能用平方差公式進行熟練地計算;
3、經歷探索平方差公式的推導過程,發(fā)展符號感,體會特殊一般特殊的認識規(guī)律.
學習重難點:
重點:能用平方差公式進行熟練地計算;
難點:探索平方差公式,并用幾何圖形解釋公式.
學習過程:
一、自主探索
1、計算:(1)(m+2) (m-2) (2)(1+3a) (1-3a)
(3) (x+5y)(x-5y) (4)(y+3z) (y-3z)
2、觀察以上算式及其運算結果,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再舉兩例驗證你的發(fā)現(xiàn).
3、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敘述你的發(fā)現(xiàn)嗎?
4、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1)、公式左邊的兩個因式都是二項式。必須是相同的兩數的和與差;蛘哒f兩 個二項式必須有一項完全相同,另一項只有符號不同。
(2)、公式中的a與b可以是數,也可以換成一個代數式。
二 、試一試
例1、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1)(5+6x)(5-6x) (2)(x-2y)(x+2y) (3)(-m+n)(-m-n)
例2、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1)(1)(- x-y)(- x+y) (2)(ab+8)(ab-8) (3)(m+n)(m-n)+3n2
三、合作交流
如圖,邊長為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個邊長為b的小正方形.
(1)請表示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
(2)小穎將陰影部分拼成了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積嗎? a a b
(3)比較(1)(2)的結果,你能驗證平方差公式嗎?
四、鞏固練習
1、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1)(a+2)(a-2) (2)(3a+2b)(3a-2b)
(3)(-x+1)(-x-1) (4)(-4k+3)(-4k-3)
2、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1)803797 (2)398402
3.平方差公式(a+b)(a-b)=a2-b2中字母a,b表示( )
A.只能是數 B.只能是單項式 C.只能是多項式 D.以上都可以
4.下列多項式的`乘法中,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計算的是( )
A.(a+b)(b+a) B.(-a+b)(a-b)
C.( a+b)(b- a) D.(a2-b)(b2+a)
5.下列計算中,錯誤的有( )
、(3a+4)(3a-4)=9a2-4;②(2a2-b)(2a2+b)=4a2-b2;
、(3-x)(x+3)=x2-9;④(-x+y)(x+y)=-(x-y)(x+y)=-x2-y2.
A.1個 B.2個 C.3個 D.4個[來源:中.考.資.源.網WWW.ZK5U.COM]
6.若x2-y2=30,且x-y=-5,則x+y的值是( )
A.5 B.6 C.-6 D.-5
7.(-2x+y)(-2x-y)=______.
8.(-3x2+2y2)(______)=9x4-4y4.
9.(a+b-1)(a-b+1)=(_____)2-(_____)2.
10.兩個正方形的邊長之和為5,邊長之差為2,那么用較大的正方形的面積減去較小的正方形的面積,差是_____.
11.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20 19 .
12.計算:(a+2)(a2+4)(a4+16)(a-2).
五、學習反思
我的收獲:
我的疑惑:
六、當堂測試
1、下列多項式乘法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計算的是( ).
(A)(x+1)(1+x) (B)(1/2b+b)(-b-1/2a) (C)(-a+b)(-a-b) (D)(x2-y)(x+y2)[
2、填空:(1)(x2-2)(x2+2)=
(2)(5x-3y)( )=25x2-9y2
3、計算:
(1)(-2x+3y)(-2x-3y) (2)(a-2)(a+2)(a2+4)
4.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1003997 ②14 15
七、課外拓展
下列各式哪些能用平方差公式計算?怎樣用?
1) (a-b+c)(a-b-c)
2) (a+2b-3)(a-2b+3)
3) (2x+y-z+5)(2x-y+z+5)
4) (a-b+c-d)(-a-b-c-d)
2.2完全平方公式(1)
八年級數學教案11
總課時:7課時 使用人:
備課時間:第八周 上課時間:第十周
第4課時:5、2平面直角坐標系(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給定的直角坐標系下,會根據坐標描出點的位置;
2.通過找點、連線、觀察,確定圖形的大致形狀的問題,能進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
1.經歷畫坐標 系、描點、連線、看圖以及由點找坐標等過程,發(fā)展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 交流能力;
2.通過由點確定坐標到根據坐標描點的轉化過程,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轉化意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發(fā)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豐富的情感、態(tài)度,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已知的直角坐標系下找點、連線、觀察,確定圖形的大致形狀。
教學難點:在已知的直角坐標系下找點、連線、觀察,確定圖形的大致形狀。
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 感 受生活中的情境,導入新課(10分鐘,學生自己繪圖找點)
在上節(jié)課中我們學習了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定義,以及橫軸、縱軸、點 的坐標的定義,練習了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由點找坐標,還探討了橫坐標或縱坐標相同的點的連線與坐標軸的'關系,坐標軸上點的坐標有什么特點。
練習:指出下列 各點以及所在象限或坐標軸:
A(-1,-2.5),B(3,-4),C( ,5),D(3,6),E (-2.3,0),F(xiàn)(0, ), G(0,0) (抽取學生作答)
由點找坐標是已知點在直角坐標 系中的位置,根據這點在方格紙上對應的x軸、y軸上的數字寫出它的坐標,反過來,已知坐標,讓 你在直角坐標系中找點,你能找到嗎?這就是本節(jié)課的內容。
第二環(huán)節(jié) 分類討論,探索新知.(15分鐘,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1.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方格紙,自己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然后按照我給出的坐標,在直角坐標系中描點,并依次用線段連接起來。
(-9,3),(-9,0),(-3,0),( -3,3)
( 學生操作完畢后)
2.(出示投影)還是在這個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描出下列各組內的點用線段依次連接起來。
(1)(-6,5),(-10,3),(-9,3),(-3,3),(-2,3),(-6,5);
(2)(3.5,9),(2,7),(3,7),(4,7) ,(5,7),(3.5,9);
(3)(3,7),(1,5),(2,5),(5,5),(6,5),(4,7);
(4)(2,5),( 0,3),(3,3),(3,0),(4,0),(4,3),(7,3),(5,5)。
觀察所得的圖形,你覺得它像什么?
分成4人小組,大家合作在剛才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選出小組中最好的)添畫。各人分工,每人畫一小題?茨膫小組做得最快?
(出示學生的作品)畫出是 這樣的嗎?這幅圖畫很美,你們覺得它像什么?
這個圖形像一棟房子旁邊還有一棵大樹。
3.做一做
(出示投影)
在書上已建立的直角坐標系畫,要求每位同學獨立完成。
(學生描點、畫圖)
(拿出一位做對的學生的作品投影)
你們觀察所得的圖形和它是否一樣?若一樣,你能判斷出它像什么呢?
(像貓臉)
第三環(huán)節(jié) 學有所用.(10分鐘,先獨立完成,后小組討論)
(補充)1.在直角坐標系中描出下列各點,并將各組內的點用線段順次連接起來。
(1)(0,3),(-4,0),(0,-3),(4,0),(0,3);
(2)(0,0),(4,-3),(8,0),(4,3),(0,0);
(3)(2,0)
觀察所得的圖形,你覺得它像什么?(像移動的菱形)
2.在直角坐標系中,設法找到若干個點使得連接各點所得的封閉圖形是如下圖所示的十字。
先獨立完成,然后小組討論是否正確。
第四環(huán)節(jié) 感悟與收獲(5分鐘,學生總結,全班交流)
本節(jié)課在復習上節(jié)課的基礎上,通過找點、連 線、觀察,確定圖形的大致形狀,進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基本內容。
在例題和練習中,我們畫出了不少美麗的圖形,自己設計一些圖形,并把圖形放在直角坐標系下,寫出點的坐標。
第五環(huán)節(jié) 布置作業(yè)
習題5、4
A組(優(yōu)等生)1、2、3
B組(中等生)1、2
C組(后三分之一生)1、2
八年級數學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俳洑v探索整式除法運算法則的過程,會進行簡單的整式除法運算(只要求單項式除以單項式,并且結果都是整式),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集體協(xié)作的能力。
、诶斫庹匠ǖ乃憷,發(fā)展有條理的思考及表達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整式除法的運算法則及其運用。
難點:整式除法的運算法則的推導和理解,尤其是單項式除以單項式的運算法則。
三、教學準備
卡片及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設計
。ㄒ唬┣榫骋
教科書第161頁問題:木星的質量約為1。90×1024噸,地球的質量約為5。98×1021噸,你知道木星的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多少倍嗎?
重點研究算式(1。90×1024)÷(5。98×1021)怎樣進行計算,目的是給出下面兩個單項式相除的模型。
注:教科書從實際問題引入單項式的除法運算,學生在探索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將自然地體會到學習單項式的除法運算的必要性,了解數學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同時再次經歷感受較大數據的過程。
(二)探究新知
。1)計算(1。90×1024)÷(5。98×1021),說說你計算的根據是什么?
。2)你能利用(1)中的方法計算下列各式嗎?
8a3÷2a;6x3y÷3xy;12a3b2x3÷3ab2。
。3)你能根據(2)說說單項式除以單項式的運算法則嗎?
注: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系數、同底數冪的底數和指數發(fā)生的變化,并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
單項式的除法法則的推導,應按從具體到一般的步驟進行。探究活動的安排,是使學生通過對具體的特例的計算,歸納出單項式的除法運算性質,并能運用乘除互逆的關系加以說明,也可類比分數的約分進行。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化歸、符號演算等代數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重視算理算法的滲透是新課標所強調的。
。ㄈw納法則
單項式相除,把系數與同底數冪分別相除作為商的因式,對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則連同它的指數作為商的一個因式。
注:通過總結法則,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養(yǎng)成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數學學習習慣。
。ㄋ模⿷眯轮
例2計算:
(1)28x4y2÷7x3y;
。2)—5a5b3c÷15a4b。
首先指明28x4y2與7x3y分別是被除式與除式,在這兒省去了括號。對本例可以采用學生口述,教師板書的形式完成。口述和板書都應注意展示法則的應用,計算過程要詳盡,使學生盡快熟悉法則。
注:單項式除以單項式,既要對系數進行運算,又要對相同字母進行指數運算,同時對只在一個單項式里含有的冪要加以注意,這些對剛剛接觸整式除法的學生來講,難免會出現(xiàn)照看不全的情況,所以更應督促學生細心解答問題。
鞏固新知教科書第162頁練習1及練習2。
學生自己嘗試完成計算題,同桌交流。
注:在獨立解題和同伴的相互交流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法則、掌握法則,印象更為深刻,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主動參與學習的習慣。
(五)作業(yè)
1、必做題:教科書第164頁習題15。3第1題;第2題。
2、選做題:教科書第164頁習題15。3第8題
八年級數學教案13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1.內容
二次根式的性質。
2.內容解析
本節(jié)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二次根式概念的基礎上,結合二次根式的概念和算術平方根的概念,通過觀察、歸納和思考得到二次根式的兩個基本性質.
對于二次根式的性質,教材沒有直接從算術平方根的意義得到,而是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先通過 “探究”欄目中給出四個具體問題,讓學生學生根據算術平方根的意義,就具體數字進行分析得出結果,再分析這些結果的共同特征,由特殊到一般地歸納出結論.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為: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質.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質的過程,并理解其意義;
(2)會運用二次根式的性質進行二次根式的化簡;
(3)了解代數式的概念.
2.目標解析
。1)學生能根據具體數字分析和算術平方根的意義,由特殊到一般地歸納出二次根式的性質,會用符號表述這一性質;
(2)學生能靈活運用二次根式的性質進行二次根式的化簡;
(3)學生能從已學過的各種式子中,體會其共同特點,得出代數式的概念.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二次根式的性質是二次根式化簡和運算的重要基礎.學生根據二次根式的概念和算術平方根的意義,由特殊到一般地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質后,重在能靈活運用二次根式的性質進行二次根式的化簡和解決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問題.由于學生初次學習二次根式的性質,對二次根式性質的靈活運用存在一定的困難,突破這一難點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好每一道習題,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質,培養(yǎng)其靈活運用的能力.
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為:二次根式性質的靈活運用.
四、教學過程設計
1.探究性質1
問題1 你能解釋下列式子的含義嗎?
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說出每一個式子的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式子都表示一個非負數的算術平方根的平方.
問題2 根據算術平方根的意義填空,并說出得到結論的依據.
師生活動 學生獨立完成填空后,讓學生展示其思維過程,說出得到結論的依據.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計算或根據算術平方根的意義得出結論,為歸納二次根式的性質1作鋪墊.
問題3 從以上的結論中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這個規(guī)律嗎?
師生活動:引導學生歸納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質: ( ≥0).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概括出二次根式的性質1,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2 計算
。1) ;(2) .
師生活動: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設計意圖】鞏固二次根式的性質1,學會靈活運用.
2.探究性質2
問題4 你能解釋下列式子的含義嗎?
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說出每一個式子的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式子都表示一個數的平方的算術平方根.
問題5 根據算術平方根的意義填空,并說出得到結論的依據.
師生活動 學生獨立完成填空后,讓學生展示其思維過程,說出得到結論的依據.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計算或根據算術平方根的意義得出結論,為歸納二次根式的性質2作鋪墊.
問題6 從以上的結論中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這個規(guī)律嗎?
師生活動:引導學生歸納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質: ( ≥0)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概括出二次根式的性質2,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3 計算
。1) ;(2) .
師生活動: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設計意圖】鞏固二次根式的性質2,學會靈活運用.
3.歸納代數式的概念
問題7 回顧我們學過的式子,如, ( ≥0),這些式子有哪些共同特征?
師生活動:學生概括式子的共同特征,得出代數式的概念.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察式子的共同特征,形成代數式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
4.綜合運用
。1)算一算:
【設計意圖】設計有一定綜合性的題目,考查學生的靈活運用的能力,第(2)、(3)、(4)小題要特別注意結果的符號.
。2)想一想: 中, 的取值范圍是什么?當 ≥0時, 等于多少?當 時, 又等于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此問題的設計,加深學生對 的理解,開闊學生的視野,訓練學生的思維.
。3)談一談你對 與 的認識.
【設計意圖】加深學生對二次根式性質的理解.
5.總結反思
。1)你知道了二次根式的哪些性質?
。2)運用二次根式性質進行化簡需要注意什么?
。3)請談談發(fā)現(xiàn)二次根式性質的思考過程?
。4)想一想,到現(xiàn)在為止,你學習了哪幾類字母表示數得到的式子?說說你對代數式的認識.
6.布置作業(yè):教科書習題16.1第2,4題.
五、目標檢測設計
1. ; ; .
【設計意圖】考查對二次根式性質的理解.
2.下列運算正確的是( )
A. B. C. D.
【設計意圖】考查學生運用二次根式的性質進行化簡的能力.
3.若 ,則 的取值范圍是 .
【設計意圖】考查學生對一個數非負數的算術平方根的理解.
4.計算: .
【設計意圖】考查二次根式性質的靈活運用.
八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線的概念
2、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線的性質
3、探索三角形的中位線的性質的一些簡單的應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
難點: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的證明中添加輔助線的思想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1、如圖,為了測量一個池塘的寬BC,在池塘一側的平地上選一點A,再分別找出線段AB、AC的中點D、E,若測出DE的長,就可以求出池塘的寬BC,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2、動手操作:剪一刀,將一張三角形紙片剪成一張三角形紙片和一張?zhí)菪渭埰?/p>
。1)如果要求剪得的兩張紙片能拼成平行的四邊形,剪痕的位置有什么要求?
。2)要把所剪得的兩個圖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可將其中的三角形做怎樣的圖形變換?
3、引導學生概括出中位線的概念。
問題:(1)三角形有幾條中位線?(2)三角形的中位線與中線有什么區(qū)別?
啟發(fā)學生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線的兩端點都是三角形邊的中點,而三角形中線只有一個端點是邊中點,另一端點上三角形的一個頂點。
4、猜想:DE與BC的關系?(位置關系與數量關系)
。ǘ熒,探究新知
1、證明你的猜想
引導學生寫出已知,求證,并啟發(fā)分析。
(已知:⊿ABC中,D、E分別是AB、AC的中點,求證:DE∥BC,DE=1/2BC)
啟發(fā)1:證明直線平行的.方法有哪些?(由角的相等或互補得出平行,由平行四邊形得出平行等)
啟發(fā)2:證明線段的倍分的方法有哪些?(截長或補短)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巡回指導,經過分析后,師生共同完成推理過程,板書證明過程,強調有其他證法。
證明:如圖,以點E為旋轉中心,把⊿ADE繞點E,按順時針方向旋轉180゜,得到⊿CFE,則D,E,F(xiàn)同在一直線上,DE=EF,且⊿ADE≌⊿CFE。
∴∠ADE=∠F,AD=CF,
∴AB∥CF。
又∵BD=AD=CF,
∴四邊形BCFD是平行四邊形(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DF∥BC(根據什么?),
∴DE 1/2BC
2、啟發(fā)學生歸納定理,并用文字語言表達:三角形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
。ㄈ⿲W以致用、落實新知
1、練一練:已知三角形邊長分別為6、8、10,順次連結各邊中點所得的三角形周長是多少?
2、想一想:如果⊿ABC的三邊長分別為a、b、c,AB、BC、AC各邊中點分別為D、E、F,則⊿DEF的周長是多少?
3、例題:已知:如圖,在四邊形ABCD中,E,F(xiàn),G,H分別是AB,BC,CD,DA的中點。
求證: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
啟發(fā)1:由E,F(xiàn)分別是AB,BC的中點,你會聯(lián)想到什么圖形?
啟發(fā)2:要使EF成為三角的中位線,應如何添加輔助線?應用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能得到什么?你能得出EF∥GH嗎?為什么?
證明:如圖,連接AC。
∵EF是⊿ABC的中位線,
∴EF 1/2AC(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并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
同理,HG 1/2AC。
∴EF HG。
∴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一組對邊平行并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挑戰(zhàn):順次連結上題中,所得到的四邊形EFGH四邊中點得到一個四邊形,繼續(xù)作下去。。。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ㄋ模⿲W生練習,鞏固新知
1、請回答引例中的問題(1)
2、如圖,在四邊形ABCD中,AB=CD,M,N,P分別是AD,BC, BD的中點。求證:∠PNM=∠PMN
。ㄎ澹┬〗Y回顧,反思提高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困惑?
八年級數學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了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學生能夠求出分式有意義的條件;
3.通過類比分數研究分式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運用類比轉化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類比方法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之間是普遍聯(lián)系又是變化發(fā)展的辨證觀點的再認識.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和難點明確分式的分母不為零.
2.疑點及解決辦法通過類比分數的意義,加強對分式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問題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個因式的積的問題,但若有如下問題:某同學分鐘做了60個仰臥起坐,每分鐘做多少個?可表示為,問,這是不是整式?請一位同學給它試命名,并說一說怎樣想到的?(學生有過分數的經驗,可猜想到分式)
【新課】
1.分式的定義
(1)由學生分組討論分式的定義,對于“兩個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錯誤,由學生舉反例一一加以糾正,得到結論:
用、表示兩個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
(2)由學生舉幾個分式的例子.
(3)學生小結分式的概念中應注意的問題.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谌缤謹狄粯,分式的分母不能為零.
(4)問:何時分式的值為零?[以(2)中學生舉出的分式為例進行討論]
2.有理式的分類
請學生類比有理數的.分類為有理式分類:
例1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有意義?
(1);
解:由分母得.
∴當時,原分式有意義.
(2);
解:由分母得.
∴當時,原分式有意義.
(3);
解:∵恒成立,
∴取一切實數時,原分式都有意義.
(4).
解:由分母得.
∴當且時,原分式有意義.
思考:若把題目要求改為:“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無意義?”該怎樣做?
例2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的值為零?
(1);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
∴當時,原分式值為零.
小結:若使分式的值為零,需滿足兩個條件:①分子值等于零;②分母值不等于零.
(2);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分式無意義.
當時,分母.
∴當時,原分式值為零.
(3);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
當時,分母.
∴當或時,原分式值都為零.
(4).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式無意義.
∴沒有使原分式的值為零的的值,即原分式值不可能為零.
(四)總結、擴展
1.分式與分數的區(qū)別.
2.分式何時有意義?
3.分式何時值為零?
(五)隨堂練習
1.填空題:
(1)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2)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3)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2.教材P55中1、2、3.
八、布置作業(yè)
教材P56中A組3、4;B組(1)、(2)、(3).
九、板書設計
課題例1
1.定義例2
2.有理式分類
【八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函數》數學教案04-03
八年級《函數》數學教案02-07
(經典)八年級數學教案06-25
八年級數學教案12-31
八年級數學教案12-09
八年級數學教案(合集)05-29
八年級數學教案[精品]05-29
八年級數學教案【精華】05-28
八年級數學教案[通用]06-21
八年級數學教案(精品)06-23